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下所形成的剖面构造特征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方法]针对现行耕作制度所形成的2种"平面型"和"波浪型"剖面特征,比较了吉林省中部玉米连作黑土不同剖面构型的物理肥力特性。[结果]平面型剖面构造的土壤物理肥力水平较高,其土壤结构性比波浪型剖面构型的优良。平面型犁底层剖面构造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相关分析表明,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及作物的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和0.703。在各相对湿度条件下2种土壤剖面型的吸湿水含量排序始终是平面型>波浪型(厚层黑土)>波浪型(薄层黑土)。[结论]现行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是导致吉林玉米带土壤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揭示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酶活性变化规律,为建立有效的施肥制度提供参考.【方法】以松辽平原玉米带长期连作玉米的黑土为供试土壤,在田间调查、采样的基础上,测定不同区域、不同剖面构型("波浪型"和"平面型")下各类别土壤酶的活性,并对酶活性与土壤养分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和结论】土壤酶在土壤循环中起到了生物学催化剂的作用,酶活性与土壤养分具有较强相关性,可以作为表征土壤肥力的指示性指标,其中脲酶活性表征不同条件下土壤肥力水平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肥力演化特点及培育技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了松辽平原玉米带粮食生产中存在的5方面问题.根据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从土壤剖面构型、有效态养分平衡、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土壤酸化趋势加剧等方面揭示了玉米带黑土肥力演化的特点,分析了驱动土壤肥力演化的原因.简要介绍了前期工作中提出的"三三(全)耕作制"对土壤肥力的培育效果,目的是为松辽平原玉米带土壤肥力退化的防治和定向培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结构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吉林省中部玉米带黑土为供试土壤,研究了黑土不同剖面构型的结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条件下,大于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差异较大。“平面型”犁底层剖面构造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相关分析表明,大于0.25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及作物产量呈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和0.703。  相似文献   

5.
以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区现行耕作制度下产生的2种不同剖面构型——"波浪型"和"平面型"导致的有效土量差异为背景,采用室外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装土量对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玉米根系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以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氮、全磷和全钾呈现基本一致的变化规律,即随装土量增加,苗期和成熟期玉米根系全量养分吸收量增加,并且全量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苗期最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含量逐渐递减,苗期到抽雄期下降速率最快,而抽雄期以后降幅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装土量对苗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玉米植株、根系和籽粒中氮、磷含量以及氮磷比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盆栽模拟试验。[结果]玉米植株:从苗期到成熟期,氮、磷浓度呈下降趋势;苗期磷浓度有随装土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无论施肥与否,同一时期基本呈现随装土量增加,氮∶磷比值呈下降的趋势,氮供应相对不足。玉米根系:从苗期到成熟期,氮浓度呈下降趋势,而且随着装土量的增加氮浓度呈下降趋势;苗期磷浓度较高,装土量不同磷浓度相差不大,抽雄期和成熟期磷浓度均为轻度或重度缺磷;苗期氮∶磷比值皆下降,而抽雄期有上升的趋势。玉米籽粒:施肥玉米随装土量增加氮浓度呈下降趋势;磷浓度差别不大,基本呈现随装土量增加,籽粒磷浓度呈下降的趋势;装土量不同,玉米籽粒中氮∶磷比值也有差异。[结论]松辽平原玉米带黑土区现行耕作制度下产生的2种不同的剖面构型"波浪型"和"平面型"导致有效土量差异,是导致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三江平原不同开垦年限下水田土壤腐殖质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东北三江平原水田不同开垦年限的草甸黑土为调查对象。试验结果表明,旱田耕作改为水田耕作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草甸黑土的土壤腐殖质各个组分含量的变化不同,草甸黑土胡敏酸和富里酸含量均随水耕年限的增加呈先降低再升高趋势,胡敏素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平稳趋势,且草甸黑土耕层土壤内各含量变化幅度均大于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草甸黑土PQ值在改为水耕后,随着开垦年限的增加,耕层和犁底层土壤表现先上升后平稳趋势,而心土层土壤PQ值先下降再上升。