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不同立地柳枝稷生长响应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中柳枝稷生长响应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柳枝稷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土壤水分明显不同,坡地土壤平均含水量(13.39%)<梯田(14.78%)<川地(16.02%)。土壤水分含量,根系生物量和土层深度三者存在密切相关性。在梯田、坡地和川地三种立地条件下,柳枝稷的株高、覆盖度、生物量、杂草和枯落物等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柳枝稷的株高和覆盖度表现为川地>坡地>梯田;伴生杂草和柳枝稷枯落物与地上部生物量表现一致,川地显著高于坡地和梯田。地下生物量在川地、坡地和梯田立地下均呈现相同规律,随深度变化根系量逐渐减少,三种立地条件下总地下生物量差异不明显。同时发现土壤有机质和N含量与柳枝稷生产力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了黄土丘陵区柳枝稷的生长响应与立地水肥条件有关。这对加强优良禾本科牧草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及促进我国黄土高原生态可持续发展以及退耕还草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柳枝稷、长芒草和白羊草这3种典型草地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以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有机碳、微生物量碳以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均集中分布在土壤的表层;不同草地类型下有机碳的含量大小顺序为:柳枝稷草地>长芒草草地>白羊草草地;相同土层深度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分布表现为2~1mm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粒级中有机碳的含量;在3种典型草地中,柳枝稷草地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高于长芒草和白羊草草地的含量,柳枝稷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含量仅低于长芒草中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吴学栋  董俊  乔小林 《水土保持通报》1990,10(6):119-123,103
本文重点对陇中半干旱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类型沙打旺草地生长季0—3m土层不同时段土壤水分含量及其动态变化与剖面水分动态特征,及各土地类型生长季土壤水分消长状况和水分有效生产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坡地修成反坡台地种植沙打旺,既能提高产草量,又能提高自然降水有效利用率,是蓄水保墒抗旱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模仿自然界存在的稀树灌丛、灌丛和稀树草地等植被类型,人工营造稀树灌木林、灌木混交林和混草林,取得了较好的造林效果。由于这些人工群落的适应力强,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性与生产力,可以广泛推广。营造技术关键在于掌握林木密度与牧草生长年限。  相似文献   

5.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含水率是影响作物生长和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采用土钻法对黄土丘陵区典型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含水率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农田土壤含水率显著较高,这与农田坡度较小及梯田建设有关,还与农作物蒸腾耗水相对较小有关。林地、灌木地和草地土壤含水率相对较低,且相互间无显著差别。黄土丘陵区土壤含水率主要受坡度和土壤稳定入渗速率的影响。但草地土壤含水率还与坡向及年生物量有关。土壤水分分布格局与该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土壤水分收入主要受降雨的补给有关。因此,该区农田建设应在坡度较小(<10°)的地形上进行,并优先考虑梯田。坡度较大的地方应以天然灌木和草本群落的保育为主。人工乔灌林只适宜在沟道等水分条件较好的地方种植。  相似文献   

6.
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物理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鑫  满秀玲 《土壤学报》2009,46(2):348-351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Car·r)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常见的乡土树种之一,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的特点,并具有适应性广、生长优良、寿命长、可改善土壤等特性[1]。但是,在半干旱地区小叶杨林却生长缓慢,发育不良,能否成林是多年争论的焦点[2,3]。目前,黄土丘陵区小叶杨人工林生长的研究较多,表明地形、坡位、造林方式和土壤水分条件等因子对小叶杨的生长有显著影响[4],小叶杨人工林土壤水分严重匮乏等(1)。在毛乌素沙地,小叶杨也是人工植被恢复常选用的乡土树种之一,但在不同立地条件下,树种的选择、栽植方法、配置方式等方面缺少科学依据,营造的各种防护林和固沙林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这一地区不  相似文献   

