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解决污水处理过程中的碳源不足问题,提出了生物絮凝吸附-水解酸化-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研究了该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有机物去除的情况,建立了该组合系统处理过程碳源(以化学需氧量计,COD)的物料衡算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的COD去除率为89%,去除效果比较明显;生物絮凝吸附部分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平衡百分比为100%,其中COD主要靠被吸附氧化和出水来排出系统,分别占进水的49.42%和43.83%;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部分COD的物料衡算公式平衡百分比为92.76%,其中COD的去除主要是通过DN BAF池反硝化消耗和C/N BAF池中氧化以及其他作用来完成的,分别占进水COD的30.92%和44.17%。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系统碳源的去向,解释其去除原理。  相似文献   

2.
指出了实验SBR反应器脱氮除磷适宜运行工况为"进水—厌氧—好氧—沉淀—排泥—闲置"。在运行工况下根据COD、氨氮、总磷去除效果探讨了厌氧时间、好氧时间、pH值、溶解氧与脱氮除磷和有机物去除之间的关系,并确定了最佳运行模式。实验结果表明:污泥驯养10d,氨氮、COD、总磷的去除效果趋于稳定;活性污泥驯养完成后,分析了污泥浓度对于脱氮除磷的影响,选取4个浓度梯度,总体来说,污泥浓度越高,脱氮除磷效果越好但是随着污泥负荷太大也会抑制微生物生长,影响去除效果,所以当污泥浓度为3255mg/L,COD、总磷、氨氮的去除率的去除率最佳,分别为73.33%、98.90%、85.90%;厌氧阶段:pH值先快速下降后缓慢下降,聚磷菌大量释磷,在厌氧3.5h释磷效果达到最佳,在好氧阶段:溶解氧控制在1.05~1.09mg/L,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最佳好氧时间为4.0h。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污水处理系统是生态可持续的净水模式,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工湿地运行工况(进水时间、间隔时间、运行周期、水力负荷、湿地结构出水口高度及湿地植物)对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运行工况对COD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随运行周期增加和间隔时间减小,TN的去除效率增加4.5%和13.59%;随水力负荷减小,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水体各项污染物能力都显著提升;人工湿地出水口由0m提高到1m,TN去除率提高超过50%;湿地植物对湿地系统净化水体氮素、磷素污染物去除率的提升贡献较小。垂直流人工湿地按最佳去除效果运行工况条件运行,TP、NH3-N和COD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  相似文献   

4.
根据江苏省某农村污水处理站AO+MBR工艺的调研数据,利用BioWin软件进行了AO+MBR工艺的模拟,设计3种不同进水条件进行模拟,结果表明:AO+MBR工艺对于COD和氨氮去除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90%以上;当进水总氮高于35 mg/L时,可通过提高回流比实现出水总氮的降低;但该工艺对于除磷效果不显著,需要考虑加药通过化学沉淀来强化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磁粉和聚合氯化铝联合除磷法和聚合氯化铁除磷法这两种方法,研究了它们对于高含磷污水和低含磷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通过计算去除率,对两种方法的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实验中总磷的测定方法采用过硫酸钾消解-钼酸铵分光光度法,实验结果表明:磁粉和聚合氯化铝联合的去除效果较好,对于高磷污水,当磁粉浓度为300mg/L时,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7.25%,出水中磷的浓度为9.153mg/L;对于低磷污水,当磁粉的浓度为300mg/L时,去除率最高,为56.01%,出水浓度为0.545mg/L。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粒径两级填料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去除具有城市生活污水水质特征的流经城市的微污染河水中的CODcr、TN、TP和SS,其最高去除率分别为58.8%、69.7%、69.2%和95.3%;随着HRT时间的延长,CODcr、TN、TP的去除率均不断增加,而SS的去除基本不受HRT的影响;温度对TN的去除有较大影响,而对CODcrTP和SS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浊度低、藻类高的南方水库水去除效果的试验,结果表明:新型气浮-沉淀工艺中气浮工艺比水厂运行工艺(水平折板絮凝池+平流沉淀池)效果更优;模型出水的藻类平均去除率为95.76%,水厂的平均去除率为75.71%。相同投药量下,模型工艺出水的处理效果好于水厂运行工艺。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国住宅小区灰水回用现状及灰水处理工艺,分析了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并收集住宅灰水,检测COD、NH3-N、TN、TP和浊度5项水质指标,搭建超滤膜和人工湿地装置,对灰水进行了处理。结果表明:住宅灰水COD、NH3-N、TN、TP指标值较低,属于优质回用水水源;超滤装置对灰水浊度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平均出水浊度2.0NTU,去除率97.1%,并能够去除灰水中部分COD、TN、TP;潜流式人工湿地能够有效去除灰水污染物质,其中COD平均去除率可达88.6%。经过技术比较,两种工艺处理住宅灰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实验选取滇西北高原湿地4种典型挺水植物,茭草、菖蒲、香蒲、水葱进行室内净化效率试验,通过对4种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比较研究,为云南省污染湖泊治理的人工湿地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在对茭草、菖蒲、香蒲、水葱四种挺水植物的室内净化效率试验研究中发现,茭草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9.3%;TP平均去除率为75.2%;氨氮平均去除率为76.4%;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74.7%;COD平均去除率为69.4%。