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开展羊草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研究对于丰富羊草育种技术和方法,加快羊草新品种选育进程及开展羊草种质创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育成品种‘吉生4号’羊草种子为材料,通过6个浓度(0%,0.7%,1.0%,1.2%,1.5%,1.8%)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旨在揭示不同浓度EMS诱变对羊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的影响,筛选羊草种子EMS诱变的最优处理浓度,为后续构建羊草EMS突变群体提供指导。结果表明,EMS诱变对羊草种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随着诱变浓度的增加,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等呈降低趋势。当EMS浓度超过1.2%时,羊草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1.5%EMS处理后,羊草种子相对发芽率降低到51.68%,1.8%EMS浓度处理的发芽率比对照降低67.5%,发芽指数降低了44.0%。EMS诱变处理后羊草种子萌发起始时间被延长3~10 d。EMS诱变处理对羊草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根长、苗长的降低。通过计算EMS诱变后羊草种子的半致死率,最终确定EMS诱变羊草种子的半致死剂量为1.5%EMS浓度处理。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得出结论:EMS诱变处理对羊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有显著的浓度抑制效应,表现为萌发时间延迟、发芽率降低、苗长和根长变短;以相对发芽率达到半致死率为标准,EMS诱变羊草种子的优化体系为1.5%EMS处理。本研究在育种技术和方法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性,研究结果对于后续构建羊草EMS诱变群体,丰富羊草诱变育种材料及加快羊草育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种子》2021,(6)
为探索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党参种子的最佳诱变浓度和时间,创新党参种质资源以及选育党参新品种,以党参种子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EMS(0,1%,2%,3%,4%,5%)分别处理党参种子6 h、8 h、12 h和24 h。结果表明,EMS对党参种子的发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随着EMS浓度升高,降低党参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延长党参种子起始发芽时间和缩短持续发芽时间,并抑制芽的生长。研究表明,4%EMS处理4 h为党参种子最佳适宜诱变条件。  相似文献   

3.
谷子十里香的EMS诱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谷子成熟种子用不同浓度的EMS诱变处理下的最佳诱变条件,以期为筛选十里香感锈突变体进行基础研究奠定材料基础。以优异抗锈谷子品种十里香为材料,用不同浓度EMS(0,0.8%,1.0%,1.2%,1.5%)处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的谷子十里香成熟种子16 h,于处理后第3,7天分别测定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长度。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与发芽率均随着EMS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当EMS浓度为1.2%和1.5%时,种子发芽率不受提前浸种与否的影响。除此之外,同一EMS浓度处理下,提前浸种比未浸种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高。发芽势在EMS浓度1.2%时差异最显著(9.66%),1.0%时次之;发芽率在EMS浓度1.0%时差异最显著(8.66%),1.2%和1.5%时无显著差异。EMS浓度越大,十里香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下降幅度越快,EMS浓度由1.2%增加到1.5%时,发芽势与发芽率降幅最大,分别是36.34%~40.33%和44.00%~48.00%;EMS浓度为1.5%时,种子发芽势与发芽率均达到最低值。随着EMS浓度的增加,十里香种子的发芽长度随之变短,以EMS浓度1.5%时芽长的变化最显著。EMS能够显著抑制种子的萌发,浓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以十里香种子发芽率50.00%为标准,提前浸种或未浸种条件下,1.2%为EMS诱变最适宜浓度。  相似文献   

4.
《种子》2018,(11)
为确定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芸豆种子的最佳诱变条件,快速有效地获得性状稳定的芸豆有益突变植株,以诱变剂EMS诱变处理芸豆品种"英国红"的纯系干种子,采用5个EMS诱变浓度(0.0%,0.4%,0.6%,0.8%,1.0%),5个诱导时间(0,6,8,10,12h),分析诱变后的种子发芽率和相对成苗率。结果表明:EMS诱变处理对芸豆发芽率有显著的抑制效应;EMS诱变浓度对发芽率的抑制效应小于诱导时间;EMS诱变处理对芸豆的相对出苗率和相对成苗率无显著影响;0.8%的EMS诱变浓度和8h的诱导时间组合,是芸豆种子的最佳诱变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培养基的激素含量及比例,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愈伤组织及种子的最佳条件,本研究以达乌里胡枝子种子为外植体,探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愈伤诱导的影响,并针对愈伤组织和种子处理分别设置了两时间两浓度(2 h和6 h, 0.3%和0.9%)及三时间两浓度(6 h、8 h、10 h, 0.4%、0.8%)的EMS处理时间和浓度的组合,研究各处理对愈伤分化系数和后期植株成活率以及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幼苗表型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达乌里胡枝子种子愈伤的最佳激素配比为0.25 mg/L NAA+0.5 mg/L 6-BA+0.5 mg/L 2,4-D,此时达乌里胡枝子愈伤诱导率为94.9%。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愈伤组织的适宜浓度为0.3%,处理时间为6 h,分化系数和植株相对成活率分别为46.31%和47.78%,接近半致死范围,且生根数、根长和平均株高等指标与高浓度EMS处理相比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小。EMS诱变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的适宜浓度为0.8%,处理时间10 h,发芽率、出苗率、成苗率分别为53.61%、51.06%和53.28%,均接近半致死量,同时发现多株幼苗叶片...  相似文献   

6.
