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异常,及三麦品种特性、播种时期、播种方式、栽培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影响,经常使三麦在苗期至返青拔节期受到低温冻害的危害,造成三麦叶枯、死苗、穗型变小、千粒重降低,严重影响三麦产量。针对生产实际,从6个方面详细介绍了预防三麦冻害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我县三麦在抽穗前后都发生大面积的倒伏,其面积约占三麦总面积的19.7%.对此,我县农业科技人员从多方面做了试验和考察,以期为生产上正确估价倒伏对三麦产量的影响,以及预防倒伏和倒后施行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县又夺得了三麦大丰收.今年三麦丰收的特点是:第一,抗灾夺丰收,持续超历史.今年三麦生产过程中,自然灾害频繁.突出的是雨水多,日照少.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去年11月1日至今年5月31日,雨日比上年多30天,雨量多109.7毫米,日照少269.4小时.在三麦灌浆成熟阶段,还大面积遇到历史上少有的风灾和雹灾,对三麦生长十分不利.但是,就在这个多灾之年,三麦产量在去年超历史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持续高产.全县平均单产396斤,比去年381斤增产4%,总产比去年增产4.6%.  相似文献   

4.
在大面积生产上,三麦产量的高低与每亩穗数密切相关;而穗数多少,又以其分蘖为转移.一般播种适时、栽培管理较好的麦田,有1/3~1/2左右的有效穗是由分蘖构成的.因此,研究三麦分蘖与成穗的气象生态规律,是正确制定三麦管理措施、夺取大面积稳产高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我们大队地处长江之滨,是晚稻晚麦地区。过去三麦产量很低,1963年单产只有242斤。在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中,我们以大寨为榜样,坚持科学种田,不断改进栽培技术,摸索晚茬麦高产规律,三麦连连获得高产。1973年在连续阴雨的不利情况下,三麦单产仍然达到764.5斤。 今年麦子丰产的特点是:穗大籽粒饱,穗多倒伏少,早麦、晚麦较平衡,赤霉病的为害也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在夺取三麦高产的实践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猪殃殃是麦田的恶性杂草,在我省发生广,危害重。近年来发展蔓延较快,特别是镇扬丘陵山区和里下河等地区,猪殃殃的危害重于看麦娘,已成为影响三麦增产的突出问题。扬州地区,由于猪殃殃的危害,三麦损失已超过病虫危害损失的总和。根据粗略估计,以猪殃殃为主的麦田阔叶杂草的危害面积,全省在1000万亩以上,每年造成的三麦产量损失约4亿斤以上。  相似文献   

7.
我们地区原来以稻麦两熟为主,现在发展到稻麦三熟,复种指数增加到百分之二百四十.三麦面积占粮田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三.我区位于长江下游,太湖之滨,河港交叉,地势低洼,近二百万亩耕地经常低于外河水位.全年平均气温十六度,无霜期二百二十天上下.年降雨量一千一百毫米左右,在三麦整个生长过程就有五、六百毫米,三麦扬花灌浆的关键时间,雨量更为集中.过去小农经济无力战胜雨涝、水害,所以三麦产量很低.解放初期,亩产只有六、七十斤.农业集体化以后,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三麦生产有了提高,但发展还很缓慢.在整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的十多年里,  相似文献   

8.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我省广大贫下中农以阶级斗争为纲,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三麦生产连续十年夺得丰收.今年,三麦单产和总产又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农村广大干部和社员同修正主义路线斗,同资本主义倾向斗,与自然灾害斗争的结果.十年来,我省三麦总产增长了五成多.但是,淮南地区三麦产量年度之间还不够稳定,十年中曾出现过四次起伏.其中湿害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凡秋播期间或春季多雨的年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太湖地区三麦生产上有机肥料施用量不断减少,氮素化肥用量显著增多,导致土壤氮、磷、钾要素严重失调,氮素化肥效果急剧下降.加上稻麦连年重茬和栽培不当等原因,麦田杂草危害严重.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本区三麦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我们大队属淮北旱作杂粮地区,历史上三麦单产不过百斤。近几年来,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农业学大寨”的伟大号召下,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灾能力,实行科学种田,探索生产规律,使三麦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1970年亩产121斤,总产17万斤;1971年亩产250斤。1972年亩产473斤;今年三麦平均亩产达到了627斤,比去年增长32.6%。总产76万斤,比1970年翻了三番半。有两个生产队单产超过了700斤。  相似文献   

