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当前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相关问题以及贵州山区产业化过程中难点和重点的剖析,总结了多年养殖试验过程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和体会,提出了养殖场地选择与构建、环境调控、亲蛙来源与管理、产卵与孵化、蝌蚪变态期调控、幼蛙培育等关键技术及其注意事项。旨在为贵州山区棘胸蛙养殖的农户、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前贵州山区在棘胸蛙育苗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和共性问题,总结并梳理了在贵州山区棘胸蛙育苗过程中的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了环境条件及养殖设施、饲料、亲蛙的选择与培育、产卵与孵化、蝌蚪培育、幼蛙饲养、环境管理与调控、环境敌害控制与病害防治等相关技术环节和要点,以期为贵州山区棘胸蛙规模化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棘胸蛙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南部与越南北部山区的大型蛙类,其对水质、地质、气候等环境因子的要求较高,是环境监测的重要指示物种。其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市场需求大,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蛙类。由于栖息地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为过度捕杀,导致其种群数量锐减。人工养殖棘胸蛙是缓解其野外生存压力、满足市场的重要途径,本文对棘胸蛙人工养殖过程中的成蛙驯养、种蛙繁殖、孵化与蝌蚪饲养、生态因子、疾病防控等几方面的内容进行总结概述,旨在为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养殖标准与养殖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棘胸蛙的生态习性,明确其栖息环境、生活习性等特征的基础上,探究了人工养殖的方法。提出了棘胸蛙人工养殖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科学建设养殖环境、展开繁殖管理工作,合理展开饲养活动,为棘胸蛙养殖质量与养殖成功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中国林蛙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对林蛙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如卵的孵化、蝌蚪的饲养、幼蛙的饲养及成蛙的越冬等技术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与景观生态稳定性的关系,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采用样带、样方法对炎陵县境内不同生境中的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合湖南省"十三五"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数据,应用稳定性评价模型对炎陵县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进行分析,并与棘胸蛙野生种群分布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棘胸蛙野生种群数量较少,为82811只±26279只,主要分布于炎陵县东部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好的天然阔叶林生境中;景观生态稳定性较差且生境破碎化严重的区域分布较少甚至没有。  相似文献   

7.
棘胸蛙的人工驯养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棘胸蛙是可以进行人工驯养繁殖的,但成本较高;人工催情产卵效果明显,孵化率高,孵出的蝌蚪生长较快并且整齐,这有利于人工喂养;诱导刚变态幼蛙尽快开食,是幼蛙饲养成功的关键;水源的管道流水要直接冲向产卵、繁殖池,这对自然产卵是至关重要的,因静水不利蛙的自然产卵。  相似文献   

8.
日前江津市天然棘腹蛙养殖场经过4年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展开了广泛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发四面山野生棘腹蛙资源。现已基本掌握了四面山野生棘腹蛙的人工驯养繁殖和高密度养殖等技术,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并适应当地林区生态条件的繁育技术体系。在商品化养殖、产品加工和贮运以及产业链的延伸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成功的经验。截至2004年底。  相似文献   

9.
郝伟 《防护林科技》2016,(1):104-105
文章从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地域特色、市场前景等4个方面介绍了辽东地区养殖林蛙的优势,并从3项技术、3个改变、控制3个最佳密度、控制3个生长时期、最佳适宜水温与培养水质、科学搭配饲料等几个方面详细地阐述了如何依靠先进的林蛙养殖技术来推进林蛙产业的发展。并简要地说明了控制蛙卵变态措施及蝌蚪的安全移植技术。  相似文献   

