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索苯胺蓝染色法与判定苹果果实角质膜发育品质的相关性,对6个不同品种苹果果实进行染色试验,并测定角质膜厚度、果点密度大小、表皮细胞大小和果形指数,通过电镜观察果面皮孔及蜡质裂纹发生情况,最后对染色结果与角质膜结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染色结果与皮孔闭合程度及其周围蜡质裂纹愈合状况以及果面蜡质裂纹的发生情况存在相关性,与角质膜厚度等结构指标相关性不明显。苹果果实贮藏前苯胺蓝染色试验可判定果实皮孔及果面蜡质裂纹发育品质,对贮藏期间由于角质膜发育不完善引起的失水失鲜、呼吸伤害和相关表皮病害等可以提供一个指示,染色结果与品种的耐贮性没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红富士苹果果实裂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红富士(长富二号)苹果裂纹的发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套袋后果实蜡质层厚度变薄,而表皮细胞变大,但裂纹与不裂纹部分果皮蜡质层厚度、表皮细胞大小间未见差异;套袋后果实表皮原果胶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及抗坏血酸含量(P=0.05)均低于不套袋果,而可溶性果胶含量(P=0.05)则高于不套袋果;套袋后磷、钾、锌元素含量(P=0.05)高于不套袋果,而钙元素含量(P=0.05)低于不套袋果。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套袋后果实在盛花后132 d裂纹率达到92%,而不套袋果实裂纹率只有10%。  相似文献   

3.
香梨果实早期发育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新疆特有的梨品种香梨为试材,解剖观察了6月2 4日前其果实早期发育的特点.结果表明:香梨果实膨大在6月上旬之前主要表现为细胞数目的增多,在此之后,果实的增长以细胞体积的增大为主.在座果初期,果皮为单层细胞组成的单表皮,上有许多气孔器. 在5月中旬后,单表皮逐渐分化为由双层细胞组成的复表皮,气孔器木栓化为皮孔,皮孔将来发育为果点.果肉中的石细胞是从薄壁细胞中发生的,后发育为石细胞团.石细胞团在近果心处多,在果肉中部较少.  相似文献   

4.
以黑果花楸组培苗为试材,采用石蜡切片和叶表皮撕取法,比较正常苗与玻璃化苗茎叶横切面显微结构以及叶表面气孔特征。结果表明,黑果腺肋花楸栅栏组织由2~3层细胞构成,下表皮气孔下陷,小而密集,茎内分布大量导管、筛管。玻璃化苗主脉不明显,细胞排列凌乱不规则,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区别不明显,气孔开口大近圆形,茎肿胀粗大髓腔内薄壁细胞较多、已破裂。  相似文献   

5.
菠萝黑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菠萝黑心病的研究现状.菠萝黑心病的主要特征是菠萝果实果内褐变,酚类化合物、酶类、活性氧是褐变的发生必须具备的3个因素目前认为该病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一种复杂生理变化过程的病害.根据当前菠萝生产和保鲜情况,提出控制菠萝黑心病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4个抗旱性不同的大麦品种为材料,用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分析胁迫6 d后大麦叶片表皮蜡质的沉积与抗氧化酶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以探讨水分胁迫下抗旱性不同大麦品种的膜脂过氧化与表皮蜡质合成的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后大麦幼苗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未处理植株呈极显著差异,且干旱敏感品种表皮蜡质总体增加的百分率高于抗旱性品种,表明叶片表皮蜡质的变化是植物响应外界环境变化而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机制,表皮蜡质含量的增加能够对植物进行更好的保护;胁迫6 d后,干旱敏感大麦品种贝赖勒斯和垦啤6号的SOD、POD、CAT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总体都比抗旱性品种的略高,说明抗旱品种存在其他膜保护性物质,在6 d水分胁迫期间对膜的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皮蜡质沉积和膜脂过氧化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r=0.691,P=0.058),可能是膜脂过氧化的中间产物参与了表皮蜡质合成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水分胁迫对植物表皮蜡质含量的影响及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植株抗旱性的关系,采用裂区设计研究抗旱能力不同的4个大麦品种从植株挑旗期到成熟期的旗叶及旗叶鞘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趋势,探讨大麦叶片的表皮蜡质含量与抗旱能力的关系及机理。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大麦叶片表皮蜡质含量增加,随着植株生长发育及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其变化趋势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抗旱能力不同的大麦品种表皮蜡质含量变化趋势相似,然而,抗旱品种的叶片表皮蜡质含量的变化强度较弱抗旱性品种的大。干旱胁迫初期,抗旱品种表皮蜡质变化明显,推测叶片表皮蜡质含量迅速增加可能是植物响应外界不良环境自我调节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8.
关于茶树起源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也曾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野生茶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历史研究,至于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中的叶表皮细胞进行了研究,从而给研究茶树起源问题提供资料。 本文研究了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海南岛霸王岭的野生茶共17种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了解茶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内外表皮细胞的附属物以及表皮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综合特征为:1.角质层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局部突起伸长为“足”。表面具不规则的蜡质花纹。2.下表皮具有特殊的腺鳞。3.大多数下表面无毛或稀疏短毛。  相似文献   