EMS诱变对蒙古国黄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子》2018,(10)
以蒙古国黄花苜蓿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EMS对种子进行诱变处理,分析EMS对黄花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旨在筛选EMS诱变黄花苜蓿种子的最适浓度。结果表明:随着EMS诱变浓度的增加,EMS对黄花苜蓿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均产生抑制作用,表现为萌发时间延迟、发芽率降低、幼苗变短;在同一EMS浓度下,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黄花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呈降低趋势。综合分析认为:EMS处理黄花苜蓿种子的适宜浓度为1.4%,处理时间为18h。本研究为后续构建黄花苜蓿EMS诱变群体,丰富黄花苜蓿育种材料及加快黄花苜蓿育种进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高粱种子EMS诱变处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化学诱变剂EMS对高粱种子的诱变处理效果,进行了不同EMS浓度、不同EMS处理时间对R111种子发芽率和成苗率影响的试验,并在适宜浓度和处理时间下,比较了6种基因型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成苗率。结果表明:R111的EMS致死浓度为0.5%,半致死浓度为0.25%,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0~15h;经处理后,不同基因型材料的发芽率、发芽势、出苗率明显不同,说明不同基因型对EMS的敏感性不同,半致死浓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8.
EMS诱变剂处理对苦荞种子萌发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甲基磺酸乙酯(ethyl methane sulfonate,EMS)浓度对苦荞种子生长发育的影响,加快苦荞品种改良的进程。本研究以‘川荞1号’、‘川荞2号’和‘川荞3号’3个品种作为试验材料,使用EMS对苦荞种子进行诱变。分别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EMS(0.4%,0.8%,1.2%,1.6%)处理苦荞种子,相应设置空白对照组。每个处理进行5次重复,室内调查萌发指标以及移栽后观察记录诱变植株的田间相关性状。结果显示:EMS除了对苦荞茎粗有一定的促进以外,随EMS浓度的增加,苦荞各品种全生育期延长。EMS对苦荞发芽率、根长、芽长、种苗鲜重、田间成苗率、株高以及产量方面影响显著,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各个指标呈递减趋势。说明EMS对苦荞植株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效果。结合苦荞种子萌发相关性状、田间生长发育以及产量等方面考虑,综合得出EMS诱导苦荞适宜浓度为0.8%~1.2%。本研究为苦荞EMS诱变提供诱变时间和适宜浓度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亚洲棉EMS诱变条件优化与突变体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适于亚洲棉诱变的甲基磺酸乙酯(EMS)最佳浓度和处理时间,创制优异亚洲棉突变体。【方法】用体积分数0.4%~1.5%EMS溶液浸泡处理亚洲棉石系亚1号种子4~8 h,分析不同时间、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对石系亚1号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并对M1、M2代突变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0.6%EMS溶液处理8 h,石系亚1号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分别为51%、18.84,诱变效果最佳。以该参数大规模诱变处理约23 000粒石系亚1号种子,共筛选获得M1代变异材料5559株,突变频率为48.37%;M2代变异材料825份,突变频率为14.17%,其中叶型、株型的突变频率最高,分别为8.0%,5.9%;M3代变异株系57个,变异性状遗传频率为31.30%,M3代新增突变频率为18.26%。【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亚洲棉种子EMS诱变体系,构建了亚洲棉石系亚1号M2突变群体,获得了36份可稳定遗传的突变体株系,为棉花功能基因组研究奠定了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EMS(甲基磺酸乙酯)对啤酒大麦种子甘啤8号萌发期及苗期的影响,优选适宜的诱变条件,本试验对浸水萌动后的种子进行EMS诱变处理,共设置7个浓度(0.2%、0.3%、0.4%、0.6%、0.8%、1.0%、1.2%),3个时间段(8 h、12 h和16 h)处理。结果表明,随着诱变浓度增加,单日的萌发数量均呈下降趋势,相同浓度下单日相对发芽率8 h>16 h>12 h;发芽势也呈下降趋势,8 h、12 h和16 h处理发芽势最大值分别为84%、66%和82%;诱变浓度和诱变时间对发芽势和发芽率的影响显著(p<0.05)。5 d发芽率能达到40%~60%的诱变组合为0.8%+8 h, 0.4%+12 h, 0.4%+16 h;萌发指数随诱变浓度增大和诱变时间延长显著下降(p<0.05);EMS诱变剂对大麦种子芽长和根长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随着EMS浓度增大和诱变时间的延长,大麦种子的芽长和根长均呈显著下降趋势。8 h处理、浓度大于0.8%时,根长受到抑制;12 h处理、浓度大于0.6%,根长受到抑制;16 h处理、浓度大于0.8%时,根长和芽...  相似文献   

11.
