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豆蚜虫是本县大豆的重要害虫。每年5月下旬到6月中旬,大豆蚜虫的天敌多少,直接影响着大豆蚜虫的发生程度。 通化县大豆蚜虫优势天敌种类主要有脉翅目:大草蛉(Chrysopa septempunctata Wesmael)、丽草蛉(Chrysopa,ormosa Brauer)、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鞘翅目: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nnaeus)、龟纹瓢虫(Propylaea japonica Thungberg)、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 Pallas);膜翅目的日本豆蚜茧  相似文献   

2.
大豆蚜虫是吉林省大豆上的重要害虫。一般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45.6%,有蚜株率75.9%,大发生年份发生面积占大豆面积64%,有蚜株率在88%以上,对大豆为害较大。为搞好大豆蚜虫的预测和防治,我们借助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大豆蚜虫发生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预测和防治指标,供参考。材料与方法材料取自吉林省不同地区的36~81个大豆蚜虫测报点的调查资料。各测报点从1975~  相似文献   

3.
刘章富 《植物保护》1986,12(4):16-18
为了确切地掌握田间大豆蚜虫的发生量,更好地指导防治,于1984—1985年对大豆蚜虫进行了多点、多次的田间调查,确定了大豆蚜虫的分布型及形成原因,并列出相应的序贯抽样式和对照表。  相似文献   

4.
通化县大豆蚜虫的主要天敌有:日本豆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bmeab)、大豆蚜茧蜂(Trioxys anctus Haliday)和三叉蚜茧蜂(Trioxys sp.)。其中日本豆蚜茧蜂约占95%以上,一般年份寄生率可达34%~70%,是大豆蚜虫前期的重要天敌。由于后期重寄生率高,羽化率低,失去对蚜虫的控制作用。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栽培方式进行大豆蚜虫重寄生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5.
奚启新  郭景泉 《昆虫天敌》1992,14(2):65-66,68
蚜虫既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又是大豆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每年因蚜虫的直接为害和其传播大豆花叶病毒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测定有关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及其对天敌的毒性,合理用药,保护天敌,达到既控制蚜害又减轻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测定了八种杀虫剂对危害大豆的三种蚜虫的杀伤效果和对二类天敌的毒性,从中选择出了适宜的药剂。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黑河地区大豆蚜虫发生规律,2014年利用吸虫塔和田间定点、定期的方法对大豆蚜虫的扩散飞行及发生规律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吸虫塔监测中大豆蚜虫有翅蚜于5月13日始见,10月21日结束,历时154 d;其间共出现6次峰值,其中7月初至9月初的3次虫峰数量较多.田间无翅蚜最早出现在6月24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3个峰值;田间有翅蚜虫最早出现在7月1日,在整个大豆生长期间出现2个峰值.  相似文献   

7.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8.
大豆蚜虫是危害大豆的重要害虫,马拉硫磷作为有效防治大豆蚜虫的杀虫剂之一,不仅可以在致死浓度下直接杀死大豆蚜虫,其在亚致死浓度下还会引起大豆蚜虫生理和行为的改变。分析了马拉硫磷3个亚致死浓度(0.05、0.10和0.20 mg/L)对大豆蚜虫生理特征和生命表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拉硫磷在0.20 mg/L下处理大豆蚜虫后,其若蚜的发育历期(7.48 d±0.18 d)比对照的(5.78 d±0.30 d)显著延长;同时成蚜的生殖期、寿命和全世代周期也分别比对照的缩短了4、6和4 d。在0.10 mg/L处理下,马拉硫磷可刺激大豆蚜虫生殖功能,单头产蚜总量比对照组提高24%;但当浓度增加到0.20 mg/L时,单头产蚜总量却比对照组降低37%。生命表参数结果显示:0.20 mg/L的马拉硫磷可显著降低大豆蚜虫的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但显著增加种群倍增时间(Dt);0.10 mg/L的处理情况则相反;0.05 mg/L处理的各项指标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大豆蚜虫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是铁岭地区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六十年代以来,由于田间广泛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大量天敌生物受害,致使七十年代以来蚜害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78至1983年我们开展了间隔施药防治大豆蚜虫试验。几年来,示范防治面积达4234亩,结果证明,间隔施药防蚜效果好,省工、省药、减少农药杀伤天敌和污染坏境,有利于恢复与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0.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1.
范遗恒 《植物保护》1990,16(2):35-35
目前我市大豆蚜虫发生量采取经验预报法,为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我们整理了1972—1987年16年间的大豆蚜虫发生量资料(以高峰日百株量为代表),结合经验预报选取了大豆蚜虫迁入大豆田后至发生盛期前(即田间蚜量波动期)6月上、中旬的降雨量与大豆蚜高峰期蚜量间关系密切,试用于发生量预测,现将结果述后。 蚜虫发生程度分级:1979年前无固定测报田,靠田间调查,有的年份因防治打药,这样年份所调查的高峰日百株蚜量,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发生程度;结合历年对发生程度的宏观观察记载,将两者互相对照,加以校对,确定发生程度级别。高峰日百株蚜量1—3万头者为1级(轻);3—5万头者为2级(中等发生);5万头以上者为3级(重发生)。 6月上、中旬降雨量分级:根据16年降雨量的实际情况分级标准是:50毫米以下为1级;60—70毫米为2级;71—138毫米为3级。具体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了大豆植株体内次生化合物之一的木质素与大豆对大豆蚜(Aphis glycinesMuts)的化学防御反应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木质素含量高的品种防御蚜虫为害的能力高于含量低的品种,抗蚜性较强。木质素是大豆实现其化学防御机制的物质之一,为了解植物抗蚜性机制及其生化基础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秋大豆害虫种类比较多 ;其中危害比较严重的有蚜虫、叶跳虫、豆秆蝇、豆青虫和豆荚螟。蚜虫多集中在豆株生长点、顶叶和嫩叶背面危害。大豆受害后 ,叶片卷缩 ,植株矮小 ,生长停滞 ,且传播病毒病。豆青虫(主要是豆小夜蛾、长须夜蛾、银纹夜蛾)危害严重时将叶肉及表皮全部吃光 ,仅留叶脉 ,有的还危害大豆嫩尖、花器和嫩荚。一般减产10%左右 ,严重的减产15%以上。据我们观察 ,9月上中旬为幼虫暴食阶段 ,也是防治的关键。早播生长嫩绿的豆田是防治的重点。豆秆蝇以幼虫蛀食茎内组织 ,一般造成大量的隐害株 ,受害早且严重的枯尖死苗 ,或被…  相似文献   

