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内蒙古农户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结构与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当前内蒙古农村农民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对样本的农户的调查分析表明,超过75%的农户通过银行信用社等正规和亲友等非正规渠道进行借贷,农户主要是根据借贷资金的用途进行正规与非正规渠道借贷方式的选择:通过正规渠道的借贷资金主要用于生产性支出,而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得的资金主要用于生活、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而且,低收入、小规模的农户更难以获得来自正规渠道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2.
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在于充足的资金支持,利用革命老区961户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研究农户借贷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户资金借贷现象普遍,无息借款比重高;非正规金融是农户融资的主要渠道;农户金融需求存在"二八分化"现象;农户借贷资金需求呈多元化;小额借贷比较普遍;借贷方式不规范。值得注意的是,户主年龄对农户获得正规金融借贷有反向的显著影响,而对借贷频率、无息小额借贷均有正向的显著影响。户主文化程度对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大额借贷、借贷规范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借贷频率的影响为倒"U"形。农户人均收入与在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的次数成同方向变动,人均收入越高的农户越倾向于向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农户家庭收入来源与其借贷资金用途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此外,农户的劳动力人数对农户借贷需求影响不确定。最后,本研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有效拓宽建档立卡农户融资渠道可以进一步增强其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宁夏南部山区建档立卡农户调研数据,运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社会资本对农户融资行为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人情支出越多、农户间信任程度越高,农户越倾向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农户家庭成员中有村干部和亲戚中有政府工作人员对农户选择正规和非正规融资渠道均有显著影响。促进农户社会资本信息传递作用可以有效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应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规范发展,充分发挥非正规金融对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加大建档立卡户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增加农户非农经营收入以提升其融资能力。  相似文献   

4.
从农户信贷行为研究的角度,以农户信贷需求和供给作为因变量,农户特征变量、社会资本等作为自变量,以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1 665户农户作为调研样本,采用需求可识别双变量Probit模型对农户信贷行为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当前农户获取信贷资金更倾向于非金融机构,同时银行在信贷支持中更具有"嫌贫爱富"的特征;年龄、上学人口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的需求具有正向影响;正规信贷更倾向于贷款给有工资性收入的群体,非正规信贷具有"中性",更倾向于贷款给劳动力多的家庭;与村、镇干部以及邻里的关系程度对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供给呈现为正向影响。研究认为解决金融精准扶贫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创新开发土地流转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完善农业保险等,这些举措也是降低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运用融资周期理论,通过对350家样本企业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成长阶段的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选择有差异;农村中小企业融资次序为自有资金、非正规信贷融资、正规信贷融资依次递进;融资结构总体上以自有资金和非正规信贷为主,正规信贷对农村中小企业的支撑力较弱;金融成长周期规律对中国农村中小企业仍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李永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1):6673-6675
以效率的相对性标准来分析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效率问题。对我国3个层次资金流动的分析表明,作为替代性机制的非正规金融支持了经济增长而有着较之正规金融更高的配置效率,两者的运行效率则难以比较。从政策决策者的角度,改革我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调整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政策,使农村经济主体能够在更低的成本下获取资金,可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新一轮全国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正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还不能有效的满足农牧户的资金需求。内蒙古东西地区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和农牧民的生活方式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金融服务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深入研究内蒙古农牧户的资金需求特征,加快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农村牧区金融体制,是对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的协调,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孟杨 《湖北农业科学》2022,61(8):163-168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基于四川、山东、河南、广西4省共947个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利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和熵均衡方法探究借贷资金可获得性对土地出租与租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借贷资金可获得性越高,越有助于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借贷资金可获得性距离在3 km范围内能帮助农民租入土地,反之起到阻碍作用;借贷资金可获得性对农村居民出租土地影响不大。提出有序推进正规借贷资金机构网点合理布局,引导非正规借贷资金规范性发展,构建农村土地流转借贷资金平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从事农业产业活动所获取的正规借贷严重匮乏,非正规借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运用主体需求法,分析农业产业经营主体(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及组织)从事农业产业活动获取非正规借贷情况,探讨农业产业单位借贷资金的贡献度。结果表明,农业产业非正规借贷融资总量以及占其正规贷款规模比值逐年上升,2012年融资总量已达2万亿元以上,约为其正规贷款的71%,发展速度超过10%;农户非正规借贷量虽占绝大比重,但农业企业非正规贷款比重不断上升;农业产业单位借贷资金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在逐年下滑,要想维持农业的稳定增长,农业信贷资金必须有一个更加快速的增加。为进一步提高融资水平,建议政府要规范农业产业非正规借贷发展,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并采取引导与完善相结合的政策,大力增加以财政资金为拉动力量的信贷资金供给,在信贷资金支持主体方面适当向农村中小企业倾斜。  相似文献   

