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家蚕是以卵滞育的昆虫,越年性和不越年性除受家蚕化性的影响外,还与家蚕整个世代所处的温度、湿度、光照、饲料等环境条件有关.云南现行家蚕品种主要是二化性品种,为提高丝茧质量,便于饲养时期的调节,目前都以生产越年种为目的.为此,在蚕种生产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和减少不越年卵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从二化性品种获得优质的非滞育蚕卵作为显微注射受体,一直是家蚕转基因技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家蚕转基因技术中非滞育蚕卵主要是通过完全低温暗催青、早浸酸2种方法得到,但这2种方法分别存在催青 时间长、浸酸时间难以把握的局限.对完全低温暗催青技术进行了改进,即在家蚕胚胎发育至温度敏感的缩短期 (戊3 期)后再对蚕卵低温黑暗处理直至孵化,结果表明:后期低暗组能有效地获得非滞育蚕卵并且较完全低暗组催 青时间缩短3~4天.并进一步分析了后期低暗组、完全低暗组以及早浸酸组3种处理得到的非滞育卵的健康性, 结果表明后期低暗组和完全低暗组健康性差异不大,均明显优于早浸酸组;后期低温暗催青在蚕卵孵化所需时间 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且获得的非滞育卵健康性亦可得到保证,有望成为人们获得非滞育卵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1.我国柞蚕生产,从山东的费县(35°25′)经河南的嵩县(34°05′)甘肃的天水(34°05′),东北西南的一条线,是自然产生一化性地区的最北界,简称一化线。从山东的泰安(36°09′)经河南的林县(36°03)至甘肃的平涼(35°25)也是东北西南的一条线,是自然产生二化性地区的最南界,简称二化线。2.滞育蛹的产生能否,靠蚕兒时期营养积累的多少,营养积累多蛹体滞育,;反之营养积累少,蛹体不滞育。营养积累的多少,全靠蚕兒摄食时间的长短,饲料的多少和质量的优劣。影响摄食长短的因子很多,主要的是气温、体温和饲料。气温和体温超过或不到摄食温度范围(13—27.5℃),则停止摄食。影响气温和体温高低的因子很多,主要的是日照长短和强弱;其次是纬度、降水、云量、湿度、植被、风、地势、方位、坡度、饲料和人为因素……等等。老硬的饲料,蚕兒不喜食,生活在上面停食的时间多;柔嫩的饲料,蚕兒喜食,摄食的时间多。影响饲料老嫩的因子也很多,如:日照、气温、降水、湿度、风、地势、土质、肥分……等等。这些因子对蚕兒的作用是有机的相互连系、相互制约着的统一整体,它们不仅影响蚕兒的化性类型同时形成蚕兒适应地区、季节条件的不同体型、体色和辉点等。3.本试验证明:二化性品种在春季羽化产卵后,高温催青,高温饲育催蚕,低温饲育壮蚕,全龄饲料柔嫩,营养充足,是促使蛹体滞育的主要条件。根据二化性品种化性遗传性与环境条件关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第一世代从早春低温环境条件下开始,接触渐升温度完成产生不滞育蛹,第二世代由夏季开始,在高温后期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产生滞育蛹。这种特性是自然环境条件长期影响下和人工选择形成的,化性遗传动摇性依地区品种特点而有不同。化性遗传动摇的品种易受放养环境影响发生化性变化。本试验得到控制产生滞育蛹的方法,同已经在东北使用的“二化一放”道理相同,都是利用二化性品种第二世代化性遗传的环境条件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一、总论家蚕化性,历史资料很多,但对家蚕化性类型都没有说得明白。关于家蚕化性原理,也无适当文献。本世纪二十年代末,日本东大渡边勘次教授用二化性品种蚕做材料研究得出:产“不滞育”卵的环境条件,产“滞育”卵的环境条件,以及“不滞育”卵与“滞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春制越年家蚕卵乙胚子冷藏处理后的F1杂交家蚕种,其实用孵化率>923%,蚁蚕绝食致死半数时数≥110h,不良卵发生率<10%,发病率<86%,茧质优良,产量平稳。在有效冷藏期限内随时出库催青饲育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春制越年家蚕卵乙胚子冷藏处理后的F1杂交家蚕种,其实用孵化率>92.3%,蚁蚕绝食致死半数时数≥110h,不良卵发生率<10%,发病率<8.6%,茧质优良,产量平稳。在有效冷藏期限内随时出库催青饲育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三眠蚕进行催青温度处理,桑叶成熟度方面的研究发现三眠蚕的眠性易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催青温度影响三眠蚕的眠性和全茧量,不同的催青温度处理三眠蚕眠性会发生变化,特别是高温催青温度处理对眠性不稳定的材料影响非常明显;适合的催青温度处理有利于提高三眠蚕的全茧量;桑叶的成熟度影响三眠蚕的三眠率,在三眠蚕饲育过程中,稚蚕期给予适熟偏嫰的桑叶既可以提高三眠率,又可以提高全茧量。  相似文献   

