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压砂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了压砂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包括推广枣瓜间作、健全节水补灌体系、培肥地力、建立压砂地农艺支撑体系、提高技术水平、发展生态林业等内容,以期促进压砂地后续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卫香山地区,目前已累积发展压砂地12000hm^2,种植的压砂西(甜)瓜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主要途径和支柱产业。为了持续利用压砂地,保证压砂地继续有效益,我们从2001年开始在压砂上地进行枣树栽植密度及提高枣树造林成活率的试验,累积栽植枣树280hm^2,平均造林成活率达80%以上,并且,在压砂地采取枣瓜间作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研究滴灌下枣树和棉花的光竞争关系和茎流量,旨在为南疆枣棉复合经营模式的节水技术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间作系统中枣树和棉花净光合速率均呈双峰曲线,棉花峰值较枣树有所延迟;750m3·hm-2的滴灌定额对红枣净光合作用有利。450~750m3·hm-2时则对棉花光合有利;种植间距对枣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较小,而对棉花影响较大;低滴灌定额对枣树蒸腾速率影响显著,灌水定额对棉花蒸腾速率影响较小;枣树蒸腾速率易受种植间距影响,棉花则相反。枣棉的茎流规律趋于一致,并且茎流和蒸腾速率呈显著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4.
通过研究、分析,总结出大港地区枣粮间作模式和丰产栽培的技术要点。丰产栽培技术包括枣粮的肥水管理、保花保果技术、合理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栽培模式可分为以枣为主、以粮为辅的间作模式;以粮为主、以枣为辅的间作模式;粮枣兼顾的模式。3种间作模式枣树栽植密度不同,但枣树定干高度应在1~1.4m,树高度应控制在5~6m为宜。  相似文献   

5.
枣棉间作系统枣树的补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同时满足新疆枣棉间作系统中枣与棉花的需水规律,不影响棉花产量的情况下,提高枣产量.在棉花播种至开花前不需灌水的情况下,对间作地枣树进行补水,揭示枣与棉花的产量、效益差异,以期为新疆枣棉间作系统的水分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于枣树萌芽期(4月下旬)和初花期(5月下旬)对枣树行补水,设置试验方案为补水1次、2次、对照(不补水),重复3次.生长季节定期测定枣树生长量,枣果成熟期测定标准枝的坐果数、单果重、产量,并测算间作棉花的单产.[结果]补水1次与2次后,枣树新稍增长量明显高于对照,灌水次数之间差异不显著;补2次水的坐果数略低于补1次和对照,但单果重和产量却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不同处理间棉花产量和品质无显著差异.[结论]枣棉间作系统中,应对枣树的萌芽期和初花期分别补水1次.这对提高枣树的生长、结实及产量非常有利,而对棉花的生长和产量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枣树间种粮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特别是在东部低平原的沧州十分适合枣粮间作的发展。枣粮间作技术是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一种适合本地区枣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从生物学教学出发,枣粮间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阳光、肥料合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出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粮食作物,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文章主要结合沧州市大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枣粮间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更好地开展枣粮间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枣树间种粮食是我国农业生产中十分重要的一种生产方式。河北省处于华北平原,特别是在东部低平原的沧州十分适合枣粮间作的发展。枣粮间作技术是经过人们很多年的摸索和总结得出的一种适合本地区枣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从生物学教学出发,枣粮间作是一个多层次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能够实现对水资源、阳光、肥料合理的利用。同时还能够在同一块土地上生产出两种甚至是两种以上的粮食作物,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文章主要结合沧州市大枣生产的实际情况,就枣粮间作技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更好地开展枣粮间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5年的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了压砂地骏枣配套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栽植15年生骏枣树,栽培第4年,壤质土地、沙壤土地、沙土地压砂地骏枣干果平均单产分别为2 644.5 kg/hm2、2 166.0 kg/hm2、1 105.5 kg/hm2。壤质土地压砂地骏枣纵径4 cm以上枣果占90.3%、4 cm以下枣果占9.7%;沙壤土地压砂地骏枣纵径4 cm以上枣果占80.8%、4 cm以下枣果占19.2%;沙土地压砂地骏枣纵径4 cm以上枣果占35%、4 cm以下枣果占65%。  相似文献   

9.
