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简单多边形的Delaunay三角剖分,在计算机图形学及地学问题三维建模领域有着广泛地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不需要判断多边形的凹凸性,直接对多边形建立最大凸包,在建立凸包的基础上建立Delaunay三角剖分的方法,设计了一个有效的数据结构.在剖分的基础上,去除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心在多边形内的三角形即可得到满足需要的三角剖分.为了提高处理大规模数据的速度,实验中对数据进行了分块处理,提高了建网的速度.最后利用OpenGL技术实现了剖分后的地形三维显示.  相似文献   

2.
Automatic combination of forest subcompartment polygon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以森林分布图为例讨论了林业调查规划数字专题图编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确定了森林小班多边形聚合的原则,提出了属性势能和属性势差概念及小班多边形聚合的算法,研究了基于MapBasic的多边形自动聚合数据处理流程和程序设计的关键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了森林小班多边形的聚合程序.运行结果表明,该程序不仅全面实现了小班多边形自动聚合的目的,而且与人机交互操作相比,具有速度快、精度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首先介绍目前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系统中判断平面多边形凹凸性的常用算法,鉴于它具有占较多的CPU时间、循环复杂、而且次数多,从而提出了一种判断平面多边形凹凸性的新方法,该算法逐点进行凹凸性判断,算法简单,循环少,占用的CPU时间也大大减少,该算法对Coons,Bezier,B-spline样条曲线特征多边形的凹凸性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地图上的硬多边图形特点,结合名称注记定位要求,将其分为凸硬多边形与凹硬多边形两种形式.建立在拓扑特征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对称凹顶点与非对称凹顶点等概念、理论与基础模型体系,最后提出了硬多边形名称注记定位线确定模型.理论与实验分析表明所提出的概念与模型逻辑严密、结论正确,对硬多边形地图要素名称注记自动定位具有基础支持作用,也对数字环境下硬多边形地图要素自动制图综合中的图形简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Delauany三角网的泰森多边形生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森多边形应用非常广泛,对它的生成算法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种优化的基于Delaunay三角网的泰森多边形生成算法,为算法设计了数据结构,并进行了编程实现。结果表明,算法执行效率高,且克服了由点集直接生成泰森多边形算法中“邻近点”确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复杂多边形,提出了一种基于约束边的Delaunay三角剖分算法。该算法首先建立了多边形顶点的初始Delaunay三角网,然后将多边形的各条边通过局部更新依次嵌入已有的三角网,最后再删除多余的三角形。研究结果表明,该算法生成的三角网形态优良,符合多边形的Delaunay三角剖分要求。  相似文献   

7.
以林权地籍调查数据为基础,在拓扑数据转换、Douglas-Peucher边界线压缩、负缓冲区分析和空间连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消除多边形地块压缩边界缝隙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该方法有效地消除了多边形数据压缩裂缝,实现了多边形地块数据的保真压缩;②完整地保留了多边形地块数据的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数据。该方法对于林权调查地图数据综合和其他格式的文件数据压缩处理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图7参12  相似文献   

8.
Voronoi空间分割算法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Voronoi图已经成功应用于林木竞争分析中竞争木数量的选择上。本研究旨在将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规律应用于样地的林木格局分析中。借助德国Stochastic Geometry统计软件和R语言程序绘制并分析不同分布格局林分的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不同分布格局的林分,其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都呈近似正态分布,频数最大值基本聚集于5或6株;2)无论何种格局分布,Voronoi多边形边数均值皆为6株左右;3)不同分布格局的林分,其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标准差的均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团状随机均匀。进一步模拟500个随机分布林分发现,Voronoi多边形边数的标准差分布遵循正态分布。基于此,本文利用95%概率,即1.96倍标准差为置信区间的方法,确定了随机分布林分Voronoi多边形边数标准差的分布范围为:μ±1.96σ=1.333±0.035×1.96,即随机分布林分的Voronoi多边形边数标准差(SD)的置信区间为[1.264,1.402];当SD1.264时,该林分格局为均匀分布,当SD1.402时为团状分布。将这种基于Voronoi多边形的林木格局判定方法(Vs)应用于5块不同类型的现实林分,并与目前常用的基于4株最近相邻木的角尺度(W)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到的格局分布类型Vs与W二者完全相同。可见,Vs可作为一个间接判定林木分布格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最小距离的多边形三角剖分算法是,多边形的每个顶点对应一个距离,对这些距离进行比较,依次连接最小距离,连接后判断相邻两点的凹凸性且改变连接点的相邻点的距离,除凹点外,并不需要对所有的点进行判断和计算。这样形成的剖分结果完全符合要求,而且网型比较好,基本上都符合空圆法则。  相似文献   

