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饲料添加剂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种皮含量极少:80%~90%异黄酮(Isoflavones)存在于子叶中,浓度约为0.1%~0.3%;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约为1%~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质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只有10%~20%。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 (SoybeanIsoflavones)主要分布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中 ,80 %~ 90 %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 ,浓度约为 0 1 %~ 0 3 %,胚轴中所含异黄酮种类较多且浓度较高 ,约为 1 %~ 2%。由于胚轴只占种子总质量的 2 %,因此 ,尽管浓度很高但所占比例却很少 ,只有 1 0 %~ 2 0 %  相似文献   

3.
正大豆黄酮是一种大豆异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具有一定的雌激素样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天然大豆黄酮主要存在于豆科植物中,尤其是成熟的大豆种子中的含量特别高[1]。大豆黄酮是天然的有效活性成分之一,研究发现它具有抗氧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脂肪分解与合成、调节血脂血压等作用[2]。大豆黄酮这种非常有效的饲料添加剂,已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中。1大豆黄酮的来源及其理化性质天然大豆黄酮的主要来源是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大豆黄酮和染料木素合称为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主要存在于大豆种子的子叶和胚轴,种皮中含量很少。大豆黄酮化学名称为4,7一二羟  相似文献   

4.
以野生天蓝苜蓿种子发育5~7d无菌苗的子叶、下胚轴和种子苗叶片为外植体,对其愈伤组织诱导及其分化的基本培齐与外源激素组合和浓度配比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子叶、下胚轴和叶片愈伤组织诱导最适宜的基础培养基分别是MS、B5和SH;激素的种类及其浓度配比对于愈伤组织的诱导因不同的外植体有很大的差异。其中,子叶、下胚轴以MS+NAA(0.5~1.0mg/L)+6-BA(0.7mg/L)效果较好,叶片以SH+NAA(0.5—1.0mg/L)+2,4-D(1.5~5mg/L)十6胡A(0.7mg/L)较好,少量下胚轴在MS+NAA(0.5mg/L)+6-BA(0.7mg/L)和MS+NAA(0.5mg/L)+KT(0.5mg/L)的培养基中直接分化出胚状体,并成功发育成植株。在培养基Whb5上,子叶、下胚轴和叶片的分化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分化率分别为43%、57%、40%,15~30d后都能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5.
以红三叶真叶、子叶、上胚轴和下胚轴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根据愈伤组织形态分为A型、B型和C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外植体来源和类型的愈伤组织内异黄酮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初代培养中,来自真叶的愈伤组织异黄酮含量最高(1.562μg/mL),其次是子叶(0.904μg/mL)和下胚轴(0.885μg/mL),上胚轴的最低(0.774μg/mL);继代培养1次后,上胚轴的含量升高(0.941μg/mL),真叶,子叶和下胚轴的含量均下降;3种愈伤组织类型,均以B型的异黄酮含量为最高,其次为A型,C型的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营养与医学研究表明,大豆不仅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而且因其富含许多微量生理活性物质,已被誉为“功能性食品”原料库。目前大豆食品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加以开发。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也把“大豆行动计划”列为重要任务。本文将大豆异黄酮的结构、生理活性功能、制造方法及其开发应用情况综述如下。一、大豆异黄酮大豆异黄酮分布于大豆种皮、胚轴、子叶内,与糖结合成甙及其衍生物的同分异构物,一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见表1)。大豆异黄酮及其衍生物主要为大豆苷,染料木苷,大豆苷源,染料木黄酮。表1 大豆各部分异…  相似文献   

7.
采用GF254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对大豆异黄酮酶解产物中的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进行快速鉴别,同时用HPLC法对其活性成分进行了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在同一薄层板上与标准大豆苷元、染料木素荧光斑点对应的位置.大豆异黄酮酶解物有色泽相同的荧光斑点,Rf分别为0.3、0.6,该方法斑点明显、重现性好、专属性强,能对转化结果进行准确的定性判断。采用HPLC法测定活性成分的含量,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标准样品的浓度和吸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值均大于0.99),HPLC图谱清晰、峰形稳定,保留时间较为理想,各个组分间的分离度均大于1.5,且精密度高,加标回收率在99%以上,能同时测定大豆异黄酮4组分的含量。大豆异黄酮酶解物中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苷、染料木素的含量分别为:0.129%、4.101%、0.028%、1.442%。  相似文献   

