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氨基酸合成抑制剂类除草剂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澄宇  何蓓如 《作物学报》2014,40(2):264-272
甘蓝型油菜对以乙酰乳酸合酶为靶标的磺酰脲类等除草剂很敏感, 其中部分除草剂具有很强的化学杀雄作用。本文通过油菜抽薹期叶面喷施试验, 比较26种能够抑制氨基酸生物合成的除草剂及复配剂对甘蓝型油菜雄蕊育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除过双草醚、麦喜、胺苯磺隆外, 其余23种除草剂均对油菜具有不同程度杀雄作用。其中600 mg hm–2的咪唑乙烟酸、150mg hm–2的吡嘧磺隆、240 mg hm–2的烟嘧磺隆、200 mg hm–2的单嘧磺隆和120 mg hm–2的氯磺隆具有较高杀雄率, 但容易产生药害。而60~90 mg hm–2的酰嘧磺隆、苯磺隆及其复配剂对油菜杀雄率大于95%, 持续时间长, 对雌蕊结实性能影响较小, 且在20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上杀雄效果稳定, 可以作为油菜等植物的最佳化学杀雄剂活性成分。本试验证明可以从氨基酸合成抑制型除草剂中筛选化学杂交剂, 为进一步开发化学杀雄剂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氯磺·异丙隆为氯磺隆与异丙隆的混配剂,一般用于小麦田除草。氯磺隆为磺酰脲类除草剂,油菜对该药敏感,不能在油菜田施用,否则容易产生药害。受药害较轻的油菜苗叶片变黄,生长点萎缩,生长停滞,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较少,叶脉轻微变色。受药害较重的油菜苗叶脉变成红紫色,大部分叶片枯死,生长点死亡,植株生长停滞,土表以下的根表皮坏死,几乎没有次  相似文献   

3.
磺酰脲类除草剂药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作物主根长法测定了常用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对玉米(Zea mays L.)农大1236和豌豆(Pisum sativum L.)中碗6号的相对毒力,玉米试验结果表明,以IC50值比较,氯磺隆、胺苯磺隆对玉米的毒力较高,容易造成药害。豌豆试验结果表明,豌豆对氯磺隆和胺苯磺隆比玉米更敏感。离体玉米和豌豆ALS酶的研究表明,豌豆的ALS对两种磺酰脲类除草剂较玉米更敏感,氯磺隆对两种作物的ALS抑制作用也较胺苯磺隆强。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建立了以甘蓝型油菜下胚轴为外植体的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首先,以甘蓝型油菜中双11号含部分子叶节的下胚轴为外植体,从6-BA和NAA配比、Ag NO3以及无菌苗苗龄等方面对影响油菜组织培养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甘蓝型油菜快速高频一步不定芽再生培养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为,切取5 d苗龄含部分子叶节的下胚轴置于添加4 mg/L 6-BA的MS基本培养基中培养,5 d再生出不定芽,再生频率为100%。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转化,成功地将用p FGC5941双元载体构建的Bn TFL1基因干扰载体转入中双11号中。整个转化过程中,芽的诱导生成只需5 d,接着完成抗性芽的PPT筛选需要30 d,整个转化周期从播种到得到生根抗性苗仅需大约70 d,而传统转化方法抗性芽的诱导筛选需要90 d,整个转化周期需要130 d左右,大大缩短了转化周期,简化了转化过程,提高了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在磺酰脲类除草剂系列产品中,如甲磺隆、氯磺隆、甲嘧磺隆、苄嘧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烟嘧磺隆等既能作苗前处理(土壤处理)也能作苗后茎叶处理。有些产品如苯磺隆、噻嘧磺隆,只作茎叶处理,作土壤处理效果不好。因为相当部分磺酰脲类除草  相似文献   