9.
低温胁迫下拟南芥表皮蜡质的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低温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而表皮蜡质是植物抵御外界胁迫的第一层保护性屏障。研究低温胁迫对拟南芥表皮蜡质组分含量、结构及相关蜡质基因表达的影响,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植物表皮蜡质与低温互作机制,从而对后续作物的抗性机制研究起指导作用。【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与蜡质突变体cer1、cer3、cer4、cer6、cer10、cer20及kcs1为试验材料,待植株生长至5-6周时进行4℃胁迫处理10 d和18 d。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蜡质组成及含量变化;利用qRT-PCR技术检测蜡质基因CER1、CER3、CER4、KCS1、WIN1的表达。【结果】低温胁迫后,拟南芥蜡质晶体结构在分布密度、形状与大小方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拟南芥蜡质晶体熔融成片,大面积覆盖茎秆表面,这可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低温阻隔作用,并减少水分散失。cer1突变体表现出松针状晶体显著减少,并以小型树枝状结构为主;cer3与cer10杆状晶体显著减少;而cer6与cer20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有所增加;kcs1蜡质晶体在低温胁迫后垂直杆状结构显著减少,水平杆状结构出现,并伴有蜡质晶体熔融现象。低温胁迫对一级醇减少突变体cer4结构无显著影响。GC-MS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野生型与各突变体在低温胁迫下表皮蜡质组分含量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野生型中醛类与酮类含量显著减少、一级醇类含量显著增加。各突变体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蜡质组分中醛类、酮类含量增加或无显著变化、一级醇含量减少或无显著变化;受低温胁迫较重的cer3﹑cer10表皮蜡质中一级醇含量显著下降。拟南芥表皮蜡质在低温胁迫下显著积累(cer3 无显著变化、cer10 蜡质总量减少),且主要通过增加烷类与次级醇含量来增加蜡质总量。低温胁迫诱导了野生型CER1 基因的强势表达,植株通过上调CER1 的表达促进烷类物质的合成以响应低温胁迫;CER4 的表达上调促进了一级醇的合成。KCS1、CER3与WIN1在低温胁迫下表达下调,暗示了植株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是通过蜡质合成的下游途径如烷合成途径增加。【结论】低温胁迫可以改变表皮蜡质晶体结构及组分含量,蜡质组分中烷类与次级醇类含量的上升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方式,蜡质总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烷类的增加。CER1是响应低温胁迫的主要蜡质基因。  相似文献   

