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阐述利用野皂荚发达的根系,地上部分平茬后嫁接乔木皂荚进行改造的主要技术要点,为推广野生皂荚低效林改造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嵩县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皂角刺集散中心,皂荚产业在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脱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加快嵩县皂荚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促进其快速良性发展,对云贵皂荚种植和皂荚产业进行了考察调研活动,旨在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了解分析和掌握市场情况,科学规划嵩县皂荚产业,指导今后皂荚种植和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皂荚树在我国分布极其广泛,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本文主要介绍了园林绿化植物皂荚的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在此基础上,从种子的采集、处理以及壮苗的培育三个部分深入探讨了皂荚的繁殖育苗技术,以期对充分发挥皂荚的绿化功能,促进我国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李应华 《中国园艺文摘》2011,27(10):125-126
我国北方地区由于气候寒冷,植物品种单一,彩叶植物缺乏,而乔木型彩叶植物尤其缺乏,我们于2006年引进园林观赏植物金叶皂荚。在对金叶皂荚进行引种、区试的基础上,阐述金叶皂荚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性,介绍其嫁接育苗方法及管理技术,以期为该树种的扩繁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野皂荚的经济价值、保水功能及生长特性,说明了它不仅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又能发挥巨大的水土保持功能,是一个既能绿化荒山,又能使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好树种。并简要介绍了野皂荚的培植技术。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由于皂荚刺供需紧张,行情持续上涨,加上皂角米消费群体不断扩大,价格高昂,刺激各地群众大量种植皂荚,造成皂荚种植规模过大,皂荚产品供大于求,市场过剩,价格雪崩。针对皂荚产业目前处于低谷的现状,进行了多方面探讨分析,提出了问题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龙湖公园的土坡处有几棵大的皂荚树。从春天到秋天,一次次从树下经过,目睹它们含苞待放、开花结果,直到成熟的荚果落满地,也恰好记录了它们的生长过程,真是无心插柳。皂荚是豆科皂荚属乔木,几乎遍及我国各省,生长于山坡林中或谷地、路旁,也常栽培于公园、庭院,鲁迅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就提到了皂荚树。皂荚有诸多功效,其中之一便是有洗涤的作用。皂角中含有皂甙,它的水溶液能生成泡沫,去污能力非常强,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文献资料表明,古人在秦汉时期就用皂荚来洗衣物和头发了,而到隋唐已形成惯例。到了宋朝,人们进一步创新,将天然皂荚捣碎研细,再加上香料,制成“香”皂。原来,皂荚是我们古老的洗涤用品,它的起泡、去污、乳化一系列的效用让它在洗涤用品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了两千年,即使是现代的洗涤用品,也有不少以皂荚为卖点的产品。看一看功不可没的皂荚长什么样吧。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是我国皂荚人工种植面积最大的地区,截至2022年底,全省皂荚种植面积6.77万hm2,年产皂荚米1605t(包括外购原料),产值达5.07亿元,带动2.6万人就业和增收。在调研贵州省皂荚一产、二产、三产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皂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皂荚是我国特有的乡土经济树种,由于种植皂荚经济效益可观,近年来,种植规模迅速扩大,生产中随之而来出现了各种问题,特别是病虫害日益严重,其中皂荚合欢罗蛾为害在各皂荚种植区呈迅猛蔓延态势,已经成为突出问题之一,虫情发生严重地块皂荚林一片干枯,甚至造成树体衰弱致死,损失惨重。大量调查和查对了合欢罗蛾的分类、分布、寄主、生活习性等,对合欢罗蛾的防治方法等资料进行了收集汇总并付诸生产实践,摸索总结出了一套皂荚合欢罗蛾的综合防治方法,可有效控制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0.
《花木盆景》2016,(4):43-44
正金叶皂荚是河南名品彩叶苗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5月从欧洲引进的彩叶苗木品种,为皂荚的彩色叶变种,是难得的彩叶变异类观赏植物品种。该品种于2014年12月通过河南省林木良种审定获得良种证书。形态特征金叶皂荚为苏木科皂荚属植物,原产于美洲,别名美国金叶皂荚,为阔叶落叶乔木,树高8m~10m,树冠扁球形,树皮暗灰或灰黑色,粗糙,树干短小树冠具有延展性,小枝无毛,无刺枝。一回羽状复叶,幼树及萌芽枝有二回羽  相似文献   

