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大蟾蜍卵孵化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发育起点温度、发育有效积温和蝌蚪成活率,将产出当天的大蟾蜍卵采集回实验室,分别置于5个不同温度(10℃、15℃、20℃、25℃和30℃)下孵化,观察和测量记录卵的孵化率、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体长及每个温度下卵的发育历期。光照周期设为14L∶10D。结果表明:温度对大蟾蜍卵的孵化率影响显著;孵化后3 d蝌蚪的成活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30℃下孵化的蝌蚪在2 d之内全部死亡;温度对大蟾蜍卵孵化后3 d蝌蚪全长的影响极显著(F=55.592,df=4,N=50,p<0.000 1),大蟾蜍的卵孵化后3 d蝌蚪的全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应用直线回归法和直接最优化法算得的大蟾蜍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0.35℃、68.64℃/d和0.15℃、69.29℃/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温度、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时间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探讨中华大蟾蜍受精卵孵化的最适温度和光照时间。[结果]不同温度下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孵化率及蝌蚪成活率差异极显著(P0.01)。20℃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温度,此时其孵化率和蝌蚪成活率均在90%以上,且孵化时间较快,随着温度升高孵化速度加快,但孵化率与蝌蚪成活率明显下降。25℃下不同光照时间对中华大蟾蜍蝌蚪孵化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中华大蟾蜍蝌蚪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每天24 h光照是中华大蟾蜍受精卵的最适孵化光照时间。[结论]该研究可为促进中华大蟾蜍养殖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温度对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幼体发育及成体繁殖性能的影响,将刚孵化的日本沼虾溞状幼体分别置于21 ℃、26 ℃和31 ℃的恒温水体中连续培养90d,观察其发育和成体繁殖性能。结果显示:日本沼虾个体发育速度随培养温度的升高而加快,21 ℃、26 ℃和31 ℃溞状幼体完全变态成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54.7 ± 1.5)d、(24.0 ± 1.0) d和(19.3 ± 0.6) d;实验水温不影响日本沼虾溞状幼体的成活率,但影响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成活率,21 ℃组溞状幼体变态成仔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26 ℃组和31 ℃组(P<0.05);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性腺发育,在90 d的试验期内,21 ℃组未出现抱卵个体,31℃组最早出现性成熟个体,首次抱卵时间为(55.7 ± 5.5) d,比26 ℃组提前了约17 d。雌虾首次抱卵量在26 ℃组显著高于31 ℃组,但相对繁殖力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26 ℃组日本沼虾体长和体重均最大,且显著高于21 ℃组(P<0.05)。本研究表明,温度影响日本沼虾的生长与发育,但不改变其相对繁殖力;高温促进性成熟个体的小型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结果表明,茶长卷蛾Homona magnanima(鳞翅目,卷叶蛾科)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常数(K),以及预测式(N)分别为:卵期C=11.63±1.23(℃),K=100.24±9.99(日度)N=100.24±9.99/T-(11.63±1.23);幼虫期C=3.20±1.83(℃),K=634.08±56.46(日度),N=634.08±56.46/T-(3.20±1.83);蛹期C=10.40±1.74(℃),K=93.83±12.10(日度),N=93.83±12.10/T-(10.40±1.74);全世代C=6.37±1.14(℃),K=822.14±53.95(日度),N=822.14±53.95/T-(6.37±1.14);经推算验证,与各地实际发生世代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日本沼虾末期幼体变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不同水温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末期幼体蜕壳变态过程、变态率、存活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25~26℃是日本沼虾蚤状幼体最后1次蜕皮变态的最适水温;30℃以上时多数幼体会产生明显的热应激行为反应;水体振动、强对流等环境刺激可提高幼体兴奋,引发高死亡率;29℃以上高水温培育的青虾幼体品质偏低,末期幼体蜕皮变态后3 d的总存活率小于20%。  相似文献   