涌泉根灌对山地梨枣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灌水定额下涌泉根灌对山地梨枣树生理指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山地梨枣的生产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8年生梨枣树为对象,采用涌泉根灌方式,设33,132,264 m3/hm2 3个灌水定额处理,同时在相同灌水定额下,以滴灌、管灌为对照,比较各灌水定额下不同灌水方式对梨枣产量形成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与滴灌和管灌相比,涌泉根灌能够维持甚至促进枣吊的生长,同时可以维持或者减少枣树的新梢生长量和落果率。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新梢生长量、枣吊和梨枣落果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但因灌水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供试3个灌水定额条件下,枣树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均表现为涌泉根灌和滴灌较管灌显著提高。不论采用何种灌水方式,随灌水定额的增加,枣树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均不再持续增加,但灌溉水利用效率均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减小。【结论】涌泉根灌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宁夏南部干旱山区,年均降雨仅 270 mm左右.为充分发挥本地光热资源优势,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率, 1998~ 2001年 3年时间,我们在喊叫水乡杨庄子村"生态建设与集流节灌示范园区"示范推广了与窖水蓄流节灌相配套的枣粮 (经 )间作种植技术,变单一种枣树或粮食的一元结构为多元结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亩产值由原来的 50~ 80元提高到 600~ 800元.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新疆枣树与绿豆间作对枣园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以评价枣园间作绿豆的合理性。对新疆和田枣园枣树单作及间作条件下的枣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营养结构及微生物数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枣树单作相比,枣园行间间作绿豆,枣树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发生改变,浅层及深层土壤食细菌线虫比例增高18.93%和21.45%,植物寄生线虫比例降低62.56%和61.62%;枣豆间作枣树根际浅层、深层土壤细菌数量显著增加,分别增加51.51%、41.13%,真菌数量显著降低,分别降低50.11%和37.53%,使得土壤由"真菌型"向"细菌型"转变;土壤浅层、深层pH降低至7.92和7.93,浅层、深层含水量上升至7.57%和5.80%。枣树间作绿豆有益于枣树根际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绿洲灌区套作系统的光能和灌水利用效率,实现节水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目标。在限量灌水条件下,进行了甜瓜/向日葵单套作灌溉试验,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9种灌溉制度下甜瓜/向日葵单套作系统的光能利用率和繁殖分配。结果表明,甜瓜/向日葵套作系统的生物量积累和光能利用率显著高于2种作物单作,套作系统的总生物量和光能利用效率在灌水次数9次和灌水定额450 m~3/hm~2时达到最大,光能利用效率(1.25%)比甜瓜、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93.50%、75.32%,套作系统总生物量(15 724 kg/hm~2)比甜瓜、向日葵单作分别提高87.30%、92.79%。甜瓜、向日葵套作显著提高了2种作物地上部繁殖分配比例,2种作物单作各灌水处理间繁殖分配比例无显著差异。甜瓜/向日葵套作系统的适宜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水9次、灌水定额450 m~3/h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灌溉模式对枣棉间套作微生态区域温湿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模式对枣棉间套作体系下生态区域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以期确定不同灌溉模式的生态影响效果,为优化枣棉体系灌溉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在处理1(红枣单作)、处理2(枣棉一行双管)、处理3(枣棉微喷)、处理4(沟灌)和处理5(对照)棉花单作中分别设置不同点的3个EL - USB自动温湿度计,连续3d监测距红枣树不同距离点的微生态区域温湿度的影响变化.[结果]东西走向的红枣树对微生态区域温度影响是树南>树北>树行间,对湿度影响是树行间>树北>树南;不同灌溉模式对微生态区域温度影响是处理5>处理1>处理4>处理2>处理3,对湿度影响是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1>处理5.[结论]枣树对树南树北的温湿度有影响,温度表现为树南>树北>树行,湿度与温度成负线性关系;枣棉间套作复合种植模式比单作模式田间的温度低,而湿度高,其中以枣棉间套作中红枣采用微喷和一行双管灌溉模式对微生态区域温度降低和湿度增加的影响较大,这种影响有利于提高红枣坐果率.  相似文献   

14.