7.
黄土丘陵区的土壤水分状况属蒸发自成型水分状况,伴随有土层的干燥。在人工林草植被作用下,土层将会进一步向干燥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复合干层”或“重叠干层”。土壤水分的短期或长期补偿,都难以使其土壤湿度恢复到田间持水量状态。草原地带应以建造适应性强的灌木为主,森林草原地带着重建造防护-薪炭互补的防护林体系。改撂荒地为人工草地,是经济利用土壤水分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8.
改变植被类型不仅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方式发生变化,而且还能改变一个区域的水分平衡。本项研究旨在确定不同丘陵地牧场的C_3和C_4牧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中部的阿巴拉契亚地区,分别在海拔920m和615m处进行了土壤水分变化的监测。试验小区播种了鸡脚草(C_3)和柳枝稷及狗牙根(C_4)三种牧草。在920m处,鸡脚草的土壤水分消耗量比柳枝稷或狗牙根常常大20~40mm;而在615m处,它们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虽熊C_4的两种草在草冠高度和形状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但在920m和615m处柳枝稷和狗牙根之间不存在土壤水分消耗的差异。615m处各种牧草土壤水分消耗量比920m处大,这主要是受土壤性质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在土壤水分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多年生柠条林地土壤旱化严重,为了实现土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依据土壤水分状况,调控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关系,而监测和预报土壤水分是防旱抗旱、调控柠条生长与土壤水关系的基础。为此选取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柠条林地2011年4月至2013年2月的土壤含水量时间序列作为研究对象,将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异系数分为3个变化范围,并从3个范围内各选取一个代表土层,建立自回归模型,运用AIC准则及最大似然估计法求解模型中的参数,卡方检验的结果认为建立的模型较好。经过实例验证,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关误差均小于10%,说明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能够很好地预测黄土丘陵半干旱地区柠条林地的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漏斗式集流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漏斗式集流造林技术是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旱作林业的一个创新,主要表现为造林成活率高,树木生长量大、土壤水分利用率高,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半干旱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抗旱与集水,成活与生长的核心问题,在黄土高原同类地区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哲  焦峰    梁宁霞  王宗仁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4):74-77,81
以延河流域不同植被带上的三个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引用土壤湿度综合指数作为土壤水分评价指标,结合不同植被带土地利用分布特征与相应土壤含水量对延河流域土壤水分进行评价分析,为该区域不同植被带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三个植被带均处于极干旱状态,土壤湿度森林草原带 > 森林带 > 草原带;其中森林带以林地为主,森林草原带以林地和草地共同起主导作用,草原带以草地为主;不同植被带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森林带最高,其次为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最低;对不同植被带土壤水分的剖面变化分析表明,0—200 cm土层中土壤含水量随着深度增加呈现增长趋势。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耕地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方式,这主要是与耕地坡度较小和修建梯田有关,同时还与农作物的耗水量相对较小有关。林地和草地土壤含水量无显著差异,灌木地土壤含水量最小。  相似文献   

12.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地类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晋西离石王家沟流域为试验基地,收集了1994年7~9月份的土壤水分逐日观测数据和与之相对应的降雨量、气温、空气湿度、蒸发量等气象因子观测资料.通过分析,得到了较高精度的用于预报该地区梯田、坡耕地、荒坡地、弃耕地、人工草地、沟坡林地6种不同地类土壤水分的经验公式,为各种地类的土壤水分预报以及土地生产力评价、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土壤水分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掌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利用经典统计学方法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草地和农地的土壤含水率均值在同一土层深度下差异极显著,但二者在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变异程度均为中等变异程度;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的垂直变化特征不同,前者为降低型,后者在100 cm以上为波动型,以下为稳定型;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均随坡长的增加呈波浪式变化规律,整体上有增加趋势;将坡面划分为5个坡长或将土层划分为4层以后,草地和农地坡面土壤含水率沿垂直方向、坡长方向的总体变化趋势均没有改变,但由于尺度的扩展获得了一些较大尺度上的水分信息。  相似文献   

14.
以青藏高原高寒地区—金强河地区 (海拔高度约 30 0 0 m)旱作条件下建植的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为材料 ,进行草地植被状况和土壤肥力变化的研究。经过 3年 (1998~ 2 0 0 0年 )的试验分析和调查总结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可以有效增加地表的植被覆盖率 ,减少水土流失 ,恢复土壤肥力 ;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产出 /投入比、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草地面积的净收益都明显高于作物田 (燕麦地 )、放牧草地和封育草地 ,经济效益明显 ;多年生禾草混播草地的合理建植和推广是解决青藏高原高寒草地高效生产和持续发展矛盾、推动牧业经济发展、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振动深松技术与生化制剂在苏打盐碱土改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振动深松与生化制剂的有机结合旨在探求一种改良苏打盐碱土壤、快速修复草原生态环境的新方法.该文根据田间观测及室内试验,获得了盐碱土改良前后土壤物理化学指标的变化趋势.采用土壤水分特征指标法,定量了振动深松后深松层的土壤蓄水容量.利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改良区增产效果.结果表明,集成技术对苏打盐碱土的改土、增产效果十分明显.其结论是采用振动深松技术改善了牧草生长的土壤环境,提高了降水有效利用率:与生化制剂的结合运用,降低盐碱对牧草根系的毒害,土壤中全氮、全磷和有机质等含量明显增加,提高了土壤肥力;经治理后的3~4a,改良区变为优质草场.  相似文献   

