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4 毫秒
1.
该文以石家庄市的道路、公园、学校中的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对石家庄市主要绿化植物滞尘能力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单株树木滞尘量都存有较大差异,乔木中,以侧柏、榆树的滞尘能力最强;灌木中,以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地被植物中白三叶的滞尘能力比早熟禾强。同一树种在不同地点的滞尘能力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绿化树种的滞尘能力不仅与树种自身有关,还与其周围环境质量有关,如公路旁的榆树的滞尘能力比植物园里的同年龄的榆树的滞尘能力要强。同一树种不同径阶树木的滞尘能力也有一定差异。得出结论:不同类型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大小顺序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乔木落叶灌木地被植物。  相似文献   

2.
新乡市主要城市园林植物综合滞尘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乡市市区主要城市园林植物(乔木13种、灌木及小乔木17种、草坪植物4种)进行综合滞尘能力的量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园林植物的综合滞尘能力为常绿乔木常绿灌木落叶灌木落叶乔木草坪植物,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地建设中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绿地生态环境效应测试表明:绿地树木对空气微尘有着显著的阻挡、截留和吸滞作用,复层林分的滞尘效应优于园路近20个百分点、优于草坪10.7个百分点。绿地群落可较硬质园路区降低噪音约7dB,可较草坪区降低噪音约4dB;林带减弱噪音的效应与林分组成结构有关,一般以阔叶林减噪效果最显著,叶片大而质硬并重叠排列的树种减噪效果较好,低分枝、矮树冠乔木的减噪作用要比高分枝、高树冠的乔木明显。落叶树种的平均固碳释氧量显著高于常绿树种,且常绿乔木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是落叶乔木的71%、常绿灌木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是落叶灌木的67%;不同类型树种的平均固碳释氧能力,总体趋势为:落叶灌木 > 落叶乔木 > 常绿乔木 > 常绿灌木。    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空间3种配置模式降温增湿效应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广玉兰-瓜子黄杨-细叶麦冬植物群落(乔灌草)、瓜子黄杨-混合草坪植物群落(灌草)、草坪3种配置类型,对城市休闲区不同绿化类型的降温增湿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乔灌草绿地降温效应最佳,增湿效应最明显,其次是灌草绿地,草坪地虽具有一定的降温增湿效应,但是效果较差。不同配置类型的生态效应存在差异,其综合效应是乔灌草群落...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用于保定市的优良绿化灌木,提高城市植被滞尘效应,选取保定市主干道以及河北农业大学西校区绿化常用的6种灌木(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紫叶小檗、连翘、紫叶李和紫荆)为研究对象,对其滞尘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木滞尘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保定市绿化常用灌木中大叶黄杨的滞尘能力最强,在滞尘量最高的南二环单位投影面积滞尘量可高达149.11g/m2,其次是金叶女贞,紫荆的滞尘能力最差,仅为大叶黄杨的6.57%;在农大西校区,大叶黄杨、金叶女贞与紫叶小檗均滞尘量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下部叶片、中部叶片、上部叶片;随时间推移,植物滞尘能力越来越小,3周左右达到饱和。相关分析表明,同一环境条件下叶面积指数对灌木滞尘能力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保定市园林绿化灌木植物可以首选大叶黄杨与金叶女贞。  相似文献   

6.
