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试验在其它桑园管理措施一致的前提下,改变其N、P2O5、K2O肥的施用比例,并对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N∶P2O5∶K2O=10∶5∶5能适当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和适当降低土壤pH值;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极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同时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  相似文献   

2.
对陕西省蚕桑主产区石泉、汉滨、平利、汉阴、紫阳、勉县等县区的19个有代表性的桑园土壤主要养分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桑园土壤肥力水平普遍偏低,有机质含量平均只有1.29%,速效N、P、K含量分别为37.25 mg ? kg -1、26.32 mg ? kg -1和51.94 mg ? kg -1,缺乏比例分别为67.65%、58.82%、85.29%。不同类型桑园的土壤养分丰缺程度差异较大。进行了“有机-无机桑树专用复混肥”施肥试验示范,施用专用肥比单施尿素增产桑叶11.94%,比施用N、P、K的掺混肥增产6.44%。提出目前桑园肥培管理尤其要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和氮、磷、钾的配合,因地制宜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桑树专用肥。  相似文献   

3.
生产上,施用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蚕农习惯于冬眠期一次施入作基肥,供桑树全年7—8造生长吸收,开春以后,造桑造肥多以单施速效氮肥为主。随着桑树的生长,养蚕对桑园的不断采叶剪枝,大量消耗了土壤中的有机质、N.P.K肥和微量元素,而桑园造桑剪伐后,往往因土壤多种养份补充不及时,施入有机质少,致使桑园各种养份平衡失调,肥力降低,土壤板结,影响桑叶产量和质量,这种状况在桑园的下三造生产尤为突出。为提  相似文献   

4.
风沙土麻黄基地土壤培肥措施及肥料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土壤培肥措施对风沙地改良效果,通过温室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研究了麻黄Ephedra sinica地风沙土土壤N、P、K养分资源特征,养分生物学特征及培肥措施对麻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风沙土土壤全量养分资源和速效养分资源都十分贫乏.风沙土土壤自身对于N、P、K的吸附效率很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各种营养元素在麻黄生长中都表现出明显的缺乏,缺乏顺序为:K>N>P.根据麻黄生物学产量的变化,可以将麻黄生长发育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生长阶段、缓慢生长阶段、第2次快速生长阶段和植株产量下降阶段.施肥对麻黄产量具有明显影响,对麻黄的增产作用顺序为N>P>K.施用有机肥、翻压秸秆等培肥措施均能明显提高风沙土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月娇  倪九派  张洋  周川 《草业学报》2015,24(12):38-45
针对三峡库区紫色土流失严重和土壤肥力低的现状,本试验利用水土保育模式--农桑间作试验,研究横坡农作(CT)、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及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4个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布局小区内的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有极显著提高,且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平均值大小均表现为: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四边桑树+等高桑树+横坡农作(T3)>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1)>横坡农作(CT)。4个处理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变化幅度分别在7~20和10~27之间,其中等高桑树+双边桑树+横坡农作(T2)小区各个坡长的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最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碳磷比与玉米和榨菜产量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可见,旱坡地农桑配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和维持土壤养分,降低上坡段土壤碳氮比和碳磷比,从而为三峡库区水土保育模式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夏肥同桑树的生长发育:在桑树培育上众所周知,上一年肥培管理的好坏会影响到下一年桑树的生长,由于桑树的特征是:当年施肥未必当年收效,这主要是与桑树是多年生木本作物有密切关系.下面想谈一下桑树体内以及土壤中的养分动态情况以研究施用夏肥的效果.关于夏肥施用问题:桑园施肥一年中基本上分冬肥、春肥、夏肥三种,这种按季节的分次施肥,是桑园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高寒嵩草草甸不同放牧压力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物理性状和速效养分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随着放牧压力的增大,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机质及速效磷显著降低;土壤pH值、容重及根土比显著升高;速效氮和速效钾变化不一致。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根土比、有效磷、土壤容重与微生物量碳具有较大的关联度;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土壤容重和根土比对微生物量碳的形成有较强的直接作用,有效氮表现出较强的间接效应;根土比-有效磷、有机质-土壤容重、有效氮-土壤容重之间互相调节,互相制约,间接调控着微生物量碳形成。过度放牧使土壤系统的微环境恶化,速效养分的供给能力及有机物质的转化能力降低,从而导致了植被和土壤系统的双重退化和微生物量碳的低下。  相似文献   