11.
皂荚和五角枫挥发性物质组成及其对空气微生物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动态顶空法收集和TC - TGC - MS (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鉴定了两种绿化树种皂荚和五角枫茎叶的挥发物组分, 采用自然沉降法测定了植物挥发物对空气微生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乙酸- 3 - 己烯酯和乙酸庚酯的含量在皂荚和五角枫中分别为最高的, 癸醛、苯甲醛、trans - 2- 己烯醛、壬醛、1 - 辛醇、正戊醇、3 - 己烯醇为二者共有的组分; 微生物试验表明皂荚和五角枫林地微生物含量明显低于空旷地。乙酸- 3 - 己烯酯、乙酸庚酯、壬醛、己醛、trans - 2 - 己烯醛、1 - 辛醇、正戊醇、3 - 己烯醇8种单体对细菌和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乙酸- 3 - 己烯酯的抑菌能力大于乙酸庚酯,因而揭示了皂荚和五角枫林带细菌和真菌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皂荚作为果园围篱的技术吴此仁(吉林省辉南县中央卜乡太和村一社135103)皂荚是豆科落叶乔木树种,主干及枝条均生长有坚硬的锐刺,且具有抗寒(在东北零下40℃越冬后不抽条死梢)、耐旱、耐涝特性,在轻度盐碱地及石灰质土壤上均可正常生长。东北地区利用其作果...  相似文献   

13.
以长势一致的2年生皂荚嫁接苗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对2年生皂荚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期找出适合2年生皂荚嫁接苗快速生长的最适施氮量。结果表明:(1)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皂荚树幼苗株高、地径、刺长及刺茎的净增长量,并且均在N3(纯氮90 g/株)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试验结束后,与CK相比,株高和地径增长量分别提高了59.71%和50.10%;(2)N3处理下可以较大幅度的促进皂荚叶片叶绿素的合成,增大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等,进而提高皂荚幼苗的光合能力。(3)随着施肥量的增加,皂荚叶片最大荧光(Fm)和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随施氮肥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初始荧光(Fo)与二者变化趋势相反,并且均在N3处理下达到极值。(4)在PSⅡ反应中心活性方面,合理施氮肥可以使得单位反映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捕获的光能(TRo/RC)和用于传递电子的能量(ETo/RC)上升,降低用于热耗散的能量(DIo/RC)。综合各参数来看,适宜2年生皂荚嫁接苗生长的最适施氮...  相似文献   

14.
皂荚兼具人文情感、历史文化传承、绿化观赏、经济价值、药用价值、生态防护、低碳节约、净化美化等多种功能,其中皂刺是传统大宗中药材品种之一,种子提取的植物胶用途广泛,综合经济效益高,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分析和阐述了皂荚的经济用途、市场地位、发展前景、市场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使广大种植户对皂荚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识,以应对多变的市场。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井陉县大青山地区野皂荚群落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以太行山中部井陉县低山区的野皂荚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样方法,分析群落植物组成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井陉县大青山地区野皂荚群落共有植物30种,隶属于19科28属;从植物组成来看,调查样地植物种类较多的是禾本科、豆科和菊科;植物优势种为鹅耳枥、野皂荚、荆条、中亚苔草和中华卷柏;从多样性指数来看,灌木层和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丰富度均高于乔木层;而乔木层的均匀度和优势度均高于灌木层和草本层。  相似文献   

16.
皂荚(Gleditsia sinensius Lam.)又名皂角、扁皂角,是豆科皂荚属植物。寿命可长达六、七百年之久,在我国分布广泛。皂荚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我国特有的、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生态经济树种。其根系发达、耐寒、抗旱、固氮;抗污染、抗病虫、经济价值高。果实富含胰皂质,是优良的天然洗涤剂。枝刺(皂刺)、果实及种子是重要中药;种子所含的植物胶(瓜尔  相似文献   

17.
对南岳衡山的植被以及景观生态恢复进行研究,以珍稀植物绒毛皂荚为例,突出南岳植被的特性,并提出解决其繁殖问题的技术措施,为本地区的生态恢复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皂荚树又名皂角树,落叶大乔木,树势最高可达30 m,寿命可长达600~700年。皂荚树木质坚硬,油漆性能好,耐腐耐磨,是制造家具、车辆等的好材料。因其具有发达的根系,抗旱节水,生长快速,结实力好,可以固氮,为理想的生  相似文献   

19.
以紫荆、枫杨、栾树、山皂荚、木槿、侧柏这6种常见的园林一年生苗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其茎生长量和根生长量,综合比较6种园林观赏苗木根与茎生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枫杨的生长量和速度在这6种苗木中最大,而山皂荚的生长量和速度在这6种苗木中最小;苗木的苗高与地径生长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苹婆树     
陈文树 《花卉》2015,(6):9-10
一、名称的由来和分类 苹婆树之名,乍听之下不免令人觉得奇特,专家认为应是源出梵语的“bimba”,古昔传植至中国华南地区时被转称为“苹婆树”。清人吴震方于所撰成的《岭南杂记》中,对苹婆有如下的描述:“平婆果,如大皂荚,荚内鲜红,子亦如皂荚子,皮紫、肉如栗,其皮有数层,层层剥之始见肉,彼人詈厚颜者。日苹婆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