10.
解丹莹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12):213-215+231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进行生产性投资时面临生产上的不确定性和经济的波动性双重风险,往往需要通过借贷提高经营效率,增加抗风险能力。农户获取融资的渠道是影响农户资金可得性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农村居民生产性融资的渠道偏好,采用实地调研的研究方法,对山东省137户农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在生产用途的融资方式选择上偏好民间借贷,表现为民间借贷行为普遍、规范性弱、利率两极分化的特征,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正规信贷供给不足、农村乡土社会的特征和农户资金运用的特殊性。因此,政府应当通过增加正规金融的定向资金供给,规制民间借贷的无序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生产性投资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农村正规金融政策精准落地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户生计策略向好、向优发展的关键。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利用CFPS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Simpson指数和多项选择模型(M-Logit),分析正规借贷嵌入和农户生计策略,探讨正规借贷嵌入对农户生计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生计抉择有务农主导型、创业主导型和务工主导型三种,不论农户是否正规借贷,创业主导型占比均最低,务工主导型占比均最高。正规借贷农户创业主导型和务工主导型占比均高于未正规借贷农户,但务农主导型占比低于未正规借贷农户。务农主导型和务工主导型农户正规借贷以小额贷款为主,而创业主导型农户正规借贷额度整体较高。正规借贷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主导型或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选择,且对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2.436>1.371),正规借贷额度显著促进了农户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选择,但对务工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影响程度并不明显。正规借贷对中部和东部地区农户选择创业主导型生计策略的影响效应较大,务工主导型次之;东北地区正规借贷农户更倾向于选择务农主导型生计策略,务工主导型次之。此外,农户生计策略还受到户主因素、家庭因素和社区因素等相关...  相似文献   

12.
韩宁 《浙江农业科学》2010,1(1):206-208
通过对青海、甘肃、新疆、河北4省区的农户实地调研,对农户借贷需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农户家庭经济活动的主要决策人的受教育年限对低收入农户借贷需求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收入和支出对低收入农户借贷需求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瑜  杨林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26-4327,4329
通过对甘肃省250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甘肃农村民间借贷的特点及其积极和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强监管、优化民间借贷环境促进民间借贷健康发展以及建立资金互助组织、引导民间借贷资本进入正规金融机构从而规范民间借贷活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江苏省睢宁县家庭农场的实地抽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家庭农场融资渠道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家庭农场融资渠道的选择与农场主自身因素和家庭农场经营特征有关。在农场主自身因素中,农场主年龄越大、学历越高,越偏好选择正规金融渠道融资;在家庭农场经营特征中,农场注册品牌、平均年收入越高、常年雇工人数越多或者规模越小,农场主越偏好选择正规金融渠道融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2017年和2019年的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创业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从农户社会网络视角出发,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在农户创业过程中带来的正规金融对非正规金融的替代和补充作用。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户的创业行为,且数字普惠金融只对自雇型创业有显著影响,对雇主型创业没有显著影响。同时,数字普惠金融对具有弱社会网络的农户创业行为影响更显著,说明数字普惠金融真正发挥了“普惠”的作用。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发展正规金融渠道,弥补了过去农户主要依靠社会网络从非正规金融渠道融资的不足,提高了农户的金融可得性从而促进其创业。  相似文献   

16.
黄文胜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1):4933-4937
新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金需求日益增加,农户及其他经营实体所需的大量资金完全靠自身积累不可能得到满足,需要大量外部资金的注入和支持,而新疆较低的财政自给率和农村正规金融抑制,客观上形成了对民间借贷的制度性需求.作者将正规金融与民间借贷视为一个完整的农村金融生态,再考虑财政支农的因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求农村正规金融、民间借贷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7.
以山东省莱芜市农户为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农业产业链背景下影响农户融资渠道选择的因素。结果显示:农户加入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链、农户受教育程度以及农户能够承受的最高利率对农户融资渠道的选择有显著影响,且影响方向为正向,说明农户更倾向于向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借款。因此,我国应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完善正规金融机构借贷机制,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由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民借贷多表现为周期短、额度小、借贷频率高的特征,这与农村正规金融的借贷规定是相矛盾的,同时农民的生活性借贷也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满足.京郊各个村镇都有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在这个组织内部自发产生了农民资金互助的功能,有效地解决了分散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京郊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刚刚产生,日常经营管理尚处于摸索、尝试阶段,为了更好发挥其正规金融的补充作用,促其健康发展,必须建立起一系列的运行规范.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取Heckman两阶段选择模型,分析年迈、残疾和慢性病等生理性弱势对农户借贷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理性弱势通过产生正向的借贷需求刺激效应、负向的借贷供给排斥效应,进而显著影响农户的借贷行为。残疾、慢性病会显著提高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生,但显著降低农户的正规借贷额。与残疾、慢性病不同,年迈对农户借贷行为的负向排斥效应更大,且大于正向刺激效应,因而显著降低农户的借贷行为发生。由于农村非正规借贷具有浓厚的"帮扶"意义,年迈、残疾和慢性病等生理性弱势对农户的非正规借贷额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基于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视角,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市农村二元分层金融发展的农民收入效应进行再考察。研究结果显示: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均有利于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正规金融的影响效果不如非正规金融明显;农民收入、正规与非正规金融的空间变量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