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5-20
为了解春季不同气象条件下北京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文章以朝阳区5处绿地的4种植物群落为样本,采用水平同步监测法对样点和对照点进行3种大气颗粒物(TSP、PM_(2.5)、PM_(10))浓度测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K均值聚类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晴朗微风条件下,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能力最高。2)阴天雾霾条件下,单层草本型群落对PM_(2.5)和PM_(10)阻滞作用最强,复层群落最弱;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最强。3)大风扬尘条件下,没有草本植物的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极低,有时甚至表现为负值;对PM_(2.5)和PM_(10)阻滞能力却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不同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森林空气颗粒物的不同高度垂直空间变化特征,为森林康养环境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对温州雁荡山杉木林林下(人体高度1.5 m)、林冠中部(6 m)及林冠顶部(12 m)3个高度的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TSP、PM_(10)、PM_(2.5)、PM_(1.0))进行同步昼夜24 h监测,分析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空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杉木林垂直空间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存在差异,总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细颗粒物(2.5μm)质量浓度在3种高度差异显著,均为林冠层最低;(2)3种不同高度的TSP、PM_(10)质量浓度日均值均达到二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300、150μg·m~(-3)),其中,林冠层的TSP日均值达到一类环境功能区质量要求(120μg·m~(-3));(3)不同高度各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规律大体一致,均表现为白天低,夜间高;(4)不同垂直高度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白天为林冠层最低;夜间为TSP质量浓度各垂直高度差别不大,PM_(10)、PM_(2.5)与PM_1质量浓度总体为在人体高度较低;(5)各粒径空气颗粒物与露点温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气压极显著负相关,其中,PM_(2.5)质量浓度与2项环境因子相关系数最大;除TSP外,其余颗粒物质量浓度与温度、最大风速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极显著负相关,各气象因子共同影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结论]通过对结果的综合分析,温州雁荡山杉木林环境林冠层为康养游憩最佳高度,最适宜白天出行。  相似文献   

3.
由于2017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深入精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大气颗粒物来源技术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文件,对2018年秀洲区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采取了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协同控制措施,主要措施为控制关联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量和加强末端治理。通过控制化石燃料、扬尘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措施,降低了PM_(2.5)和臭氧(O_3)浓度。臭氧和PM_(2.5)协同控制实施后,2020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为87.2%,PM_(2.5)浓度为28μg/m~3,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总结了3年来秀洲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系统阐明了抚顺市城区高污染燃料的消耗特征、大气污染物治理排放特征以及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与评价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抚顺市城区2014年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的浓度量值、首要污染物天数的及月分布,与高污染燃料燃烧污染物排放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PM_(10)、PM_(2.5)代表的烟(粉)尘颗粒物和NO_2是首要的污染物因子;烟气SO_2的排放量的拟合线与环境空气SO_2月浓度的拟合均是一致的凹抛物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烟(粉)尘的排放量与环境空气PM_(10)和PM_(2.5)月均浓度存在的良好的相关性;烟气NO_x的月排放量及其拟合线与NO_2月浓度变化趋势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昆明市东三环城市森林不同林分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应,研究昆明市东三环边坡上的城市森林中常见的4种林分(常绿阔叶林、灌木丛、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功能。结果表明,马路上的TSP的浓度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79倍,PM_(10)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2.35倍,PM_(2.5_是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3.76倍,而在城市森林内的TSP、PM_(10)和PM_(2.5_的浓度均在国家一级标准以内;常绿阔叶林和灌木丛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效果比云南松林和华山松林的净化效果好,同时灌木丛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超过常绿阔叶林对PM_(10)和PM_(2.5_的净化效果,而常绿阔叶林对TSP的净化效果最好;TSP和PM_(10)有较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而PM_(2.5_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ρ(PM_(2.5_)/ρ(PM_(10))和ρ(PM_(2.5_)/(TSP)在春季的比值最小,在夏季最大。