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我国蓝藻(蓝细菌)分布广泛,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近几年来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我国大型湖泊由于水体日趋严重的富营养化而加剧了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如我国云南  相似文献   

2.
一、蓝藻水华的形成我国蓝藻分布广泛,近年来养殖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养殖中后期水温适宜,水体pH升高,导致全国主要鱼类养殖区养殖中后期蓝藻大量繁殖和高密度聚集,蓝藻水华频繁发生,给鱼类养殖带来很大的危害。蓝藻水华发生时,蓝藻漂浮于水面成翠绿色的水体或薄层,江浙一带称为"湖靛",福建称"铜锈水"。  相似文献   

3.
养殖水域蓝藻的发生与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清旭 《科学养鱼》2006,(10):76-76
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农业上广泛施用化肥,大量污水排入水体中,使很多水体富营养化。最近几年,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发展,养殖水域中的有机质含量逐步增加造成养殖环境的急剧恶化,水中的有害藻类含量逐步增多,在富营养化水体中,浮游植物群落发生了以甲藻和硅藻为主转变为以绿藻和蓝藻为主的变化。由于蓝藻的大量增殖,常在水表聚合成数厘米厚的一层蓝绿色的藻浆,这就是所谓的“蓝藻水花”(Warerbloom)。  相似文献   

4.
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表征之一即是蓝藻“水华”的大量暴发。2003年8月26日,凌海市西八千乡60亩南美白对虾淡化养殖水面不同程度地漂浮着厚积的绿色黏膜,对虾陆续死亡。经笔者镜检鉴定确认是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所致。2004-2005年盛夏初秋,又相继在各类中小型鱼塘出现了蓝藻“水华”现象。2006年经实地防治试验,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高温期养殖水体微囊藻的发生。现将养殖水体防治微囊藻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宗进 《内陆水产》2004,29(11):24-25
养殖水体是鱼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水体环境的优劣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产量的高低。目前虽然有一些先进的水质测定仪器,但是在生产实际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养殖生产者还是靠平时观察池塘水质的情况来了解和掌握养殖鱼类生存、生长状况,根据水体的颜色判定水质肥瘦,进而调整投饵次数和换水量等。  相似文献   

6.
蓝藻为单细胞生物,无细胞核、无色素体,呈蓝绿色,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其繁殖速度快,生命力强,在高温季节蓝藻一旦形成优势,水面可形成5—10cm厚的浮膜,影响水体的透明度,引起缺氧。蓝藻死后其分解产物蓝藻毒素可污染水质,使鱼虾中毒。蓝藻大部分为不易消化的藻类,鱼虾摄食后消化率很低,且蓝藻池中养殖的鱼类有很大的土腥味,影响鱼类品质,进而影响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7.
为验证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各类型水体蓝藻的杀灭作用,于2015~2016年选取以盐碱水、淡水、生活污水为水源的3类蓝藻暴发的养殖池塘,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与传统灭藻剂(硫酸铜)杀藻效果的对比试验;于2016年7~8月在蓝藻暴发的沧州市南湖开展了生物蓝藻抑制剂对大型景观水体蓝藻杀灭作用的试验。结果显示,对上述4种类型水体使用生物蓝藻抑制剂,48 h后蓝藻被杀灭,水体中氨氮、硫化氢均未检出,pH降到8.0以下,溶氧量上升到4.5 mg/L以上,藻相以绿藻门的小球藻为主,水质优良。使用传统杀藻剂虽然能杀死蓝藻,但水体的pH、氨氮、硫化氢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试验证明,生物蓝藻抑制剂可以在2~3 d内有效去除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并改善水质,在大型水体"水华"综合治理中也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不良养殖水体主要指养殖池塘中的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毒性含量超标,对鱼类产生了严重危害的水体。若不及时对不良水体加以调节处理,鱼类受其影响不仅不能正常生长,还会导致大量死亡,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9.
优化养鱼水体生态结构和调节水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体中不同藻类及浮游动物被鱼、虾等消化吸收率并不相同 ,有的易于利用 ,有的甚至造成危害。水产养殖和生态学对养殖水体的生态结构和化学因子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于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对水体化学环境影响的研究有许多报道 ,但其调节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结构 ,特别是关于直接接种藻类 ,调节水体生态结构的研究报道较少。根据研究 ,滩涂鱼塘水体藻类以蓝藻门为绝对优势门 ,而蓝藻门中许多藻类不易被鱼消化 ,本文研究了接种易被鱼消化吸收的小球藻和有益微生物对养殖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 ,为调控水质和优化水体藻类及浮游动物种群、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
养殖水体中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害会引发鱼类的各种病害,这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属于水体中的生物性环境因子。而诸如水温、不良水质、食物缺乏、机械损伤等因素则属于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鱼苗、鱼种培育阶段,不良非生物环境因子也会引发多种病害,影响鱼类生长,造成养殖成活率下降,导致经济损失。现将各种非生物性环境因子对养殖鱼类的影响及其对策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水体颜色与鱼类饲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学 《齐鲁渔业》2006,23(10):20-20
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养殖的经济效益。鱼类养殖水体的水质好坏一般从两方面来判定:一方面是通过常规的水质化验来衡量水体的各项指标是否适合鱼类的生长;另一方面是通过水色“看”水质。1黄褐色水质(包括褐色水、褐绿色水)此种颜色的水体中所含的藻类以硅藻门、绿藻门的藻类为主。硅藻是许多水生动物及其幼体的优质饵料。  相似文献   