香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60.1%;TP的平均去除率为66.3%;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9.8%;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4.3%;COD平均去除率为60.3%。菖蒲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6.2%;TP平均去除率为61.7%;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4.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62.4%;COD平均去除率为57.9%。水葱对TN的平均去除率为51.9%;TP平均去除率为57.8%;氨氮平均去除率为60.7%;正磷酸盐平均去除率为57.4%;COD平均去除率为53.8%,表明4种挺水植物具有较好的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4种主要挺水植物中,茭草对氮、磷的总体净化效率最高、香蒲次之、菖蒲第3、水葱第4。运用湿地植物净化水体中的氮、磷是一项既能处理污染,又能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生态工程,人工湿地构建中植物选择是基础,研究为我国高原污染湖泊湿地的治理、修复、重建以及保护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工艺脱氮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分段进水A/O工艺对脱氮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在两段缺氧-好氧交替运行方式下,分析了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系统在C/N不同的条件下,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和生物脱氮性能。结果表明:在C/N分别为5、6.5、8时,系统对COD、NH_3-N和TN的去除率最高可以达到90.52%、98.49%和83.77%。  相似文献   

11.
廉今兰  金星 《绿色科技》2012,(11):134-135
以粉煤灰为原料制取了PAFCS絮凝剂和改性粉煤灰,联合处理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经60mg/LPAFCS絮凝沉淀处理,去除率为COD52.1%、NH3-N13.5%、TP61.9%、浊度97.9%,再经改性粉煤灰吸附,在灰水比5:100,吸附3h的优化条件下,去除率为COD81.8%、NH3-N78.3%、TP87.5%,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充分了解河岸植被缓冲带对地表、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选取了临港新城河岸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工模拟径流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植被配置在不同河岸带宽度下对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受到河岸带宽度及污染物种类的影响,7 m宽河岸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1、2 m宽;4种不同配置类型的河岸带对地表径流及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去除率彼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配置类型Ⅰ对于地表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7.66%、27.66%、26.53%、29.56%,4种配置类型对地表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果大小顺序为ⅠⅣⅢⅡ;配置类型Ⅲ对地下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TN、TP、NO3--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34%、21.83%、26.97%、18.26%,4种配置类型对地下径流中各污染物的平均去除效果大小顺序为ⅢⅣⅠⅡ。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中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南四湖、东平湖表流人工湿地中试试验基地3年的COD、DO、HRT、温度、植物要素等的监测结果,分析了系统不同运行条件下的COD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未校正由较大渗透量引起的污染物浓缩情况下该中试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6.4%,且去除场所主要位于湿地A段,占72%;在进水COD浓度60~120.3mg/L范围内,出水COD浓度随系统进水COD浓度呈线性变化,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不具备高效处理的能力。系统的COD去除率在5~10月份逐月增长,10月份达到最大33.9%;COD去除率与溶解氧浓度具有大致同步的增减变化过程,且溶解氧的补给主要依靠大气复氧;在HRT月平均值范围2~12d内,COD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提高,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COD去除率,但会降低去除COD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水样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竹炭为载体,将硝化菌、反硝化菌等微生物固定在竹炭(比表面积365m2·g-1,孔比容积0.34 mL·g-1)上,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及影响因素.考察初始氨氮质量浓度、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对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去除氨氮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竹炭吸附法和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初始氨氮质景浓度、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溶解氧、pH等因素均影响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竹炭固定化微生物投加量增加,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均趋于增大,但投加量增加到一定量时,氨氮去除率和去除量增幅均趋缓.pH为8的偏碱性环境利于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对氨氮的去除.