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很多事物承载着时间的印迹,古道就是其中之一。我国从夏商时代开始延续5000年的传承,留下了一条条的商贸、军事、交通的古道。它们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以一块块光滑的石头和一株株枝繁叶茂的古树记录着当年的岁月。在浙江省衢州境内,有一条古道连接福建、浙江,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是初唐时期的古道。这条古道叫做东坪古道,位于衢州市峡川镇境内,距市区40公里。从东坪山脚下起,一条总长1500米,宽2米,共1144级的青石板古道蜿蜒盘曲伸向山顶,这就是东坪古  相似文献   

2.
正在衢州境内有许多条古道。它们穿越崇山峻岭,曾经将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现在虽然时过境迁,但幽幽古道仍在向世人展示着曾经的容颜。开常古道,位于开化、常山县境内,始于开化县华埠镇,经常山东坑、球川、白石镇,进入江山市大桥镇境内。古道建于唐宋时期,宽处2米多,窄处0.5米,属徽闽古道的重要一段,它南与仙霞古道相连进入福建,北通过华埠、马金与开徽古道相连进入安徽。是旧时通  相似文献   

3.
茶马古道     
正一条古道,因为有了茶的滋润,所以穿山越岭执着,绵亘千里不朽;一条古道,因为有了马帮的故事,所以刻骨铭心不忘,世世代代相传。这是一条几乎被人遗忘的古道,上百年的苦雨腥风将她磨损得面目全非,只有在青石板上被马蹄踏出的深深足迹,仍在十分倔强地存留着。这条古道似乎静寂得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但岁月却相当慷慨的接纳了她,不为她荣,不为她耻,只为记忆中的烙印永远不忘、永远传递。古道彰显精神,蹄印昭示追求。逝去的是容颜,  相似文献   

4.
谭晓纯 《广西林业》2010,(12):38-39
<正>时值一年一度的国庆长假,我兴奋地整理装备,与一命名为"御风而行"的"驴队"一起出发,准备徒步环江汉古道。这是位于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境内的一条神秘古道。古道东起广西环江川山镇,西至贵州黎明关,全长24公里,路面皆由青石板铺砌而成。她蜿  相似文献   

5.
在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在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古道。这是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心动魄的道路之一。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 踏上古道,古道石板上镶嵌着的二寸多深的马蹄印历历在目,欲说风尘;道旁的嘛呢堆上刻画着各种神佛和宗教箴言,几经沧桑。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最险峻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 茶马古道。 -——引自《藏客》  相似文献   

6.
<正>江西四周多山,山地往往是省际的界山,这界山往往是崇山峻岭,但不管山有多高、路有多崎岖,均挡不住山两边人们的交往和交流。在这茂林修竹之中,往往都有出省通道。如今,在江西境内还保存着多条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驿道。而最有名的,是梅关古道、徽饶古道、广丰古道和湘赣古道。  相似文献   

7.
正衢州地处浙闽赣皖四省交界处,有着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境内有仙霞山脉、怀玉山脉、千里岗山脉。特殊地理位置,多变的丘陵地貌,造就了境内非常密集、发达的交通网络,因而古时的衢州素有"四省通衢,五路总头"之称。世事苍桑,千百年过去了,或屡遭兵燹,或因公路建设、建造水库,间有洪灾,古道破损严重,许多已不复存在,保存下来的也大都在崇山峻岭,荒废或淹没在杂草丛中。何谓古道?古道,是古时候人们在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8.
广元地处长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界处,历史悠久,人景观、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蜀道雄关的8000株人造皇柏古道,浓荫蔽日;有深奥莫测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风景如画的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处省级森林公园;有摩天岭春晓、水磨沟绿夏、七里峡秋韵、三溪口冬雪;有苍溪农民创造的生态绿色庭院,被列为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  相似文献   

9.
广元,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故里,地处中国西南腹地,长江上游、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是古时“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川北门户。这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如铁雄关———8000株人造皇柏树古道,浓荫蔽日,被誉为“绿色隧道”;有深奥莫测的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风景如画的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剑门关国家森林公园和多处省级森林公园;有摩天岭春晓、水磨沟绿夏、七里峡秋韵、三溪口冬雪;有苍溪农民创造的生态绿色庭院,被列为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示范县;有皇泽寺、千佛崖、觉苑…  相似文献   

10.
位于黄海之滨的江苏通州沿海防护林带在夏日海风吹拂下,树影婆娑、摇曳乍姿,形成一道道伟岸而又美丽的绿色风景线。这条长达42公里的沿海防护林带,在通州境内横跨3个乡镇,总面积4296亩,站于岸堤之上远眺,撞入眼帘的满是希望的绿,一株株挺拔秀丽的意杨、水杉与刺槐组成的绿色长城,无论严寒酷暑,时刻捍卫着通州境内1460平方公里的土地,而每一株树木又凝聚着146万通州儿女艰辛的心血和汗水。  相似文献   