10.
3种爬山虎叶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临时装片法、石蜡切片法、显微观察及显微照相的方法,对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叶及异叶爬山虎与爬山虎营养枝叶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3种爬山虎叶均为典型异面叶,1层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角质层发达,含蜡质;栅栏组织近2层,排列紧密,叶肉有含品细胞;仅下表皮具气孔.2)粉叶爬山虎叶两面具腺毛,腺毛由3~12个细胞构成;爬山虎叶仅腹面具腺毛,腺毛由3~5个细胞构成,而异叶爬山虎叶不具腺毛;角质层厚度从小到大依次为粉叶爬山虎,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覆盖盾状鳞片蜡质;爬山虎叶表面覆盖颗粒状蜡质,腹面具发达盾状鳞片蜡质;异叶爬山虎叶仅腹面具有盾状鳞片蜡质;营养枝叶均无表皮附属物.爬山虎叶气孔器为不等型,异叶爬山虎叶为无规则型,粉叶爬山虎叶为平列型,营养枝叶均为环卫型.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厚度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粉叶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爬山虎,而叶片与海绵组织厚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爬山虎,异叶爬山虎,粉叶爬山虎.3)3种爬山虎叶均趋向早生植物叶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董宇  冯云霄  关军锋 《中国农业科学》2013,46(18):3834-3841
【目的】研究苹果痘斑病果实和健康果实不同部位Ca、K和Mg含量及离子微区分布,分析Ca定位与痘斑病发生之间的关系,探讨果实产生痘斑病的主要原因。【方法】以‘短枝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cv. Spur Fuji)为材料,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患痘斑病果实(简称病果)与健康果实(简称健果)的顶、中、底部果皮组织中Ca、K和Mg含量。同时,用X射线能谱仪分析果皮和果肉组织中Ca、K和Mg的微区分布,并观察Ca在亚细胞水平上的分布规律。【结果】病果的果皮中Ca含量显著低于健果,而K和Mg含量与健果无显著差别。X射线微区分析证明,健果果皮中Ca和K的X射线峰值显著高于病果的,健果果肉中Ca峰值显著高于病果的,K的峰值相反,但病斑区域K峰值极高。在健果中,Ca颗粒大量存在于果皮或果肉的液泡中,且分布均匀,但在病果中,Ca颗粒分布显著减少,尤其是在病斑区域的果皮细胞中,大量Ca颗粒出现在内陷的液泡膜之外,且其细胞形状不规则,内含物减少,内部形成大小不同的囊泡。【结论】病果的果皮组织中Ca含量明显低于健果的,病斑区果肉中积累大量的K。果皮细胞内Ca外泄,液泡内Ca明显减少。这些揭示细胞内Ca参与苹果果实痘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苹果梨黑斑病菌潜伏侵染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链格孢侵入苹果梨果皮的途径及潜伏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皮孔是链格孢侵入果实组织的主要通道。粘附于皮孔的孢子首先萌发产生菌丝,随后菌丝进一步扩展,使皮孔表层细胞解体,同时侵入点表皮及内侧3~4层细胞迅速栓化,限制了菌丝的扩展,形成椭圆形、卵形、多角形细胞聚集在一起的“拟薄壁细胞”,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微菌核”,在病程中表现出一段时间的休眠。  相似文献   

13.
采前套袋对苹果梨表皮蜡质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采前套袋处理对苹果梨(Pyrus bretschneideri Rehd. cv. Pingguoli)果皮蜡质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影响。【方法】在花后60 d对苹果梨果实进行双层套袋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了解套袋微域环境对果皮蜡质含量、结构和化学组分的影响。【结果】套袋处理苹果梨表皮蜡质含量与未套袋相比差异不显著;与未套袋相比,套袋果实表皮蜡质粗糙、蜡膜不均一、裂纹较多,且表面无蜡质结晶形成。对其蜡质组分分析表明,套袋与未套袋果实检出的蜡质组分数量与种类均存在差异;在含量上套袋果实烷烃较未套袋有所提高,链烷酸有所下降。同时采前套袋处理的果实蜡质组分中饱和链烷酸的碳数分布优势也发生了变化,未套袋果实以C28、C30和C26的相对丰度较大,而套袋果实仅以C26和C28的相对丰度较大,并未检测到C30饱和链烷酸。【结论】采前套袋处理对苹果梨表皮蜡质超微结构、化学组分种类和链长均具有明显的影响,但其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蜡处理对沙糖桔贮藏期间果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无核沙糖桔果实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蜡处理对常温贮藏果实品质、乙醛和乙醇含量、丙酮酸脱氢酶(PDC)和乙醇脱氢酶(ADH)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涂蜡和0.5%、1%蜡液处理均降低了果实腐烂率和失重率,涂蜡果实在42 d时仍保持较高的果汁TSS、TA和Vc含量.贮藏30 d后涂蜡果实的PDC、ADH活性和乙醇、乙醛含量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浸蜡处理的果实,果实仍保持良好的风味.  相似文献   