16.
围封禁牧对退化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希拉穆仁草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围封年限草原土壤机械组成、含水率、容重、孔隙度、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速效磷、钾等各项指标,探讨了围封对低山丘陵退化草原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围封年限的增加,草原0-20 cm土层土壤黏粒含量、孔隙度逐年增大,容重和含水率逐渐降低。随着围封时间的延长,土壤速效钾含量逐年降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含量逐渐增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以及速效钾含量的变化同围封年限有显著的相关性。由此可见,围封是促进退化草原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的一项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The mountainous region of the Himalayas is covered with forest, grassland, and arable land, but the variation in ecosystem functions has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available data. This study appraises the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over the course of a year (spring, summer, autumn, winter) for forest, grassland, and arable soils in a typical hilly and mountainous region of Azad Jammu and Kashmir, Pakistan.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major land-cover types in the mountain region: natural forest, grassland, and cultivated land (arable). The natural forest served as a control against which changes in soil properties resulting from removal of natural vegetation and cultivation of soil were assessed.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depths of 0–15 and 15–30 cm six times during the year and examined for changes in temperature, moistur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micronutrients [iron, manganese, copper, and zinc (Fe, Mn, Cu, Zn, respectively)], and microbial population.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in soil temperature, soil moisture, Fe, Mn, Cu, Zn, and number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among the three land-cover types. Soil under cultivation had 4–5 °C higher temperature and 3–6% lower moisture than the adjacent soils under grassland and forest.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 values of forest, grassland, and arable soil were 0.36, 0.30, and 0.31 dS m?1, indicating that soil collected from the forest had 18–20% more EC than the adjacent arable and grassland soils. On average, amounts of Fe, Mn, Cu, and Zn in the soil collected from the arable site were 6.6, 5.7, 1.7, and 0.8 mg kg?1, compared with 24.0, 12.1, 3.5, and 1.2 mg kg?1 soil in the forest soil, showing that arable had two to four times less micronutrients than grassland and forest. Populations of bacteria, actinomycetes, and fungi in the forest were 22.3 (105), 8.2 (105), and 2.5 (103), respectively, while arable land exhibited 8.2 (105), 3.2 (105), and 0.87 (103). Season (temperature) and depth showe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microbial activity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nd both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winter and in the subsurface layer of 15?30 cm. Different contents of the parameters among arable, grassland, and forest soils indicated an extractive effect of cultivation an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on soil. Natural vegetation appeared to be a main contributor to soil quality as it maintained the moisture content and increased the nutrient status and microbial growth of soil.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ustain high-altitude ecosystems and reinstate the degraded lands in the mountain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高寒区在黄河和长江上游的水源涵养与补给、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区土壤长期受到昼夜及季节性冻融作用影响,但土壤水分和热量在受到冻融交替作用后的变化规律,及其在草地退化及沙化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明确。通过野外采集土样进行室内土柱模拟水热运移实验,利用有限元软件HYDRUS建立了一维土柱模型,开展基于冻融循环作用后的非饱和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水热迁移过程的数值计算研究,揭示不同冻融界面条件下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的水热分布特征、空间运移特性。结果表明:HYDRUS软件模拟沙化草地和天然草地土壤体积含水率的模拟结果R2>0.98,其平均值分别为0.997,0.996,模拟效果较理想;在土壤温度特性方面,模拟结果R2>0.98,平均值0.999,HYDRUS软件较好地模拟了川西北高寒区冻融交替作用后天然草地和沙化草地土壤温度和体积含水量的变化特征。通过模拟预测发现,反复冻融作用后,天然草地和沙化草地土壤体积含水率随时间变化均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天然草地各土层体积含水率总体均高于沙化草地含水率;土壤温度模拟值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