10.
多边形裁剪是计算机图形处理及辅助设计的典型课题之一。国内外已发表的多边形剪裁法已有多种。本文提出的多边形与矩形窗口之间互为裁剪窗口进行裁剪的一种算法,它不需要进行任何判别就能实现多边形裁剪。算法的特点是计算方法简便、计算速度快、占用内存少、应用方便。这种算法已在IBM——PC机上运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它还可应用于有关2维几何造型及装配图绘制的CAD软件包巾。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保持土地利用数据的现势性,北京市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建立之后每年都会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作。以北京市为例,采用SPOT-5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基于GPS的精确定位功能,结合GIS数据操作、管理、显示等的良好功能以及背景数据知识,对北京市的土地利用数据库进行了变更。该方法发挥了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在GPS实地测量和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支持下,用GIS集成数据,从而完成了对北京市土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和数据库的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科学院国家资源环境数据平台土地利用/覆被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为背景,总结了国家尺度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涉及的主要遥感监测技术和方法,包括基于遥感监测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系统、遥感信息源、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信息提取方法、土地利用分类1 km栅格成分数据构建技术以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汇总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国家尺度土地利用/土地覆盖专题空间数据库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协调建设用地扩张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以重庆市两江新区为例,基于2009年、 2016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借助ArcGIS 10.2平台,共选取17项指数对两江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上升,其占土地总面积比上升15.24%,农用地与未利用地面积下降且逐步向建设用地转化;两江新区景观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所下降,空间异质性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园地、未利用地和交通水利用地空间分布不断地趋向离散化和破碎化,其他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破碎度大且不断下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分维数增加,空间分布趋于不规则,建设用地分维数降低,斑块形状趋于单一化和规则化.  相似文献   

14.
以湖南省13个参评地级市为样本,参照《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操作手册》构建区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来综合分析参评城市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水平。结合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确定各参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并分析各参评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现状和空间格局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区域差异显著,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湖南省东北高西南低,且北部地区整体优于南部地区;评价单元的地理区位、经济水平、交通等基础设施情况导致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各参评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制约因素存在显著差异。根据评价结果,应强化建设用地管理工作,提出相关措施建议来实现各区域人口、经济和建设用地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郭莹  周德全 《安徽农业科学》2011,(13):8095-8096,8106
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入库流程的探讨,得出了新的数据入库流程,并采用天柱县数据入库,通过实践证明了新入库方式的可行性,并总结出原规划成果数据入库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吐鲁番市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吐鲁番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实际,采用2001-2010年10a的建设用地数据,通过对研究区建设用地利用特征分析,建立了趋势预测模型、指数平滑模型和灰色系统GM(1,1)模型,分别对研究区建设用地需求量进行预测研究,并对3种模型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各模型的优缺点,最终预测出规划年期2015年和2020年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为吐鲁番市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陈曦  孙宪海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279-281,294
针对土地利用管理的需要,在MapGIS软件平台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探讨了土地利用数据库构建的思路方法,建立了数据库并对面积计算误差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杨婉  李鹏  于书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43-21146
选择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为对象,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和空间格局优化的关系。在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主要研究内容、实现方法和研究案例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认为研究方法的不完善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当前研究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主要方法是模型法,主要包括两大类,即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和空间配置模型。已有研究中,数量结构优化模型包括线性规划模型、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空间配置模型有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配模型、元胞自动机模型(CA)和小尺度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CLUE-S)等,分析并探讨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研究发现,土地利用空间配置方法的发展弱势和现有模型无法完成从数量优化到空间配置的完整过程是该研究领域当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随着对配置结果精度和可行性要求的提高,空间配置模型的发展完善将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同时开发从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优化到空间格局配置的完整模型也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