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重庆市开县土壤侵蚀自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土壤侵蚀自动评价采用TM卫星影像,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生成坡度图,从TM影像提取NDVI,利用像元二分模型得到植被覆盖度,运用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建立土壤侵蚀强度评判模型,自动评价生成开县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对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符合开县的土壤侵蚀实际情况,研究表明土壤侵蚀自动评价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
以多源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基于ArcGIS平台的空间分析与数据管理等功能,获取苕溪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对降雨、土壤、地形、植被、水土保持措施等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各土壤侵蚀因子,应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CSLE)计算土壤侵蚀模数,得到苕溪流域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监测结果表明,2020年苕溪流域土地利用以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主要分布在≤2°坡度级;植被覆盖状况良好,九成以上的园、林、草地植被覆盖度大于60%;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04.45 km~2,侵蚀强度以轻度侵蚀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茶园、人为扰动用地、其他林地及旱地,其中极强烈及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人为扰动用地、茶园和坡耕地;整体来看,土壤侵蚀强度改善的区域面积大于加剧的区域面积。  相似文献   

3.
定量遥感支持下的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79年的MSS和2002年的ETM遥感影像为依据,运用遥感和GIS技术,开展了吉林省磐石市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利用亚像元分解法提取植被覆盖信息,结合土地利用和坡度信息进行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的动态监测研究.监测结果表明,磐石市1979-2002年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加重趋势,土壤侵蚀集中分布区不断扩展,侵蚀面积增大.该监测方法省时省力,极大地提高了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的速度和效率,为大范围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黄土丘陵区县域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黄土丘陵区彭阳县的土壤侵蚀状况,以彭阳县为研究区,2015年ZY-3遥感影像、NDVI、降雨量、DEM(25 m)、宁夏土壤普查数据等为数据源,结合GIS和RS,采用中国土壤侵蚀模型(CSLE)对彭阳县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研究,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盖度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彭阳县年均侵蚀模数为1027.21 t/(km^2·a),年侵蚀总量为2.6×10^6 t,各侵蚀等级面积占比随侵蚀强度等级的增强而递减;(2)彭阳县土壤侵蚀与坡度密切相关,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加剧,且在坡度为15°~35°的区域侵蚀总量最大;(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土保持效益为: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其它用地>未利用地;(4)植被覆盖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作用显著。研究结果表明,定量研究彭阳县的土壤侵蚀状况,可为县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和RS的土壤侵蚀监测研究——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省乐都县为例,应用GIS、RS技术,提取监测区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同时对监测区域进行矢量网格化处理,生成fishnet网格,运用区域统计分析功能将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植被覆盖度因子信息赋到对应的空间网格上,最后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进行叠加分析,得到监测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图。研究表明,乐都县土壤侵蚀强度,强烈以上所占比例达37.2%,中度以上所占比例达67.7%,侵蚀程度已很严重,急需加强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6.
以福建长汀县朱溪小流域为示范区,选取2011年和2014年两期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辅助降雨数据、1∶1万DEM、土壤数据等开展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监测评估。通过高分辨遥感影像有效提取了小流域梯田、植被覆盖度、详细土地利用分布等结果,最后利用CSLE模型对朱溪小流域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朱溪小流域强度到剧烈土壤侵蚀面积从2011年的4.55%减少到2014年的1.93%。其中剧烈侵蚀从占流域面积0.44%减少到2014年的0.15%。2011—2014年3年间强度以上土壤侵蚀明显减少,土壤侵蚀治理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研究认为,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是土壤侵蚀治理成效监测评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冀北地区土壤侵蚀以水蚀和风蚀为主,根据水利部颁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1997),参考有关学者提出的土壤风蚀强度分级指标,构建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的分级指标。运用GIS和RS技术,提取土地利用、坡度、植被覆盖度、土壤质地等信息,通过GIS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冀北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详细研究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与土地利用图叠加,分析不同土壤侵蚀强度下的土地利用特征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状况。  相似文献   

8.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中的一种计算机辅助评判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计算机辅助评判方法根据全国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参考指标,对已配准的各县(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和坡度数据(皆转成统一投影的栅格数据),按TM卫星影像像元点逐点读出后评判土壤侵蚀的强度等级,写入一张新的图像,生成土壤侵蚀强度评判栅格图像。然后,再运行矢量化软件模块,自动生成AUTOCAD的DXF件格式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斑。在此基础上,调查人员再根据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修订,形成最后成果。实践表明,该计算机辅助评判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统一评判标准、提高评判准确性,达到土壤侵蚀遥感快速调查目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4-2016年三期Landsat8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像元二分模型、DEM数据,分别分析厦门市区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以及植被覆盖度和坡度分布情况。基于ArcGIS平台,将土地利用分类图、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进行叠加分析,获得厦门市2014-2016年水土流失数据。监测结果表明,2014-2016年厦门市建筑用地持续增加,林地、耕地持续减少;低植被覆盖区面积逐年减小,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明显增加;轻度及其以上侵蚀面积逐年减少,尤其是强烈及其以上侵蚀面积减少明显;各行政区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同安区,其次是翔安区,相对来讲,思明区和湖里区水土流失较轻。  相似文献   