对太原市133处有代表性的园林绿地的植物种类、数量、生长情况、病虫害等进行了调查,计有园林植物48科、100属、150种,其中常绿乔木9种、落叶乔木62种、常绿灌木5种、落叶灌木44种、藤本植物8种、多年生花卉15种、草坪草7种。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太原市园林绿地植物应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公路绿化主要树种滞尘潜力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化植物滞尘已成为缓解大气颗粒污染的最有效途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公路绿化树种,通过对其叶片滞尘潜力的探讨研究,以期筛选出滞尘能力强的植物,为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潜力差异显著,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杨树、国槐叶片的滞尘潜力最大,分别为6.495 9 g/m2,5.736 8 g/m2,4.791 9 g/m2;常绿乔木中,侧柏是较好的滞尘树种,最大滞尘量为7.568 8 g/m2;灌木植物以忍冬叶片的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紫丁香及卫矛,最大滞尘量分别为7.084 7 g/m2,6.062 5 g/m2,5.878 9 g/m2.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浙江省杭州市10种绿化树种的滞尘量和叶片中N、S、Cl等元素的含量,比较了这些树种对大气中粉尘、氯化物、硫化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吸收净化能力。单位面积滞尘量最高的树种是朴树,N、S、Cl吸收最高的树种分别是乌桕、银杏和杜鹃;乔木树种的全氮含量、全硫含量、单位面积滞尘量都比灌木树种的含量高,但是全氯含量比灌木树种的含量低;落叶树种的各净化指标平均值都比常绿树种的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群落学研究方法,在无锡市公园绿地设立了45个标准样地,对样地群落植物组成、植被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调查样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束植物319种,隶属于103科235属,占无锡地区现有植物科、属、种的57.22%、26.02%、16.03%,江苏乡土植物203种,占总数63.6%;样地可分为7种植被类型:落叶阔叶型占35.5%、常绿针叶型占17.8%、常绿阔叶型占15.6%、常绿落叶混交型占11.1%、针阔混交型占6.7%、常绿落叶针叶混交型占2.2%;通过乔木层密度、灌木层重要值、乔灌木层树种组成、草本层植物组成分析等得出群落结构特征。最后提出无锡公园绿地植物群落植物组成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该文以宁杭高速公路互通绿地及相关环境为研究区域,选取节点不同景观样地,以绿量作为研究生态效能的指标,通过对不同类型植物绿量的科学测定及其单位面积植物绿量综合比较得出:以乔木为主体,乔灌草搭配复层式绿地其单位面积绿量通常大于单一结构的绿地。由此借助绿量从光合、蒸腾和滞尘效应方面,研究高速公路绿地植物群落在环境绿化中发挥的生态效能,为科学合理建设高速公路绿地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我国常见园林植物叶片滞尘能力以及影响植物滞尘能力的因素与机制,收集了国内期刊公开发表文献数据,筛选了具备相同植物叶片滞尘量测定方法且相对独立的61组文献数据(81种阔叶乔木、13种针叶乔木、78灌木、38种草本和2种藤本),采用荟萃分析方法,就植物类型、地域、时间、大气颗粒物含量、叶片特征等因素对植物滞尘能力的影响进行再分析,为我国园林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植物类型叶片滞尘能力表现为针叶乔木灌木阔叶乔木、草本及藤本,北方地区针叶乔木滞尘能力较为突出,而南方地区灌木滞尘能力较为突出。(2)植物叶片滞尘量与空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年际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二者之间的关系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3)叶片特征对植物滞尘能力有重要影响,叶面粗糙、分泌黏液和披绒毛都能显著增加植物叶片的滞尘量。建议我国在进行园林绿化时分地区进行植物选择,北方地区宜选择叶面粗糙且分泌粘液的针叶乔木植物,南方地区宜选择叶面粗糙、分泌粘液且有绒毛的灌木植物,西北地区宜选择叶面粗糙、分泌黏液且具绒毛的乔木或灌木植物。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常绿阔叶植物的滞尘能力与其所在小环境空气质量的关系,以石家庄市区内种植的常绿阔叶植物和其所处的小环境为对象,对石家庄市内不同季节植物叶片的滞尘量和小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情况下常绿阔叶植物的滞尘能力和空气质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中华石楠综合滞尘能力较强,冬青卫矛综合滞尘能力良好,广玉兰综合滞尘能力一般,刚竹、红叶石楠、大叶女贞、早园竹综合滞尘能力较弱。植物的滞尘量与季节变化规律有对应关系,呈现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规律。此研究结果可以为石家庄市区内常绿阔叶植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徐州市故黄河风光带园林植物的滞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徐州市故黄河风光带主要园林植物的滞尘作用,为绿化植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于2010年4-5月以徐州市故黄河风光带主要园林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样调查和实验室分析,进行滞尘能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单位面积滞尘量存在较大差异,针叶植物表现出极强的滞尘能力.不同类型树种的滞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其大小顺序为:针叶乔木>灌木>阔叶乔木.  相似文献   

14.