15.
蜡液处理对长叶橙贮藏效果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测定不同果蜡对柑橘的贮藏效果,笔者以长叶橙(Citrus sinesis. (L.) Osbeck)果实为材料,对经不同果蜡(Decco Fruitshine 402F、FMC890、自备蜡)处理后置于常温下贮藏果实的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打蜡明显地提高其果实亮度、降低失重率。打蜡处理贮藏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变化不明显,呈逐渐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含量高于对照,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相比达显著差异。自备蜡处理的光亮度显著低于402F和FMC890果蜡,对果实失水的抑制效应显著强于两者。  相似文献   

16.
三种类型柑橘成熟果实表面蜡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中国主栽柑橘类型(‘鄂柑一号’椪柑(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cv.Ponkan)、尤力克柠檬(C. limon cv Eureka cv. Lemon)和沙田柚(C. grandis Osbeck cv. Shatian Yu)成熟期果实表面蜡质,建立中国柑橘果实蜡质基础数据,为科学指导柑橘采后生产提供依据。【方法】以3种类型柑橘的成熟果实为材料,采用扫描电镜观察果实表面蜡质晶体结构;用GC-MS测定果实表面蜡质成分及含量;用定量PCR检测蜡质相关基因在不同类型柑橘果皮表达特性。【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沙田柚蜡质晶体呈较大的倒伏片状,椪柑片状晶体较小,柠檬介于上述两者之间。GC-MS分析表明,3种类型柑橘果实表面外蜡中脂肪族物质主要组成成分相同,分别为:脂肪醛、饱和游离脂肪酸、饱和正链烷烃和伯醇,但品种之间各组分比例及碳原子分布有一定差异。椪柑、柠檬以及沙田柚外蜡含量分别为1.1、2.2和9.3 μg·cm-2。椪柑外蜡中醛、脂肪酸、烷烃和伯醇所占比例为50%、16%、28%和6%;柠檬中各个成分比例分别为42%、30%、18%和11%;沙田柚中则分别为50%、31%、12%和7%。椪柑中26醛和28醛含量最高;柠檬中碳原子数分配比较均匀,没有绝对占主导的成分;沙田柚脂肪族物质中高碳原子数所占比例比其他柑橘类型果实蜡质中高,尤其是32酸、31和33烷烃含量很高。椪柑和柠檬总蜡含量分别为4.3和4.6 μg·cm-2。椪柑总蜡中醛、脂肪酸、烷烃和伯醇与外蜡各成分所占比例相似,分别为57%、14%、23%和4%;柠檬总蜡各成分所占比例则分别为53%、15%、19%和8%。总蜡不同种类脂肪族物质碳原子数分配与外蜡基本相同。萜类物质种类和含量在不同品种类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柠檬中主要的三萜类成分是软木三帖酮(friedelin)、羽扇豆醇(lupeol)、α-香树精(α-amyrin)和β-香树精(β-amyrin);椪柑中主要含有后3种,没有检测到软木三帖酮;角鲨烯和法尼醇为紧皮柑橘(柚和柠檬)特有。定量表达分析表明,超长链脂肪酸辅酶A合成酶KCS6在不同柑橘类型之间的表达趋势与其对应的物质含量比较吻合,推测该基因造成了这些柑橘类型蜡质含量的差异。酰基转移酶CER2在沙田柚中表达量最高,推测该基因则导致了沙田柚中大于30碳原子数的蜡质成分在不同柑橘类型中占据最高比例。3种类型柑橘果实表面总蜡和外蜡中脂肪族物质均以醛为主,烷烃或酸次之,伯醇最少。总蜡和外蜡物质分配存在差异,其中伯醇和超长链脂肪酸在外蜡中占据比例更高,烷烃则是在外蜡中占据比例较低。萜类物质中三萜类和淄醇仅在总蜡中可以测定出,而角鲨烯和法尼醇则在外蜡和总蜡中都含有。【结论】蜡质成分在柑橘果实中受遗传背景和果皮结构共同影响。宽皮柑橘与紧皮柑橘具有不同的蜡质特征,本研究结果对宽皮柑橘和紧皮柑橘品种特异性的果蜡配方研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果袋对红色梨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酥红为试材,选择5种不同材质和颜色的果袋进行套袋处理,研究其对红色梨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褐色、蓝色和橙色果袋处理可以增加果实质量。套袋后,果实的果形指数无明显变化,可溶性固形物增加,可溶性糖与对照无明显差异。褐色和蓝色果袋处理降低了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提高了糖酸比。褐色、蓝色和绿色果袋处理的固酸比升高,褐色、绿色、透明果袋处理的VC含量高于对照。褐色、蓝色和橙色果袋处理降低了果皮强度和果皮破裂距离。套袋后,果皮穿刺能量降低;除透明果袋外,其余处理均降低果肉的硬度。套袋处理可以明显提高果肉细度,提升了果面光洁度,果皮色泽更鲜艳。通过综合评价,果袋使用建议依次为褐色果袋、蓝色果袋、绿色果袋、橙色果袋和透明果袋。  相似文献   

