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原材料生物炭对农田土壤阿特拉津去除效果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获得去除土壤阿特拉津的最佳生物炭类型,为阿特拉津污染农田土壤的强化修复提供参考。【方法】以牛粪、甘蔗渣和污泥为原材料制备生物炭,分别于0、10、20、30和40 d测定阿特拉津降解率及土壤pH、有机质含量、腐殖质含量、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结构,并采用冗余分析探明阿特拉津降解率与环境因子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结果】添加生物炭可明显促进土壤中的阿特拉津降解,3种生物炭的降解率排序为甘蔗渣生物炭(67.94%)>牛粪生物炭(58.39%)>污泥生物炭(48.63%)。同时,添加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p H、有机质和腐殖质含量(P<0.05,下同),提升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结构多样性,加速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以甘蔗渣生物炭效果最显著,相较于不添加生物炭(CK),pH提升23.76%,有机质含量升高4.39 g/kg,腐殖质含量升高2.24 g/kg。此外,施入生物炭显著提高土壤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并促进阿特拉津降解菌鞘脂单胞菌科(Sphingomonadaceae)、伯克氏菌科(Burkholderiaceae)、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微球菌科(Micrococcaceae)和小单孢菌科(Micromonosporaceae)的相对丰度提升。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及降解功能微生物均对阿特拉津的降解做出贡献,甘蔗渣生物炭处理与pH、有机质、阿特拉津降解率及腐殖质呈正相关。【结论】施入生物炭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pH、有机质和腐殖质),明显提升阿特拉津降解菌鞘脂单胞菌科、伯克氏菌科、链霉菌科、微球菌科和小单孢菌科相对丰度,进而加速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以甘蔗渣生物炭的效果最佳。收集废弃甘蔗渣制成生物炭,既可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又能助力农田土壤中阿特拉津污染修复和地力提升。  相似文献   

2.
采用固定化处理和游离态降解酶修复阿特拉津污染土壤,在考查修复效果基础上,研究分析修复过程中其对土壤细菌多样性影响情况,评价固定化酶修复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生态安全性。按1%(V/W)和5%(V/W)的投加量分别将固定化酶和游离酶施入阿特拉津浓度为100 mg·kg-1土壤中,于投加后第7、14、21和28天取样,测定阿特拉津降解。结果表明,投加量为1%(V/W)和5%(V/W)的游离酶降解率分别为32.38%和39.37%;而投加量为1%(V/W)和5%(V/W)的固定化酶降解率分别为72.84%和79.22%。在上述过程中采用PCR-DGGE技术研究不同处理土壤细菌群落组成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整个修复过程中,添加游离酶、固定化酶及污染处理土壤中的微生物图谱所显示的优势种属几乎没有变化,各处理样品细菌多样性组成没有显著差异。结合固定化酶对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去除效果,说明所采用修复方法具有较好的生态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陕北地区受阿特拉津污染的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3株可降解阿特拉津的菌株,分别编号为AT-1、AT-2和AT-3,27 h的阿特拉津降解率分别为79.2%、77.6%、70.4%,初步鉴定这3株菌均属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产脲节杆菌DnL1-1与小麦联合对阿特拉津污染土壤联合降解修复的作用效果.【方法】利用盆栽试验考察了不同浓度阿特拉津处理下小麦对产脲节杆菌DnL1-1种群密度以及对阿特拉津降解的影响.【结果】随着阿特拉津浓度的逐渐降低,小麦根际及非根际土壤中DnL1-1定殖浓度也逐渐降低;接菌浓度越低,定殖效果越差,相应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也越差;不同体积分数阿特拉津处理(5 833.3、466.7、116.7μg/kg)下,DnL1-1与小麦协同对阿特拉津的平均降解率依次为98.4%、92.0%和84.5%,显著高于DnL1-1单独作用;阿特拉津体积分数为116.7μg/kg时,小麦与DnL1-1有效减少了其降解产物DEA、DAA、HA和DIA的残留积累,(DEA、DAA、HA和DIA减少了61.6%、52.2%、9.7%和24.4%.【结论】产脲节杆菌DnL1-1与小麦拌种可有效地减少低浓度阿特拉津及其脱烷基降解产物的积累,对于低浓度阿特拉津污染土壤的原位修复具有一定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根际效应对狼尾草降解土壤中阿特拉津的强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盆栽根袋培养法,研究了根际效应在狼尾草降解土壤阿特拉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盆栽培养28 d后,狼尾草对土壤中阿特拉津有较好的根际强化降解效果,狼尾草根际土壤阿特拉津去除率为52.70%,非根际土壤的阿特拉津去除率为37.60%。土壤自身具有修复阿特拉津的潜能,无狼尾草处理的湛江砖红壤中阿特拉津降解以非生物降解为主,降解率为16.90%,土著微生物对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效果弱于非生物降解,仅为11.70%。狼尾草通过根际效应显著提高了土壤总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增加了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尤其是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提升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进而间接强化土壤阿特拉津的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6.