竹炭固定化微生物处理氨氮水样存在竹炭吸附和微生物脱氮2种作用.对于初始氨氮质量浓度≤200 mg·L-1的水样,调节水样pH为8,控制水样溶解氧质量浓度为1 mg·L-1左右,竹炭固定化微生物系统中可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作用,氨氮去除率可达70%以上.竹炭同定化微生物去除氮氮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厌氧系统、一级稳定表流湿地(SSFW)、一级潜流人工湿地(SFCW)构成的低成本污水处理组合工艺对生活污水在进水流量为5、15、30m~3/d的条件下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3种进水条件下,工程出水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标准的B标准;当进水流量为5m~3/d的条件下,工程对COD、NH_3、TN、和TP的处理效果最佳,去除率均值为79.27%、93.09%、82.38%、90.88%和89.25%;SSFW在COD、NH3-N、TN、SS和TP的去除中起主要作用;在进水浓度改变的情况下,SFCW均能保障稳定出水水质,表明工程稳定性好,抗冲击负荷强。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小黑三棱+杉叶藻+荇菜、水葱+睡菜+荇菜、菰+荸荠+荇菜和香蒲+睡菜+眼子菜等4种云南高原常见湖滨湿地植物群落作为试验材料在净化槽中进行水质净化模拟研究。结果表明,4种湿地植物群落对生活污水TP(总磷)和COD(化学需氧量)都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各植物群落对TP和COD的去除率均显著高于无植物对照组(P<0.05);但不同群落之间净化效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水葱+睡菜+荇菜群落对TP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其他3种群落(P<0.05),去除率达到94.72%,与该群落挺水植物水葱的生长特性密切相关;植物群落能有效促进湿地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各群落对TP和COD去除的贡献率分别为32.73%~49.63%和14.76%~20.46%;湿地运行过程中,COD的去除效果存在不稳性和波动性。在湖滨带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适当增加挺水植物的比例,能有效促进湿地对TP和COD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从优化生物处理系统和更换新型混凝药剂2个方面入手,对35 000 m3/d竹材制浆废水处理工程进行了技术优化,同时对系统的氮、磷降解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沉池、均衡池内的水解作用可促进竹浆废水中NH3-N的释放。好氧池停止尿素添加、补加磷酸盐,更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可提高废水处理效果。当二沉池出水的化学耗氧量(COD)约为200 mg/L时,以自制高效混凝剂(PFDAC)替代聚合氯化铝(PAC),用量1.5 kg/m3,助凝剂阴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用量为5 mg/L时,气浮处理后出水样COD为66~89 mg/L,气浮COD去除率达到55%以上,色度则降至10~30,总氮(TN)≤10.0 mg/L,氨氮(NH3-N)≤3.00 mg/L,总磷(TP)≤0.5 mg/L,其主要指标完全满足新国标GB 3544—2008。  相似文献   

18.
以桂阳县柏树河退耕还湿试点项目区内的还湿湿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植物生物学特性和试点区水质状况,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植物进行了优化配置,以提升项目区生态净化功能、改善进入项目区的水质。结果表明:柏树河退耕还湿湿地对COD、TN、TP、NH+4-N、NO-3-N的降低率分别为61.3%、78.6%、57.1%、66.3%和48.1%;"黄菖蒲+花菖蒲+水生鸢尾+水生美人蕉+风车草+水葱种植区对COD、TP的去除效果最好,湘莲+茭白种植区对TN的去除效果最好"。故退耕还湿湿地可有效净化水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9.
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内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系统内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在高温期和低温期的污水净化能力,探讨了系统建成运行3年后,2013—2015年在固定水力负荷下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3年,净化能力保持稳定;相对于低温期,系统在高温期的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各单元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同,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反硝化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表面流人工湿地相对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各项水质指标值的去除效果不明显。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当重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该文模拟污水土地处理系统,在太湖西山岛上某农庄营建了1个柳树特色的污水处理系统,该系统由3级慢渗带(垂直型)和1级表流湿地组成,总长度100 m,平均宽6.5 m。模拟农村实际生活污水中总氮(TN)、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和铵态氮(NH+4-N)等富营养盐浓度,人工配制污水累计290 t,在5 d内陆续灌溉到处理系统中,观测结果表明位于系统末端收集池中富营养污染物TN,TP,COD和NH+4-N(铵态氮)去除率分别达到75.4%,99.2%,89.9%和95.4%,其中TP,COD和NH+4-N含量均优于或达到五类水标准。净化效率总体呈现出随着柳林处理级数的增加,污水的净化效率也增加;同一天同一级柳林湿地不同时间段出水中TN,TP,COD和NH3-N的浓度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