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指出了中国城市地区的大气颗粒物污染问题已经十分严重,而道路扬尘是颗粒物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排放系数及排放量的研究是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控制方案制定的基础。以广东某城市为研究区域,对其典型道路扬尘尘负荷进行了采样分析,共采集扬尘样品30个,通过对样品的分析,获得该地区各级道路的尘负荷水平,结果表明:该地区不同等级道路的尘负荷值分别为:快速路1.12g/m~2、主干道1.30g/m~2、次干道1.39g/m~2、支路1.74g/m~2;通过调研和收集该城市道路扬尘排放的相关数据,结合已计算得出的道路尘负荷数据,估算了该地区道路扬尘的排放系数,结果显示:不同等级道路扬尘TSP、PM_(10)及PM_(2.5)的平均排放系数分别为9.09g/VKT、1.74g/VKT和0.42g/VKT;采用排放系数法计算得出了该城市道路扬尘颗粒物排放量,TSP、PM_(10)及PM_(2.5)的排放量分别为44614.27t、8563.73t、2071.87t。  相似文献   

2.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了苏州市环境空气中的整体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通过对2015年夏季苏州市出现的两次污染过程的在线颗粒物化学组分和来源分析,初步探讨了两次污染过程主要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第一次污染过程是由于扬尘、机动车尾气和燃煤源联合作用导致的,而燃煤源是第二次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2017~2018年安阳全市多个代表性观测点大气颗粒物的在线、离线样品采集,研究了安阳市大气PM2.5中无机元素污染特征,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大气细粒子样品中共检出无机元素37种,其中含量最高的是Zn,其次为Pb、Ti、Mn和As。安阳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于6个因子:燃煤、工业过程、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以及其他来源。PM2.5以燃煤源、工业过程源,机动车相关排放为主,3个污染源总贡献超过了80%。燃煤源主要是其他源(主要为钢铁燃煤)和民用燃煤为主。工业过程源主要为焦化和水泥、石化行业。机动车源贡献最大的为非道路机械,其次为柴油车。而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源中的元素V、Cr、Mn、Pb、Cd、Sr冬季高于夏季的原因可能是安阳夏季雨水较多,湿沉降消除了大气中很大一部分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4.
选取安阳市4个不同功能定位的采样点,采用重量法仪器,采集了安阳市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PM_(2.5)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成因及污染物来源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安阳市大气颗粒物主要来自于6个因子:燃煤、工业过程、机动车、扬尘、生物质燃烧以及其他来源。安阳市PM_(2.5)春夏秋季主要以工业过程源为主,冬季以燃煤源为主。扬尘源春季贡献最大为11.4%;机动车源夏季贡献最高为21.2%;生物质燃烧源秋冬季贡献较大。冬季燃煤源成为最主要贡献源,工业过程源贡献占比最小,但是绝对贡献没有减弱。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对颗粒物化学组成及其来源的研究是识别区域污染形成机制、制定有效控制措施的重要基础。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SPAMS)已广泛用于分析大气颗粒物,通过采集数以万计的颗粒物,实时在线分析颗粒物的粒径大小、化学组分,是实现快速源解析的有效手段。2016年3月底在郑州市捕捉到一次典型的沙尘天气,共采集到118375个颗粒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类型主要可分为8种:元素碳(EC)、混合碳(ECOC)、有机碳(OC)、钠钾(NaK)、富钾颗粒(K)、左旋葡聚糖颗粒(LEV)、矿物质颗粒(SIO)、重金属颗粒(HM)。在污染过程中,各类型颗粒物数量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SIO增加最为明显。分析表明,扬尘源的增加和机动车尾气源占比居高不下是此次沙尘天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以"长三角"城市安徽省宣城市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单颗粒质谱仪SPAMS(Single Particle Aerosol Mass Spectrometer)开展了为期5d的测试,获得了细颗粒物化学组分及粒径特征,从而确定细颗粒物成分来源,研究结果表明:颗粒物组分占比高低依次是元素碳(23.4%)、左旋葡聚糖(15.1%)、矿物质(14.0%),颗粒物粒径主要在1.0μm以下,占颗粒物总数的93%。PM2.5来源排在前四位的分别为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源、生物质燃烧源和工业工艺源,PM2.5质量浓度升高时,这四类污染源贡献增加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赵振江 《绿色科技》2024,(2):108-113
为研究湖北省咸宁市的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污染特征及来源情况,于2022年选取咸宁市内2个环境受体点位作为采样点,对不同季节的PM2.5进行采集,对细颗粒物PM2.5的组成成分及来源进行统计分析:基于采样情况构建本地PM2.5的特征源谱,利用化学质量平衡模型CMB对PM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咸宁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季节浓度均值呈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变化趋势,PM2.5的主要组成包括水溶性无机盐与含碳组分,一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PM2.5的主要贡献源是二次气溶胶,贡献率在47.15%;二次来源解析结果显示贡献最大的是工业源和机动车,贡献率分别为34.86%和28.9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咸宁市在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治理方面,应采用综合治理措施,要关注对工业、机动车排放的控制,以及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以获取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8.
