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类生长发育与疾病抵抗力密切相关,而营养物质在鱼类疾病抵抗力及其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部分营养物质可通过雷帕霉素靶蛋白(TOR)和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信号途径调控鱼类免疫器官细胞因子产生,降低鱼类免疫器官氧化损伤,从而保证其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进而提高鱼类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力,增强鱼类疾病抵抗力.本文就部分氨基酸(蛋氨酸和异亮氨酸)、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1、吡哆醇、泛酸、胆碱和肌醇)以及营养性添加物(蛋氨酸羟基类似物)等营养物质与鱼类疾病抵抗力、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防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结构完整性和抗氧化防御、细胞因子及其相关信号途径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佐剂可通过增强巨噬细胞活性促进机体T细胞或B细胞的反应,参与半抗原或抗原免疫应答。随着人们对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细胞因子作为新型分子佐剂能增强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而被广泛研究。细胞因子在调节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增强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最近几年,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肿瘤坏死因子、趋化因子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现对细胞因子佐剂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以期为其在将来的应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疫苗接种是控制养殖鱼类病害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但疫苗通常需要佐剂的辅助来提高免疫效力,传统佐剂(如矿物油)已广泛应用于商业化鱼类细菌疫苗中,但这类佐剂可能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且对细胞内病原疫苗作用不大。随着鱼类免疫学和免疫机制研究的深入,免疫反应中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功能也逐步明确,为新型疫苗及佐剂的研发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为降低鱼类疫苗的副作用,同时确保免疫保护水平,研究人员致力于针对特定宿主细胞反应和特定病原体,开发无副作用或轻微副作用的疫苗佐剂。文章总结了目前水产疫苗常用佐剂以及新一代佐剂(Toll受体配体或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重点关注佐剂的免疫保护功效及其在体内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为理想水产疫苗佐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鱼类免疫组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世界渔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高密度养殖模式也引起水产动物病害的频繁发生,并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作为主要水产养殖对象的鱼类,在其与病原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要是靠其免疫系统来抵御外来病原生物的侵害,通过非特异性和特异性的免疫防御机制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因此,对鱼类免疫系统的研究,不仅可以认识鱼体同病原间的作用方式,反映鱼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哺乳动物以外的脊椎动物细胞因子克隆研究较少,在无脊椎动物还尚未起步。对促炎性白细胞介素的研究则不然,IL-1β、IL-6I、L-8以及最近发现的IL-17家族在鸟类、鱼类和两栖类均已被成功克隆。通过对促炎性白细胞介素在鸟类、哺乳类及水生动物中基因结构的比较,阐明其在功能上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促炎性白细胞介素在疾病的致病机理及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奠定理论基础,也可为其他细胞因子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重组基因转移到鱼类中进行人工修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分子生物学为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技术基础,分子生物学领域不断获得新发现为基因组编辑方法的优化与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基因组编辑技术是一种能精确改造生物基因组,实现基因定点敲除和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的技术,其可实现鱼类的品种改良和鱼类模型构建,亦是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目前,运用此技术已建立了多种转基因鱼,并且能够实现外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启动,控制外源基因在特定的时间和/或特定的组织器官内表达。文章主要综述了与鱼类基因组编辑相关的方法,以及鱼类作为动物模型在遗传改良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天然免疫系统在检测外来入侵物质和激发特异性免疫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机体利用DNA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入侵的DNA病毒或细菌的病原分子相关模式配体(PAMPs),与下游接头蛋白连接,引发干扰素、促炎细胞因子和其他抗病毒细胞因子,以此来保护机体免受相应病原体的侵害。其中,病原体释放到细胞中DNA是最主要的PAMPs。随着对DNA PRRs研究不断的深入,DNA PRRs介导天然免疫的机制已逐渐明朗。文章结合哺乳动物DNA PRR相关研究重点对家禽DNA PRRs(cGAS、IFI16、AIM2、DDX41、TLR21等)介导抗DNA病毒天然免疫的机制进行探讨,对于研究和开发新型抗病毒和抗菌药物具有显著意义,此外,也有助于深入研究哺乳动物天然免疫系统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如干扰素-α(IFN-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6和-8(IL-1,-6,-8),在多数感染的早期都会产生。这些细胞因子的活性已在体外和裸鼠实验中广泛研究,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肉用动物感染中的作用的体内实验研究却很少,本文综述细胞因子在猪的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对呼吸道病毒性感染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β-葡聚糖是水产养殖特别是鱼类病害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免疫增强剂之一,对集约化规模养殖条件下增强水产动物相关免疫功能具有明显效果。但可能由于试验方法及试验对象的不同,有些研究结果存在差异。试验就近年来国内外β-葡聚糖对鱼类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相关指标及其抗感染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水产养殖中鱼类病害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最近在鱼类抗病毒和免疫的分子研究上取得突破,分离、鉴定了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鱼类干扰素系统基因。中国科学网站报道称,该研究成果对进一步阐明鱼类抗病毒免疫的分子机制,以至推动鱼类抗病毒药物的研制和抗病毒育种技术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鱼类病毒性疾病是至今无法解决的世界性难题。干扰素系统是脊椎动物非特异性免疫系统中抵抗病毒入侵最重要的效应系统,在人类临床医学已经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水生所的博士研究生张义兵在鱼类发育和遗传学家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兽医学报》2016,(4):549-552
