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   总被引:104,自引:2,他引:10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一种特殊的土壤水文现象。依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土壤干层”特征、成因、危害和树草种特点,认为“土壤干层”不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必然产物,但是“土壤干层”的不良影响是严重而持久的,应给予高度重视。现有人工植被虽然有“土壤干层”,但在保持水土、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和演替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浅谈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原造林种草中存在的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长率低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区域生态建设的进程和经济发展。实现黄土高原的植被重建 ,应坚持“适地适树适法”原则 ,实行分类指导、合理布局 ,加大“经济型”树种营造的比重 ,大力采用保水集水、保水剂等抗旱造林技术 ,加强造林后的管理。建议加大对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  相似文献   

3.
维护土壤水库确保黄土高原山川秀美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植被的无情破坏,对土壤水库的伤害,不合理利用土地和直接削弱土壤入渗和抗冲能力,形成超渗径流,导致湿陷、洞穴和暗沟冲刷等,完全是人为造成的冲刷过程。“蓄泄统筹,以泄为主”的治水方针已不适应我国目前的状况。保护、加强、重建土壤水库,迅速全面恢复植被是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的治本之道。提出的整治黄土高原的“28字方略”,即“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的指导意义在实践中已得到证实,只要在黄土高原国土整治中得到全面实施,那么根治黄河水患,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黄土高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策略回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当前在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出现的植被自我修复的舆论倾向为切入点,论述纯自然观、“草、灌先行”、“适地适树”、“适地适林”等植被恢复策略,试图达到澄清问题的目的。认为“适地适树”并没有错,贯彻“适地适树”,将人工建造和自然修复二者结合起来,建设植被是适宜的,但期望通过“草、灌先行”,顺序恢复森林植被有其困难性。分析表明,“适地适树”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最后讨论植被地带性原则与“适地适树”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现状,总结选择了适宜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宏观、中观、微观模式和种植模式,对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黄土高原植被覆被时空分布与动态变化及其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基于趋势分析、偏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利用2000—2015年黄土高原MODND1T/NDVI植被遥感数据、同期气象数据及ESA CCI-LC植被覆被分类数据,根据气候和人为因素对植被覆盖变化的驱动贡献,(1)分析了黄土高原NDVI分布格局、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NDVI由西北向东南呈递增趋势,具有明显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16年间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递增速率0.010 2/a,波动范围介于0.54~0.71。(2)黄土高原NDVI变化趋势与降水有较强相关性,两者偏相关系数为0.53。(3)黄土高原不同季节NDVI均呈整体增长趋势,春季NDVI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降水是决定春季所有植被类型覆盖变化的最直接因素。(4)残差分析表明,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NDVI的波动影响较大,是黄土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综上,黄土高原16年间植被覆被明显增加,降雨是黄土高原植被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素,人类活动通过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措施对黄土高原植被覆被带来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从黄土高原主要耕种土壤、林地土壤的入渗和抗冲等物理特性出发,对黄土高原森林草原与农业耕作的历史变迁和近30年来毁林毁草耕作与水土流失的关系作了综合研究。给果认为,长期农业开荒耕作造成犁底层的形成,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加剧的主要原因;在黄土高原加速恢复植被,则是实现“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根治黄河后患唯一有效的治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的科学检讨和建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黄土高原的植被 ,在自南向北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基础上 ,还存在着明显的土质、微地貌和坡向的非地带性特征。黄土 2m以下土层中的土壤水一旦耗用 ,很难补充。目前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应以自然修复为主 ,辅以土壤水分条件较好地段的人工造林。黄土高原有关省区应创造性地贯彻中央“退耕还林 (草 )、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 ,强化退耕、禁牧和封山绿化 ,淡化人工造林 ,科学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科研单位应加强高位黄土坡地稳定的人工林草建设模式及相关技术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气候学方法计算了甘肃黄土高原林木生长期的蒸散耗水量,与实测资料对照表明,计算值较符合实况.