12.
内陆天然水域生物调控措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生物操纵方法,通过在富营养化程度较低的温带非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凶猛鱼类,在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亚热带、温带养殖性藻型水体放养鲢、鳙鱼40~50g/m^2、控制底栖鱼类、移植适宜水生植物、严格限制草食性水生动物,在草型湖泊控制草食性水生动物、保护和恢复水下植被等措施,可有效改善水体生态环境,净化水质。  相似文献   

13.
鲈鱼池塘水质恶化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振伟 《科学养鱼》2006,(12):18-18
症状:过肥过浓、蓝藻过多、水体混浊呈白灰色或奶白色,或者水体表面是厚厚的蓝藻、蓝藻下的水质呈白灰色或奶白色等一些不好的水体。起因及防治:在鲈鱼养殖过程中,不管前期还是后期都会产生水体过肥过浓的现象,此现象的产生一般是因专养而且投喂的饲料是冷冻鱼,鲈鱼吃食量大,排  相似文献   

14.
三、鱼病的预防(一)消毒养殖水体近些年来,由于忽视鱼类养殖水体的清消工作,发生的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给我国淡水养殖业带来的损失是惨重的,教训是深刻的。池塘的清整消毒主要包括修整鱼池和药物清塘。1.修整鱼池鱼类养殖水体,特别是鱼塘,经过一段时间的养鱼后,淤泥  相似文献   

15.
"养鱼先养水",良好的水质对养殖鱼类的生存和生长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就影响养殖鱼类水体生态环境的理化因素和生物因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一、黄颡鱼养殖的发展前景 黄颡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干支流及附属水体中,在江河、湖泊、沟渠、塘堰中均能栖息,是一种自然水体中的经济型鱼类。以前黄颡鱼没有进行人工饲养,市场所销售的商品鱼主要从天然水体中捕获。近年来,黄颡鱼的市场需求量日渐增大,其在自然水体中的资源不断减退,而其人工养殖又主要以池塘套养为主,  相似文献   

17.
鱼类氮、磷营养与水体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氮、磷为鱼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的推进以及水产饲料的广泛使用 ,由此而产生的水体环境氮磷的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 ,有研究证实 ,饲料中 70 %左右甚至更多的氮、磷将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养殖水体 ,当氮、磷在养殖水体中逐渐富积并达到一定值时 ,将形成水体富营养化 ,并严重威胁到鱼类生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罗非鱼养殖过程中水体尿素含量的变化特征,分两期试验探讨了投喂和充气对罗非鱼养殖水体尿素、pH、氨氮、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前期试验中,充氧条件下喂食和不食组的尿素浓度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保持相同的变化趋势,两组尿素浓度水平差异不明显。后期试验中,充气喂食条件下尿素浓度水平高于充气不喂食组,高于不充气不喂食组,充气喂食组的尿素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充气不喂食和不充气不喂食组尿素浓度变化趋势一致;亚硝酸在三组中均处于较低的浓度水平,但不充气不喂食组高于其余两组;充气喂食组氨氮浓度水平最高,且是保持上升的趋势,其余两组氨氮浓度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结果表明,本实验鱼类养殖水体尿素含量主要受到鱼类生理代谢活动影响,而饲料是水体氨氮的主要来源,充气对水体尿素浓度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在对一个水体渔业利用方式上,我们主张首先通过利用鱼类天然饵料,以发挥水体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增加外源性营养物质,如投饵施肥等,逐步向集约养殖过渡。  相似文献   

20.
一、引发鱼类疾病的各种水体因素1.养殖水体的空间因素养殖水域是水产动物的活动场所。在池塘养殖中,每个养殖动物所拥有的活动场所的大小,取决于水域的面积、水深及放养密度、种类和规格。俗话说“宽水养大鱼”,即明确地表明了水体空间小时,会抑制其生长和发育,体质也变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