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S-c座位的PCR标记精细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张泽民  张桂权 《作物学报》2001,27(6):704-709
以粳型品种台中65及其近等基因F1不育系TISL5为材料,利用STS和SSLP标记对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S-c进行了精细定位,RG227STS和RM218分别位于S-c的两侧,与S-c的距离分别为0.3cM和4.3cM.通过对40个籼、粳和中间型品系标记基因型的鉴定,分析了分子标记基因型与S-c基因型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体系.利  相似文献   

2.
水稻特异亲和基因S-e的分子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具有强大的优势,但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限制了这一优势的利用。开展杂种不育基因的定位工作,对于进一步了解杂种不育性的遗传基础,克服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用粳型品种台中65的近等基因系E47-1和籼型品种广陆矮4号为材料,利用74个SSR标记对杂种F2群体进行偏态分离标记的筛选,同时根据F2和F3群体花粉育性和具有偏态分离的SSR标记之间的连锁关系,对特异亲和基因(F1花粉不育基因)S-e座位进行了分子定位,取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利用116个均匀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标记对籼粳两亲本进行多态性筛选。结果有101个SSR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15个SSR标记在亲本间无多态性,SSR标记在亲本间的多态率高达87.07%。2、选用74个亲本间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对E47-1/广陆矮4号组合F2群体的偏态分离进行了初步的筛选和分析。发现有6个染色体区段的9个SSR标记在F2群体中存在偏态分离,它们分别位于第3、第6、第7、第10、第11和第12染色体上,卡方值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6个染色体区段中有2个严重偏态分离区段,分别位于第6和第12染色体。3、通过对F2群体的花粉育性和偏态分离区段的SSR标记基因型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位于第12染色体上的SSR标记RMl9附近存在一个F1花粉不育基因。继而在该标记附近设计位置特异性微卫星标记PSM401、PSMl80、PSMl82,利用F3作图群体,将特异亲和基因S-e座位定位在分子标记PSM401、PSMl80和PSMl82、RMl9之间,该基因与各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2.3cM、1.3cM、3.7cM和4.3cM。4、选取在S-a、s-b、S-c、S-d、S-e五个座位均纯合、花粉表现为部分不育的F2单株,发展了另一R群体,表明该群体存在另一特异亲和基因座s-f。本研究利用SSR标记,对特异亲和基因S-e进行了分子定位。S-e座位的分子定位,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特异亲和性的学术观点,并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水稻的粳型亲籼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水稻F1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其遗传分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的不育性限制了亚种间的遗传交流和杂种优势利用。本研究通过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S-6座位进行了精细定位;通过分析近等基因系中代换片段的遗传效应,鉴定出了F1花粉不育基因S-d座位,利用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S-d进行了定位;根据基因组的序列资料和利用较大的作图群体对S-6和S-d两个座位进行了物理作图;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培育了一批复等位基因近等基因系,对育性基因的遗传分化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1、根据S-6座位初步定位的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F1花粉不育基因座S-6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表明多态性标记均与S-6座位紧密连锁,其中R830STS、PSM7、PSM8、PSM9、.PSM59和PSM60位于S-6座位一端,与S-6座位遗传距离分别为1.5cM、1.2cM、0.9cM、0.9cM、0.9cM和0.9cM,而PSM202、PSM206、PSM208、RMl3、R2213SSTS和RM413位于S-6座位的另一端,与S-6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2.1cM、3.8cM、4.1cM、4.4cM和5.3cM。2、根据S-6座位精细定位的结果,从IRGSP下载了S-6座位所在区域克隆的序列,将克隆的序列进行了拼接,同时将与S-6座位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与序列拼接图进行了电子整合。根据整合的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和STS标记,利用500株的作图群体,最终将S-6座位界定在PSM8与PSM215之间182.2kb的范围,其中PSM214、T17、T18和T19与S-6座位完全连锁。3、通过对近等基因系E11-5中代换片段遗传效应的分析,在第1染色体的代换片段上鉴定出一个新的F1花粉不育基因座S-d。根据基因组的序列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将S-d座位进行了定位。结果表明多态性标记均与S-d座位紧密连锁,其中PSM27、PSM24、.PSM26、PSM23、PSM31、PSM25、PSM37、PSM41、PSM42、PSM43、.PSM44、.PSMl2和PSMl3位于S-d座位的一端,与S-d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6cM、7.2cM、7.2cM、6.8cM、6.8cM、6.4cM、6.4cM、4.8cM、4.8cM、3.2cM、1.6cM、0.4cM和0.4cM,而RM84、RM86、RM323、RMl和RM283位于S-d座位的另一端,与S-d座位的遗传距离分别为3.8cM、4.6cM、6.7cM、7.5cM和8.7cM。4、根据S—d座位定位的结果,从IRGSP下载了S-d座位所在区域克隆的序列,将克隆的序列进行了拼接,同时将与S-d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与序列拼接图进行了电子整合。根据整合的结果发展位置特异性的微卫星标记和STS标记,利用2160株的作图群体,最终将S-d座位界定在67.8kb的范围内,其中PSM93和PSM74位于S-d座位的两侧且各与S-d仅有一个重组,而PSM95、PSM96、T1和T2与S-d座位完全连锁。RiceGAAS注释分析表明在此区段有17个ORF。,其中3个ORF可能与杂种不育性有关。BLAST分析表明此段序列籼粳之间的同源性较低,这也可能是杂种不育的一个原因。5、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F1花粉不育基因s-n、s-6、s-c和s-d座位各培育了一批复等位基因近等基因系,测交分析表明各不育基因座位上的不育基因不仅分化为相对的S^i和S^j,而且基因型类型相同的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分化也达到了显著差异的水平。携带有多个复等位基因的近等基因系的测交分析表明,复等位基因近等基因系的遗传效应为各基因座位遗传效应的累加,各基因的遗传效应相互独立,彼此间无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稻粳型亲籼系S-c座位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是控制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F1花粉不育性的基因座位之一。在该座位,台中65的基因型为Sj/Sj,广陆矮4号的基因型为Si/Si。以台中65和广陆矮4号为遗传测验种,分别与4个粳型亲籼系配组,根据部分F2群体中植株花粉育性表型及与S-c紧密连锁分子标记基因型的偏态分离程度,测定了这4个粳型亲籼系在S-c座位的基因型,结果表明,G2416-3的基因型为Si-2/Si-2;G2605和G3004-4的基因型均为Si-1/Si-1;G2417-2-1的基因型为Sn/Sn。本文还对F1花粉不育性基因遗传分化的测定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用台中65(粳稻)/ARC10313(籼稻)的重组近交系(F10)构建了RFLP连锁图谱, 含113个分布均匀的标记. 作成的图谱覆盖全基因组, 全图总长1462.4 cM, 图中标记位置与所使用的参照图谱基本符合. 利用该重组自交家系材料与亲本台中65回交得到BF1家系, 用于对小穗不育和花粉不育的QTL分析, 检测出3个小穗不育和1个花粉不育QTL, 且有一  相似文献   