小麦玉米畦垄间作空间格局及节水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微型蒸渗器结合TDR土壤水分测定仪及作物生理生态指标常规方法测定小麦玉米畦垄间作不同空间格局条件下小麦玉米群体产量效应、耗水规律、水分利用效率及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并结合气象数据比较不同间作模式的优越性,分析不同间作方式及灌溉措施对产量、生长动态、灌溉水及降水利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畦垄间作模式利用畦灌与垄作沟灌的特点,将畦灌小麦与垄作沟灌玉米相结合形成新型间作模式,在适宜的间作格局(即处理W7M)下,小麦-玉米的群体产量较传统间作提高1.16%,节水9.85%,经济效益较传统间作、小麦单作、玉米单作分别提高1.23%、43.46%和8.17%。与传统间作相比,畦垄间作在相同灌水量水平下,能有效降低棵间无效蒸发损失,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是一种经济可行的节水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彭霄  蒲甜  杨峰  杨文钰  王小春 《中国农业科学》2019,52(21):3763-3772
目的 探究不同灌水比例和灌水时间对单套作玉米产量及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构建套作复合群体水分高效管理技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动式遮雨棚水分精量控制,2016—2017年连续2年在灌溉定额4 050 m 3·hm -2条件下,设置2种种植模式(单作A1、套作A2)、3种灌水比例(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25%+灌浆水25%,B1;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B2;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B3)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灌水时间和灌水比例对玉米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棵间蒸发量、耗水特征、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结果 相同的灌溉定额下,玉米拔节后单作土壤含水量比套作平均高出16.60%,拔节期—成熟期套作棵间蒸发量平均较单作高出23.60%;单套作耗水强度高峰期均为拔节—抽雄期,日耗水强度最高达到7.21 mm·d -1,耗水量占全生育期21.62%—31.67%,拔节期后套作阶段耗水强度均显著高于单作,平均高出3.68%;单作玉米产量在播种水25%+拔节水35%+灌浆水40%时达最高,平均较单作其他处理提高16.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1.71%,而套作则在灌水处理为播种水25%+拔节水25%+抽雄水15%+灌浆水35%时,穗粒数、有效穗数平均较其他灌水处理增加4.47%、6.97%,从而使产量平均增加22.07%,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9.11%。 结论 本试验灌溉定额为4 050 m 3·hm -2下,播种、拔节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35%、40%有利于提高单作玉米产量,而套作玉米采用宽窄行带状栽培则需要增加一次灌水时间,在播种、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分别灌水25%、25%、15%、35%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解枣棉间套作条件下红枣供水状况与单作红枣间的差异性,研究红枣种植中主要应用的3种灌溉模式和不同红枣灌水量对红枣的影响。[方法]通过设计3因素2水平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红枣枣吊长度、枣吊数量、开花数量、果径变化以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灌溉模式下,枣吊长度滴灌〉沟灌〉微喷,单个枣股枣吊数量和单个枣吊蕾、花数以及横纵径之积均为滴灌〉微喷〉沟灌,且红枣单株产量滴灌〉沟灌〉微喷,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灌水量水平下,红枣各项调查指标均表现为高灌溉量处理优于低灌量处理,枣单株产量高灌量显著大于低灌量。[结论]该研究表明,滴灌、微喷和沟灌增加灌水量都能显著促进红枣的生长和产量提高,3种灌溉模式对红枣的影响表现为滴灌〉沟灌〉微喷。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棉花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枣园间作棉花为材料,在棉花的主要生育期,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棉花的光合指标及棉花的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盛花期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日变化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W3>W2>W4>W1;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棉花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轻度水分胁迫下棉花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300~350 m/667 m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Merrill]间作种植模式下群体干物质积累及经济效益。[方法]以郑单958和鲁黄1号为供试品种,在黄淮海平原地区研究了间作种植模式对玉米大豆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玉米单作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间作,尤以吐丝后为甚,达到极显著水平;大豆干物质积累量开花前和开花后单作均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量单作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间作,转运率玉米间作较单作高出0.59%,大豆间作较单作高出4.74%。对干物质积累过程用Logistic方程模拟,可知玉米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达到显著水平,大豆单作和间作的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及其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间作的土地当量比总和为1.30;从产量和产值来看,间作产量总和为10.97t/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0.64%和326.85%。间作的产值总和为25796.23元/hm2,比玉米和大豆单作分别高出12.67%和104.68%。[结论]该研究可为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杏棉间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杏棉间作下棉花的生长发育,为杏棉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进行间作棉与单作棉对比试验.[结果]间作棉比单作棉生育期晚8 d;出叶速率在出苗-现蕾期最快,间作棉为6.2 d/片,比单作棉慢0.7 d/片;截至打顶时,间作棉株高为58.01 cm,单作棉为64.51 cm;间作下棉花的真叶数、果枝数减少,主茎节间变长,始节高度上长升,总果节数比单作棉低53.47;,收获株数18.34×10<'4>株/hm2,单株结铃数3.6个,单铃重5.25 g,衣分38.6;,皮棉产量1 352.84 kg/hm2.[结论]杏棉间作条件下主要影响棉花的衣分、产量.其中衣分比单作棉低4.3;、产量低4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