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勤地区供水和生态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世界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如何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资源、环境允许范围内,核心问题是生态需水量的确定。通过对国内外生态需水量研究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在现状和未来时空间尺度上,一定的生态环境标准条件下,为维持流域或区域特定的天然生态环境功能必须保障蓄存和消耗的最小水量。对目前采取的各种生态需水量计算方法进行了总结,计算了民勤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为了使民勤生态系统不再恶化,每年需要补给2.406×108~2.414×108m3的水。如果考虑民勤地区人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4.263×108~5.458×108m3,民勤地区的总需水量应为6.669~7.872亿m3。  相似文献   

2.
普那菊苣引种栽培试验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石羊河下游民勤绿洲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地下水位持续快速下降的现状,以及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提出了恢复地下水位生态需水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且预测出2000—2019各年恢复地下水位生态需水量。根据民勤绿洲的具体特点提出了恢复持续下降的地下水位、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的一些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3.
扎龙国家自然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是指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和正常发展、保障湿地系统生态水文功能和相关环境功能正常发挥所需的水量,以扎龙国家自然湿地为例,选取植被需水量、土壤需水量、生物栖息地环境需水量及污染物净化需水量为主要指标,估算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按照湿地管理的需要,划分扎龙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为5个级别,其中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 588×108m3,中等需水量为40 879×108m3,最大需水量为71 934×108m3。  相似文献   

4.
石羊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探讨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念及分析方法,概算了石羊河流域河流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河流输沙需水量、流域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和下游地下水合理补给需水量。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河流系统基础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58 6×108m3,约占流域地表水资源来水量的16.93%;输沙需水量为5.30×108m3;流域湖泊湿地需水量为1.53×108m3,下游地下水补给需水量为1.758 6×108m3。生态环境需水量整合后,适宜的生态需水量约占水资源总量的36.49%~48.60%。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方法的黄河三角洲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生态环境需水量是当前水资源管理等学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对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已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和计算方法,但对于其它生态系统则没有固定的计算模式,生态需水量项目也因具体环境而异。依据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特点,其需水量项目主要有植物需水量、湿地蒸散量、土壤需水量、野生生物栖息地需水量、补给地下水需水量和防止岸线侵蚀及河口生态环境需水量等。遥感技术在区域资源环境研究方面具有极大优越性,本文利用遥感技术重点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需水量中的蒸散量进行了计算,其它需水量项目则用一般方法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最小生态需水量为19.21亿m3,最大生态需水量为42.14亿m3。为维持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不再恶化,每年需补给的最小生态水量为12.3亿m3。  相似文献   