11.
胡杨王     
巴盟临河县团结公社团结九队境内,有一株高大的雄性天然胡杨。向老乡调查,树令大约在五百年左右。这株胡杨其胸围3.99米,胸径1.27米,高22.5米,枝下高3.5米,三十一条侧根裸露地表,七条大的侧枝伸向四方,形成庞大的树冠,冠幅东西22米,南北23.1米,占地508.2平方米,(0.76亩),是巴盟境内现存最大的一株胡杨。  相似文献   

12.
<正>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中段,在莽莽苍苍的密林中,隐藏着数百上千年的赣湘古道。供图/江西省林业厅罗霄山脉是江西和湖南两省的自然界线,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其中著名的山峰有井冈山、武功山、八面山等。山高林密的罗霄山脉中,暗藏着几段古老的湘赣古道,是昔日湘赣往来的交通要道,有些历史不下千年。其中,徒步爱好者们青睐的,是修建于明清间的"茶盐古道"。古道从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至海拔1800多米的江西坳,以及湘赣交界处的古庙赵公亭,再到  相似文献   

13.
<正>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有一条横亘东西的阴山山脉,它的中部称大青山。自古以来,大青山巍峨陡峻,树木葱茏,像展开的双臂,拦阻着从西伯利亚吹来的朔风,收集着东南季风带来的降水,润泽着怀抱中广阔而肥美的平川和"青色的城"——呼和浩特。历史上,大青山南坡的山前平原曾是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美景。然而,由于人为破坏、连年战乱和降水减少等历史、  相似文献   

14.
唐模,是黄山市徽州区境内一处保存比较完整的、特色独具的徽州古村落,其同胞翰林牌坊、檀干园、沿溪古水街、徽派古民宅、古桥、古道、古亭等,深深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特别是由  相似文献   

15.
森林古道镌刻着祖先文明发展的印记,见证了历史长卷所浓缩的辉煌与衰败,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当今社会崇尚生态旅游,流行森林浴,登山健行蔚然成风,而现有森林古道大多荒废损毁,不利于人们行走。基于此,从浙江东阳市森林古道资源现状出发,分析了森林古道修复规划的现代意义,在生态旅游视角下探讨了森林古道修复规划,以实现城乡互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漫游白马河     
漫游白马河世仁文县以阴平古道闻名遐尔,载入史册。今天,被人们称道的不只是阴平古道上的遗迹,而是在她的南部摩天岭山地中生长着的大熊猫。步出文县城,沿白水江西行约五公里,站在江边望去,西南面两山之间有一条小河在邓至城遗址旁流入江中,这就是白马河,当地藏族...  相似文献   

17.
肖悦  刘金广 《绿色科技》2023,(17):164-169
潇贺古道保留有丰富的人文遗存和独特的乡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秦汉至今两千年的文明形态和历史风俗,研究潇贺古道文化对传承弘扬乡村文化,拓展乡村经济形态、建设美丽乡村具有重要作用。为进一步丰富潇贺古道文化的理论研究,对潇贺古道文化的研究进展、来源期刊、研究机构以及重点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发现:现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描述和探讨潇贺古道传统村落的地域文化特性,而忽视了对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演变过程和历史发展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挖掘潇贺古道传统村落的文化价值,而忽视了对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的深度开发以及现代化发展的研究;以及主要采用访谈法、观察法以及网络文本分析等定性研究方法进行探究,但对古道文化保护与活化的总体收益评价缺乏统计学意义上的定量探析,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丰富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建立多学科多层次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18.
仙霞古道     
正在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线路中,有一条千年古道——仙霞古道,绵延于福建、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的仙霞岭之中。唐末(878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农民起义首领黄巢,率领起义军攻打福建,被浙闽边界仙霞岭阻挡。于是,劈山开道上百公里,打通了浙江仙霞岭至福建建州通道,形成了著名的仙霞古道,并在仙霞岭的小镇建立驿站。北宋时期(1071年),  相似文献   

19.
西京古道作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其历史遗存丰富,且孕育着繁茂的野生植物资源。通过对西京古道的植物资源进行全面的调查,鉴定出维管植物有81科217属266种,其中观赏植物资源68科123属163种(含变种)。通过对西京古道乳源段植物资源的实地调查,掌握了古道沿线植物资源现状并分析其观赏特性及应用价值。在对西京古道沿线植物群落景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石漠化背景下的古驿道植物景观营造方法及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20.
横断山,高山深壑,云遮雾绕,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奔腾而下。其间蜿蜒盘旋着一条千年古道,上青藏高原,走林芝、拉萨,出国境,通南亚诸国。古道海拔之高、行程之险、历史之悠久,堪称世界之最。全线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其中要经过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高寒缺氧,气候变化无常。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地壳运动剧烈,地震、山崩、雪崩、冰崩、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频繁,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难以通行。人行其间,时有生命之虞。我们的祖先就在如此险山恶水中辟出“通衢”。早在2000年前西汉时张骞出西域,发现那里有产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