根据乔木生长期的耗水量指标,以及降水量和水土流失的观测资料,对甘肃黄土高原乔木生长期的水分条件进行了较详细地评述。提出了“实际干燥度”和“实际湿润度”的概念,并根据后者确定了甘肃黄土高原各类气候植被区林木的适生程度,以及在各种地形下应当选择的乔,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的形成与整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本文以雨土和雨尘等泥质“细粒团”的形成和细小矿粒楔入粗粒等现象,作为只有经过风力吹扬搬运才能形成的“专一”特征,来检查25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各期黄土后,发现黄土确系西来黄尘在黄土高原上空与东来湿气相遇不断降落、堆积增厚所成。这样堆积以颗粒支架式接触为主的黄土层,本来就具有良好的通透性能,后来因植被的繁生,尤其是禾本科草本植物根系的作用,而更加提高和巩固。这是在自然环境下,黄土高原堆积厚达100m以上完整的黄土——古土壤系列的唯一背景和根源。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剧烈进行,其主要原因就是人为活动对天然植被的无情破坏,从根本上破坏了土壤的入渗和抗冲性能。当前黄土高原整治的对策也只有按照“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为战略目标,采取“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岔;草灌上坡下坬”,并与社会经济需求紧密结合,来安排土地合理利用和具体生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正> 黄土高原由于地形地貌特殊,加之植被度低而导致水土大量流失,生态平衡严重失调。因此,要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生态平衡问题,必须积极地恢复和发展植被。目前,建立保土轮作作物植被、森林植被和草地植被,是恢复和发展黄土高原植被的主要途径,其中发展多年生牧草是一项快速形成稳定而又永久覆盖层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4):F003
黄土高原地处我国西北部,是东部经济发达区与西部经济欠发达区的中间地带,干旱与水土流失共存,农业生产力与经济发展极不稳定,生态环境愈来愈脆弱,因此,保护、恢复林草植被,是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任务。针对黄土高原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以林草植被恢复重建为突破口,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探讨林草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与技术途径,对优化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模式,实现“山川秀美”,振兴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黄土高原植被进行分区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植被区空间数据和土壤侵蚀空间数据进行了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森林草原植被区、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在森林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41.92%,水蚀土壤侵蚀指数比温性草原植被区和荒漠半荒漠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346.90。在森林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70.45%,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449.40,水蚀最为严重。在温性草原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水-风混合侵蚀为主,风蚀微度-水蚀剧烈的百分比最大,为33.01%,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水-风混合侵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633.45,水-风混合侵蚀最为严重。在荒漠半荒漠植被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主要以风蚀为主,轻度以上的侵蚀百分比为99.65%,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均比其他植被区的风蚀土壤侵蚀指数大,为589.78,风蚀最为严重。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成效,以土壤保持量为评估指标,应用美国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评估了黄土高原土壤保持服务功能以及植被、气象等因素对其影响,分析了2000年以来植被和气候变化影响下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9年黄土高原土壤保持量平均值为109.5 t/hm2,并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2.0 t/hm2,空间分布黄土高原中部和东部土壤保持量增加较明显。2000年以来黄土高原地区植被NPP呈增加趋势,年平均值为330.5 gC/m2,且平均每年增加7.2 gC/m2; 2000年以来植被覆盖度年平均值为29.2%,且以平均每年0.52%的趋势增加。黄土高原地区2000年以来气温和降水量均显著增加,平均年降水量为469.1 mm,且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加3.1 mm,年平均气温为10.2℃,平均每年增加0.03℃。黄土高原生态恢复措施加强,加之区域“暖湿化”有利气候条件,促进了区域生态建设成效显现,成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功能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30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为监测黄土高原植被建设成效,采用GIMMS和SPOT VGT 2种数据集的归一化植被指数作为植被覆盖评价指标,分析了近30 a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大规模植被建设开始前,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以小幅波动为主,个别地区有所好转,但大部分区域无显著变化。1999年以后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年度平均值增加显著,并以夏、秋两季增长贡献最大。