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斑茅是甘蔗重要的野生种质资源,渗入斑茅血缘来提高甘蔗抗性是目前甘蔗育种的重要途径之一。对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分型有利于高效利用斑茅的各种优异性状。本研究利用斑茅特异引物鉴定斑茅与甘蔗杂交高世代材料的真实性,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对甘蔗与斑茅染色体进行分型,以探究斑茅和甘蔗染色体在子代中的遗传与分离,并分析其染色体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杂交群体中有30份为斑茅的真实后代,包含斑茅染色体从1~10条不等,说明其后代群体基本服从n+n的遗传方式,占整个真实后代群体的60%。斑茅与甘蔗发生染色体水平的重组约16.67%,并且斑茅与不同血缘甘蔗重组的概率趋近一致。割手密种特异探针共定位结果表明,斑茅血缘的渗入降低了近现代栽培甘蔗种中热带种血缘与重组血缘的占比,并同时提高了割手密血缘的比例。本研究分析的甘蔗与斑茅杂交后代中不同血缘染色体组的遗传及结构特点,为提高斑茅种质资源在甘蔗育种中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细胞遗传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9):6428-6437
利用SSR分子标记对44个含斑茅血缘的甘蔗回交后代和38个常规甘蔗栽培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在8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17对扩增带型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共扩增出40条多态性条带,每对引物的扩增条带数介于1~5条之间,平均2.4条。引物检测到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介于1~3.1,平均值为1.809 8;多态性信息量(PIC)介于0~0.611,平均值为0.307 9;Shanoon指数(I)介于0~1.238 2,平均值为0.591 2;Ne's基因多样性指数(H)介于0~0.677 8,平均值为0.357 4。82份试验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425~0.975之间,平均值为0.679,含斑茅血缘甘蔗回交后代品系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00,常规甘蔗栽培种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73,而含斑茅血缘甘蔗回交后代与常规甘蔗栽培种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66。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处,所有材料被划分为2个类群,‘台糖95-8899’独成一类,其他81个材料划分为另外一个类群,定为A类群;在遗传相似系数0.612处,A类群被划分为2个亚类群,‘崖城03-191’独成一类,其余80个材料划分为另外一个亚类群。本研究基于SSR分子标记技术,揭示了含斑茅血缘的甘蔗回交后代的遗传多样性,为含斑茅血缘的甘蔗回交后代的杂交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斑茅ITS区序列设计编号为EF1/ER1和编号为EF2/ER2的两对引物,经在甘蔗及其近缘属植物间ITSPCR扩增,证明这两对引物是斑茅特异引物,其中引物EF1/ER1在斑茅多态性研究中扩增出5种带型,而引物EF2/ER2扩增出3种带型;同时,利用这两对引物对甘蔗(拔地拉)与斑茅杂交的9个F1,甘蔗斑茅真实杂种(崖城96-66、96-46)与CP84-1198的36个BC1以及崖城95-41与内江57-416的12个BC1,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两对引物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其中对斑茅F1的分子鉴定结果与前人(沈万宽)的同工酶鉴定结果相一致,对15个曾被认为具有斑茅血缘的品系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大部分品系为假杂种。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5SrRNA间隔序列(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Fl、F2代进行了分子鉴定,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3个及5SrRNA间隔序列标记1个;其中,5Sr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法DNA模板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随机引物和斑茅5S rRNA间隔序列(ITS)引物对斑茅与甘蔗的杂种F1、F2代进行了分子鉴定,获得了与含有斑茅血缘有关的RAPD分子标记3个及5S rRNA间隔序列标记1个;其中,5S rRNA间隔序列标记可用于斑茅杂种后代碱法DNA模板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为了建立甘蔗AFLP标记技术体系;【方法】本文通过对甘蔗抗、感黑穗病的杂交亲本CP84-1198和科5,以及根据其杂交后代的浸渍接种田间抗性鉴定结果所构建的抗、感黑穗病池的AFLP银染法分析;【结果】建立了甘蔗黑穗病抗性的AFLP分析实验体系,同时将AFLP-银染技术应用于甘蔗近缘植物斑茅抗旱胁迫及其对照材料的cDNA差别筛选,建立了一种mRNA差别显示技术体系。实验过程中还筛选出了四对能在抗、感亲本上扩增出特异条带的引物,以及一对在斑茅水分胁迫和对照中表现良好差异的引物,为下一步的实验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结论】通过本实验建立了甘蔗AFLP分析技术体系、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的快速银染、凝胶简单保存以及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的特异条带的高效回收技术。  相似文献   

7.
斑茅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有利基因,是甘蔗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为了对斑茅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本研究运用I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24份斑茅无性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4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210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01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5.71%;24份材料的Nei指数(h)介于0.30~0.79,遗传相似系数集中在0.3~0.5之间;基于UPGMA聚类分析,在遗传距离0.77处,可以将24个材料分成5个类群,在24份材料中找到44条特异带;说明斑茅有着相对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能够广泛用于甘蔗的遗传育种改良。  相似文献   