植物修复(Phytoremediation)技术是消除或减少土壤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植物转基因技术对土壤中除草剂阿特拉津的降解进行了探索.通过农杆菌介导将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ADl-atzA转入烟草中,获得了转基因植株.T1代植株在浇灌了20 mg·L-1阿特拉津溶液的模拟污染土壤条件下生长45 d,抗性植株的RT-PCR结果证实叶片中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得到正常转录,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在叶片中检出阿特拉津的水解产物羟基阿特拉津.结果表明,用转基因植物修复阿特拉滓污染土壤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微生物降解菌在农药污染土壤修复工程中应用提供参考,以从长期受阿特拉津污染的农田土壤中筛选出的一株降解菌Pseudomonas sp.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其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该菌的降解条件。结果表明:碳源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不大;培养时间48h,底物浓度100mg/L,温度25~35℃,pH 5.0~8.0,盐度0.1%~1%时,该菌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效果较好,降解率大于90%;该菌对阿特拉津降解的最佳组合条件为温度30℃,pH 7.0,盐度0.5%;且3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依次为温度pH盐度。  相似文献   

8.
玉米秸秆生物炭固定化Acinetobacter lwoffii DNS32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玉米秸秆制备生物炭,并以其作为固定化菌剂的廉价载体,与阿特拉津降解菌Acinetobacter lwoffii DNS32制备成具有吸附-降解性能的新型菌剂,用以降解水溶液中阿特拉津。结果表明:固定化菌剂可在40 h内将100 mg·L~(-1)的阿特拉津降解94%,降解率比游离菌高24%;固定化菌剂在pH=5和pH=10时,降解率分别为42%和35%,说明其具有更好的pH适应性;温度为10℃时,固定化菌剂的降解率比游离菌高14%,说明其具有更好的耐寒性。为期30 d的模拟修复阿特拉津污染的实验表明:生物炭固定化菌剂在30 d后仍然具有活性,该固定化菌剂具有高效且持久的阿特拉津污染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利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黑龙江省长期施用阿特拉津的玉米田(0~10cm)耕层土壤中筛选到以阿特拉津为唯一碳氮源的菌株Z9,其对阿特拉津14d的降解率可达77.7%。通过形态照片观察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初步鉴定Z9菌为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 sp).。结果表明,在100mg·L-1阿特拉津中对Z9的生长降解特性研究,接种量为3%,pH为7时生长和降解效果最好。摇床转速越大,菌株生长越好。摇床速度在120r·min-1,降解率最大。在最佳降解条件下,Z9对初始浓度为10、20、40、70、100mg·L-1的阿特拉津溶液的降解均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56、4.11、5.97、6.36、6.48d。  相似文献   

10.