11.
在我县三麦生产的历史上,凡秋播期间多雨的年份,产量均没有出现过超历史的记录.主要问题是秋播期间多雨的,往往造成烂种僵苗或迟播迟发,难以处理好季节与质量的矛盾.目前,这个问题已成为影响三麦稳产高产的一大难关.因此,尽快地研究出秋播多雨年三麦防僵早发的有效措施,是十分必要的.1978年秋播没有出现烂种天气,我们进行了模拟烂种试验,目的是为争取时间,摸索出规律,为指导烂种年的生产提供依据.现将试验方法和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我省低温平原稻麦轮作地区,看麦娘对秋播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据估计,仅三麦一项,全省每年要损失粮食5~7亿斤.防除看麦娘,已成为提高我省三麦产量的重要措施.我们从1980年开始,在太湖地区结合轮作、耕作方法定位试验,对看麦娘的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及防除方法进行了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塘桥六队地处长江下游,海拔只有4—5米。常年春季降水量500—6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三麦(大麦、小麦、元麦)生长的中后期,降水量大大超过了三麦的需水量。麦子茬口70%左右是单季晚稻,30%左右为双季晚稻,正常年份水稻在11月初成熟。因此,地势低、春雨多、季节紧、茬口晚是造成过去三麦低产的主要原因。1963年平均亩产仅242斤。1964年以后,特别是通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这个大队深入开展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排除了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三麦产量逐年提高,连续十年获得高产稳产。1973年秋播时遇到了百日大旱,广大贫下中农在批林整风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发扬了天大旱、人大干的革命精神,全面突击抗旱,  相似文献   

14.
渍害是里下河地区三麦高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为了寻找治渍途径,我们进行了不同排水方式的试验,研究不同排水方式的降渍效果及其与小麦的生长发育、产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出太湖地区属于北亚热气候区,春末夏初受季风影响,冷暖交锋,常常形成连阴雨天气,使三麦赤霉病流行。据宜兴市统计,1960—1987年间,有16年是赤霉病的流行年,发病率为57.1%,严重地影响了该区三麦单产。在轻病年,因赤霉病的发生要损失产量1~10%,中等发生年,损失产量10—20%,重发生年要损失产量20~40%。我们利用宜兴地区历年赤霉病的发病资料(该资料将赤霉病的发生程度分为:轻、中等偏轻、中等、偏重、重五个等级)和太湖地区小麦单产资料绘制的曲线图反映了赤霉病的发生对  相似文献   

16.
在确定三麦播种量时,群众惯用以密取胜的经验。但有些田块用种量太大,甚至稀茬麦也播密茬麦的种量,其结果是穗多、穗小、粒小,产量不高。近几年来报导了不少三麦高产栽培以小播量夺高产的经验后,大面积生产上又有大减播种量的做法,结果有的也不太理想。为解决大面积生产上合理确定播种量的问题,1979年秋播期间组织部分公社农科站进行了有关试验。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由于连续暖冬及防治工作上的疏忽,麦园蜘蛛在我地发生危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尤以1999年春季达到大发生的程度,全镇麦园蜘蛛发生面积4万hm2以上,占三麦总面积的30%,是上年发生面积的6倍以上,其中严重危害田块1万hm2,是上年的15倍以上.严重影响了三麦的产量和效益.为此,我们初步探讨了其大发生原因及综防技术.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蚕豆是我县夏粮作物之一,常年总产占夏粮总产近40%。过去因培管粗放,产量低而不稳。近年来,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证明,蚕豆是高产作物,可以高产稳产,即使遇到不利气候条件,其稳产性也超过三麦。  相似文献   

19.
邗江县种植三麦约30万亩。自1978年起大面积发生倒伏,据统计,1979~1981年三年净倒伏面积分别占三麦面积的14.4%、9%和15%。起初,我们重点抓单项措施上出现的问题,如基本苗过多、施肥不合理、晚播春发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但倒伏仍然有增无减。 1980年后,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一年中产量从每亩500到800斤的各产量等级的田块,都有倒伏和不倒伏的;基本苗每亩14~32万,都有倒伏和不倒伏的;肥料水平每亩施纯氮22~40斤,也都有倒伏和不倒伏的。通过对100多块倒伏田块的调查,  相似文献   

20.
春季晚霜冻害对三麦危害的面积很广,在江苏省也是影响三麦生产的重大自然灾害之一。近年来晚霜造成三麦冻害的情况相当頻繁,江苏省淮北地区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二年的十一年中发生过六次,使得較大面积的小麦遭受不同程度的冻害而减产,其中尤以一九五三年、一九五四年及一九六一年三年三麦受冻面积最大。对于这一重大自然灾害,目前虽然还缺乏有效的防御方法,但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