本试验探讨PRRSV特异性肽-N对CSFV弱毒疫苗免疫猪骨髓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选择已免疫CSFV弱毒疫苗的猪为实验动物,提取四肢长骨骨髓,进行T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分别在培养后的24、72 h,用PRRSV特异性肽N1、N2对所培养细胞进行刺激,再进行培养12 h,经离心方法得到细胞上清液,最终检测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FN-γ、IL-12、IL-10的分泌含量变化。结果显示,PRRSV特异性肽-N对于免疫猪骨髓中IFN-γ的分泌影响较小,能够抑制IL-12的分泌,不利于机体免疫反应,对IL-10的分泌影响复杂,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鱼类营养与免疫功能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到特定营养素在鱼类疾病防治中的作用上。本文简要阐述了部分维生素(VA、VE和VC)、微量元素(Fe和Se)、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类对免疫反应的潜在影响及营养缺乏症的发病机理。综述了n-3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中的功能性作用。此外,还介绍了细胞膜功能(如流动性和通透性)、PUFA的免疫效应与类二十烷酸如白三烯(LT)和前列腺素(PG)的形成密切相关。n-3和n-6PUFA的摄入量对巨噬细胞和白细胞产生的LT、PG数量有巨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鱼类的免疫功能。虽然改变日粮可以潜在地防止鱼类疾病的发生,但仍需在营养素对常见疾病发生机理的特定作用上以及这些作用如何受到其它生理或环境因素的影响上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细胞因子免疫佐剂效应机制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细胞因子作为疫苗的免疫佐剂能增强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从而增强疫苗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在细菌、病毒、寄生虫及肿瘤疫苗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细胞因子免疫佐剂的效应机制及其在兽医临床中的应用进展进行阐述,为细胞因子佐剂在兽医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热应激会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改变,打破氧化-抗氧化体系的平衡,从而造成氧化损伤。与此同时,机体因适应性调控会启动应激防御反应,包括一些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基因/蛋白及激素等水平的变化。文章从鱼类抗氧化能力、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激素调控机制等方面,归纳总结了热应激对鱼类的危害,并分析了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和脂质组等组学技术在鱼类热应激上的应用与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热应激和抗热应激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细胞因子与抗感染免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机体炎症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由免疫细胞产生的一类具有免疫调节和效应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称细胞因子(cytokine)。在天然免疫中,细胞因子多由单核细胞产生,因此称为单核因子(Monokine),它们除介导单核吞噬细胞的效应功能外,也在活化淋巴细胞和调节特异性免疫方面有重要的作用[1]。在特异性免疫中,细胞因子多由活化的淋巴细胞产生,因此称为淋巴因子(Lymphokine)。它们参与淋巴细胞的活化、生长与分化,参与天然免疫的调节和放大。淋巴因子不仅是特异性免疫的效应分子且是免疫系统与炎症系…  相似文献   

16.
关于水产饲料中核苷酸及代谢产物的应用研究已开展了至少25年,结果表明,添加核苷酸能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影响鱼类摄食行为和非必需氨基酸的合成.最新的研究表明,在水产养殖中,外源核苷酸的添加能显著增强鱼类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抗病力.也有研究发现,饲料中添加核苷酸能促进幼鱼早期组织发育,改变肠道结构、调节机体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来增强抗应激能力,也能通过增强亲鱼饵料的营养来强化幼鱼的体质.同时,饲料中添加核苷酸能增强鱼体对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抗感染能力.尽管生理指标检测方面偶尔有不一致的表现,但饲料中添加核苷酸已经为诸多水产养殖品种带来效益.核苷酸营养在水产上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一些基础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然而现有的研究结果足以表明,对于鱼类而言,核苷酸是半必需营养元素或条件性营养元素,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为深入的应用研究.核苷酸的作用体现在为合成能力有限的组织(如淋巴系统)提供原料,调节机体能量代谢和免疫内分泌作用,介导基因的表达模式调控等.因此,关于外源核苷酸在鱼类其它方面的应用研究如核苷酸消化、吸收、代谢及影响生理反应的方式(尤其是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免疫球蛋白的产生等),以及不同养殖品种的大小、阶段、使用剂量和添加时间等的研究都有待更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动物细胞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细胞因子是免疫活性细胞和其它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多肽或蛋白质 ,这些细胞因子是重要的信息传递物质 ,特别在免疫、炎症和造血系统等生物学反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 ,细胞因子的研究已成为生物学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新的细胞因子不断被发现 ,大量的细胞因子正在或将要应用于医学临床。细胞因子的研究带动了整个免疫学的发展。其应用展现出广阔的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了动物细胞因子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 ,包括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的关系、细胞因子在免疫增强剂和免疫治疗剂、构建新型基因工程苗以及细胞因子对于蛋白质、脂肪和葡萄糖代谢的调控作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白藜芦醇具有广泛的药理学功能,能通过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促进免疫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增强吞噬细胞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就白藜芦醇对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饲料中鱼源性成分真实性鉴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建立标准化的饲料中鱼源性成分的PCR检测方法,以形成行业标准推广使用.应用鱼源性引物对35种鱼类、24种非鱼类动物和10种植物样品进行PCR检测,只在35种鱼类中出现224 bp特异扩增条带,在其他的非鱼类动植物DNA中未出现扩增条带.实验表明,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检测限为0.1 ng DNA和0.1 %(W/W).应用该方法对上海口岸进口的100个鱼粉样品进行检测,均能检出鱼源性成分.研究建立的标准化饲料中鱼源性成分PCR检测方法能应用于日常检验检疫工作,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中性植酸酶及其基因工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迅猛发展,饲料中未被消化利用的植酸磷对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能降解植酸磷的植酸酶(myo-Inositol-hexaphosphate phosphohydrolase,EC3.1.3.8)已成为饲用酶制剂研究的热点。以往植酸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酸性植酸酶上,酸性植酸酶适用于胃pH值呈酸性的单胃动物以及少数鱼类如虹鳟等,但不适用于消化道为中性的淡水鲤科鱼类和畜禽消化道中呈中性的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