ρ(PM_(2.5_)/ρ(PM_(10))比ρ(PM_(2.5_)/ρ(TSP)大一些,说明最早关注的传统大气颗粒物已经被有效遏制,而PM_(2.5_作为二次生成的细颗粒物成为大气颗粒物首要的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灰霾天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区域点污染物的来源情况,采集了北京地区冬季重污染天中的某一日不同粒径颗粒物(PM_(2.5)、PM_(10)以及TSP(总悬浮颗粒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SEM)观察和分析了颗粒物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颗粒物具有不规则的形状,颗粒大小分布不均匀。对比不同粒径颗粒物SEM表明,PM_(2.5)和PM_(10)颗粒物在石英纤维膜上的吸附量较多,而TSP量相对较少,而且以小颗粒物为主,说明该区域受PM_(2.5)和PM_(10)颗粒污染物影响较大,结合颗粒分析和样品冬季采暖季采集时间及周围环境状况得出结论:该区域主要受汽车尾气和冬季采暖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PA),测定10天内各树种叶片单位面积滞尘总量、DULS和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结果】1)滞尘能力最强的侧柏单位叶面积总滞尘量为(124.76±19.27)μg·cm~(-2),是滞尘能力最低的元宝枫的2.24倍,其对PM_(2.5)的滞纳量为(16.92±2.61)μg·cm~(-2)。2)DULS占树木叶片滞尘总量的比例仅为19.65%~42.29%,DRLS所占比例为57.71%~80.35%。3)侧柏的DRLS能力最强,占其滞尘总量80.35%;元宝枫的DRLS能力最弱,占其滞尘总量57.71%;供试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DRLS占滞尘总量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7.42%和63.96%。4)针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13.83%±0.19%,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56.82%±1.07%;阔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8.09%±0.94%,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70.29%±3.56%。【结论】树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具有特异性且作用效果极为显著;供试树种中针叶树滞尘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树,针叶树对小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而阔叶树对大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本研究证明绿化树种对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有贡献,为合理选择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得不到控制等的影响,大气颗粒物已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通过绿化植物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作用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截至目前,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对粒径较大的TSP和PM_(10)的吸附效应上,对PM_(2.5)等细颗粒物的吸附研究仍处在探索阶段。本文概述了PM_(2.5)沉降机制,从植物个体层面讨论了植物叶表面特征和植物结构特征对PM_(2.5)的吸附影响研究进展,分析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对吸附效应的影响结果以及探讨了植物吸附PM_(2.5)的测定方法。通过对城市绿化植物吸附PM_(2.5)影响因素的阐述,提出了绿化植物吸附PM_(2.5) 3个方面的研究重点和趋势,为深化植物吸附PM_(2.5)的研究机制和筛选对颗粒物较高吸附能力的植物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柏木叶片滞尘量及叶面微形态解释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柏木叶片为研究对象,定量测量叶片单位叶表面滞尘能力,采用扫描电镜分析叶表面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同一生境下的柏木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累积滞尘量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叶片单位叶面积的TSP、PM_(10)、PM_(2.5)的滞尘速率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整体表现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2)同一季节不同生境的叶片TSP、PM_(10)累计滞尘量表现为春季、夏季、冬季林中木孤立木,而在秋季则表现为孤立木林中木;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则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均林中木孤立木,而在夏季则表现为孤立木与林中木大小相等。为此,初步认为通过群植、丛植营造的森林环境,其优势树种植物叶片对大气的滞尘效应更为明显;(3)以冬季孤立木为例,随着雨后间隔时间增加,叶片的TSP、PM_(10)累计滞尘量逐渐增加,滞尘速率则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而叶片PM_(2.5)累计滞尘量、滞尘速率则均表现出逐渐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以应用地统计学知识为基础,探究不同植物群落结构对空气颗粒物的影响,研究城市道路林最佳植物配置模式。本试验以6种不同植物群落配置的道路林作为研究对象,测量其不同时间条件下TSP、PM10、PM2.5和PM1的浓度。结果表明4种颗粒物浓度日动态变化规律明显,8:00-12: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下降,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14:00-16:00时空气颗粒物含量略有增加,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植物群落结构复杂的道路林滞尘能力优于结构简单的道路林。因此,在进行道路林植物配置时,应尽量选择复杂的植物群落配置方式,而非选择较为单一的配置方式,这有利于降低空气颗粒物浓度。  相似文献   

11.
于2013~2015年采用BAM-1020β射线衰减法粒状物质在线监测仪对江苏省某工业园区PM_(2.5)、PM10进行了观测与分析。结果表明:PM_(2.5)、PM_(10)的年均值分别为70~73μg/m~3、106~131μg/m~3,呈逐年下降趋势。二者浓度每年均呈现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梅雨期二者浓度较其他月份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6.2%、13.8%。观测点西南、西西南、南东南、西方向上某些污染企业对PM_(2.5)、PM_(10)浓度变化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选择贵阳市不同地点3种木兰科树种为研究对象,应用气溶胶再发生器测定叶片滞尘能力,并用电镜扫描观察比较叶表面微形态,分析其对滞尘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叶片表面附着颗粒物能力不同,红花木莲最大,深山含笑次之,白玉兰最低。叶片附着的不同颗粒物PM_(10)、PM_(2.5)占TSP比例分别在40%左右和2%~3%。电镜扫描发现,红花木莲叶表面粗糙,具沟槽、突起、柔毛等结构,气孔密度大滞尘能力较强,白玉兰叶片较光滑、气孔密度较小,滞尘能力弱。生长环境和季节变化对树种的滞尘效应均有一定的影响,市区(河滨公园)滞尘量是郊区(林科院)的1.5倍左右,冬滞尘量最大,而夏季滞尘量最小。  相似文献   

13.