8.
斑茅割手密杂种后代真实性鉴定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斑茅GXA87-36(♀)与割手密GXS79-9(♂)杂交获得的经形态鉴别为真杂种的后代材料GXAS07-6-1 (斑茅割手密杂合体)及其双亲为材料,利用体细胞染色体计数以及SSR、SRAP分子标记对杂种进行真实性鉴定,并利用SRAP分子标记对斑茅GXA87-36、割手密GXS79-9及其杂种后代遗传位点的传递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GXA87-36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0,GXS79-9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64,其杂种GXAS07-6-1染色体2n=62,其杂交的染色体遗传方式为n+n;筛选出3对SSR引物和5对SRAP引物可分辨后代的真伪;利用71对SRAP引物扩增后代和双亲,检测到1 095个遗传位点,多态性位点数为800;母本有279个位点,其中有 79 %传递给其后代;父本有439个位点,其中有73%传递给后代;用NTSYS-pc2.10e软件计算Jaccard遗传相似系数,双亲间为0.474,后代与母本、父本间分别为0.696、0.752,表明后代GXAS07-6-1偏向父本遗传。  相似文献   

9.
滇蔗茅是甘蔗重要的近缘植物资源,在甘蔗种质创新和遗传改良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为了鉴定甘蔗与滇蔗茅远缘杂交F_1、BC_1真实性后代种质并探明其遗传物质组成,本研究对远缘杂交组合亲本和后代材料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染色体计数、核型分析和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分析。结果:(1)表型鉴定结果显示,F1叶片具父本滇蔗茅特征,BC1后代叶片则趋于甘蔗品种。BC1的节间长度和株高表现出一定的杂种优势,茎径和锤度则逐渐趋于甘蔗品种(ROC10);(2)细胞学鉴定结果显示:父本云南95-20 2n=30,核型属2B类型。F1云野03-316 2n=54,属2B类型;3个BC1后代材料2n均为110,其中云野06-278属2B类型,云野06-277和云野06-279属2C类型。(3)GISH结果:在F1和3个BC1材料中均检测到15条滇蔗茅野生种外源染色体,但没有检测到重组染色体。以上结果表明F1和BC1是真实的杂交后代种质,杂交过程染色体遗传方式分别为n+n和2n+n。本研究可为滇蔗茅有利基因向甘蔗转移提供细胞学证据,为滇蔗茅在甘蔗杂交创新中利用方式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芍药属组间杂交可改良现有芍药属种质资源,其后代真实性的分子鉴定可为高效育种提供技术支持。本实验室前期以芍药组、牡丹组植物为父母本进行组间杂交,成功获得了后代。本研究拟进一步以4个组间杂交组合中的24个植株为材料,进行EST-SSR分子标记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利用7个亲本从29对芍药属引物中筛选出的11对引物在亲本中具有多态性,因此用以PCR扩增。在对PCR扩增产物进行荧光毛细管电泳分析的基础上,从24株单株中,鉴定出20株具有父(母)本特异性条带,可判定为真杂种。该结果为这些杂交后代的遗传背景提供了分子证据,所确立的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可用于芍药属植物组间杂交后代的早期鉴定,以提高杂交效率。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鉴定杂交水稻种子的纯度,用49条ISSR引物对供试的5组三系杂交水稻F1和父母本进行扩增,结果28条引物能扩增出DNA带,随机选取其中3条引物用于指纹分析,3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32条DNA带,其中多态性条带为27条,并将这些多态性条带进行聚类分析。  相似文献   

12.
结缕草属植物杂交后代的SRAP分子标记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SRAP)是基于PCR技术的一种新型分子标记技术。本文通过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结缕草属植物种间杂交的5个组合44份杂交后代进行了真假杂种的鉴定,拟为杂交后代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首先通过5个杂交组合的亲本材料分别筛选10对SRAP引物组合,然后应用具有父本特征带的多态性引物组合对各个杂交组合亲本及其所有后代进行PCR扩增、电泳。结果表明,5个杂交组合的44个杂交后代中有39个后代具有父本特征带,被鉴定为真杂种,其余5个后代因不具有父本特征带,被鉴定为自交种。杂种真实性的鉴定结果为杂交后代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结果也表明SRAP分子标记技术是比较稳定可靠的标记系统,可有效应用于结缕草属植物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相似文献   