不同化学诱变剂对水稻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灿  徐庆国  彭波  李海林  王林辉 《种子》2008,27(3):9-13
采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诱变剂处理水稻种子,研究其萌发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化学诱变剂处理浓度的增加,水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根芽生长量等指标基本上呈下降趋势.但低浓度的EMS(0.5%)、MNU(0.05%)具有提高水稻种子发芽率、发芽势、活力指数以及促进晚稻种子根和幼芽生长的作用;高浓度的EMS(2.0%)、NaN3(2×10-3mol/L)则降低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高浓度的化学诱变剂2.0%EMS和2×10-3mol/L NaN3对芽的抑制效应大于根.与对照相比,经诱变处理后早稻品种种子根长和芽长生长量的变幅大于晚稻品种;说明早稻对化学诱变剂的敏感性强于晚稻.当EMS和NaN,浓度分别高于1.0%、1.0×10-3mol/L时,幼苗地上部(除品种R974外)、地下部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表现为苗高变矮、根长变短,并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及其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阐明盐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性状表现和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能强弱,同时为改良盐碱化土壤提供更加耐盐碱的植物品种,提高盐碱化土地资源利用率,本试验以5个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NaCl处理(0、0.4%、0.8%、1.2%),研究了不同盐浓度对苜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苗高、根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均有较大影响,随着NaCl浓度的提高,苜蓿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降低,苗长和根长明显缩短,而且,高质量浓度盐胁迫对苜蓿种子发芽性状的影响尤为显著。不同苜蓿品种在不同盐浓度间的差异显著;品种间各指标的表现不尽相同,发芽势与发芽率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显著,苗高和幼根长指标在品种间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单项指标耐盐系数和品种综合耐盐指数来看,5个苜蓿品种的耐盐性能强弱顺序为‘Magnum salt’>‘中苜1号’>‘维多利亚’>‘巨人201T’>‘皇冠’。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适于绿豆突变体库构建的最佳甲基磺酸乙酯(EMS)浓度和处理时间,以‘皖科绿3号’种子为研究材料,设置4种EMS浓度(0.6%,1.0%,1.4%和1.8%)和4种时间(6 h,10 h,14 h和18h)共16个组合,并以半致死剂量为突变体库构建的条件。结果表明,‘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用该条件处理6000粒成熟的‘皖科绿3号’种子,获得M1代植株998份。对M2代群体中植株叶色、叶形、株高、花器官、开花期等性状进行鉴定。共发现表型变异材料324株,变异频率为2.97%。突变体中叶色变异和矮秆是主要的变异类型,分别占植株总数的1.10%和0.46%。利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对4份突变材料的突变位点进行鉴定,测序结果表明碱基突变频率为1/37.78 kb。实验确定‘皖科绿3号’的最佳诱变条件为1.0%/10 h。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用EMS诱变的方法可获得丰富的表型变异材料,可用于绿豆品种遗传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秦思思  颜玉娟  曾倩玉 《种子》2020,(2):73-76,81
以醉鱼草种子为研究材料,分别采用0.4%、0.8%、1.2%、1.6%、2.0%、3.0%等6个浓度梯度的EMS溶液处理12 h、24 h、48 h,旨在探究不同浓度和时间处理对醉鱼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筛选最适诱变浓度和时间组合,为后期构建醉鱼草EMS突变群体提供指导。结果表明:高浓度的EMS对醉鱼草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长度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发芽率越低,幼苗越矮;EMS浓度为3.0%、处理时间为48 h时,其相对发芽率最接近半致死浓度,为醉鱼草EMS诱变体库建立的适宜条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干旱胁迫对紫花苜蓿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以‘中苜1号’、‘敖汉’和‘中草3号’种子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聚乙二醇溶液进行处理,观测分析了胁迫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的鲜重、干重、苗长、主根长、主根粗和侧根数的影响。结果显示,5%的PEG胁迫处理即可显著抑制3个品种紫花苜蓿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以及幼苗的鲜重、苗长和侧根数(p0.05),且抑制和影响作用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强而明显加剧,但‘中草3号’受到的影响最弱。同时,10%的PEG胁迫处理才对‘中草3号’幼苗的主根粗产生显著抑制作用,而‘中苜1号’和‘敖汉’的幼苗主根粗在5%的PEG胁迫时即被显著抑制(p0.05)。因此,初步推断‘中草3号’的抗旱性较‘中苜1号’和‘敖汉’强,可为内蒙古地区种植紫花苜蓿品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种子》2018,(12)