10.
在林蛙野外养殖环境条件下,采用不同温度梯度、不同控温时间和控温方法进行林蛙雌雄分化试验,结果表明:从蝌蚪后肢芽长出呈子弹头状(第29期)开始进行控温处理,到变态期口裂超过鼻孔(第42期)时结束控温处理,雌蛙分化比例最高,平均为92.5%,比对照高出37.5%;蝌蚪完成变态时间、体重与对照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林蛙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经济动物。林蛙油是我国名贵药材,蛙肉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但是,当前农村养殖林蛙,大部分采用半人工养殖,其缺点是蛙回收率低。章介绍了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其中包括场地选择;种蛙选择;蛙卵采集;卵的孵化;蝌蚪的饲养管理;变态期的管理;幼、成蛙的饲养管理;冬眠和越冬管理;林蛙的敌害;林蛙的病害;活饵料繁殖法等。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对中国林蛙蝌蚪期的3种不同饲料配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T1组饲料喂养的蝌蚪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大,身体最长;T3组饲料所喂养的蝌蚪生长速度快,完成变态的时间最短;T2组饲料喂养的蝌蚪生长最慢,完成变态所需的时间最长,变态后的幼蛙体重最小;各组中蝌蚪的成活率和变态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林蛙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价值的经济动物之一。其林蛙油是我国名贵药材,蛙肉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但是,当前农村养殖林蛙,大部分采用半人工养殖,其缺点是蛙回收率低。该介绍了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其中包括场地选择;种蛙选择;蛙卵采集;卵的孵化;蝌蚪的饲养管理;变态期的管理;幼、成蛙的饲养管理;冬眠和越冬管理;林蛙的敌害;林蛙的病害;活饵料繁殖法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林蛙是一种具有高级营养价值的经济动物之一。其林蛙油是我国名贵药材,蛙肉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上的美味佳肴,但是,当前农村养殖林蛙,大部分采用半人工养殖,其缺点是蛙回收率低。该介绍了中国林蛙全人工养殖技术,其中包括场地选择;种蛙选择;蛙卵采集;卵的孵化;蝌蚪的饲养管理;变态期的管理;幼、成蛙的饲养管理;冬眠和越冬管理;林蛙的敌害;林蛙的病害;活饵料繁殖法等。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样线(样带)调查的方法,对浙江省龙泉市辖区内的野生棘胸蛙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普查。经调查发现,龙泉市资源总量约7~9万只,种群平均密度为29.8只/平方公里;在典型栖息地内,种群密度超过1000只/平方公里,是目前已知的棘胸蛙最高种群密度区。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棘胸蛙资源存在着局部环境遭破坏、栖息地缩小、水体和噪音污染、非法捕捉等受胁因素。提出了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资源监管、完善监测体系、制定专项规划、治理水源污染、改善栖息环境、加大原种保护、合理开发利用等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中国林蛙是东北林区的重要经济动物,经1984~1989年在西丰县和隆林场进行半人工饲养试验,基本掌握了求偶、交配产卵、孵化、蝌蚪,变态、林中生活及越冬等7个阶段的生活习性及发育特点。其人工管理的主要技术措施:孵化池要选在水源充足、背风向阳处;蛙卵期要适时疏散卵团,严防低温危害;蝌蚪期的密度保持在2000只/m~2;蝌蚪变态期应补喂饲料,中期40g/万只·日,后期70~80g/万只·日,以切碎的野菜或蔬菜与玉米面和豆饼配制而成。经5年养殖,现有林蛙的价值相当于总投资的11.7倍。  相似文献   

17.
从患病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中分离到三株细菌,将分离株制备的菌液分别采用口服、肌肉注射、皮肤损伤浸泡、皮肤不损伤浸泡4种方式回归感染棘胸蛙,结果显示,除口服方式外,其他各种感染途径均能使棘胸蛙发病并导致死亡,且对蛙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等方法鉴定该致病菌株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同时,通过抑菌圈法研究了该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该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奈替米星高度敏感,对青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先锋霉素、氯霉素、吡哌酸、头孢哌酮、庆大霉素、红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18.
2011年2月~2012年7月,对海南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的海南锯腿树蛙(Rhacophorus hainanus)种群分布进行了调查,用野外观察与室内饲养的方法对其繁殖生物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海南锯腿树蛙分布在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内海拔800m以上的溪流边或是季节性水潭附近;该蛙具有明显的性二型特点;繁殖季节为每年的3月至6月,繁殖地为季节性水潭,繁殖包括鸣叫求偶、抱对、产卵三个过程,每次产卵量为126±77枚,蛙卵约7d孵化为蝌蚪,57d蝌蚪变态成为幼蛙。该蛙唇齿式为I:4+4/1+1:II,与云南部分蝌蚪标本以及越南采集的蝌蚪标本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林下养殖中国林蛙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7年林下养殖中国林蛙技术的研究,确定林蛙养殖区应具备①森林植被较好,林木以阔叶为主,郁闭度0.6以上;②水源充足,四季长流,无污染;③昆虫资源丰富;④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森林环境条件。掌握了森林经营技术和林蛙池建设、种蛙管理、蛙卵与孵化管理、蝌蚪与变态幼蛙管理等系列生产技术措施。试验期间,林蛙资源增长为投放数的83倍,年均公顷林地实现利税1691元。为辽东山区发挥林地三维空间潜力,实行立体经营,最大限度获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使山区人民早日脱贫致富,探索出一个优良模式。  相似文献   

20.
疾病防治是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林蛙的一项重要工作,也一直困扰着林蛙养殖业的发展.一旦蝌蚪或林蛙发病,治疗起来非常麻烦,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还严重影响蛙的生长发育,降低林蛙养殖业的经济效益.本着"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结合铁力生产实践,本文先对林蛙疾病的预防措施作一阐述,然后,再对林蛙蝌蚪及幼成蛙期常见疾病的症状、成因及治疗措施进行介绍,以供广大养蚌户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