张壹  刘彬 《绿色科技》2023,(4):151-157
为研究唐山市大气污染源排放特征,通过“自上而下”结合“自下而上”的方式充分获取了该市活动水平数据,使用排放因子计算法,结合卫星遥感监测,形成了2020年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结果表明:2020年唐山市SO2、NOX、CO、VOCs、NH3、PM10、PM2.5的排放量分别是8.64万t、17.97万t、747.29万t、12.08万t、7.75万t、18.76万t和9.00万t;工艺过程源是多种污染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SO2、NOX、CO、VOCs、PM10、PM2.5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占全社会排放量的77.07%、48.99%、95.86%、77.48%、44.60%、65.04%;扬尘源对PM10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大(贡献率48.46%);农业源对NH3污染物排放量贡献最大(贡献率92.26%);排放量较大的区域集中在迁安市、滦州市、丰南区一带。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柏林秋季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规律的分析表明:(1)福建柏林内外颗粒物日变化林内外差异不大,林内外在17:00或(19:00)四种粒径空气颗粒物浓度差异显著(P0.05),林内外均在7:00出现全天的第1个高峰、林内在19:00而林外在17:00(TSP、PM_(10)、PM_(2.5))或者19:00(PM_(1.0))出现全天的第2个高峰;林内外均在11:00-13:00出现全天的低谷;(2)4种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日变化趋势大体相似,TSP两个峰值出现在中午和傍晚,两个低谷值出现在9:00或15:00-17:00,PM_(10)比TSP提前2h,PM_(2.5)的两个高峰值出现在13:00和19:00;两个低谷值出现在9:00和15:00;(3)天气条件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高温、低湿、相对静风状态空气颗粒物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2014年8月~2015年7月,以重庆铁山坪森林公园主干道路为对照,采用高精度手持式PM_(2.5)速测仪(CWHAT200)定位监测了不同树种、林分及其结构特征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特征。结果表明:铁山坪森林公园道路和7个监测树种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变化均比较大,与公园道路相比,各监测树种均不同程度表现出具有削减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功能,其中以枫香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最强,楠竹最弱;不同林分调控下的大气颗粒物浓度表现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各林分的不同垂直结构调控下的大气PM_(2.5)和PM_(10)颗粒物浓度均表现为乔木层乔灌层乔灌草层,相反,其削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则均为乔灌草层乔灌层乔木层。可见,具备乔灌草空间结构配置的林分具有更强的调控大气颗粒物能力。  相似文献   

16.
以贵阳市常见园林绿化竹种琴丝竹为研究对象,应用空气气溶胶再发生器(QRJZFSQ-I)分季节测定了不同污染程度的4个地点(城市广场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城郊绿地、城郊林区)的琴丝竹叶片对TSP、PM_(10)、PM_(2.5)、PM_1的吸附量,用扫描电镜观察比较了叶片上、下表面微形态,分析不同污染背景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及其季节变化、叶表面微形态与滞尘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污染背景下生长的琴丝竹叶片滞尘能力差异明显,依次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绿地城郊林区城郊绿地;城区郊区。