采用浓度分别为0.1%、0.3%、0.6%、0.9%、1.2%、1.5%和2.0%的甲基磺酸乙酯(EMS)对无芒雀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分析EMS化学诱变剂对无芒雀麦种子发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EMS处理对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p0.05)。无芒雀麦种子在不同浓度EMS诱变15h的条件下,种子发芽率、芽长和根长等与对照相比均有降低。以相对发芽率达半致死剂量为标准,EMS诱导无芒雀麦种子建立突变体库的适宜浓度为1.2%~1.5%,处理时间为15h。  相似文献   

17.
采用培养皿发芽法,研究了不同浓度GA3处理不同时间、不同光周期处理及不同冷藏时间。分别对真薰衣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0 mg/L的GA3浸泡24 h和500 mg/L的GA3浸泡6 h时能明显提高薰衣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4℃冷藏20 d对真薰衣草种子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幼苗平均根长、苗高和幼苗生物量(鲜重)影响不明显。12 h光暗交替能显著提高薰衣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同时对幼苗平均根长、苗高和幼苗生物量(鲜重)有明显促进作用。本研究为真薰衣草品种的繁殖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钼对不同专用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明钼对小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生理和结构效应,以不同专用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钼对小麦种子淀粉酶活性、发芽势、发芽率、根系活力、根尖结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钼处理液对小麦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有促进作用,其中以10 mg/L促进效果最佳,高浓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与钼影响种子淀粉酶活力相一致;小麦根系活力、根长、芽长、根重和芽重随钼浓度的升高呈现先促进后抑制变化趋势,但根比芽对钼敏感;一定钼浓度能促进根尖分生区细胞体积变大和数量的增多,但分生区不同部位对浓度响应有差异;不同专用小麦对不同钼浓度响应有别,品种对钼反应敏感表现为中筋小麦‘扬麦16’>弱筋小麦‘扬麦19’>强筋小麦‘罗麦8号’。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不同种类的化学诱变剂和赤霉素处理狭叶薰衣草种子,研究其萌发情况。结果表明:浓度为1.0%的EMS浸种8 h,对狭叶薰衣草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促进作用,而2%的EMS浸种对狭叶薰衣草种子萌发则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浸种对狭叶薰衣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均在一定程度上推迟种子的萌发。同时,恒温条件下用秋水仙素浸种,种子萌发更快,且发芽率较室温高;GA3处理能显著提高狭叶薰衣草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在GA3浓度为200 mol/L,处理8 h时,狭叶薰衣草种子发芽势和发芽率分别是对照的3.43倍和5.86倍,并与对照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藜麦种子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最佳处理条件,本试验以‘忻藜1号’为材料,采用培养皿萌发与营养土育苗的方法,研究了不同EMS浓度(0, 1.4%, 1.6%, 1.8%, 2.0%)和不同时间(50, 100, 150,200 min)诱变处理下,藜麦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幼苗脯氨酸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生理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藜麦的发芽率和出苗率随着EMS浓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下降,且差异显著。当EMS浓度为1.8%、处理时间为200 min时,藜麦发芽率和出苗率最接近半致死量。(2)藜麦叶片中脯氨酸(Pro)含量,随EMS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先升后降;随着EMS浓度的增加与处理时间的延长,藜麦叶片中MDA含量总体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当EMS浓度为2.0%时,藜麦叶片中MDA含量随时间的增加而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且显著高于对照。(3)随EMS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藜麦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由此可得,EMS诱变藜麦最佳浓度与处理时间为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