草甸黑土在由旱田改为水耕后,土壤中腐殖质各组分含量变化速率不同,耕层土壤腐殖化程度均大于犁底层和心土层土壤,东北黑土区荒地开垦种稻后土壤向水田方向演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施用有机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设置5种耕作方式(免耕、常规翻耕、深翻打破犁底层、深翻和超深翻)和3种施肥方式(化肥、化肥配施秸秆还田和化肥配施有机肥),测定玉米产量、土壤贯穿阻力、土壤容重、土壤三相结构距离R值和渗透速率。[结果]仅依靠改变耕作方式来调整土壤的物理性状,对提高玉米产量的贡献不大。在相同耕作方式下,与化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可使玉米增产19.2%~32.9%;且比秸秆还田处理增加7.4%~189.0%。总之,在东北风沙土区,施用有机肥是提高玉米产量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秸秆直接还田效果不理想;从耕作方式来看,常规翻耕20 cm是最优耕作方式。[结论]东北风沙土玉米产区最适合在施用有机肥条件下,进行20 cm翻耕作业。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三江地区不同类型稻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特征。[方法]以三江平原地区主要种稻土壤草甸土、草甸黑土、白浆土为调查对象,采集0~40年不同种稻年限的土壤样本,开展不同种稻年限水田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的研究。[结果]不同类型土壤种稻后,土壤化学性质演变规律存在异同;3类土壤耕层有机碳含量随种稻年限增加均呈上升趋势;草甸土心土层和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白浆土犁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上升,随种稻年限延长无变化,心土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下降;草甸黑土心土层和犁底层有机碳含量种稻后无增加趋势;草甸土和草甸黑土土壤中还原性物质总量种稻后在各层均增加,随种稻年限增加有上升趋势,白浆土土壤中还原物质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随种稻年限增加呈上升趋势;草甸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Mn~(2+)含量均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可达到心土层;草甸黑土种稻后各层土壤Fe~(2+)含量增加,Mn~(2+)仅在耕层有增加趋势;白浆土Fe~(2+)、Mn~(2+)含量在耕层和犁底层增加,在种稻10年后向下移动至犁底层。[结论]3类土壤在种稻过程中已具有向水稻土形成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耕作指数(TI)定量评价东北风沙土区农田耕层土壤质量,为准确评价东北风沙土区耕层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域内风沙土区玉米田块为调查对象,依据土壤肥力差异,选取18个调查点进行28项常规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和玉米产量的测量。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建立耕层质量评价最小数据集(MDS),计算土壤耕作指数(TI)。[结果]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孔隙度和pH构成评价风沙土壤质量的最小数据集(MDS)。最小集耕作指数(MDS-TI)分别与全量数据集耕作指数(TDS-TI)和玉米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95和r=0.96,表明可以用最小数据集替代全量数据集来评价土壤质量。依据耕作指数0~1取值范围,将耕作指数分为0~0.33,0.33~0.66,0.66~1.00,对应耕层土壤地力高中低3个等级。该研究的18个调查点高产田占11.1%,中产田最多,占55.6%,低产田占33.3%,说明风沙土区农田以中低产田为主。[结论]利用最小数据集耕作指数可以有效评价东北风沙土壤质量,为东北风沙土质量评价和中低产田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稻草覆盖对早稻茬免耕秋玉米土壤温度和水分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有效利用稻草作为稻茬免耕秋玉米的土壤-作物抗旱保水的生物材料提供依据。[方法]设计4个不同稻草覆盖量,依次为06、0009、0001、2 000 kg/hm2。测定不同稻草覆盖量条件下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动态变化,探讨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稻草适宜施用量。[结果]试验得出,就土壤降温和保墒效应而言,覆盖稻草量在9 000~12 000 kg/hm2可达到良好的效果。[结论]稻草覆盖能显著降低高温时段10 cm以内土层的温度,降温效应随覆盖量增加而增加;同时也能明显提高高温干旱期0~10 cm表土层的水分保持能力,其效果随着覆盖量的加大而越明显。  相似文献   

12.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与覆膜时期节水增产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不同覆膜方式与覆膜时期下旱地玉米的节水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双垄沟播是节水增产的最佳覆膜栽培模式,较半膜平铺覆盖栽培增产22.4%,土壤耗水量减少23.71 mm,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45 kg/mm,经济性状均明显优于半膜平覆。覆膜时期以全膜双垄秋覆膜最好,较半膜平铺顶凌覆膜增产21.0%,土壤耗水量减少11.20 mm,水分生产效率提高0.27 kg/mm。  相似文献   

13.