8.
兰州市郊园林绿化土壤改良培肥效果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兰州市绿化用土的盐分含量高、养分含量低且绿化用土不足的现状,以兰州市郊低山丘陵前沿台坪阶地黄绵土为研究对象,用小叶扶芳藤为指示植物,进行了7种土壤改良剂的培肥改良试验,测定了0~10、10~20和20~40cm土层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pH,电导率含量和小叶扶芳藤的成活率。结果表明:供试的7种改良剂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养分和小叶扶芳藤的成活率,在0~40cm土层,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培肥效果呈下降的趋势,综合评定施用后的电导率、pH、有机质等指标,以处理7(羊粪+磷肥+尿素)的培肥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种茧育春伐桑园氮磷钾肥比例对桑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桑园其他管理措施一致的条件下,改变N、P2O5、K2O肥的施用比例,并对桑叶产量及土壤理化性状进行了调查。结果是N∶P2O5∶K2O=10∶5∶5的施肥比例,可适当提高春季发芽率和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春叶产量及全氮含量,极显著提高秋叶产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速效磷含量,同时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及桑树生长。  相似文献   

10.
钾肥对桑树生长、桑叶产量、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料能显著提高桑叶的产量 ,改善桑叶的品质[1~4] 。近几年由于肥料施用不合理 ,土壤中的钾素水平下降较快 ,已成为桑树生长的限制因子。本文研究了钾肥对桑树生长、桑叶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的影响 ,旨在为桑园合理施用钾肥提供依据。yh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桑园土壤为下蜀黄土发育而成的马肝土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为 9 7g/kg,全氮 (N)0 51g/kg ,全磷 (P2 O5) 0 72g/kg,缓效钾 (K2 O)460mg/kg ,速效钾 (K2 O) 1 2 5mg/kg,阳离子交换量为每 1 0 0克土壤 1 0 97mmol,交换性钙 69 6mg/kg…  相似文献   

11.
以四川丘陵蚕区桑园夏伐式养成的春秋两季桑树为研究对象,按不同施用量及配比施入氮(N)、磷(P)、钾(K)肥,调查桑树叶片、枝条、新梢等不同部位的N、P、K 3种养分的含量、吸收量及分配比例,为桑树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从肥料种类来看,桑树不同部位的养分含量及养分吸收量均为N>K>P;从养分分配来看,桑树各部位在春、秋季和全年的养分分配均为叶片>枝条,其中春季为叶片>新梢>枝条。桑园按照不同施用量及配比施入N、P、K肥对桑树各部位的N、P、K含量和吸收量及其分配比率有明显影响:N(X1)、P(X2)、K(X3)施肥处理2水平(X12=600 kg/hm2,X22=210 kg/hm2,X32=300kg/hm2)、处理3水平(X13=900 kg/hm2,X23=315 kg/hm2,X33=450 kg/hm2)的桑树各部位养分含量和吸收量大多显著高于处理1水平(X11=300 kg/hm2,X21=105 kg/hm2,X31=150 kg/hm2)、0水平(不施肥)。研究结果表明,桑园合理增施N、P、K肥有利于提高桑树各部位N、P、K的含量和吸收量,推荐按照处理2水平施入N、P、K肥。  相似文献   