6.
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将水稻BADH2的RNAi载体导入多个水稻品种幼胚、成熟胚诱导的愈伤组织。试验表明,不同外植体来源影响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转化,并且愈伤组织的诱导和转化效果受基因型的影响。在农杆菌转化过程中,潮霉素和除草剂都是较好的筛选剂,前者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分化成苗所需时间较短;但后者筛选所得的抗性愈伤形成的苗更健壮。T0代PCR检测表明,通过转化确已获得一定数量的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7.
转双价抗虫基因Bt-pta玉米植株的获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7922、8902、4112、340和853为受体材料,研究不同基因型的愈伤组织诱导与再生芽苗的关系,其中7922芽苗率为76.4%;8902、4112、340芽苗率分别为8.2%、12.7%和0%和11.8%,结果显示7922主要以体胚发生为主,芽苗率高,是遗传转化的良好受体材料。且胚性愈伤组织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变异率随之增加,应尽量减少继代次数以提高转化率。研究进一步利用PDS-100型基因枪将包含抗除草剂基因(bar)、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cryIA(a))和半夏凝集素基因(Pinellia ternata agglutinin, PTA )的聚合载体p3300-bt-pta导入7922的胚性愈伤组织,经PPT(3mg/L)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从获得的28株再生植株中筛选获得22株具有除草剂抗性的植株,PCR分析表明有7株同时含有Bt、PTA、Bar 三个基因,共整合的频率为31.8%,结果表明将多价抗性基因同时导入玉米获得多抗的转基因玉米材料是可行的,这为通过转基因聚合育种培育创造同时抗鳞翅目害虫和同翅目害虫的玉米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抗除草剂转基因黄瓜的获得及T1植株抗性鉴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从影响黄瓜转基因体系的外植体类型、农杆菌共浸染时间,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因素摸索,建立了黄瓜遗传转化体系;将抗除草剂基因bar以农杆菌共浸染法导入到黄瓜父本品种M1子叶中,经历愈伤组织分化、芽诱导和生根等过程获得落地转化株系,通过转异性引物的PCR鉴定,13个株系扩增出bar基因片段。T0自交获得T1转基因植株,经1000倍除草剂巴士达喷施处理,其中84%表现为较高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同时具备抗虫和抗除草剂特性的甘蓝型油菜新种质材料,以湘油15下胚轴为外植体,将人工合成的抗虫融合基因cry1ab/ac与带有草铵膦抗性基因bar的植物表达载体pFGC5941连接,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FGC-Bt。利用农杆菌介导油菜下胚轴遗传转化体系,将载体pFGC-Bt转入到油菜品种湘油15愈伤组织中。经愈伤组织分化和植株再生,获得了7株T0转基因植株。分株收获这7株转基因油菜的种子,种于花盆中,用除草剂basta喷洒,对存活下来的植株用检测引物进行PCR检测。挑选11株2个基因检测结果都呈现阳性的植株,进行Cry1Ab/Ac蛋白双抗体夹心免疫层析技术检测,在这11株油菜中都检测到了Cry1Ab/Ac蛋白。进行转基因油菜抗菜粉蝶幼虫(菜青虫)的离体鉴定,以非转基因湘油15为对照,结果显示,啃食了转基因油菜叶片的菜青虫停止运动和生长,大概7 d后陆续死亡,而非转基因油菜叶片上的菜青虫表现正常,3 d后叶片基本被其啃食干净。饲喂鉴定结果表明,转抗虫融合基因cry1ab/ac油菜对菜青虫具有明显抗性。得到了同时具有菜青虫和草铵膦双抗性的转基因植株,且抗性显著,为油菜的抗性育种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正>通常情况下,使用除草剂产生药害的原因有:误用或错用、施药设备受到污染、雾滴挥发与漂移、土壤残留对后茬作物影响、混用不当、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异常不良环境等等。以最常用的使用范围最广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为例,其对杂草有较高活性,可用于农田、林地及非耕地等防除杂草。但此类除草剂属于长残留性除草剂,使用后在土壤残留时间较长,即使有微量残留也易造成后茬敏感作物药害。磺酰脲类长残留性除草剂品种如氯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氯嘧磺隆、单嘧磺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红茄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其子叶和下胚轴在不同激素的浓度和组合下分化率及再生频率的变化。在诱导愈伤组织时,低浓度的NAA和高浓度的6-BA会导致下胚轴的诱导能力略低于子叶;IAA和ZT的浓度升高时,红茄下胚轴的分化率随之增加,红茄子叶的分化率随之降低。在IAA浓度为0.3 mg/L时,不定芽分化率达到最高;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0.2 mg/L NAA+1.0 mg/L 6-BA;不定芽诱导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 IAA+2.0 mg/L 6-BA;不定芽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本研究建立的红茄再生体系,为红茄遗传转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白菜型油菜(Brassica rapa)的亚种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的子叶和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卡那霉素、潮霉素、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4种抗生素对菜心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和生长的影响,以及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对农杆菌LBA4404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卡那霉素、潮霉素对菜心子叶和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卡那霉素作为抗性筛选剂,子叶的筛选浓度为10 mg/L,下胚轴的筛选浓度为15 mg/L,潮霉素作为筛选剂,子叶的筛选浓度为8 mg/L,下胚轴的筛选浓度为6 mg/L;羧苄青霉素、头孢霉素对菜心子叶和下胚轴的愈伤组织的诱导影响较小,对农杆菌LBA4404有较强的抑菌作用,作为抑菌剂羧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的浓度以200~400 mg/L为宜。  相似文献   

