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草鱼出血病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渔业》1977,(6):25-27
草鱼出血病是1970年首先在湖北省黄陂县滠口水产养殖场发现的。当时该场工人和技术人员已识别出此病与已知的其它传染性鱼病不同,并根据病鱼表现出肌肉充血这一主要症状而称它“红肌肉”病。1972年我们开始对此病进行研究,认为“红肌肉”病名,不能全面反映此病的特点,故改称“草鱼出血病”。  相似文献   

2.
<正>传染性脾肾坏死病(Infectious spleen and kidney necrosis,ISKN)俗名鳜暴发性出血病。是一种严重危害淡水养殖鳜的传染性、病毒性疾病,可引起暴发性死亡。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为虹彩病毒,目前称为传染性脾肾坏死病毒  相似文献   

3.
草鱼出血病及烂鳃、赤皮、肠炎四病是草鱼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也是危害一龄草鱼种最严重而普遍的疾病,其发病率有时高达90%以上。一旦发病往往是两种以上同时并发,甚至四病一体,而且发病季节长、死亡率高、流行广。草鱼是我市池塘养殖最主要的品种之一,由于草鱼“四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的草鱼出血病,是对草鱼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草鱼鱼种最易发生,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很高,对渔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 草鱼出血病流行于水温较高的6—10月,水温27℃以上最为流行,8月份为高峰期。根据病鱼所表现的症状及病理变化,大致可将症状区分为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5.
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对比,查证有关资料,从流行方式、病血病状、内脏解剖及药物试验,饲料配方的调整等方面对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病因及防治进行了研究。鱼类应激性出血病,是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非传染性疾病;通过调整饲料配方和抗应激药物的治疗,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单晓鸾 《齐鲁渔业》2005,22(10):21-24
1暴发性败血症(细菌性出血病) 这是目前草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流行面积最广、流行季节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7.
草鱼是我国广大群众最喜爱的食用鱼之一,但是草鱼的生产量往往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当然原因较多,但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草鱼种易患传染性出血病,在规格和数量方面达不到成鱼生产上的要求。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1977)初步确定该病的病原是病毒。目前用药物是难以达到治愈鱼类病毒病的目的。因此采取预防的办法是目前杜绝或减轻该病发生和流行的有效途径。从现代流行病学观点来看:寄主、病原、环境三者的关系与疾病的爆发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采取正确的生态学方法预防草鱼传染性出血病将必然产生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常秀岭 《河南水产》1998,(2):10-10,12
鲫鱼出血病是一种暴发性传染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治疗困难,是近年来鱼类养殖中比较流行,危害严重的疾病。1997年河南省武陟驾部黄河控导工程背河河滩地彭泽鲫池塘养殖过程中,发生鲫鱼出血病。现将发病情况及防治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鱼类应激性出血病病因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调查对比,查证有关资料,从流行方式、病鱼病状、内脏解剖、药物试验、饵料配方的调整等方面的研究认为,鱼类应激性出血病属于营养性疾病,而非传染性疾病,通过配方调整的治疗和抗应激药物的治疗,能够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鱼类疫苗的选择和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免疫是防治鱼类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措施,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品化学药物残留以及病原耐药性的途径之一。目前,草鱼出血病、淡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烂鳃病、鳗鱼弧菌病、鱼传染性胰脏坏死病等已通过使用疫苗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今后,随着相关研究工作的深入,生  相似文献   

11.
《科学养鱼》2000,(9):60-61
3.细菌病毒病草鱼出血病[病原]属肠孤病毒科中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病状诊断]病鱼体内外各器官和组织呈现斑点或块状充血。病情轻者全身肌肉呈点状充血 ,下颚、鳃盖和腹部出现淡红色血斑 ,眼球突出 ;重者全身肌肉呈红色 ,鳃丝出血或苍白色 ,内脏器官均可出现点状出血 ,有时有腹水 ,肠道无食物 ,充血但不糜烂。诊断时 ,需全面观察病鱼体内外器官和组织的出血症状 ,如果出血症状明显 ,或有上述几种症状表现 ,可以诊断为草鱼出血病。[流行与危害]此病是目前草鱼饲养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它流行于全国各养殖地区 ,其中以…  相似文献   

