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带鱼被称为东海四大著名海产之一,深受老百姓喜爱,但是带鱼存在着离水即死的养殖难题,普通消费者几乎连活的带鱼都没见到过。然而,在浙江省舟山水产研究所,300多尾东海带鱼已经被人工养活了几个月的时间,填补了国内带鱼研究空白。带鱼出水即死是因为当它被捕捞离水后,因外界压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的滩涂贝类养殖采捕过程中,贝类采捕一般是通过手工进行,不仅效率低,并且存在安全隐患。基于此设计了一种多功能滩涂贝类采捕机。该机器由四部分组成:行走机构、挖掘机构、清洗机构和收集机构。它可以在浅水区或无水区捕捞栖息在滩涂中的贝类。挖掘机构将滩涂上含有贝类的沙子翻起来并向后运输,然后分阶段清洗和收集。不符合捕捞尺寸的贝类会在运输和清洗的过程中掉落,从而继续生长。通过COMSOL软件对挖掘机构进行有限元分析,探究了挖掘机构在测试时的应力和变形情况,研究表明该结构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
王明 《农家致富》2006,(22):56-56
水产品指人工放养和人工捕捞的鱼、虾、蟹、鳖、贝类、棘皮类、软体类、腔肠类、海兽类动物。  相似文献   

4.
1983年赴法期间,曾参观法国最大的渔港之一布洛涅(Boulogne)以及法国海洋和海洋渔业方面两个最大的科技机构即:法国海洋开发中心和法国海洋渔业技术中心。 1.法国海洋渔业的生产效率较高,捕捞作业多样化 法国海洋鱼、虾类(不包括贝类)的年产量为50—60万吨左右,全国直接从事海洋捕捞的渔民、渔工为25,000人。近十年来,世界近海渔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海水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海水贝类在海水养殖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贝类95%以上是养殖获得,另外5%左右主要通过捕捞获得。其中,我国贝类产品产量97%以上都来自海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贝类海水产品产量1480.17万吨,贝类淡水产品产量39.45万吨;贝类海水产品产量占我国人工养殖海水产品产量(2065.33万吨)的71.67%,稳居海水养殖第一位,年产值逾千亿元。我国以牡蛎为代表的贝类养殖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明朝郑鸿图的《业蛎考》就有相关记载。  相似文献   

6.
象山港菲律宾蛤仔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在我国沿海分布甚广,自然资源丰富,营养价值较高,是我国水产捕捞和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林 《北京农业》2001,(7):28-28
黄鳝又名鳝鱼.人工饲养黄鳝,占地少,饲料来源广,发病少.黄鳝离水后,只要体表保持湿润,能继续存活很久,活体运输方便.  相似文献   

8.
根据世界粮农组织公布的国际渔业出口数据,分析了特征年份国际渔业出口的特点。海洋鱼类在出口中占绝对优势,其比重呈缓慢下降趋势。甲壳类、洄游鱼类和贝类等中国海洋鱼类发展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今后提升远洋捕捞能力,加强近海海洋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区建设,建立和发展甲壳类、贝类和洄游鱼产品基地,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道路,对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太平洋岛国汤加生活着一群奇特的猪,它们能通过下浅海捕捞猎物来“改善生活”,因而被旅游者称为“捕鱼猪”。这些猪体形不小,看上去有点像“小型河马”,并且能进入大约“齐腰深”的海水中捕食,其猎杀的对象包括螃蟹、贝类、海带以及生活在浅水中的鱼类等。  相似文献   

10.
丁锐  殷伟  王晨  韩立民 《世界农业》2023,(3):108-119
在中国人口总量持续增长、食物消费需求不断升级、陆域食物生产局限难以突破的背景下,“蓝色粮仓”对保障中国食物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鱼类、甲壳类、贝类、藻类与头足类五类海产品,以及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两种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在计算2003—2019年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与海产品营养生产量的基础上,分析“蓝色粮仓”对中国食物营养贡献率的变化情况,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显示:(1)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量将保持增长趋势,人口增长和食物消费结构升级是需求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力。(2)2003—2019年,中国海产品营养产量呈现4阶段波动变化,其中海水养殖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总体呈现阶梯式增长趋势,海洋捕捞贡献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各类海产品中鱼类营养生产量占比最高,其次是贝类与甲壳类,藻类、头足类占比都较小。(3)据预测,未来海产品能量、蛋白质与脂肪贡献率将稳步上升,到2030年将分别达到2.15%、11.71%与1.66%。因而,“蓝色粮仓”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中国居民食物营养需求特别是动物蛋白需求有重要意义,未来中国应加快“蓝色粮仓”建设,强化其在中国食物营养中的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西兰在其辽阔的海域开辟了200n mm经济区,专属经济区海域面积达130万km2,是世界第4大专属经济区,在开发利用渔业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新西兰的专属经济区海域每年商业性捕捞和养殖的鱼、贝类约60万~65万t,其中一多半用于出口.主要出口市场是日本、美国和澳大利亚.2003年度,新西兰鱼、贝类出口额为10.66亿新元,是该国的第5大类出口产品.占其出口总额的约4%.  相似文献   