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分析了襄阳市环境空气中的整体细颗粒物的化学组分。通过对2019年3月21日出现的沙尘污染过程的在线颗粒物化学成分和来源解析,初步探讨了这次污染过程的主要来源和成因。研究表明:此次污染过程中扬尘源明显升高,主要是受北方沙尘传输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激光雷达水平扫描监测技术,进行了宿迁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主要来源区域排查。结果表明:激光雷达水平扫描对工地扬尘等一次颗粒物扫描效果显著,但对二次颗粒物扫描具有一定局限性,需配合其它辅助监测手段共同开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宿迁学院国控站点监测数据、气象数据和在线源解析数据,分析了宿迁市秋冬季节大气细颗粒物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是宿迁学院站点周边PM2.5最主要的来源,贡献率为36.67%;其次为燃煤和工业污染,贡献率分别为20.53%和15.45%;扬尘和二次无机盐也分别贡献了10.29%和11.91%。提出了在秋冬季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要加强机动车排放管控和二次无机组分前体物SO2、NOx及NH3排放源的管控,以减少本地排放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灰霾天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形貌特征,以及区域点污染物的来源情况,采集了北京地区冬季重污染天中的某一日不同粒径颗粒物(PM_(2.5)、PM_(10)以及TSP(总悬浮颗粒物)),运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技术(SEM)观察和分析了颗粒物形貌特征。结果表明:大气污染颗粒物具有不规则的形状,颗粒大小分布不均匀。对比不同粒径颗粒物SEM表明,PM_(2.5)和PM_(10)颗粒物在石英纤维膜上的吸附量较多,而TSP量相对较少,而且以小颗粒物为主,说明该区域受PM_(2.5)和PM_(10)颗粒污染物影响较大,结合颗粒分析和样品冬季采暖季采集时间及周围环境状况得出结论:该区域主要受汽车尾气和冬季采暖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12.
以潍坊市9种道路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季节、累积时间、道路交通环境对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影响,建立树种综合滞尘效应量化模型,探讨绿化树种的滞尘规律。结果表明:9种道路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叶片滞尘量随累积时间增加,20 d后增量减慢趋向平缓,拟合了植物叶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累积滞尘时间的二次曲线方程函数;树种滞尘量具有显著的季节效应,变化规律为春季>秋季>夏季,与潍坊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季节变化基本一致;树种滞留颗粒物的能力与道路交通环境基本一致,表现为宝通街>潍安路>北海路>樱前街。采用综合指数法分析树种综合滞尘能力,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滞尘能力最强,五角枫滞尘能力最弱,筛选丁香、悬铃木、日本晚樱作为潍坊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在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我国北方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较差。因此,环境治理问题是现阶段也是今后很长时间的主要问题,对我国环境污染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和分析评价,需对污染得原因进行分析,对当前污染状况实施监测,进而有针对性加强管理。以石家庄城市大气降尘为例,研究了大气降尘样品的中的矿物组成和其形态特征,对比降尘及尘源的来源,探讨了环境污染现状,为石家庄城市环境治理及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房山区扬尘问题备受关注。在2019年5月14~15日在房山区4个点位进行膜采样,分析了组分特征,结果表明:4个采样点基本处于主要干线附近,受道路扬尘污染影响比较明显。河口文体广场受东南侧京广高速铁路的道路扬尘源污染;窦店公园采样点受东南侧京深路和京港澳高速路的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白草洼采样点受东南方向近距离京深路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污染影响;汇豪小区采样点受京深路和京港澳高速路道路扬尘和机动车尾气影响。为此,建议房山窦店镇对京深路和站点周边道路清扫保洁和洒水抑尘措施,具备条件时,可对周边道路实施限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由于2017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深入精准推进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根据《大气颗粒物来源技术解析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文件,对2018年秀洲区污染源排放特征进行了调研分析。根据调研结果,采取了臭氧和细颗粒物(PM_(2.5))协同控制措施,主要措施为控制关联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源头量和加强末端治理。通过控制化石燃料、扬尘源和移动源等综合措施,降低了PM_(2.5)和臭氧(O_3)浓度。臭氧和PM_(2.5)协同控制实施后,2020年秀洲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了为87.2%,PM_(2.5)浓度为28μg/m~3,达到了国家二级标准。总结了3年来秀洲区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实践的经验,以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厦门市行道树芒果和高山榕叶面尘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滨海城市厦门的沧虹路(工业区)、仙岳路(商贸区)、厦门大学(文教区)和汀溪水库(农业区)4个功能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市主要行道树种芒果和高山榕的滞尘能力、叶面尘粒径分布以及叶面尘水溶性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比较不同树种的环境滞尘效应。