13.
利用叶斑病菌粗毒素离体筛选太子参抗叶斑病突变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培育太子参抗叶斑病新品种,运用组织培养技术以太子参叶斑病粗毒素为选择压力进行胁迫培养,采用逐步正筛选法离体筛选太子参叶斑病突变体。结果表明,太子参叶斑病粗毒素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增殖、不定芽分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逐步提高毒素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愈伤组织对毒素的抗性。25 mL/L的毒素可以作为愈伤组织突变体的筛选压力,愈伤组织存活率达15.5%;将粗毒素浓度适当降低至10~20 mL/L有利于不定芽的分化,分化率达54%~40%;60~70 mL/L的毒素可以作为苗期抗毒素突变体的筛选压力,小苗存活率为8.3%。获得了46株高抗性植株,其对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正>为开发新的油菜菌核病防治药剂,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取7种乙酰乳酸合酶(ALS)潜在抑制剂(氯嘧磺隆、苄嘧磺隆、氯磺隆、甲嘧磺隆、咪唑乙烟酸、灭草喹和磺胺噻唑)作为3类ALS酶抑制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胺噻唑类)的代表,对其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1.0mg/L灭草喹、磺胺噻唑、氯嘧磺隆、苄嘧磺隆和氯磺隆对核  相似文献   

15.
沙冬青脱水素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抗旱性较强的转基因苜蓿植株,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2号作为基因转化受体,通过对外植体选择、菌液浓度、选择压确定、侵染时间和共培养时间等因素进行优化,成功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在此基础上,将沙冬青脱水素基因通过农杆菌的介导,转化到中苜2号中。试验结果显示,子叶和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愈伤组织诱导频率最高,可达100%;获得抗性愈伤组织与转基因植株的卡那霉素最佳筛选浓度为25 mg/L;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以5 d为最佳。试验共获得126株T0抗性株,PCR检测30株表现为阳性,表明脱水素基因已转入受体植株中。  相似文献   

16.
<正>近期,Autophagy(自体吞噬)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油菜团队傅廷栋院士课题组在除草剂耐性机制和氨基酸信号通路研究的重要进展,题为"Autophagy contributes to sulfonylurea herbicide tolerance via GCN2-independent regulation of amino acid homeostasis"。化学杀雄剂诱导的雄性败育是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已广泛应用于油菜生产实践。苯磺隆是一种磺酰脲类物质,高剂量的苯磺隆是一种高效的除草剂,而低剂量的苯磺隆是一  相似文献   

17.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和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用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 ,研究了影响转化和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的因素。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培养基构成是影响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最关键因素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 8个基因型中 ,中棉所 1 3中 940 9(中棉所3 5)和中棉所 1 9较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而珂字 2 0 1、中棉所 2 7等则较难 ;用于棉花遗传转化的感染时间以 7~ 1 0 min为宜 ,共培养时间以48h为宜 ;下胚轴比子叶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在诱导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 ,加入高浓度的卡那霉素是获得转化细胞的关键 ;用液体培养比用固体培养易筛选获得抗性转化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18.
以小盐芥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激素与不同浓度组合对愈伤诱导和不定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MS 6-BA 2,4-D组合能诱导出愈伤,诱导率为100%。MS 6-BA NAA组合既能诱导出愈伤又能分化不定芽,愈伤诱导率为100%,激素不同浓度不定芽分化率不同,最佳分化培养基为MS 2.5mg/L 6-BA 0.1mg/L NAA,不定芽分化率为43%。生根培养基为1/2MS,生根率为74%。  相似文献   

19.
抗草甘膦基因aroA转化陆地棉胚性愈伤组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建立以草甘膦为选择标记的农杆菌介导的棉花胚性愈伤组织转化体系,本研究将草甘膦抗性基因(aroA)转化陆地棉WC和YZ-1的胚性愈伤组织,分别以5 mg·L-1和10 mg·L-1的草甘膦浓度作为选择压,经过2~3轮筛选,获得了抗性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出胚状体并发育成苗。对T0再生植株进行PCR及草甘膦抗性检测,以WC和YZ-1为受体的转抗草甘膦基因(aroA)分别获得了33株和10株阳性植株,转化效率分别为82.5%和62.5%。该体系为棉花遗传转化提供了实验方法,获得的抗草甘膦棉花为棉花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同时抗除草剂基因还可以作为筛选标记与其它基因串联在一起转化棉花,进行基因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20.
菊花‘金不凋’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不凋’属于典型的日中性菊花,可作为日中性菊花开花分子机理的理想研究材料,目前尚未建立‘金不凋’的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本研究以‘金不凋’叶片为外植体,分别对影响再生及转化体系的主要因素进行试验。结果表明‘:金不凋’叶盘愈伤组织的不定芽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5 mg/L,不定芽分化率为90.0%,平均再生不定芽数达5.5556个;相关性分析表明褐化率与愈伤诱导率以及平均再生愈伤组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试管苗最佳生根培养基为MS,生根率为100%。在‘金不凋’再生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其遗传转化体系:‘金不凋’叶盘经过24 h预培养,在菌液浓度OD600=0.6的农杆菌中侵染10 min,共培养2 d,延迟培养5 d,叶片不定芽分化潮霉素临界浓度为2 mg/L,生根筛选潮霉素临界浓度为5 mg/L时,转化效率最高。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3株PCR阳性菊花苗,转基因阳性苗频率为2.5%,本研究为‘金不凋’的基因工程育种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