10.
《土壤通报》2015,(1):210-216
选以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治理的38条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以2007与2010年ALOS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解译出与土壤侵蚀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同时根据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坡度,将这3个因子在Arc GIS中进行叠加和统计分析,生成每条小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分级图并统计出各等级所占的面积。把各条小流域分析结果汇总,利用2007(治理前)、2010年(治理后)坡度、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土壤侵蚀的汇总结果来评价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总体成效。结果表明:治理区地形以陡坡、急坡、险坡为主,三者占治理土地总面积的74.52%;经过三年治理,林地、园地、交通用地分别增加了326.05 km2、0.54 km2和6.32 km2,耕地、草灌、城镇工矿用地分别减少了113.44 km2、206.65 km2和3.47 km2;低覆盖度、中低覆盖度、中等覆盖度、中高覆盖度林草面积均在减少,高覆盖度林草面积大幅增加,增加了451.88 km2;在各土壤侵蚀强度等级中,中等强度侵蚀减幅最大,减少了173.60 km2,2007~2010年水土流失总面积减少了339.24 km2。  相似文献   

11.
区域水土流失植被因子的遥感提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NDVI是区域土壤侵蚀评价的最佳植被因子。基于遥感影像TM数据提取了NDVI值并将其与土地利用信息同时集成于土壤侵蚀图的每个图斑,建立了包含多种因子的空间数据库。通过每个图斑林草地面积百分比和NDVI值的统计分析,建立了NDVI与植被盖度的线性关系。多重因子数据库和NDVI-植被盖度关系,可以为区域土壤侵蚀定量评价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原有地表植被类型、覆盖度和微地形,从而使区域土壤侵蚀特征发生变化.因而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侵蚀强度划分的重要参考指标.选取2000年土地利用类型图与1995-2000年的土壤侵蚀图,借助ArcGIS软件技术分析了大别山区1995-2000年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揭示了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土壤侵蚀变化的基本过程,为区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工程与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CSLE模型的神木市土壤侵蚀模数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浩妍  黄曦涛  陈瑞 《中国水土保持》2021,(4):47-49,68,I0001
基于GIS、RS平台,采用CSLE模型,依据全国气象站网2001—2017年日降雨数据、1∶50万神木市土壤属性空间分布图及工程措施数据、10 m分辨率DEM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和植被覆盖度数据、Landsat影像,对神木市2010、2015、2017年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期神木市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252.5、1216.68、1976.07 t/(km2·a),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随植被覆盖度增加,3期不同植被覆盖度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量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随海拔升高,3期不同高程带内土壤侵蚀模数均呈逐渐减小的趋势;随坡度增加,3期不同坡度级别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均大致呈增加的趋势;此外,暴雨是导致神木市土壤侵蚀增加的重要原因,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应增加应对暴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和RS的巢湖流域水土流失评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汤丽洁  舒畅 《水土保持通报》2013,33(1):305-308,312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RS),提取了巢湖流域地表覆盖、水土保持措施、坡度坡长、土壤可蚀性、降雨侵蚀力5个主要影响水土流失的因子,并运用修正的通用土壤侵蚀模型(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RUSLE)估算土壤侵蚀量,生成水土流失等级分布图,从而完成对巢湖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的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巢湖流域水土流失主要为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93.87%和6.04%.此外,坡度和植被覆盖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巢湖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及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典型小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疆是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大区.以新疆典型小流域-阜康市三工河流域为例,对区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研究,旨在为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提供重要参考依据.通过对流域内典型梁峁坡地、不同坡度坡地及不同植被覆盖地0-20 cm和20-50 cm剖面层土壤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布存在以下特征:土壤同-剖面自上而下呈递减趋势;同一坡面随坡位自上而下呈增加趋势;不同坡度则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少;不同植被覆盖度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现:农用坡耕地<林地<草地<草灌地.  相似文献   

16.
基于分类树方法的土壤有机质空间制图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斌  许红卫  王人潮 《土壤学报》2003,40(6):801-808
以浙江省龙游县研究区为例 ,提供了一种推断和表达土壤有机质 (OM)含量空间分布信息的方法 ,通过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分类树建模方法将土壤OM含量与一些易于广泛观测的景观属性 ,包括地形、地质、土地利用和遥感影像建立联系 ,从而将有关土壤OM含量分布的知识转入一种清楚的、定量的、与景观因子相关联的规则系统中 ,并以此来预测研究区土壤OM水平的连续空间分布。树分析选取了高程、岩石类型、土属类型、PC4 、PC2 、土地利用类型、PC3、PC1、上坡贡献面积、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来预测研究区土壤OM等级的分布。其中 ,高程、岩石类型、土属类型和反映植被覆盖度的PC4 、PC2 以及土地利用类型对于研究区土壤OM等级预测更为重要。从分析结果来看 ,依据分类树所划分出的景观类型与土壤OM含量有着较好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近40 a黑土典型区坡沟侵蚀动态变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研究黑土区坡面侵蚀与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对于正确认识黑土侵蚀的发生发展过程、制定合理的侵蚀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该文以克拜东部黑土区为例,从1965年美国侦查卫星Corona影像和2005年法国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上提取侵蚀沟、植被、土地利用等信息,结合地形、降雨及土壤资料,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本框架建立坡面侵蚀定量估算模型,在此基础上,对近40 a坡面侵蚀和沟谷侵蚀的动态变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坡面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中度和强度侵蚀面积比例很小;40 a来坡面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但侵蚀强度的变化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研究区1965年有侵蚀沟1 682条,2005年增加到2 561条,侵蚀沟平均每年侵吞耕地5.23 hm2;40 a来研究区坡沟侵蚀产沙比约为3.5︰1,总体上以坡面土壤流失为主。研究结果可为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1954--2004年南小河沟流域水文气象观测资料及所布设的林地、草地径流场观测资料为数据源,进行坡面侵蚀强度与径流指标、降水指标、植被覆盖指标之间的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林草植被措施减轻坡面侵蚀的作用明显;防治水土流失的林草植被覆盖度以40%~60%分界明显;从防治水土流失的角度出发,黄土高原沟壑区人工林地和草地建设的有效植被覆盖度应不小于60%和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