12.
海星(sea star,starfish)为海洋底栖常见的肉食性无脊椎动物,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星纲(Asteroidea).海星喜食软体动物(Mollusca),如牡蛎(Ostrea)、杂色蛤(Veneruprs)、文蛤(Meretrix)、鲍(Haliotis)、扇贝(Chalmys)、贻贝(Mytilus),是贝类和贝类养殖业的敌害.另外海星的繁殖能力和再生能力很强,渔民在海洋作业捕捞底层鱼类时,往往同时捕到相当数量的海星,但海星多被捡出并弃人海中而未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3.
贝类消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综述了贝类消化酶的种类、分布以及影响酶活性的外界环境因素;讨论了贝类种类、食性和生长发育与消化酶的关系,并总结了贝类消化酶的功能和应用,提出了当前贝类消化酶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鲜活是贝类最主要的品质指标,是决定其价值的主要因素,储运是贝类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活贝由于其采捕后生存环境的变化,遭受胁迫,肉质会产生变化,甚至死亡。对活体贝类上岸后储运环节的净化、暂养、无水运输等工艺环境对品质的影响研究进行综述,并探讨活体贝类储运工艺环境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据悉,韩国将对现有的水产政策进行调整,并于2004年实施新的水产政策。新的水产政策在捕捞网孔限制、行政处分、贝类产品的生产实名制、水产疾病管理相关制度等各个角度进行详细规定与说明,具体措施如下:1. 贷款利息下调。贷给渔民、水产企业的中长期贷款中须在2004年1月1日以后  相似文献   

16.
贝类产品中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丰富,容易引起微生物繁殖导致腐败变质,因此贝类防腐保鲜技术是重要研究方向。从贝类在保鲜过程中的物理、生化、感官的变化入手,综述了低温保鲜、气调保鲜、辐照保鲜、生物保鲜剂保鲜4 种贝类储藏保鲜技术,对各保鲜技术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分析,以便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不同外界条件选择最合适的保鲜方法。指出当前国内贝类在保鲜过程中的问题,并对贝类保鲜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南海捕捞渔业产量总体稳定略有下降,捕捞主体以广东、海南、广西为主,捕捞品种丰富,捕捞渔船以中小型渔船居多,捕捞作业方式以中小型船拖网、中型船刺网为主,捕捞产值总体变化不大,捕捞收益不均衡。基于捕捞品种与资源渐趋衰退的现状,从捕捞品种与捕捞资源、捕捞渔船装备及作业方式、捕捞渔民等角度提出如下建议:建立全面、科学、准确的南海渔业资源评估与捕捞配额机制;加快捕捞渔船及作业方式的更新、升级,并建立相应的渔船动态追踪系统;建立捕捞渔民入渔许可制度与捕捞配额可转让制度。  相似文献   

18.
陈瑜  金雷  朱敬萍  陈页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115-117
对同一贝类养殖生产区域内,生长环境中影响贝类微生物富集的主要因素及持续降雨对贝类中微生物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水质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贝类富集大肠杆菌,而底泥中微生物的变化对贝类富集大肠杆菌的影响并不直接;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泥蚶富集微生物的能力加强,贝肉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偏高;在持续降雨期间,缢蛏体内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明显偏高,特别是在持续降雨后遇到晴天时菌落总数显著增长。  相似文献   

19.
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政策分析及与中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捕捞,世界各国均面临着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基于此,本文立足于美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捕捞总量变化以及捕捞的区域分布等特征,分析了美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美国海洋渔业政策的主要目标、实施原则及基本内容,并与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政策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中国海洋渔业资源开发要保持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完善海洋渔业资源评估体系、海洋渔业管理计划和分配计划,以及海洋渔业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20.
傅生 《吉林农业》2006,(8):30-31
该保活剂是以硫酸镁、硫酸钙、溴化镁、氯化钾等盐类配制而成,可供捕捞后的活蟹、活虾和贝类等低温活贮,在一定时期内不致死亡的蟹虾低温存活保活剂。其特点是原料易得,配制简单,保活期长,有利于运销和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