6.
观察罗氏沼虾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并探究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可划分为8个阶段,包括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溞状幼体期。在一定温度下,胚胎发育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为30℃,此时幼体开口率和孵化率最高,也可以起到节约成本的作用,发育温度和发育时间的回归方程为y=181.127-9.921x+0.149x2。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pH值和摄食后不同时间条件下西施舌胃蛋白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在pH为3.0时,西施舌胃蛋白酶最适温度为50℃,明显高于生理温度,酶活力达到最大(290.18±20.11)U;在温度为50℃下,最适pH值为2.6,酶活力达到最高,为(426.59±30.80)U,远低于生理pH;西施舌在摄食后,胃蛋白酶的活力有明显的提高,摄食后0.5 h西施舌胃蛋白酶的活力达到最大值(96.04±30.02)U,其后活力降低,但在摄食后4 h时,活力又有回升,之后又趋于最低值(43.06±6.69)U。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蝌蚪在不同生长发育变态时期的主要性状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比值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牛蛙蝌蚪在后肢长出前、后肢长出后到前肢长出前、前肢长出后这3个阶段,尾长/体长、消化道长/体长比值的差异显著,说明此为蝌蚪形态的剧变时期。牛蛙蝌蚪体长生长方程Lt=3.738[1-e-0.0948(t+1.2529)];体重生长方程Wt=123.65[1-e-0.9852(t+1.4058)]2.1819;体长与体重关系式W=0.074 2 L3.067。温度对牛蛙蝌蚪的生长发育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在22℃以上时,蝌蚪才能完成变态发育,并以在30℃时的变态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茶蚕Andraca bipunctata walker(鳞翅目,蚕蛾科)的卵,在有效温度范围内,发育进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恒温条件下,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7.39℃,有效积温常数为201.69日度。卵期发育的数学模式:y=7.39+201.69x,预测式:N=(201.69±32.34)/(T-(7.39±2.90))。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棉蚜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对湿度为5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温度(26,28,30,32,34和36℃)棉蚜的发育速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棉蚜的死亡率增加,繁殖率降低,寿命缩短;若蚜期从26℃的5.9d下降到34℃的4.4d,36℃时若蚜4d后若蚜的死亡率达99%,不能完成发育。在26,28,30,32和34℃时,若蚜的死亡率分别为17.5%,25.0%,25.5%,22.6%和22.0%。在28℃时,棉蚜特定年龄繁殖率(Mx)和净生殖率(R0)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4.0与53.0。在五个温度条件下,棉蚜内禀增长率(rm,d-1)分别为0.304、0.398、0.385、0.245和0.124。通过模型拟合计算得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9.0℃,致死温度为35.5℃。棉蚜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8.8℃;当温度上升到34.9℃时棉蚜不能够继续繁殖。伏蚜在28~30℃温度区间繁殖能力强,对棉花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1.
为给梨小食心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防治提供必要的依据,对梨小食心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17~29℃、相对湿度(70±7)%和光周期15h∶9h(光照∶黑暗)的条件下,测定了梨小食心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了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和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梨小食心虫卵、幼虫、蛹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10.39℃和59.84℃.d、9.95℃和200.43℃.d、10.97℃和140.82℃.d、9.80℃和448.08℃.d。  相似文献   

12.
龙眼果实采后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和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采后福眼龙眼果实在(20±0.5)和(4±0.5)℃温度下的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和品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龙眼果实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在(20±0.5)℃下贮藏2d,果实呼吸强度下降,之后明显上升;果实采后果皮细胞膜透性快速增加,果实易失重、衰老、腐烂和果皮褐变,贮藏后期果肉自溶;果肉可滴定酸和VC含量快速下降,总糖和蔗糖含量下降,还原糖含量先升后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贮藏前期下降而后期上升,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比值先升后降;贮藏后期果肉可滴定酸含量增加.而(4±0.5)℃低温贮藏可显著降低果实呼吸强度,抑制病原菌生长,延缓果实衰老和果皮细胞膜透性增加,延迟果皮褐变,减少果实失重和果肉营养成分变化,抑制果肉自溶,保持果实较高的品质,延长果实贮藏期.  相似文献   

13.
蚕豆上南美斑潜蝇的发育历期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结果表明: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在蚕豆植株上不同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不同,随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在10℃,15℃,20℃,25℃,30℃的恒温下,发育历期依次为71.8 d,47.5 d,33.7 d,16.3 d,14.1 d。卵 ,1~3龄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依次为(11.5±2.8)℃,(7.6±3.2)℃,(8.8±4.3)℃,(10.3±2.9)℃,(5.3±2.1)℃;日有效积温依次为(39.98±10.6)℃,(45.5±10.4)℃,(29.44±3.9)℃,(21.57±5.5)℃,(169.9±22.4)℃。并得出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6个回归关系式,可用于南美斑潜蝇发生期的幼虫分龄预测、历期预测和有效积温预测。  相似文献   