植被覆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增加趋势,其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增加趋势最为明显,植被恢复成效显著。研究区15°~25°和6°~15°坡地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控制水土流失可产生积极影响。大规模植被建设促进了该区植被恢复,但截止2009年,黄土高原处于较低植被覆盖水平的区域面积依然占较大比重,生态环境建设仍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探析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演变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现状,剖析植被变化和驱动因素,以期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黄土高原NDVI、气温、降水数据,采用变化趋势率分析、多元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81—2016年黄土高原区植被NDVI变化特征及对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结果表明:(1) 1981—2016年,黄土高原区植被NDVI呈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升率高,生态恢复效果显著;在选择的45个地州市中,榆林、铜川、延安和渭南等地植被NDVI增加最快,兰西城市群和内蒙古部分区域植被呈减小趋势。(2)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近35年来黄土高原区植被NDVI整体快速增加和巨大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NDVI变化的影响主要以轻微促进和中度促进为主,而农村人类活动、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为明显抑制和轻微抑制。(3)气候变化、农村人类活动和城市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区植被NDVI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82.03%,11.68%和6.29%;气候变化贡献率大于60%的区域占黄土高原的76.9%,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的东部和中部,人类活动对NDVI的影响主要...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背景与植被营造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一个由多专题,多种形式数据组成的黄土高原植被资源数据仓库系统,本系统采用基于Internet的分布式数据仓库模式,建立了包括黄土高原环境背景,植被种质资源、植被营造技术,植被与水保措施减沙效益等内容的植被资源数据仓库,同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等对数据仓库中数据进行加工,为黄土高原实现山川秀美提供宏观决策层面,技术支持层面,普通用户层面上的科技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黄土高原1983—2015年间的植被状况指数(VCI)与1~48个月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发指数(SPEI)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等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对气象干旱的多时间尺度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1983—2015年,黄土高原植被状况整体趋于改善,但黄土高原整体干湿状况变化趋势不大。(2)黄土高原绝大部分区域植被变化与气象干旱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植被活动受到水分的限制较强。但是,过去几十年,黄土高原地区植被受到水分限制的影响程度有逐渐减轻的趋势。(3)黄土高原植被对短时间尺度的水分盈亏变化相对敏感,尤其是耕地和草地对1~4个月的SPEI更为敏感,而林地对SPEI的响应时间尺度较为分散。黄土高原VCI与SPEI、SPI的最大相关系数均主要出现在生长季(4—10月),表明水分条件在生长季对植被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与恢复潜力预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GIS技术与地统计方法,基于黄土高原2000—2018年的MODIS遥感影像,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探讨研究区植被时空变化特征,采用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潜力。结果表明:黄土高原2000—2018年低植被盖度区域面积减少,高植被覆盖度面积不断增加。黄河中游头道拐至龙门区间植被变化最为显著,平均增长速率为0.015~0.050/a,其中,延河上游、清涧河及秃尾河流域的植被盖度增长速率最高,均超过了0.015/a。受城市化影响,汾渭平原的下游干流区植被盖度显著降低。相似生境法预测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潜力的空间差异性显著,东南部地区植被盖度接近或达到最大恢复潜力,无恢复空间;在丘陵沟壑区和风沙区的交错地带部分地区植被盖度较现状仍有25%~50%的提升潜力。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受退耕还林草工程影响,人工植被干扰强烈,受到该区降雨与水分承载力限制,未来植被恢复需调整植被类型、优化植被结构与格局,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本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与水土保持规划与布局提供理论与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20.
秦汉以前,黄土高原是林草茂密、山青水秀的地方,许多古籍和碑文都有“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之类的称赞。自春秋战国以来,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屡遭人为破坏,包括战争破坏、滥伐森林营造宫殿、樵采、毁林开荒等,而主要祸根却是广种薄收、轮荒耕种,致使黄土裸露,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经济十分贫困落后。治理方针必须包括“建造植被,制止水土流失和林牧为主,粮食自给”这两个基本对策。只有坚持这个治理方针,实现黄土高原青山绿水、林茂粮丰和经济繁荣的目的便指日可待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