用富集培养法,从农药厂的工业废水中分离到高效降解除草剂阿特拉津的AD26菌株,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该菌株被鉴定为节杆菌(A rthrobacter sp.).降解基因的PCR分析表明,AD26含有阿特拉津降解基因trzN和atzBC,它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蔗糖或柠檬酸钠为碳源生长,将阿特拉津降解成氰尿酸,降解速度快但降解不完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ADP是Waekea实验室分离的阿特拉津降解菌株,含有阿特拉津降解基因atzABCDEF,能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柠檬酸钠为碳源(不能以蔗糖为碳源)生长.将阿特拉津降解成NH3,和CO2,降解完全但降解速度慢.在阿特拉津浓度为200 mg·L-1的无机盐培养基中进行的AD26和ADP混合培养表明,它们对阿特拉津的降解发生了互补和增强作用,两个菌株能在以阿特拉津为唯一氮源、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而且生长和降解速率都好于单个菌株,培养72 h后阿特拉津去除率达到99.9%,其中76.7%的阿特拉津被降解成NH3和CO2.这表明由节杆菌AD26和假单胞菌ADP组成的混合菌株在阿特拉津废水处理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分析水中莠去津残留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莠去津均三氮苯类结构特征 ,合成连有活性羧基的莠去津半抗原 ,通过活性酯法制备出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抗原 ,以此免疫兔子获得抗莠去津的多克隆抗体。抗体的特异性强 ,与扑灭津的交叉反应性为 93 %,与西玛津的交叉反应性为 8%。以3H标记莠去津建立的莠去津放射免疫测定法对水中莠去津添加回收率的测定表明 ,自来水的添加回收率为 88.5%~ 1 0 7.5%,运河水的添加回收率为 87.4 %~1 1 0 .9%。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阿特拉津在武汉市汤逊湖、南湖和荆州市洪湖的沉积物-水体系中分配、吸附和解吸行为,得出阿特拉津在该体系下解吸平衡分配系数KPd远大于吸附平衡分配系数KP,即其滞后解吸行为显著,表明阿特拉津一旦从水中进入沉积物,则很难得以解吸。在此基础上,将南湖沉积物添加阿特拉津淹水培养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设置阿特拉津初始浓度为0.1、0.25、0.5 mg·kg~(-1),结果表明:两种植物均能直接吸收阿特拉津,在第20 d,初始浓度为0.25mg·kg~(-1)时,菹草和穗花狐尾藻体内阿特拉津浓度分别为13.4、11.2 mg·kg~(-1);两种植物对水体中阿特拉津具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培养45 d后,随着浓度的增加,菹草和穗花狐尾藻对根际沉积物中阿特拉津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86%、91%和84%、82%、90%,至60d时,对上覆水中阿特拉津降解率分别为35.0%、51.3%、1.50%和32.4%、61.8%、0.44%。尽管水体中残留阿特拉津容易被沉积物吸持,但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仍可用适当的沉水植物对其进行去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针对干旱地区砂土地漏水漏肥现象以及市面上高分子保水产品成本较高、耐盐性差等问题,研究加入不同配比膨润土、甘草渣材料的砂土基质的保水性能,分析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比方案。【方法】 以天然、廉价、环保的钠基膨润土和甘草渣为原料,采用室内土柱模拟法,以纯砂土为对照,测量不同配比膨润土-甘草渣复合材料的砂土理化性质、吸水倍数和水分蒸发速率,表征复合材料的保水效应。【结果】 甘草渣的加入能够有效地调节了膨润土基本的理化性质。在充分灌溉条件下,复合材料重量占砂土20%T2处理吸水量较高,保水能力最佳,同复合材料重量占砂土15%T1处理差异不显著。若在水分短缺的环境下,复合材料重量占砂土20%的T2、T3组蒸发最慢,持水能力最佳。【结论】 在3组试验中,随着复合材料中膨润土比例的增加,其保水效果也相应增加,其保水效果由高到低依次为20%>15%>10%;其中在配比上选择使用膨润土和甘草渣总重量占砂土20%,且膨润土与甘草渣质量比1∶1.5最优。  相似文献   

14.
魏晓爱  赵清泉  周博如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062-13065
[目的]明确菌株Ha1降解阿特拉津(AT)的最适环境因素.[方法]采用液相色谱法测定降解体系中阿特拉津的残留量.[结果]K+和Mg2+对菌株Ha1降解阿特拉津有促进作用,Cu2、cd2+等离子则抑制其降解功能的发挥;溶液的缓冲性、pH、温度、供氧方式、反应体系、菌株的浓度和氰尿酸(CA)对菌株Ha1降解阿特拉津有影响.[结论]该研究结果为生物修复被阿特拉津污染的水环境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去电子水灌溉对冬小麦生长及其水分利用的影响,选取关中平原典型灌区为研究区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小偃22号"为供试作物,设置不同的灌水类型(普通水与去电子水)和灌溉量水平(60、120、180 mm与240 mm),分阶段对冬小麦的生长指标与光合指标进行测定,分析冬小麦的耗水特性、土壤水分变化状况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同一灌溉量水平(180 mm)下,与普通水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生长速率更快,同时耗水量较高,其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亦显著提高了17.8%与15.1%;与0 mm灌溉相比,去电子水灌溉的冬小麦增产46.9%,高于普通水灌溉处理(24.7%)。去电子水不同灌溉量处理中,灌溉量为180 mm时冬小麦的籽粒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因此,可以将去电子水灌溉180 mm作为关中平原冬小麦高效用水和高产的较优灌溉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中施肥量与基追肥比例对大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山东嘉祥紫皮蒜为试验品种,在减施化肥20%条件下,设置不同的灌溉方式和基追肥比例。结果表明,大蒜水肥一体化灌溉较常规大水漫灌,每667 m2平均节水40.85 m3,节水率平均达52.50%;在不同的基肥追肥比例及灌溉方式中,水肥一体化喷灌并施用基肥60%和追肥40%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蒜薹和蒜头产量分别提高了14.48%和10.89%,且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相比于常规大水漫灌处理分别提高了9.01%、15.75%。研究表明,通过水肥一体化模式,在合适的基追肥比例下,能够实现大蒜种植的节水、减肥和增产。  相似文献   

17.
