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广谱抑菌剂百菌清和生物抑菌剂中生菌素,研究它们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作用.结果 表明采用生长速率法,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确定百菌清600倍稀释液和中生菌素800倍稀释液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率均达到85%以上,证实中生菌素对杨树烂皮病的抑菌效果高于百菌清.期待为杨树烂皮病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为杨树烂皮病生物防治提供一...  相似文献   

2.
选取保护性杀菌剂百菌清,研究其对杨树水泡型溃疡病和烂皮病的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数据统计分析。通过室内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百菌清600倍稀释液对杨树水泡型溃疡病抑制率达到90%以上,百菌清400倍稀释液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率达到88%以上,证实百菌清对两种杨树病害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期待本研究为百菌清在杨树病害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为杨树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杨树烂皮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对杨、柳、榆等树种危害极大,是西宁市最为严重的一种病害。通过常用药剂及无公害新型植物源药剂"树乐"对比试验,发现"树乐"防治效果超过常规的杀菌剂,用药10d后病情得到控制,病斑处开始愈合,年平均愈合0.48cm,可作为防治杨树烂皮病的替代药剂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生菌素对杨树烂皮病的抑菌机制,采用固、液体培养法,测定中生菌素对杨树烂皮病菌丝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并测定其对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中生菌素对杨树烂皮病菌丝生长及生物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合成,增大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导致丙二醛含量增大。证实中生菌素作为一种广谱杀菌剂,可应用于林业病害的防治,为杨树烂皮病科学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韩小冰  马玲  马伟  王慧  田军 《森林工程》2008,24(3):13-16
用生长速率法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溶剂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大籽蒿、黄花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乙醇,猪毛蒿最适提取溶剂为丙酮。其中,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100%、91.74%;猪毛蒿丙酮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和落叶松枯梢病菌丝生长抑制率为100%。用生长速率法,以筛选出的最适提取溶剂对大籽蒿、黄花蒿、猪毛蒿进行不同提取方法的抑菌活性筛选。黄花蒿、猪毛蒿最适提取方法为超声波法,大籽蒿最适提取方法为冷浸法。  相似文献   

6.
江苏杨树烂皮病发生状况调查及化学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江苏省杨树烂皮病发生状况调查发现,在新沂,六合和仪征3个地区有杨树烂皮病发生。在调查的4 417株杨树中,平均发病率占11.32%;杨树烂皮病的发生与树种、树龄、地形、土壤、坡向以及虫害的关系均较密切。苗圃内不同药剂、配比度对杨树苗刮皮后的涂药试验发现,吡唑醚菌酯500,1 000,1 500倍液3种配比度的防治效果均在88%以上,嘧菌酯500倍液的防治效果高于80%。说明在苗圃用吡唑醚菌酯1 000倍和1 500倍液防治杨树烂皮病,可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豚草(Ambrosia artemisiifolia L.)杀虫抑菌活性物质提取工艺。有5种提取方法:榨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温浸法、冷浸-超声联合提取法,其中以冷浸-超声联合法得到的豚草粗提物最多,为25.35g/200g,其次为超声波提取法,得到豚草粗提物24.86g/200g,榨汁法由于使用新鲜豚草作原料,粗提物仅为18.52g/200g,为最少。5种提取方法的提取率依次为冷浸-超声联合法超声波提取法索氏提取法温浸法榨汁法,提取率最高的是冷浸-超声联合法为12.68%,超声提取法为12.43%,2种提取方法提取率较为接近。从提取时间上分析,同样是200g原料,榨汁法、超声波提取法所用时间较短,而温浸法、冷浸-超声联合法需要时间较长,超声提取法较为最佳提取工艺。利用豚草提取液稀释不同倍数对落叶松毛虫(Dendrolimus superans Butler)进行毒力测定可知,以冷浸-超声波联合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杀虫效果最好,校正死亡率可达77.79%和75.56%,两者毒力测定结果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认为超声波提取法为最经济、便捷、有效的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树烂皮病药剂筛选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杨树烂皮病的化学防治药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可杀得(53.8%干悬浮剂)、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双效灵(10%)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可杀得(53.8%干悬浮剂)、甲基硫菌灵(50%可湿性粉剂)、双效灵(10%)3种药剂毒力线的回归关系显著。对8种杀菌剂进行杨树烂皮病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可杀得等杀菌剂防治效果达90%,药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杨树烂皮病发生普遍,对杨、柳树种的发展影响很大。应用分离到的木霉菌防治杨树烂皮病取得了明显的防效。为明确木霉菌对杨树烂皮病菌拮抗效果及机制,从室内培养、田间接种等方面进行了试验,取得了很好效果,为利用木霉菌生物防治杨树烂皮病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杨树烂皮病优化管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以杨树—杨树烂皮病 (ValsasordidaNits )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在杨树生长模型和杨树烂皮病流行模型的基础上 ,建立了杨树烂皮病危害的损失量模型和多维动态经济阈值模型。模拟了杨树—杨树烂皮病的系统动态 ,并根据杨树烂皮病常用的管理措施的防治效果 ,结合经济核算确定不同条件组合下的经济阈值 ,建立了杨树烂皮病的优化管理决策系统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科学有效的防治杨树烂皮病,文章初步分析了百菌清对杨树烂皮病的抑菌机理,采用固、液体培养法,测定百菌清对杨树烂皮病菌丝生长、生物量、菌丝体内丙二醛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百菌清对杨树烂皮病菌丝生长及生物量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能增大细胞膜脂质过氧化程度,导致丙二醛含量增多;并能抑制菌丝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合成,使体内蛋白质含量降低。  相似文献   