8.
KT对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改良H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白花草木樨不同外植体和KT(激动素)浓度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无菌苗子叶、下胚轴和幼根为外植体,下胚轴出愈率为100.0%,为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外植体;子叶和下胚轴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呈抑制作用,在1.0mg/L2,4-D+0.1mg/LKT时出愈率分别为98.00%和100.00%,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幼根出愈率随KT浓度增大先促进后抑制,1.0mg/L2,4-D+0.3mg/LKT时出愈率为99.33%,为最佳激素浓度配比。  相似文献   

9.
试验以公农1号紫花苜蓿种子为实验材料,采取不同的消毒处理,选取子叶、叶片、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外植体对公农l号紫花苜蓿品种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种子在消毒前,经无菌水浸泡24h(预处理)比不浸泡的消毒效果好,但是浸泡后,用酒精消毒时间不可过长;2%次氯酸钠、10%次氯酸钙、0.1%升汞三种消毒剂中,0.1%升汞消毒效果最好,种子带菌率为0%,75%的乙醇预处理后可大幅降低种子的带茵率;三种消毒剂中10%次氯酸钙一无水处理的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最高;三种外植体均容易形成愈伤组织,经过综合比较,选取胚轴为公农1号紫花苜蓿品种的最佳外植体。  相似文献   

10.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SIF)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其结构与雌二醇相似,具有多种生理活性。大量试验证明,适量的大豆异黄酮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繁殖力、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胴体品质等作用。本试验以樱桃谷鸭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  相似文献   

11.
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诱导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成熟种子和胚轴为外植体诱导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比较草地早熟禾四个品种的愈伤诱导情况和不同6-BA浓度、愈伤年龄等因素对愈伤组织分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种子的出愈率与胚性愈伤诱导率均高于胚轴;MS 2,4-D(2mg/L) 6-BA(0.1mg/L)培养基为草地早熟禾Mardona品种较为合适的愈伤培养基,其诱导率为58,3%;MS BA(3mg/L) KT(0.2mg/L)为较为适合的分化培养基。再生率高达70%;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草地早熟禾分化能力能够继续保持。选择致密、易碎、生长迅速的愈伤继代能够保持草地早熟禾的胚性。可以为遗传转化提供长期良好的植物材料。  相似文献   

12.
以扁蓿豆3个品系的下胚轴和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培养基、不同激素种类和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以及不同分化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胚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普遍高于子叶;品系B1、B2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2,4--D+O.5mg/L6--BA,品系B3最佳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0.5mg/L2,4--D+0.7mg/L 6-BA;适宜分化的培养基均为MS+1mg/L KT+1mg/L6-BA。  相似文献   