13.
SSR分子标记技术在杂交后代真实性的鉴定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湖南本土牡丹‘宝庆红’为亲本,通过常规人工杂交育种得到5个不同杂交组合共69株杂交子代实生苗为材料,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其进行早期真伪性鉴定。结果发现,4对SSR引物从69株杂交子代中筛选出5个单株具有父母本特异性互补条带,鉴定为真杂种。研究表明,SSR分子标记技术在对牡丹杂交子代真实性鉴定中具有准确、高效等特点,在后续牡丹种质资源创新以及新品种的选育过程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我们的前期研究为基础,综述蔗茅(Erianthus fulvus)野生种的一些特异性状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对蔗茅花粉进行低温贮存,克服其与甘蔗花期不遇的障碍,获得两个杂交组合共310株实生苗.采用染色体计数和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鉴定杂种F1代真实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杂种01/47、01/85、01/120的2n=79-82,染色体遗传方式为“n 2n“;用11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63个引物可获得双亲的RAPD多态性,其中3个引物(OPC-19、OPE-2、OPF-4)可在杂种01/64和01/120的 RAPD扩增标记中显示出双亲的特征谱带,分别为父本3500bp和母本1300bp、父本1350bp和母本900bp、父本550bp和母本900bp.本研究探索杂种实生苗早期鉴定的可行之法,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缩短甘蔗育种年限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我们的前期研究为基础,综述蔗茅(Erianthus fulvus)野生种的一些特异性状及其在甘蔗育种中的利用价值.对蔗茅花粉进行低温贮存,克服其与甘蔗花期不遇的障碍,获得两个杂交组合共310株实生苗.采用染色体计数和RAPD分子标记的方法鉴定杂种F1代真实性.结果表明,供试材料杂种01/47、01/85、01/120的2n=79-82,染色体遗传方式为"n+2n";用110个随机引物进行RAPD扩增,63个引物可获得双亲的RAPD多态性,其中3个引物(OPC-19、OPE-2、OPF-4)可在杂种01/64和01/120的 RAPD扩增标记中显示出双亲的特征谱带,分别为父本3500bp和母本1300bp、父本1350bp和母本900bp、父本550bp和母本900bp.本研究探索杂种实生苗早期鉴定的可行之法,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缩短甘蔗育种年限奠定工作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弄清贵州主要蔗区甘蔗花叶病害发生情况,本研究通过PCR检测方法,对采自贵州主要蔗区的52份疑似花叶病样品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9份样品呈阳性(检出率为75%)。对阳性样品的PCR扩增产物测序比对,PCR扩增产物的基因序列与Gen Bank中SrMV分离物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在96%~99%,由此证实贵州主要蔗区甘蔗普遍感染SrMV。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理想的方法鉴定‘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以苦瓜杂交一代品种‘如玉5号’及其父母本为材料,利用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及SRAP(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2种技术进行其基因组总DNA指纹分析,以获得F1代杂交种与其亲本差异目的基因条带。经过对3种苦瓜新鲜幼嫩叶片总DNA提取,RAPD-PCR和SRAP-PCR扩增以及扩增产物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在供试的52条RAPD引物及144对SRAP引物中,共筛选出2对SRAP引物(Me2-Em9、Me3-Em8)能区分杂交种与其母本种子,1条RAPD引物(R10)能区分杂交种与其父本种子,通过SRAP(引物Me3-Em8)及RAPD(引物R10)2种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于河西走廊3地‘如玉5号’苦瓜种子进行检测,结合田间观察,结果表明,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很好地对‘如玉5号’苦瓜杂交种子的纯度鉴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不同转基因生物(GMO)制品的不断商业化,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也需不断更新。由于甘蔗红糖为甘蔗汁经高温熬煮浓缩而成,红糖中残留的DNA降解严重、含量低、片段短,且蛋白及糖分杂质含量高,所以甘蔗红糖DNA是比较难以收集并进行分子检测的。为了在转基因甘蔗红糖商业化前建立起转基因甘蔗红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技术,本研究以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为材料,模仿传统的红糖制作工艺,分别获得了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通过对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不同扩增片段长度的引物,并对传统PCR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建立了稳定的甘蔗红糖DNA的提取方法及外源基因分子鉴定技术该技术对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进行准确鉴别,为今后转基因甘蔗红糖的商业化所需的转基因食品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面更为重要的转基因甘蔗白糖DNA的提取及分子鉴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DNA指纹用于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简要阐述了RAPD、RFLP、AFLP、SSR等几种主要的建立DNA指纹图谱的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研究和应用情况,同时评述了这几种分子标记技术各自的优缺点,并就水稻DNA提取方法的改进、PCR扩增反应程序和反应体系的优化、扩增产物的检测以及DNA指纹在杂交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中的准确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DNA指纹在杂交水稻种子纯度和真伪鉴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化的技术体系,进一步简化实验操作程序,降低成本,真正做到简单快速、准确可靠,使DNA指纹能用于规模化、商业化的种子质量鉴定之中。  相似文献   

20.
利用SSR标记鉴定油绿3号大白菜品种纯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SSR标记对大白菜新品种油绿3号及其父母本进行纯度鉴定,结果表明:选取的47对芸薹属SSR引物中,有2对引物表现稳定的共显性,杂交后代表现为父母本互补的带型,特异性强,可用于杂交种纯度鉴定.纯度鉴定结果为97.3%,与田间鉴定结果非常接近,可用于该品种纯度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