8.
正和山1号2014年通过了浙江省桑蚕新品种审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为高产、优质、好养的多丝量四元杂交蚕品种,二化性四眠。正交越年卵青灰色,卵壳淡黄色;反交越年卵灰紫色,卵壳白色。催青经过10~11天,孵化齐一,孵化率98.9%。蚁蚕体色黑褐  相似文献   

9.
一、引言蓖麻蚕的饲养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原产于印度阿萨姆及孟加拉地区。该地高温多湿(每年平均温度在18℃以上,年雨量达三千毫米),蓖麻为多年生,蓖麻蚕虽生活在野外,也不至绝种。这样,经过长年累月的驯化,使蓖麻蚕具有较强的终年生长发育无休眠期的多化性的遗传保守性.蓖麻的适应性虽大,在我国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到处均可种植。但各地气温不同,蓖麻的生长也有很大变化。在福建南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岛、台湾以及西南部份地区,表现为多年生的灌  相似文献   

10.
日本学术界对蚕业起源及中国蚕业历史方面的研究正在方兴未艾。其中较著名的如东京大学吉武成美教授,他曾征集包括有日本一化性种、日本二化性种、中国一化性种、中国二化性种、印度多化性种和欧洲一化性种共250个家蚕品种,根据同功酶的研究,从其酶型来调查其类缘性。吉武根据实验所得结果,并以瓦维洛夫的群体遗传学理论,提出了家蚕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一化性种;现在全世界家蚕的各种地理品种都是由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来的,它南下适应了高温环境而成为中国二化性种,中国的二化性种一方面南下形成印度多化性种,另一方面分化出日本二化性种北上后形成了日本一化性种;又从中国一化性种分化出欧洲一化性种和朝鲜一化性种。但吉武成美这一论点被我国学者蒋猷龙(浙江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副研究员)所否定,蒋氏根据有关文献资料撰写了“家蚕的起源和分化”一文,该文针对吉武的实验论点提出的相反看法是:野蚕到家蚕的驯化是在不同地带各自形成,他推断认为有三个地区,其一中国温带多化性种,其二中国热带多化性种,其三南亚热带多化性种;这三个起源地的多化性种,以后逐渐分化(进化)成二化性、一化性。他否定了吉武的“一元论”而主张“多元论”。由此对吉武引用的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论也给予了批评。蒋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蚕业学术界人士较强的反应。在国内,安徽农学院蚕桑系段佑云教授撰写了“家蚕起源于黄河中游中华民族发祥地”(刊《蚕业科学》83年一期)一文,阐述了他自己的观点;在国外,不久前日本蚕史研究会第七次会议上,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二教授又针对蒋猷龙先生的文章提出了反批评。为了活跃学术气氛、开展学术争鸣,现将吉武成美和布目顺郎教授的文章译载如下。欢迎蒋猷龙先生和其他学者参加讨论。  相似文献   

11.
10个家蚕纯种在高温胁迫下饲养的性状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高温胁迫下,对10个常用的二化性带多化血统的家蚕强健品种饲育全期的发育经过、结茧情况、蚕的体质和茧质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家蚕品种,其在高温胁迫条件下各性状表现有很大差异:体质表现强的品种,茧质成绩表现差;相反,茧质成绩表现好的品种,体质表现较差.各品种在33~35℃的高温胁迫条件下饲养全期均能保持基本的生产性能,这些品种可作为基础品种进行组配选育目标蚕品种.  相似文献   