结果显示:芒果和高山榕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分别为(2.2020±1.08)g.m-2和(1.2979±0.61)g.m-2,芒果显著高于高山榕(P<0.05);高山榕总体上比芒果更易吸附较小粒径颗粒物;受车流量大及道路施工的影响,商贸区滞尘量较大但颗粒偏大,工业区不仅滞尘量大且粒径偏小,说明工业区粉尘污染状况比其他功能区严重;2个树种的叶面尘来源基本一致,主要为海盐颗粒、机动车尾气以及燃煤,其中商贸区和工业区受自然源影响较其他功能区大,文教区和工业区交通尾气对叶面尘来源的贡献高于农业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园林树种叶片滞尘能力与叶表结构及颗粒物特征的关系,为筛选优良园林绿化树种、提高植被的滞尘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杭州市富阳区5个常见园林绿化树种(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工业区、交通区和清洁区进行采样,采用质量差值法测定植物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利用扫描电镜及能谱仪观测植物叶表面结构、颗粒物形貌特征及所含元素,分析叶片表面结构、颗粒物形态、粒径大小与植株滞尘能力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工业区中绿化树种对总颗粒物的滞留量大小为:红花檵木(7.36 g·m-2)桂花(6.53 g·m-2)海桐(6.44 g·m-2)红叶石楠(4.28 g·m-2)香樟(2.59 g·m-2),交通区和清洁区也呈现同样的规律。不同功能区绿化树种对PM10的总滞留量达11.34 g·m-2,不同树种的滞留能力依次为红花檵木、海桐、红叶石楠、桂花和香樟。不同功能区内绿化树种对颗粒物的滞留量呈现工业区交通区清洁区的趋势;植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形态可分为规则和不规则两类,常见球形、椭圆形、蓬松状聚合体、链状聚合体、不规则块状、不规则片状等。[结论 ]各功能区内,均以红花檵木的滞尘量最大,香樟的滞尘量最小;叶片滞留颗粒物中粗颗粒物占比大于细颗粒物;叶片滞留的颗粒物多为烟尘集合体和矿物颗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单位面积滞纳细颗粒物(PM_(2.5))、可吸入颗粒物(PM_(10))、总悬浮颗粒物(TSP)等大气颗粒物的量,从而区分出受树木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RLS)和不受叶片结构影响的滞尘量(DULS),为探索城市树木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贡献及优化树种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京市常用的6个绿化树种为对象,持续测定4个季度的叶片滞尘动态,以没有降雨影响的10天为1个试验周期,进行本底采样和颗粒物积累采样,并设置光滑塑料叶片(由自摩擦系数为0.04的聚四氟乙烯塑料制成)对照试验模拟DULS,对采集到的供试样本叶片(含树木叶片和塑料叶片)采用洗脱称量粒度分析法(EWPA),测定10天内各树种叶片单位面积滞尘总量、DULS和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纳量。【结果】1)滞尘能力最强的侧柏单位叶面积总滞尘量为(124.76±19.27)μg·cm~(-2),是滞尘能力最低的元宝枫的2.24倍,其对PM_(2.5)的滞纳量为(16.92±2.61)μg·cm~(-2)。2)DULS占树木叶片滞尘总量的比例仅为19.65%~42.29%,DRLS所占比例为57.71%~80.35%。3)侧柏的DRLS能力最强,占其滞尘总量80.35%;元宝枫的DRLS能力最弱,占其滞尘总量57.71%;供试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的DRLS占滞尘总量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77.42%和63.96%。4)针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13.83%±0.19%,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56.82%±1.07%;阔叶树滞纳的各粒级颗粒物中,PM_(2.5)占滞尘总量的8.09%±0.94%,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物占70.29%±3.56%。【结论】树木叶片对大气颗粒物的滞纳具有特异性且作用效果极为显著;供试树种中针叶树滞尘能力显著高于阔叶树,针叶树对小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而阔叶树对大粒径颗粒物滞纳能力较强。本研究证明绿化树种对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有贡献,为合理选择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的树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城市林业》2022,(1):15-20
为了解春季不同气象条件下北京城市绿地植物群落的滞尘能力,文章以朝阳区5处绿地的4种植物群落为样本,采用水平同步监测法对样点和对照点进行3种大气颗粒物(TSP、PM_(2.5)、PM_(10))浓度测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显著差异法(LSD)和K均值聚类法对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晴朗微风条件下,复层结构植物群落消减大气颗粒物能力最高。2)阴天雾霾条件下,单层草本型群落对PM_(2.5)和PM_(10)阻滞作用最强,复层群落最弱;复层结构植物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最强。3)大风扬尘条件下,没有草本植物的群落对TSP的阻滞能力极低,有时甚至表现为负值;对PM_(2.5)和PM_(10)阻滞能力却影响不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不同绿地植物群落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蒋涛  白慧莉  孙宇 《绿色科技》2013,(10):198-203
通过对抑尘剂进行各种特性的实验比对以及分析,结果表明:抑尘剂能够很好地控制扬尘污染,适合于以后大量投入生产中,应用于实际建筑工地、工厂等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