毛鸡骨草GAP基地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供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毛鸡骨草GAP基地土壤肥力现状,以及土壤中氮、磷、钾3要素的自然供给能力。[方法]运用改进的内梅罗(Nemoro)综合指数法对基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施肥试验研究了基地土壤中氮、磷、钾3要素的自然供给能力。[结果]土壤综合肥力系数为1.21,毛鸡骨草产量对土壤的依存率为40.90%。[结论]基地土壤综合肥力属"一般"等级,土壤供应氮、磷、钾的能力分别处于"低"、"高"、"中"等级,较低的土壤含氮量是该基地的主要养分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14.
陈岩  苏君伟  王慧新  颜景波  何跃  赵立仁  姜涛  蔡立夫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4057-14058,14171
[目的]研究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系统中的玉米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产量、效益,构建适合风沙半干旱区的最优模式。[方法]选择科尔沁沙地南缘4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模式A1:大扁杏//花生/玉米/花生//大扁杏,模式A2:大扁杏//谷子/玉米/谷子//大扁杏,模式A3:大扁杏//大豆/玉米/大豆//大扁杏,模式B:大扁杏//玉米//大扁杏),运用土钻法对4种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地进行水分动态监测,评价不同模式区的经济效益。[结果]在整个生长季果粮立体复合模式区玉米地0~6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大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2(模式A3(模式B。不同立体复合模式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大小顺序为:模式A1〉模式A3〉模式A2〉模式B。从不同果粮立体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模式A1经济效益较高。[结论]模式A1在风沙半干旱区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5.
西藏林芝地区玉米地膜栽培产量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燕  卓嘎  昌西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66-18468
[目的]研究地膜颜色与玉米产量的关系,为西藏地区玉米最佳栽培方式提供一些参考。[方法]用黑、白2种颜色地膜栽培正红6号、正红211及川单15号3个玉米品种,对其产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探索不同颜色地膜对玉米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黑膜栽培玉米在产量性状上优于白膜栽培的玉米。黑膜栽培的玉米在整体上株高、穗长、穗直径等优于白膜栽培玉米。穗位性状协调,积累和制造营养的叶片多,叶面积大,光合作用制造和积累的产物多,产量高。但是黑膜栽培的玉米生育期比白膜栽培的长。在西藏林芝地区及相似气候地区应选育或引进株高适宜、大穗、大粒型及穗位适中的品种,避免结穗数多、籽粒小且第1穗高度较高的玉米品种。[结论]在西藏地区,利用黑膜栽培饲料玉米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南宁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的引种试验与栽培管理技术规程。[方法]以11种百合科十二卷属多肉植物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基质配方对比、统计成活率、生长形态观察等方法对其在南宁引种栽培适应性进行分析,并对其越夏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不同栽培基质、气候条件等对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的影响,总结出一套适合以南宁为代表的高温、高湿地区百合科十二卷属多肉植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规程。[结果]高温热地区栽培种植十二卷属多肉植物,建议使用配比合理的栽培基质,透气性与保水性俱佳;春秋生长期多浇水,保持土壤湿润,除夏季休眠期严格控水外,其余月份可使用喷水措施,适度增加空气湿度,可较好地提升植株的观赏价值。[结论]该研究为高湿热地区推广种植十二卷属多肉植物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