12.
温度在昆虫滞育期间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强调昆虫滞育的完成有多种途径,昆虫各类不同,滞育完成对温度的需求存在差异。对具有夏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低温或中性的温度有利于滞育的发育;对专性夏季滞育的一化性昆虫,滞育前期的低温阶段对滞育的正常解除有重要作用。对仅具有科季滞育的多化性昆虫,中性温度或高温更有利于滞育的完成。当然,冬季低温是重要的,低温保存了昆虫越冬期间的代谢贮备物,有利于滞育的“健康发育”;低滞了滞育解除后形态发生的开动,同步了昆虫的生活周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高、低温诱导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时蚕卵蛋白质修饰的差异,为后续深入探究昆虫滞育诱导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饲养二化性家蚕品种,筛选出稳定的受高、低温诱导滞育发生的家蚕品系。以此为材料,分别于25和15℃孵化蚕卵,敏感期和点青期取样进行表观遗传学研究,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修饰的差异。【结果】高温(25℃)组蚕卵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低温(15℃)组,点青期有显著差异;高、低温处理组之间的乙酰化修饰水平一直差异显著,在点青期高温组显著低于低温组;低温组的泛素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高温组,尤其是发育前期;磷酸化修饰水平整体较高,但高、低温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酰化在高、低温处理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琥珀酰化的修饰水平始终较低,在发育后期有明显的差异修饰蛋白出现。【结论】蚕卵在25℃催青过程中蛋白质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水平与15℃低温组在全时期都存在显著差异,甲基化修饰水平在点青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甲基化、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早期滞育诱导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起点温度较高的早籼光(温)敏核不育系W61545作转育基因供体,分别与早籼、中籼品种杂交,在早籼遗传背景下,不育株系表现起点温度较高,育性不稳定;在中籼遗传背景下,不育株系育性表现差异较大.部分中籼株系育性稳定、表明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由“高温敏型”向“低温敏型”转育是可行的。本文中笔者采用低世代双稳定群体系统法筛选不育株系,并育成起点温度较低的中籼光(温)敏核不育系X07S,大大提高了株系选择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在杂交组合8798/68-83的第六代株中发现一个具有明显育性转换的单株,经六个世代的系谱选择后出现稳定的群体-鉴29S;通过对该材料的育性转换特性、遗传行为的研究表明;该不育系的育性表达受温度影响,高温导致不育,低温导致可育;对温度的敏感时间为幼穗分化期至第二枝粳分化期;该细胞质中存在对温度敏感的诱导因子,造成低温可育;综合分析结果,我们认为该材料属于质核互作型雄性的不育水稻。  相似文献   

16.
桑叶是家蚕的主要饲料,是养蚕的前提和物质基础,就目前的原蚕饲育方法来说,蚕的营养完全来自桑叶,其质量和数量不仅直接影响当代蚕的体质、茧质、产卵量和卵质以及化性、眠性的变化,而且还影响到次代蚕的饲养成绩.本文就茧种生产中涉及饲料的各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小麦高温成株抗条锈性的生物表达,接种前后温度与高温成株抗性的关系,遗传机制、小种专化性、保产效果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提出了利用小麦高温成株抗锈性对我国小麦抗锈育种及锈病防治有很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正> 在东北无霜期较短的高寒山区,人们利用专门建造的具有理想低温条件的保种库或土窖,科学地控制温度和湿度,使种茧(多采用二化性品种的优质种茧)在低温保护下,安全延缓休眠期,适宜时期再出库制种,达到1年羽化1次,放养一季蚕(即  相似文献   

19.
烟粉虱对高温和低温胁迫响应及生态防控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明确烟粉虱对高温和低温胁迫的响应,以期制定适合陕西省的生态防控策略。设置不同温度及时间的处理,研究烟粉虱不同虫态对高温及低温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卵、若虫、蛹、成虫死亡率均随着低温胁迫温度的降低而增高,在6~0℃,随着温度下降死亡率升高幅度显著低于0~-6℃下降幅度。其中蛹的抗寒性最强,卵次之,若虫和成虫抗寒性最差。在34~44℃,烟粉虱卵、若虫、蛹、成虫的死亡率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高温胁迫时间与烟粉虱各虫态的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高温胁迫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说明烟粉虱对高温和低温胁迫响应均较敏感,由此提出主攻棚内,兼顾棚外的防治策略,即冬季阻断烟粉虱进棚,夏季采用高温闷杀方法综合防治烟粉虱。  相似文献   

20.
温度对小地老虎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小地老虎在16℃、19℃、22℃、25℃、28℃、31℃和34℃ 7个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小地老虎生长速度加快,发育历期缩短;至31℃时,卵、幼虫和蛹的生长速度开始减缓.随着温度的升高,小地老虎的雌性比例在不断的下降.在低温和高温下,小地老虎的成虫寿命会缩短.存活率和产卵量会下降,说明高温和低温对小地老虎的生长极为不利.25℃左右是小地老虎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度.小地老虎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74℃,有效积温为620.64日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