12.
以川西北高原红原县为研究区,选取一个典型的高寒灌丛草地为研究样地,用方格取样法,在丛下和丛间随机取0 ̄20 cm土样50个,并记录取样地点,分析土壤性状。利用SPSS(1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生境的各种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主要养分中除了Ntotal丛下显著大于丛间外,其余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境中的各养分元素的变异系数(CV)都属于中等变异水平,除了Ptotal、Pavail的变异系数是丛间更大外,其他都是丛下更大;在两种生境中Pavail与K avail,C/N与Ntotal,C/N与有机质都呈显著、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丛间pH与C/N,pH与有机质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在丛下Pavail与Ntotal,Kavail与Ntotal显著相关,并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总体来看,在灌丛下土壤的主要养分N、P、K之间有更好的相关性。说明了灌丛土壤的主要养分元素N、P、K在转化过程中相互影响,且这种关系在灌丛下更为密切,即灌丛对该高寒灌丛草甸的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川西北高原红原县为研究区,选取一个典型的高寒灌丛草地为研究样地,用方格取样法,在丛下和丛间随机取0~20 cm土样50个,并记录取样地点,分析土壤性状.利用SPSS(11.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了两种生境的各种土壤养分的平均含量、空间异质性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主要养分中除了Ntotal丛下显著大于丛间外,其余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生境中的各养分元素的变异系数(CV)都属于中等变异水平,除了Ptotal、Pavail的变异系数是丛间更大外,其他都是丛下更大;在两种生境中Pavail与Kavail,C/N与Ntotal,C/N与有机质都呈显著、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在丛间pH与C/N,pH与有机质都呈显著的线性相关,而在丛下Pavail与Ntotal,Kavail与Ntotal显著相关,并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总体来看,在灌丛下土壤的主要养分N、P、K之间有更好的相关性.说明了灌丛土壤的主要养分元素N、P、K在转化过程中相互影响,且这种关系在灌丛下更为密切,即灌丛对该高寒灌丛草甸的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满元  杨宁  刘慧娟  黄雯 《草地学报》2020,28(5):1260-1265
为了明确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土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因素,本试验选取自然恢复地、草地、灌草地、灌丛地和乔灌地5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样地,采集各样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样,测定了土样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全氮、C/N比、速效磷、土壤pH和土壤蛋白酶活性。结果表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含量为1.73~3.78 mg·g-1,占土壤有机碳含量的14.05%~22.08%,是土壤一个重要碳库;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层剖面之间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与土壤有机碳、全氮、C/N比、土壤蛋白酶、速效磷、土壤容重、土壤pH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是丛枝菌根真菌生长状况和土壤生态系统波动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通过调查海南省澄迈县主要蕉园土壤养分状况,评估其土壤肥力状况,为澄迈县植蕉区土壤养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显示,76.19%的土壤pH大于5.5,适合香蕉生长; 90.48%的蕉园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0.0~30.0g/Kg,66.67%的蕉园土壤全氮含量中等,比较适合香蕉生长,仅有9.52%的蕉园土壤全氮含量偏低,76.19%土壤有效磷在10~40 mg/K,54.76%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250.0 mg/Kg,仅有11.9%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00.0 mg/Kg,有效铜含量均高于0.2 mg/Kg,61.9%%蕉园土壤有效铜含量处于丰富或极丰富水平,59.52%%蕉园土壤有效锌含量处于丰富或极丰富水平。目前澄迈县蕉园养分含量适中,适合香蕉生长,因为还有小部分蕉园土壤养分含量偏低,为了实现蕉园合理施肥和可持续发展,建议用有机肥培肥地力,在施肥用机肥建议使用含铜、锌含量低的有机肥,在施用化肥时,适当减少钾肥用量。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蓝丰’蓝莓2年生盆栽植株作为研究试材,以硫磺为对照,研究比较不同用量的木醋 (稀释30倍液) 对蓝莓土壤的pH值、有效N、P、K,和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丰富蓝莓栽培土壤调节物质。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壤中施用硫磺后能降低土壤的pH值,但是降低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效降低土壤的pH,而施用木醋不仅能降低土壤的pH值,而且见效快。其中木醋液用量为1200 mL处理的土壤在施用后3第3月即能使土壤pH值降到蓝莓生长最适范围,同时土壤中有效N、P、K含量随pH降低而增加,土壤有机质随pH降低而分解加快含量降低,有利于有机质营养的释放。综合分析表明,木醋是一种见效快,易于施用的一种蓝莓栽培土壤pH改良物质。  相似文献   