6.
为了改良水稻品种的株型,本研究利用来源于普通野生稻的矮秆突变体lb4d与栽培稻品种(系)187R、广恢998杂交产生的F2群体对显性矮秆基因D55进行了精细定位。结果发现,D55基因对水稻株高具有较强的矮化作用,表现为显性矮秆。在日本晴、广恢998、187R等不同的遗传背景条件下,D55基因造成水稻株高降低30%左右;利用水稻SSR标记引物,D55基因首先被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上RM5704和RM202之间3.53 cM区域;为了进一步精细定位D55基因,参考水稻品种日本晴的基因组序列,在D55基因附近区域寻找插入缺失序列,在RM5704和RM202之间发展了4个插入缺失标记,利用这4个标记将D55基因精细定位在indel A-7和indelg-15之间的53.1 kb区域。本基因精细定位的结果为D55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7.
谷子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h的AFLP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雄性不育是实现谷子杂种优势利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之一.为了寻找与不育基因Msch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提高不育系的选育效率,本研究构建了Msch不育/可育近等基因系(NILs),通过对400对AFLP引物组合进行筛选,找到了与不育基因紧密连锁的两个AFLP标记(P17/M37224和P35/M52208),与不育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是2.1 cM和1.4 cM,而且位于不育基因的同一侧,标记间相距0.7 cM.这两个AFLP标记可有效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相似文献   

8.
利用同源四倍体水稻台中65-4x及其携带花粉不育基因的四倍体近等基因系组配的花粉不育基因座位互作的四倍体杂种,对其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间染色体行为及生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亲本及杂种多数细胞在终变期都是四价体与二价体共存,台中65-4x染色体配对方式为9.20Ⅳ+5.60Ⅱ,杂种平均为9.52Ⅳ+4.90Ⅱ,亲本与杂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水稻短光敏不育基因,以D38S为母本,华占为父本构建了一个F_2分离群体,对短光敏不育基因控制的遗传规律进行分析。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筛选多态性SSR标记,并在多态性标记附近增加标记引物筛选,将获得所有多态性SSR标记对含有248个单株的D38S×华占杂交得到F_2群体进行定位分析。D38S×华占的F_1代植株在南昌早季镜检花粉育性表现正常,自然结实率也正常。对248个F_2群体单株进行育性调查,统计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分离比,发现短光可育株与短光不育株数分离比符合3:1的分离比,因此可以推测D38S的短光敏不育性状遗传模式符合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模式。该研究利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SA)从均匀覆盖水稻染色体基因组的3 600对SSR中筛选到7对与该不育基因连锁的标记。利用D38S×华占的F_2群体和7对SSR标记,将短光敏不育基因定位于水稻1号染色体,位于标记RM3442与RM6339之间,遗传图距均为1.2 cM,将该短光敏不育新基因命名为rpms4。本研究为进一步精细定位和克隆rpms4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水稻显性早熟基因Ehd的SSR标记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稻品种广陆矮4和粳稻品种台中65为亲本构建高世代回交分离群体,选用分布于水稻全基因组的145个SSR标记对亲本及抽穗期早熟基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4个标记在亲本间具有多态性,多态率78.6%;在BC3F1群体中,检测到10个标记的基因型来源于供体亲本广陆矮4号;在BC3F2定位群体中,早熟植株数与晚熟植株数的分离比例为3:1,早熟植株平均比晚熟植株提早抽穗21 d;通过SSR标记与抽穗期共分离分析将显性早熟基因Ehd界定在分子标记RM271和RM258之间;Ehd与标记RM184和RM271紧密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2.6 cM和2.1 cM,此结果为该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