14.
<正> 茶尺蠖Ectropis obligua hypulina Wehrli(鳞翅目尺蠖蛾科)是我国主要茶树害虫之一。长江下游至钱塘江流域,特别是浙江、苏南和皖南一带常有较重危害,成为当地许多生产单位的主治害虫。前人对茶尺蠖的生物学、消长规律和防治方法,有过不少研究报道。进一步对于温度与茶尺蠖发育的关系,侯建文等曾就变温对茶尺蠖第一代卵期发育的影响作过研究,其它则鲜有报道。本文系在不同恒温条件下,对茶尺蠖各虫态发育作系列观察,探明各虫态与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以求对其发生规律的掌握及虫情预测的应用有所裨益。现将观察结果整理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15.
童永  沈建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2633-2635
[目的]了解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方法]对盘丽鱼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胚胎发育的形态特征和发育特点。[结果]盘丽鱼的成熟卵子为粘性,呈椭球形,其纵轴和横轴分别为1.02~1.14 mm和0.75~0.79 mm。盘丽鱼的胚胎发育过程包括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出膜期6个时期。在水温(30±1)℃的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约需50 h。受精卵约50 min后进入卵裂期,3 h后进入囊胚期,9.50 h后进入原肠胚期,20 h后胚孔封闭,50 h后出膜。刚出膜的仔鱼全长为4.29 mm。盘丽鱼卵裂前期和原肠胚期发育较快,而器官形成期发育相对较慢。盘丽鱼孵化总积温为(1 500±50)℃.h。[结论]盘丽鱼与尼罗罗非鱼胚胎发育过程相似,说明它们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不同温度对叶尔羌高原鳅热耐受性特征的影响,在水温分别为10、20、30℃的条件下,对叶尔羌高原鳅进行2~4周的驯化,以1℃/h的变温速率连续观测试验鱼的耐受温度.结果表明:各驯化温度下的最高临界温度(CTmax)、最高致死温度(LTmax)分别为35.0、36.0、36.5℃和37.4、38.0、38.5℃,最低临界温度(CTmin)和最低致死温度(LTmin)分别为;6.7、7.0,7.5℃和0.3、0.5、1.0℃.随着驯化温度的提高,致死温度的上限和下限也提高,即耐高温的能力增强,耐低温的能力减弱.经计算,叶尔羌高原鳅在各驯化温度下的温度耐受幅分别为28.3、29.0、29.0℃;在10℃~20℃的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10和0.05,而在20℃~30℃驯化温度范围内高、低温驯化反应率分别为0.03和0.05;热耐受区域面积为576.5℃;表明叶尔羌高原鳅的热耐受性明显有赖于驯化温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Bufo gargarizans)蝌蚪在不同发育阶段甲状腺的组织学变化。【方法】以处于变态高峰前后5期(28,33,38,42,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为试验材料,用Motic BA300光学显微镜对各个发育时期蝌蚪的甲状腺进行组织学观察,测定蝌蚪的全长、体质量和肝质量等形态指标,并分析这些形态指标与甲状腺直径、滤泡平均直径及最大直径的线性相关性。【结果】在28期时,中华蟾蜍蝌蚪甲状腺出现但无分泌甲状腺激素的功能;33期时,甲状腺具备了分泌甲状腺激素的能力;此后甲状腺进一步发育,在蝌蚪前肢展开期甲状腺活性达到最强;至尾完全吸收期,甲状腺机能减弱。蝌蚪全长、体质量及肝质量与甲状腺直径及滤泡直径呈正线性相关。【结论】具有分泌机能的甲状腺出现的发育时期,与两栖动物变态类型相关;分泌高峰期出现的发育时期与幼体持续时间密切相关。中华蟾蜍蝌蚪的全长可以直观地反映其甲状腺的机能活性。  相似文献   

18.
在室内对危害葡萄的黑腹果蝇的一些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观察。结果表明,黑腹果蝇在25℃下卵、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08±0.19),(4.39±0.43),(3.9±0.25)d。成虫交尾时间集中在21:30-23:00,持续5-20 min,交尾后具有梳理行为。并常将卵产在果肉边缘的坡面上,每次产2-8粒。幼虫喜在葡萄梗、器皿壁等较硬场所化蛹。羽化时间集中在4:30-7:30。成虫对不同水果的嗜好强弱程度是依次是葡萄、苹果、香蕉、桃、梨;而对巨峰、马奶、无核白、红提等葡萄品种的嗜好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葡萄损伤时间影响其嗜好程度,对损伤3 d和4 d的葡萄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损伤2 d的葡萄,也都极显著高于损伤1 d的(P〈0.01)。幼虫对葡萄和香蕉嗜好程度显著高于梨、桃和苹果(P〈0.05);对红提的嗜好程度显著大于巨峰、马奶、无核白品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测定木橑尺蠖(Culcula panterinaria)各虫态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明确各虫态的耐寒性。[方法]采用数字万用电表和低温培养箱测定木橑尺蠖1~6龄幼虫、蛹和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结果]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大小顺序为1龄幼虫[(-10.01±0.24)、(-9.75±0.13)℃]、2龄幼虫[(-11.24±0.15)、(-10.89±0.16)℃]、3龄幼虫[(-12.64±0.23)、(-12.01±0.24)℃]、成虫[(-14.39±0.20)、(-13.76±0.22)℃]、4龄幼虫[(-14.56±0.15)、(-13.94±0.21)℃]、5龄幼虫[(-15.36±0.17)、(-14.85±0.18)℃]、6龄幼虫[(-17.87±0.13)、(-16.93±0.17)℃]和蛹[(-20.95±0.09)、(-19.78±0.19)℃]。木橑尺蠖的雌成虫过冷却点和冰点都低于雄成虫,木橑尺蠖雌成虫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4.56±0.18)、(-14.61±0.19)℃,雄成虫分别为(-14.22±0.22)、(-12.91±0.25)℃。[结论]木橑尺蠖的不同发育阶段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存在显著差异,雌、雄成虫的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而结冰点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