17.
为摸清江西寻乌县脐橙果园土壤养分状况,为该区的脐橙果园土壤改良和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根据脐橙种植年限、土壤类型、地形等的不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果园45个作为取样点,分析了其土壤pH值及养分含量,并基于R软件研究了土壤养分特征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寻乌县脐橙果园土壤整体偏酸,其中强酸性(pH<4.8)和偏酸性(pH值4.8~5.5)的土壤占样本总数的91.2%,且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pH每年以0.01个单位下降;土壤有机质、速效N、速效P、速效K含量普遍偏低,其中79.7%的脐橙园土壤有机质偏低,87.8%脐橙园土壤速效N、75.6%土壤速效P、74.9%脐橙园土壤速效K处于缺乏状态;土壤养分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有机质主要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其中水稻土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壤土,速效磷主要受种植年限的影响,种植时间越长,土壤速效磷越高;而速效钾主要受地形影响,坡地土壤速效K较平地或盆地容易流失而减少;碱解氮主要受种植年限和土壤类型的共同作用,受地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内蒙古霍林河南露天煤矿不同复垦时间的土壤理化性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复垦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复垦土壤容重逐渐降低,砾石比例呈递减趋势,其它粒径比例逐渐升高;土壤的表层养分含量增加明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等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pH值逐渐降低.在垂直方向,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升高,pH值、有机质、有效磷、碱解氮等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9.
王改玲  江山  张菁  刘焕焕 《草地学报》2018,26(5):1118-1123
对山西安太堡露天矿排土场不同复垦年限苜蓿地(3年、8年、20年),自然恢复地和耕地不同深度土壤总有机碳(C)、全氮(N)、全磷(P)及其化学计量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C、N随复垦年限延长递增,P相对稳定;耕地和20年苜蓿地,C、N随土层深度增加递减。20年苜蓿地0~10 cm土壤C、N分别较耕地提高30.1%和28.8%;0~40 cm与耕地接近,说明复垦能提高,特别是提高表层土壤C、N质量分数。C∶P,N∶P随复垦年限增加而上升,C∶N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年苜蓿地0~40 cm土壤C∶N,C∶P,N∶P均与耕地接近。土壤C和N极显著相关,C∶P,N∶P与C、N极显著相关,C∶N与C、N相关性不显著,说明C∶P,N∶P分别由碳、氮控制,C∶N受碳、氮共同控制,生物措施对复垦土壤C、N的提升作用比P明显。  相似文献   

20.
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对铁尾矿土壤的改良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与调查铁尾矿区营建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含量及分布,评价人工混交林对铁尾矿区土壤改良的作用。与新尾矿区土壤相比,沙棘-桑树混交林下尾矿土壤容重与毛管孔隙度分别减小5.85%、5.04个百分点,空气孔隙度和自然含水量分别增加了10.97、1.35个百分点,混交林下尾矿土壤0~40 cm土层的平均相对含水量比新尾矿土壤增加12.90个百分点,表明混交林植物根系的生长促使原来致密的尾矿砂土的物理性质得到有效改善。混交林对尾矿碱性土壤的改良作用明显,且桑树的改良作用优于沙棘。混交林下尾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增加,为对照新尾矿土壤的7.22倍,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且均有一定的表聚性,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但混交林下尾矿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仍然较低,仅是该区域对照山地天然灌丛土壤的17.15%。混交林下尾矿土壤速效态大量元素的含量依次为速效P>速效K>碱解N,全量为K>P>N,其中沙棘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全N、全P、全K含量高于桑树,而桑树根系周围土壤中的全Ca和全Mg平均含量略高于沙棘。依据上述结果认为,沙棘-桑树人工混交林可有效改良铁尾矿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加土壤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