12.
陈伟 《科学养鱼》2004,(5):50-50
近年来,小规模、分散养殖黄鳝的农户不断增加,规模养殖有扩大的趋势,但大多数是从市场购笼捕黄鳝进行暂养、饲养或补充养殖,给防病工作带来了困难,尤其是黄鳝出血病,成了困扰大家的一个难题。 黄鳝出血病属败血型疾病,发病快,传染性强,处  相似文献   

13.
草鱼出血病是我国淡水渔业中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已研究出疫苗免疫防治的有效方法,而且疫苗制备已进入工厂化规模生产。但是以往的生产工艺中病毒株采用低温冷冻或磷酸甘油缓冲液4℃保存法,疫苗成品为水剂,这样病毒株的毒力稳定性较差,疫苗保存期较短,而且不能长途运输。为了保证疫苗质量和便于运输、使用,参考人、畜用疫苗制备方法,很有必要建立疫苗、病毒株冷冻干燥保存浩。本文就草鱼出血病细胞疫苗和病毒株冷冻干燥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及主要设备草鱼出血病细胞培养灭活疫苗:按“草鱼出血病灭活…  相似文献   

14.
草鱼出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性疾病,它会引起草鱼大批死亡。已有报告指出,在病鱼肾组织的超薄切片中观察到病毒粒子的存在,并认为肾脏是草鱼出血病病毒侵袭是严重的器官。在制备草鱼出血病组织疫苗时仅取病鱼的肝、脾、肾和肌肉组织,肠道组织往往弃之不用。为了进一步确定病  相似文献   

15.
一、草鱼细菌性出血病与病毒性出血病 1.症状与诊断草鱼细菌性出血病: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腹水并有溶血现象。早期肠道内有少量食物,并且有充气的现象、多粘液,同时鳃丝末端腐烂。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病鱼体表各组织器官或组织出现斑点或块状出血,甚至全身出血,  相似文献   

16.
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性出血病,该病流行广、发病快、周期长、死亡率高(死亡率为10%~80%,如不及时治疗,死亡率可达90%以上),为淡水养殖危害最大的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7.
由病毒引起的青鱼出血病是危害青鱼最严重的疾病。虽然确证了青鱼出血病的病原是病毒,但未见国内外有关对其分离和鉴定的报道。本研究采用了CIK细胞系(草鱼肾脏组织细胞系)和EPC细胞系,对其进行了病毒分离,并进行了电镜观察,及物理、化学特性的检测。证实青鱼出血病病是一种RNA病毒,属于呼肠弧病毒科(Reoviridae)。  相似文献   

18.
<正> 二龄青鱼疾病较多,尤其是出血病、肠炎病危害更大,使其成活率一般仅有20%左右,严重阻碍了青鱼养殖生产的发展。五十年代中期,浙江省卫生实验院流行病组和五十年代末期,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先后对青鱼传染性肠炎病致病菌进行过研究。我们自1978年以来,先后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研究、疫苗制备及生产性免疫防病等试验研究,并结合生产利用青鱼出血病、肠炎病灭活疫苗对二龄青鱼进行免疫预防注射,成活率一般可达70%以上,效果显著。现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9.
张金宗 《内陆水产》2006,31(8):29-29
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季,也是鱼病流行的高发期,常见的鱼病有传染性鱼病、寄生虫鱼病和缺氧浮头。养鱼户应加强鱼病防治,发现鱼病,对症下药,及时防治。1传染性疾病传染性鱼病包括由病毒引起到出血病和细菌引起到肠炎、赤皮、烂鳃,俗称“老三病”,预防如下。1.1池塘每隔10d ̄15d用  相似文献   

20.
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的简易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沂师范学院实习基地水产繁育养殖研究中心(原临沂农校实习基地 ) 1992年建场养鱼 ,1994年开始陆续有草鱼出血病的发生 ,我们自 1995年开始着手进行出血病免疫预防试验 ,采用本场出血病鱼病料做病毒种源制做灭活苗 ,对本场草鱼进行免疫注射 ,有效的预防了本病的发生 ,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灭活疫苗的简易制备与应用试验报告如下。1 病料来源与确认1 1 病料毒种的来源 取新鲜出血症状表现明显的自然死亡或濒临死亡的鱼 ,要求皮下肌肉、口腔周围、鳍基部、鳃盖、肠道、肝脏等部位出血或全身肌肉鲜红的病死鱼为好 ,主要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