叶片对不同类别颗粒物的滞留能力也存在差异,4种粒径颗粒物的滞留量均表现出城市公园绿地和城郊绿地差异显著,PM_(2.5)和PM_1的滞留量在城市公园绿地与城郊林区也表现出显著差异;琴丝竹叶片滞留不同粒径空气颗粒物的季节变化在不同地点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城郊(林区、绿地)季节变化趋势无明显规律,城区(公园绿地和广场绿地)则在冬季最高,春季或夏季最低;琴丝竹叶表面结构粗糙皱褶多,叶片分布条状突起,有深沟槽,被细柔毛,属于滞尘能力较强的树种,可广泛用于园林绿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7年泉州地区各县(市、区)的PM_(2.5)监测数据,分析了各地PM_(2.5)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泉州各县(市、区)PM_(2.5)年均值范围为23~33μg/m~3,均达年均值二级标准限值,监测浓度差别不大,泉港相对较高,永春、德化相对较低;各县(市、区)PM_(2.5)浓度基本呈现冬春季节大于夏秋季节、夏季最低的特征。针对PM_(2.5)污染特征,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越秀区麓湖国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3年1月到2017年6月的六项常规污染物数据,结合同期气象观测与交通状况资料,重点分析了越秀区各污染物浓度特征、相似气象条件污染影响特征、交通状况对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6年越秀区麓湖站PM_(2.5)、O_3-8h、PM_(10)、NO_2年均浓度值分别为34μg/m3、57.1μg/m~3、54.8μg/m~3、50.7μg/m~3,首要污染物占比排序为:PM_(2.5)PM_(10)O_3NO_2,PM_(10)和NO_2作为首要污染物逐年有所上升,NO_2浓度显著高于市及其他区平均值。PM_(2.5)与PM_(10)秋冬季污染主要受外来源输送影响为主,O_3污染浓度周一最高,其他各污染物则在周二均出现污染高峰,全区受交通源影响敏感。越秀区麓湖站周围路段工作日最低车速16~29m/s,尤以广园中路8时和18时平均车速仅为16.02m/s和23.31m/s,交通状况对越秀区NO、NO_2、O_3等污染物浓度变化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有效调控颗粒物的居住小区植物配置方式,将居住区绿地按照位置和功能划分为小区入口绿地、道路绿地和广场绿地3种类型,针对每种类型的绿地探讨了不同植物配置方式对于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削减效应。结果显示:乔木数量较多且通风良好的小区绿地对居住区内颗粒物削减率较高;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搭配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作为行道树对大气颗粒物的净化能力较强,对TSP、PM_(10)和PM_(2.5)的削减率分别达18.87%、6.40%和6.02%;与开放式广场绿地和中心绿地相比,合理配置的半封闭式广场绿地能够更加有效地改善活动空间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贵阳市不同树种的单位叶面积颗粒物吸滞量差异及其时空变化,以期为合理选择高效滞尘绿化树种提供依据。【方法】以14个常见园林树种为研究对象,以贵阳市城市广场、城市公园、城郊绿地和城郊森林4个不同污染背景地点为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各个树种分别选择3株样树(除部分树种在某个采样点无分布外),定期在4个样点同步采集叶样。采用基于风蚀原理的气溶胶再悬浮方法,测定单位叶面积的颗粒物吸滞量(M)。采集叶片,电子扫描显微镜拍摄叶面显微结构影像,利用图像分析软件量化分析叶面气孔、表皮毛、叶面粗糙程度、蜡质覆盖程度等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叶面形态结构特征因子对叶面颗粒物吸滞量的影响程度。【结果】所测乔木和灌木2种生活型间的吸滞量无明显差异;树种间的叶面悬浮总颗粒物(TSP)吸滞量(MTSP)差异显著,各树种M_(TSP)为1.56~11.14μg·cm~(-2),红花檵木最高,雪松较高,桂花、杜鹃、琴丝竹、女贞和白玉兰居中,香樟、红叶石楠、迎春花、樱花、杨梅、栾树和银杏较弱;通径分析表明,叶面粗糙度、表皮毛密度和长度对叶面TSP吸滞量的影响大于其他叶面微形态因子,具有较多和较长表皮毛且相对粗糙的叶面具有较大吸滞量;叶面吸滞的大颗粒(PM_(10~100))和粗颗粒(PM_(2.5~10))质量百分比(97.36%)高于背景空气(80.29%),这说明叶面趋向吸滞较大粒径颗粒物(PM_(10~100)和PM_(2.5~10)),而对细颗粒(PM_(1.0~2.5))和超细颗粒(PM1)吸滞能力较弱;多数树种冬、春季M值大于夏、秋季;同一树种M值表现为市区采样点高于郊区采样点;同在市区时,树木聚集生长的城市公园采样点高于树木散生的城市广场采样点,呈现出"集聚效应"。【结论】树种间的叶面TSP吸滞量差异显著;影响叶面TSP吸滞量的最主要形态结构因子是叶面粗糙度和表皮毛密度;叶面对大颗粒和粗颗粒的吸滞量高于细颗粒和超细颗粒,高污染地点的单位叶面积吸滞量大于低污染地点。以树木叶面形态结构因子为评价指标,可筛选滞尘能力强的树种。14种参试树种中红花檵木、雪松和桂花的叶面颗粒物吸滞量远大于其余树种,可用于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