12.
辽阳地区突发杨树烂皮病原因分析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树烂皮病属真菌性弱寄生病害,是杨树干部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2006年春,突然暴发成灾,导致近1万亩中幼龄杨树死亡,7年生以下杨树中幼龄林感病严重,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异常,树种单一,品种选育,管理粗放,检疫被动。结合生产实际和防治试验,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提高树势;药剂防治可选用20%果复康15倍,70%甲基托布津50倍,5波美度石硫合剂,溃腐灵50倍,10%碱水刮皮涂抹,效果均达90%以上。10%碱水防治病斑占树干周皮1/3以下的轻发林木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杨树烂皮病是湖北地区近年来危害性上升迅速的林业有害生物,其主要寄主在湖北种植广泛。其病原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侵染杨树枝干部,从而导致死亡。依据林业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杨树烂皮病危险性进行定量化分析和评判。结果表明,杨树烂皮病在湖北省的危害风险值为2.01,即:杨树烂皮病在湖北地区为中度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此结果将为我省应杨树烂皮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8个菌株对物树烂皮病病原菌菌丝及孢子萌发抑制作用的比较,筛选得到的高效菌株有:鳞柄白鹅膏(Amanita virosa)、珊瑚菌(Ramaria ephemeroderma)、白霜杯伞(Clitocybe dealbata)。对3种菌株粗提物进行紫外可见光谱扫描的结果显示:珊瑚菌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50-275 nm、280-300 nm、360 nm;白霜杯伞活性物质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50-300 nm、360 nm左右;鳞柄白鹅膏粗提物的发色团吸收峰分布在260 nm、275 nm和360 nm;紫外光谱分析的结果为抑菌活性物质的提取、制备和结构鉴定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高效菌株液体摇床培养粗提物对绿豆芽的生长及蛋白质的合成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鳞柄白鹅膏抑制作用最为明显。化感作用的研究结果为抑菌活性菌株应用于开发新型生物生长调节剂和新型的生物杀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杨树烂皮病是中国北方地区严重威胁林业生产的主要林木病害。近年来,随着林业建设的迅速发展,杨树栽植面积不断扩大,杨树烂皮病有随之加重和发生频次增多的趋势。文中总结了杨树烂皮病的发生规律、品种抗性评价、抗病良种选育、早期预测预报及生物化学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杨树烂皮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降低杨树烂皮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杨树烂皮病菌颉颃菌株的初步筛选与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树烂皮病菌的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6种颉颃真菌中木霉的抑菌率最高为51%,而颉颃细菌4个菌株的抑菌率均在60%左右,说明颉颃细菌的抑菌效果明显高于颉颃真菌;对B137等4株颉颃细菌的分子鉴定认为,1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2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还有1株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解淀粉芽孢杆菌和苏云金杆菌对杨树烂皮病菌有较好的颉颃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杨树烂皮病的过程中,笔者从病斑中分离出了两种真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和Leococytospora nivea。为了确切地了解这两种菌与杨树烂皮病的内在联系,本文设计了致病力检验法,检验这两种菌对几种杨树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8.
25种杨树感发烂皮病程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14年生杨树评比林的调查,将25种杨树的烂皮病发生程度分成5级,其中Ⅴ级最重,从而明确了各杨树品种感发烂皮病的程度,筛选出71107、742407、银中杨、DN113等为不易感发烂皮病的杨树品种。  相似文献   

19.
走马芹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的抑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走马芹的80%乙醇超声波提取物对杨树烂皮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走马芹提取物均对杨树烂皮病的病原菌产生了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呈对数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20.
杨树是辽阳市平原地区造林绿化的主要树种,杨树烂皮病是杨树干部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几年,随着杨树人工林面积的逐年扩大,杨树烂皮病也随之加重。其中尤以幼龄林感病严重,给我市的林业生产造成严重损失。为了更好地控制该病的流行和发生,2001~2003年,我们在对5a生以下的幼龄林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对发生烂皮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治对策。1发生及危害杨树烂皮病属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杨属树种。5、6月份是发病盛期,7月后病势逐渐缓和,至9月份基本停止发展。受害严重的树木,病部包围树干1周,皮层腐烂,纤维分离如麻状,自木质部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