18.
【背景】温州蜜柑(Citrus unshiu)是我国最重要的主栽鲜食宽皮柑橘,经洗果、打蜡、包装等采后商品化处理后,果肉异味物质快速积累,不仅影响果实口感、风味和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而且影响到果实的货架期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目的】研究打蜡处理对温州蜜柑果实异味物质积累的影响,以期优化宽皮柑橘采后商品化处理技术和工艺,延长果实货架期,提高鲜果的市场竞争能力。【方法】以‘尾张’温州蜜柑成熟果实为试验材料,模拟生产中采用不同固体物含量的果蜡进行打蜡处理;扫描电镜观察各处理果实表面蜡质形态;气相色谱仪检测果实内部气体和异味物质含量;同时对光泽度、异味、风味、出汁量、满意度、甜度、酸度和总体满意度等消费者感官评价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打蜡处理能增加表面光泽度,同时使果实表面被人工合成蜡液覆盖,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气孔被蜡液堵塞,果实内部O2含量下降,CO2含量上升。常温贮藏3周时,402D原液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内部CO2浓度增加7.1%,比对照组增加1.0%;O2浓度从1.6%降到1.4%。果肉乙醇和乙醛含量快速积累,产生异味,402D原液处理的果实内部乙醇含量1 773.8 mg·L-1,商业果蜡(美国产402D果蜡)经过稀释可提高果心O2含量,降低CO2的含量,延缓果肉异味物质的积累速率。而1﹕1稀释后,果实内部乙醇含量560.5 mg·L-1,感官评价由“高亮”到“较亮”,总体评价得分显著升高。果实打蜡处理后模拟低温冷链(4℃)贮运能有效抑制异味物质的积累,延长果实货架期。【结论】打蜡处理是导致温州蜜柑果实异味物质快速积累的关键原因,402D果蜡按1﹕1用水稀释后打蜡处理温州蜜柑果实在4℃下冷藏,能显著减少果肉异味物质积累,同时使果实货架期延长至4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蜡液处理对天草常温贮藏果实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的影响,为天草果实采后的科学贮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天草果实为试验材料,经2% SOPP处理5~8 min后,分别采用Decco Fruitshine 402F(简称402F)、FMC890和自备蜡进行蜡液处理,以未涂蜡果实作空白对照,常温贮藏,并对各处理果实的外观质量和内在品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天草果实常温贮藏前期,各处理果实亮度无显著差异,贮藏后期蜡液处理却显著高于空白对照,且402F、FMC890可明显提高果实亮度;蜡液处理能显著减少果实贮藏过程中水分的散失,以自备蜡最佳,但随着贮藏时间延长,蜡液处理与空白对照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在整个常温贮藏期间,无论是蜡液处理还是空白对照处理,果实硬度、果实可溶性同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各处理贮藏34 d后果实腐烂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自备蜡与其他两种蜡液(402F和FMC890)相比,对减少天草果实失重和保持果实新鲜度效果较好,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相近,但在提高果实亮度方面仍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