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在全国展开。以此为契机,在分析巫山县耕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利用该县国土资源局提供的数据,采取耕地的最大供给量法,预测巫山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近期年和目标年的耕地保有量,并结合该县的具体实际提出保护耕地资源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在方法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2.
邹小红  张安明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791-792,824
以重庆市黔江区为例,在分析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2004年耕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人口预测成果,分别预测了黔江区不同规划时段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的耕地需求量.根据预测成果,提出了黔江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在保证区域粮食安全条件下的耕地保有量控制指标,为该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耕地保护目标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陈笑筑  张蕾  陈笑媛  陈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794-5796
依据毕节地区经济、人口和耕地数据,采用回归预测和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综合分析影响耕地保有数量的因素,建立耕地保有量需求预测模型,并将通过评价与解释确定的最优模型作为毕节地区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案。结果表明,基于统计预测的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法综合了耕地利用情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态势,有较强的应用背景和社会需求,可为政府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结合毕节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和规划实践,探讨耕地保有量需求预测方法。[方法]多元回归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结果]应用毕节地区耕地综合生产能力、人口发展、耕地面积变化、固定资产投资等数据,建立了耕地保有量需求预测模型,并通过评价与解释确定最优模型作为毕节地区耕地保有量预测方案。[结论]将预测方案与贵州省宏观调控下达给毕节地区规划"影子指标"对照,并将规划"影子指标"分解到其所辖的8个县市,实现了预测方案与规划"影子指标"的衔接,为毕节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有关问题,为全国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方法。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概念;论述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必要性及其评价原则;从两个角度初步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给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议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浅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探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有关问题,为全国正在开展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的方法。研究结论:通过分析。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概念;论述了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必要性及其评价原则;从两个角度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给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议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动态评价方法,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化评价方法,对上轮规划(1997-2010年)贵州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上轮规划实施期间规划综合评价分值波动明显,全省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效果不甚理想,建设用地增长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明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呈递减趋势,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有待提高.研究认为,动态评价有利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及时评估与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依据陕西省农用地(耕地)分等成果中的利用等评价成果,辅以面积加权平均法,分析陕西省近年来耕地质量现状和演变趋势,并根据《陕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2020年耕地保有量指标,应用利用等别赋值的替代方法,预测2020年陕西省耕地利用质量。结果表明:总体来说,陕西省耕地质量现状不高,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2005—2009年陕西省耕地质量大幅下降,2009年之后小幅下降但整体稳定;粗略估计到2020年陕西省耕地利用质量会在现状的基础上稳中趋好。  相似文献   

9.
基于抚州市第三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介绍了耕地、建设用地的计算方法,分析了耕地、建设用地的关系,重点提出了土地整理是解决当前土地利用中既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又要保障建设用地供地的矛盾的有效方法,最后建立了一个理想模型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整理是保证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针对城市和农村土地整理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对策 :①集约化利用土地 ,提高土地利用率 ;②把土地整理的质量放在第 1位 ,把土地整理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中 ;③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土地整理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1.
在昌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如火如荼进行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昌吉市建设用地进行分析,采用2000—2009年的建设用地数据,确立相关影响因子,建立了灰色系统GM(1,1)模型和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分别进行精度验证,综合两个模型的优点,预测出2015年和2020年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为昌吉市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耕地提质改造是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开展,介绍有关耕地提质改造潜力测算与评价工作的流程。在调查现状耕地的潜力情况基础上,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目标和耕地占补平衡需求,进一步落实耕地提质改造的规模和分布,为科学、合理地实现新兴县耕地占补平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耕地提质改造工作是一项协调性与政策性较强的工作,耕地提质改造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是否有助于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科学合理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能够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引入灰色系统理论,利用阿克苏市1999~2005年建设用地统计数据建立灰色序列GM(1,1)模型,对阿克苏市建设用地需求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预测结果通过精度检验,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科学预测区域交通用地需求的合理途径,指导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交通用地规模的划定,拟通过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识别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在预测其远景交通用地需求规模的同时,基于城市群发展的阶段特征选取典型城市群样本设置3类情景,对不同情景下的交通用地需求分别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高度化程度和劳动力资源禀赋是当前影响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需求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2)通过系统仿真试验对比不同方法的交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可以发现基于灰色-BP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方法精度较高,误差较小,该预测方法对于区域交通用地规模的预测具有一定的适用性。预测得到的长江中游城市群2020和2030年交通用地需求分别为31.22万和49.07万hm2。3)不同情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需求预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底线情景可作为划定交通用地规模的底限,一般情景可作为基准,极限情景可作为红线,长江中游城市群交通用地合理规模应以基准为参考,介于底线和红线之间。  相似文献   

15.
以湖南省资兴市为例,结合规划基数转换实践,归纳总结了规划基数转换出现的耕地基数、建设用地基数、第2次土地调查数据还原和后备资源(特别是荒草地基数)等若干关键问题,并用实证研究将问题融入到整个规划基数转换实践中,提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于保护耕地和保障建设的理念编制,目前规划处于实施之中。基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和土地利用政策调整,有必要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和规划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进行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成效和存在问题,为下一步规划实施提供合理建议,以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充分发挥土地规划的宏观调控和引导作用。该研究对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工作进行了具体分析,探讨了土地规划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方法,最后得出评估结论,并提出规划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17.
杨波  杜忠潮  谢晓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77-20680
以陕西省略阳县为例,在新一轮土地规划分类的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需求量预测,同时结合城镇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潜力分析,得出略阳县新一轮土地规划各项建设用地指标。结果表明,以土地规划分类和节约集约为基础,对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分类预测,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更具有指导性。  相似文献   

18.
我国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进展的系统总结和梳理,提出耕地质量与监控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与管理提供支撑。研究采用文献综合法和总结归纳法。结果表明:耕地质量与监控研究必须加强与耕地资源多功能需求、耕地生产能力、耕地生态效应和现代信息技术等学科的融合;围绕耕地质量因素与过程、耕地质量调查与监测、耕地多功能诊断与评价、耕地质量与产能提升及基本农田质量保护与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