13.
红三叶愈伤组织培养与异黄酮的产生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谷文英  陈莹  余飞 《草业科学》2006,23(8):45-49
对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下胚轴和子叶进行愈伤组织的培养,结果表明:添加2.0 mg/L 2,4-D和0.5 mg/L 6-BA的MS培养基最适合诱导愈伤组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愈伤组织总异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明显高于实生苗,子叶愈伤组织中异黄酮的含量比下胚轴愈伤组织中的高,且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脾脏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不同浓度的大豆异黄酮[0.00(对照)、0.25、1.00、5.00、25.00和100.00μg/mL]与淋巴细胞于37℃、5%CO2下分别共育4、24和48h,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干扰素γ、白介素2和白介素4的浓度,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脾脏和肠系淋巴结的淋巴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量.结果表明:1)0.25和1.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与脾脏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培养上清液中干扰素γ和白介素2的浓度(P<0.05或P<0.01),48 h后,5.00和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能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和白介素2分泌(P<0.05).2)1.00和5.00 μg/mL大豆异黄酮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浓度均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0.25 μg/mL大豆异黄酮趋于增加二者浓度,但差异不显著(P<0.05);48 h后,25.00 μg/mL大豆异黄酮抑制了干扰素γ(P<0.05)和白介素2(P<0.05)的分泌.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无显著变化(P>0.05),而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白介素4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 <0.05或P<0.01).4)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但趋于降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4.5)大豆异黄酮显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βmRNA的表达量(P<0.05或P<0.01),且二者间存在正比的剂量关系.总之,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和白介素2,提高干扰素γ/白介素4,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降低白介素4浓度;低剂量(0.25~5.00 μg/mL)的大豆异黄酮能够获得较好免疫促进效果,而高剂量(25.00~100.00μg/mL)更能促进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5.
大豆异黄酮可调控动物机体养分代谢,改善饲料利用率,可改善动物产品的品质,并有抗氧化作用,提高动物免疫功能和生产机能。因此,大豆异黄酮在畜禽营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大豆异黄酮主要以结合型的糖苷(glucosides)形式存在,从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异黄酮中游离型的苷元占总量的2%-3%,结合型的糖苷占总量的97%-98%。研究发现:结合型的糖苷不具有最佳的生理活性状态,只有大豆异黄酮糖苷被水解脱去糖基转化成游离型的苷元形式才能被动物体吸收,发挥生理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细菌发酵大豆异黄酮甙元的工艺及高效液相色谱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存在于大豆中能对人体发挥有益作用的非营养物质。β-葡萄糖苷酶是一种能将大豆中的异黄酮由结合型糖苷向具有生理活性的游离型苷元转化的活性酶[1]。据报道,发酵大豆制品中游离型糖苷的含量远高于未发酵的大豆[2],这说明在大豆加工发酵过程中某些微生物所产β-葡萄糖苷酶使糖苷向甙元进行了转化。本文用本课题组筛选的产β-葡萄糖苷酶的菌种,对大豆黄素(大豆异黄酮甙元的一种)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进行检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大豆(购于武汉市中百仓储超市)、细菌B.SP-4(本课题组筛选)。1.2主要…  相似文献   

17.
大豆提取物中主要有效成分为大豆异黄酮、大豆皂甙和大豆低聚糖。 1大豆异黄酮(ISO) 1.1猪 1.1.1母猪  相似文献   

18.
大豆异黄酮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杰 《中国饲料》2004,(17):23-25
1 大豆异黄酮的种类  黄酮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为 2 -苯基色原酮的一系列化合物 ,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 (A和B)通过三碳链相互联结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依据饱和度和连接位置可将黄酮类化合物分成黄酮类、黄酮醇、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橙酮等几类。大豆异黄酮 (Soyisoflavone)是属于黄酮类化合物中的异黄酮成分 ,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次级代谢产物 ,它是一种混合物。目前发现的大豆异黄酮共有 1 2种 ,主要有 3类 ,即大豆甙类 (Daidzingroups)、染料木甙类 (Genistingroups)、黄豆甙类 (Glycitingroups) ,每类以游…  相似文献   

19.
1 大豆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布 胰蛋白酶抑制剂在大盟中的各部位均有分布,但主要存在于大豆的种子中。大豆种子中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可达总蛋白的6%-8%  相似文献   

20.
大豆黄酮及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 大豆黄酮的理化特性及吸收代谢途径1.1 大豆黄酮的理化特性大豆黄酮(Daidzen,DA)的化学名称为4,7-二羟基异黄酮。大豆黄酮在常温下呈白色粉末状,无毒、无味、不溶于水,在醇和酮类溶剂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极易溶于二甲基亚砜(DMSO)中,生物测定它的雌激素活性约为17-β-雌二醇的10-3~10-5。天然大豆黄酮存在于豆类、谷物、水果和蔬菜等众多饲料或食品中,大豆及其他豆科植物是其主要来源。大豆黄酮是多酚类化合物,其组成、存在形式主要有3种,染料木黄酮(genistein)、黄豆苷原(glycitein)和大豆黄素(daidzein)。大豆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