6.
生态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短缺是民勤绿洲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而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节水农业能有效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从防风固沙和节水的视角研究了民勤绿洲发展红枣经济林的生态效益,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农田相比,红枣经济林在0~1 m高度范围内能平均降低风速41%,减少71%的土壤风蚀量,防风固沙效益显著;②与传统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相比,枣树滴灌平均节水56.66%,节水效益显著;③发展红枣经济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能有效提高枣农经济收入,使民勤绿洲生态和经济步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目的] 估算清水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为保证清水河发挥其正常生态功能以及流域内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对清水河流域用水情况实地调查,在分析整理多年水文统计资料的基础上,考虑生态用水安全,根据清水河径流随降水时间的季节性变化特点以及流域多年水文变化特征,在空间上选取清水河干流的不同断面计算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针对需要满足河流不同生态功能要求,分别采用Tennant法、面积定额法,90%保证率最枯月水量法等方法计算河道基础生态需水量、蒸发需水量、输沙需水量以及水体自净需水量。[结果] 清水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基础生态需水量、蒸发需水量、输沙需水量及水体自净需水量,年需水总量上游段为6.29×106 m3,中游段为6.57×107 m3,下游段为1.65×108 m3。[结论] 清水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泥沙含量和水质有直接关系。泥沙含量高是清水河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高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绿洲,数千年来顽强地阻隔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浮游沙漠的汇合,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流域内湿地面积迅速减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科学分析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对该流域生态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河流域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为例,根据研究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了3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体系,结合湿地分类分级计算,选取植被需水量等8项指标,分析计算了不同层次生态保护目标下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最小、最优以及最大几个典型状态下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分析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衡水湖湿地供水仅能满足生态环境最小需水量,与湿地现况基本吻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海河流域洪水资源利用与湿地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民勤绿洲沙地系统特征及"退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民勤绿洲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从民勤绿洲耕地退耕背景及特点出发,阐述了民勤绿洲沙地系统特征,并提出了退耕地生态恢复建议.认为民勤绿洲沙地系统存在水资源短缺、林牧业用地比例偏低、农业用地面积与水资源活动紧密相连的特点;民勤耕地退耕是当前水资源危机解决的关键.退耕地生态治理的意义在于变退耕地生态恢复区为新的防风阻沙林区,从而加强绿洲防护,也充当了减少水资源利用的生态减压区角色,更调节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提出有顺序条理化退耕,重点治理风沙口退耕地,退耕前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政府制定、协调退耕地植被恢复各项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12.
三峡库区柑橘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三峡库区柑橘果园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 ,该区域柑橘产地生态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标准 ,柑橘果实所测卫生指标符合NY/T4 2 6 - 2 0 0 0《绿色食品柑橘》标准 ,果实品质达到 1级产品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及分区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区域脆弱生态环境现状及特征,在分析脆弱生态环境影响因子的基础上,以甘肃省14个地区(地级市)为评价单元,建立了甘肃省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值。通过计算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分级,分区评述了不同脆弱生态环境区主要问题及其成因,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研究对甘肃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黄骅湿地为例,在RS和GIS技术支撑下分析了湿地1987~2003年16a间景观类型间的变化情况,并通过生态环境指数、区域土地利用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评价了景观类型间的转变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骅湿地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生态质量下降,其生态环境指数由1987年的0.492变为2003年的0.422;湿地处于退化状态,应加强对湿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1997年我国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再次引起多方面的关注。“西部金睛行动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具有代表意义的7个典型区同步监测西部10年(1990~200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项目采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按照8个统一的原则,制订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指南,对这些地区在1990年和200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监测结果表明,这10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加强,农业用地、城市用地大量增加,挤占了自然/半自然植被区,草场过牧引起草场退化,致使典型区生态环境仍处于逐渐恶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从内蒙古黄河流域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出发,综合分析本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沙丘活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森林超采过伐,草原超载过牧,土地过度垦耕,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退化、恶化的主要原因。在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的基础上,提出了分区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化发展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数学上,表现为一双指数曲线,即生态环境随城市化的发展存在先指数衰退,后指数改善的规律;在时间序列上,可划分为原始协调、抵抗、磨合以及高级协调四个阶段。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结论,我们认为生态城市是人类城市人居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初探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是森林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森林生态环境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制定科学的森林保护对策提供依据,对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 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依据一定的原则,从森林自然环境背景、森林生态 系统、林区社会经济3个方面,探讨并建立了一套操作方便,既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质 量,又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健康变化趋势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的综合指数法及其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19.
使用自主开发的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实现了生态环境数据查询、显示的GIS化,不仅大大增强了系统操作的方便和直观,也同时增强了环境信息的整体感,并更有利于对环境变量空间分布规律的再认识,从而获得从单一数据信息中难以得到的深层环境信息。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GIS研究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和综合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单因子重金属污染仅零星地区出现轻度污染 ,但该区Pb和Cr元素污染较分散且分布范围较广 ;三江平原生态环境重金属综合污染基本不存在 ,仅南部穆棱、西北部萝北、中部集贤和双鸭山、东部虎林和绕江交接处几片地方出现轻度污染 ,且综合污染指数一般 <1 2 ,污染范围仅占全区的 3 5 % ,表明该区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质量较优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