再生水灌溉草坪观赏品质及其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缓解城市水资源紧张状况,扩大污水资源化力度,确保高质量的都市草坪,在永乐店试验站进行了再生水灌溉草坪的试验研究。采用7种水分处理:清水适宜灌、混合适宜灌、再生水充分灌、再生水适宜灌、再生水轻微干旱胁迫、再生水中度干旱胁迫、再生水重度干旱胁迫,其相应灌溉下限分别为田间持水量70%、70%、80%、70%、60%、50%、40%,灌水定额相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水质下,与再生水适宜灌和混合适宜灌处理相比,试验后期清水适宜灌坪草叶宽减小,分蘖减少,颜色、盖度及均一性分值降低;再生水灌溉不同水分处理下,整个生育期内草坪的观赏品质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大而提高;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显示,再生水充分灌模式下草坪观赏品质综合表现最好,清水适宜灌较再生水轻微干旱胁迫稍差,再生水重度干旱胁迫最差。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烟草节水灌溉的意义、微喷灌溉的技术要点和特点。并在河南烟区,以不灌水和传统沟灌为对照进行多点微喷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微喷灌水量对烟叶经济性状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喷具有显著的节水、增产、增质效果,在烟草伸根和旺长期干旱条件下微喷2次,每次微喷24~36mm,可显著促进烟株生长,比不灌水增产43.0%~65.6%,增加产值70.7%~103.4%,比传统沟灌增产3.83%~9.53%,水分生产率增加15%~20%,灌水增产率提高200%以上,烟草微喷技术具有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寻求有效提高降水利用效率(RUE)和蔬菜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途径,以探索解决半干旱区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试验从2001-2004年分别对降水集聚量、蔬菜耗水量、蔬菜经济产量和降水量进行不间断的测定,并对膜下渗灌、膜下滴灌、膜下沟灌和露地沟灌(对照)供水效率、产量、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集水效率与降雨量密切相关,降水强度增大则集水效率提高,3 a平均集水效率为64.75%,丰水年(2003)的集水效率为71.25%,较平均值提高了11.92%;干旱年份(2002)的集水效率为59.33%,较3 a平均降低了5.42%。膜下渗灌的供水效率和WUE最高,膜下滴灌次之,再次为膜下沟灌,露地沟灌最低。膜下渗灌和膜下滴灌的WUE分别较露地沟灌在黄瓜生产中提高了49.41%,27.20%,在番茄生产中分别提高了69.20%,65.34%。黄瓜和番茄地膜覆盖较露地分别节水27.36%和26%。膜下渗灌的节水效率最高,在黄瓜和番茄生产中分别较露地对照节水42.64%和31.3%。食用菌是一种耗水少的蔬菜种类,在本试验中,它节余的水分可以补充高耗水蔬菜种类的需水不足,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中的水分平衡和提高温室生产的经济效益,所以食用菌必须纳入整个温室生产的循环体系中,以维持整个温室生产体系水分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20.
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小麦水分利用效率,针对小麦早春灌水较早的现象,以大面积应用的小麦品种周麦18为材料,设置早春起身期、拔节期灌第1水和全生育期不灌水3个处理,研究早春不同时期灌水对小麦水分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灌水相比,起身期和拔节期灌水分别增加耗水量16.77%和14.7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13%和19.38%,显著增加了成穗数、千粒重和籽粒产量,对穗粒数影响较小;早春灌水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和边际效应以拔节期灌水高于起身期灌水,分别提高5.52%和29.6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差异不显著。因此,适时延迟灌早春第1水,能够改善小麦耗水特性、提高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