14.
大豆花叶病种子带毒及介体传播在流行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植株的生育时期,对大豆花叶病的发展程度和危害性,有明显的影响。单叶期最感病,抗性随着生育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单叶期潜育期最短、发病率最高,危害性最大。开花、结荚期后感病,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大,黑龙江省大豆田出现的蚜虫中,大豆蚜、桃蚜、玉米蚜、棉蚜均能传播SMV,蚜虫最早出现于6月上中旬,高蜂为7月中下旬,大豆花叶病田间传播主要发生在7月中旬以后,8月为传播盛期,观察圃病害传播初期,病株有明显的梯降分布。与对照区呈鲜明对比,说明除早期形成的病苗外,没有其他的自源侵染,病害传播距离不远,多数在5-15米内,少有超过25米的,垅间和逆风向传播距离更短,种子带毒形成的病苗,在流行中起主导作用。蚜虫传播发生晚,主要引起种子斑驳。  相似文献   

15.
重茬大豆减产是众所周知的,然而,近几年,由于受于价格的影响,重茬大豆的种植面积越来越大.1991~1992年,我们在合理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茬大豆施用呋喃丹试验,结果表明:亩施3%呋啸丹2~3公斤,亩增产大豆12.5—25.7公斤。增产原因:一是能有效的防治孢囊线虫的危害,其防效为58.0%;二是能有效的控制前、中期的蚜虫危害,防效为52—67%,同时还可减轻地下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李延华  吕文清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334-334,356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在系统显症前蚜虫不能传毒(Schultz等,1983;郭井泉等,1989),郭井泉(1989)通过有效积温这一参数,建立了预测SWV显症率的电算模拟模型,这对评估SMV的田间扩展速度及为害程度有重要价值。由于植物病毒的潜育期在抗性不同品种上差异很大(Lei等,1986),致病力不同的毒株也可能影响病毒的显症率。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田间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粒体线条状,大小714-729×12-13nm,粗提纯液与SMV抗血清呈阳性反应。寄主范围窄,接种5科14种植物只侵染大豆,呈系统花叶症状。体外抗性。钝化温度65-70℃,稀释限点10-3-10-4,体外保毒划3-4天。传毒方式:可通过种子、蚜虫和摩擦接种传毒。根据以上特性,侵染大豆的花叶病毒,毒原应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于马铃薯y病毒组(Potyvirus group)的成员。  相似文献   

18.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9.
G—P复合生物杀虫剂对豆田蚜虫及其天敌的毒效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G-P复合生物杀虫剂大豆田蚜虫及其天然毒效的室内测定和田间试验的结果。G-P400倍液室内试验对大豆田蚜虫24小时时致死死率为77.3-80.5%,48小时达91.3-96.1%。田间试验防效达91.0%,与氧化乐果1000倍液的毒效相。G-P杀虫剂蚜虫天敌呈现低毒性。  相似文献   

20.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在系统显症前蚜虫不能传毒(Schultz等,1983;郭井泉等,1989),郭井泉(1989)通过有效积温这一参数,建立了预测SWV显症率的电算模拟模型,这对评估SMV的田间扩展速度及为害程度有重要价值。由于植物病毒的潜育期在抗性不同品种上差异很大(Lei等,1986),致病力不同的毒株也可能影响病毒的显症率。明确特定SMV株系及品种与显症率之间的关系,能推测田间SMV的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