植物不同配置模式对绿地小气候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选择密林、灌草、乔草、草坪、乔灌草、水生植物、灌木绿篱、硬化地面绿化共8种植物配置模式,并以硬化地面作为对照进行温、湿度的测量。运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发现,在和硬化地面的温度差异性比较中,草坪、灌草、乔草、灌木绿篱、硬化地面绿化、乔灌草、密林皆差异性显著。在和硬化地面的湿度差异性比较中,灌木绿篱、乔灌草、密林、草坪、灌草差异显著。密林的不同水平位置之间,温度的差异显著,但湿度的差异并不显著。经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气温和植物的高度呈线性负相关,但是湿度与植物高度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主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21种常见绿化植物的滞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对不同功能区的树种滞尘能力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滞尘量差异明显,乔木树种中,果树的滞尘量最大;灌木树种中雀舌黄杨、木槿、杜鹃等滞尘能力强。在一定时间内,乔木和灌木的滞尘量随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同种植物不同功能区间的滞尘效应差异显著(P0.05),人行道的滞尘量明显大于主干道的滞尘量。经显微镜观察发现,植物叶片的构造对滞尘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及滞尘影响因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总结城市绿化植物滞尘效益的研究现状,系统阐述不同主体下植物滞尘量的高低以及时空角度下城市绿化植物的滞尘规律.不同植物种在滞尘量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从群落角度来看,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结构能够发挥最大滞尘效益.从时空变化上来看植物的滞尘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平衡过程.植物滞尘量的大小主要受到植物叶片特性、树冠枝叶结构密度、叶面倾角以及气象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植物粉尘抗性、地被植物和垂直绿化植物滞尘效益、植物滞尘机理研究以及城市绿地滞尘总量估算可能成为今后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郑州市典理道路绿化带滞尘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路绿化林带内的植物的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其中滞尘能力较强的是迎春、金钟、枇杷和棣棠.较差的是白蜡和栾树。单株植物滞尘量较大的是白蜡、红叶李、垂柳和枇杷,较差的是棣棠和金钟。单株植物滞尘量表现为乔木大于灌木。由于绿化林带植物配置的不同,绿化林带的滞尘总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对道路绿化林带内的植物的滞尘能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其中滞尘能力较强的是迎春、金钟、枇杷和棣棠,较差的是白蜡和栾树。单株植物滞尘量较大的是白蜡、红叶李、垂柳和枇杷,较差的是棣棠和金钟。单株植物滞尘量表现为乔木大于灌木。由于绿化林带植物配置的不同,绿化林带的滞尘总量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北京市海淀区道路绿地作为调查对象,研究其生长季与非生长季的地表覆盖特征及影响要素结果表明:(1)两季中植物配置方式不变,而地表覆盖方式构成发生较大变化,表现为非生长季中复合覆盖模式绿地面积比生长季增加12%。(2)道路绿地整体地表覆盖率有大幅提高,灌草覆盖率下降,裸土灌草率降低。(3)不同区域的灌草及地表覆盖率在非生长季中的变化幅度排序与生长季灌草及地表覆盖率的排序相反,最终表现为在非生长季趋于一致。(4)植物配置中多种阔叶乔灌木配置对非生长季地表覆盖率贡献最大;地表覆盖物中枯枝落叶对非生长季的地表覆盖率贡献最大。总体上,北京市海淀区道路绿地地表裸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要转变传统的绿地养护方式,大力推广地表有机覆盖物的应用,增强道路绿地滞尘、保水和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草坪、地被代替乔木、灌木、地被构成多层次植物群落的做法,是一种简单的环境绿化,如“草坪+棕榈”已成为某些单位之间相互仿效的模式。 但是,以草代木应该有度,因为乔木、灌木、草坪组成的植物群落,其综合生态效益(释氧固碳、蒸腾吸热、减尘滞尘、减菌灭菌及减污等),为单一草坪的4倍-5倍;乔木综合功能为单一草坪的10倍;乔、灌、草组成的群落绿地,其养护管理的投入,仅为单一草坪的三分之一。所以说,以草代木的简单绿化,一不具备乔木、灌木、地被构成的植物群落的综合绿化功能;二不经济,往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