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可引起雏鸭高度致死和高速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接触传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季节发病。5周龄以内的雏鸭是感染群,而2周龄内雏鸭最易感,其潜伏期为24~48 h。鸭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引起雏鸭高度致死和高速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接触传染。各季均可发生,多于冬春季节发病。5周龄以内的雏鸭是感染群,而2周龄内雏鸭最易感,潜伏期24、48小时。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引起雏鸭高度致死和高速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接触传染。各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季节发病。5周龄以内的雏鸭是感染群,而2周龄内雏鸭最易感,其潜伏期为24~48小时。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引起雏鸭高度致死和高速传播,该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和接触传染。各季均可发生,多在冬春季节发病。5周龄以内的雏鸭是感染群,而2周龄内雏鸭最易感,其潜伏期为24~48h。  相似文献   

5.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5周龄以下的雏鸭均易感,成年鸭不易感。该病主要引起3周龄以下的雏鸭发病,对1周龄的雏鸭来说,病死率可以达到90%以上,是毁灭性的伤害。现结合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病例,与大家探讨该病应该如何预防、诊断和治疗,供各位参考。1发病情况2018年7月末,高温持续已将近两周时间,某养鸭大户购买肉雏鸭2 000只进行饲养,购买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和防治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郑腾  李昂  陈枝华 《中国家禽》2002,24(21):40-42
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us serositis in duckling)又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败血病、新鸭病和鸭疫综合症,曾因误认为由巴氏杆菌引起而误称为鸭疫巴氏杆菌病。该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一种高致病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鸭、雏鹅及雏火鸡等多种禽类,1—8周龄(尤其2—3周龄)的雏禽易感,1周龄以内的雏禽因有母源抗体而很少发病,种鸭及成年蛋鸭不易感。  相似文献   

7.
<正>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病急、病死快,2~6周龄的雏鸭最易感染发病。今年6月我镇养鸭户饲养的4周龄雏鸭发病,表现为雏鸭发蔫,拉稀,个别雏鸭死亡,送病鸭到我站诊治,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感染,用庆大霉素进行抗菌治疗,同时开展  相似文献   

8.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引起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的传染病,雏鸭一旦感染,养殖户将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病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的雏鸭,尤以2日~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有的高达95%,有的低于15%。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障碍。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给养鸭业造成重大  相似文献   

9.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雏鸭雏鹅、雏火鸡以及野鸡等多种雏禽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在鸭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常高达90%以上,死亡率达5%~80%不等。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眼鼻有浆液性分泌物、下痢、共济失调、头颈震颤和昏迷,少数慢性病例出现头颈歪斜等症状;在病变上以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或鸭疫巴氏杆菌病,是侵害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危害2—8周龄雏鸭,尤以2~5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其特征是引起雏鸭发生纤维素性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及脑膜炎等病变,可引起雏鸭大批发病和死亡。由于发病原因不同死亡率差异较大,一般死亡率在10%~90%,是养鸭危害较大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1.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主要感染1~8周龄的雏鸭,尤以2~3周龄雏鸭最易感,在污染鸭场的感染率可达90%以上,病死率高低不一,为5%-75%,与感染鸭的日龄、环境条件、菌株毒力、应激因素等有关,是目前危害养鸭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2014年3月某鸭场30日龄左右雏鸭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疑似  相似文献   

12.
1流行病学 本病多发于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一般情况下,本病主要发生于1~8周龄的雏鸭、雏鹅,尤以2~3周龄雏鸭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少见发病,但可带菌,成为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引起感染,  相似文献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病原分离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2~7周龄的雏鸭,引起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1],雏鸭常常大批发病和死亡,发病鸭生长迟缓、饲料报酬显著下降。该病难以扑灭,在发病鸭场持续存在,引起不同批次的幼鸭感染发病。目前鸭疫里默氏杆菌  相似文献   

14.
<正>鸭的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的巴氏杆菌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以全身浆膜面发生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各种年龄的鸭均易感,但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雏鸭,病鸭和带菌鸭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  相似文献   

15.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不同日龄的雏鸭发病后,死亡率有所不同,耐过的鸭成为僵鸭,生长和发育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16.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急性败血性、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雏鸭,尤其3~10日龄雏鸭更易感.患鸭呈现沉郁、转圈、抽搐、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  相似文献   

17.
<正>鸭病毒性肝炎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为病理特征的病毒性传染病。1临床特点(1)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雏鸭的发病率为100%,1周龄雏鸭的病死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8.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引起的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的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又称为鸭传染性浆膜炎、新鸭病、鸭败血症、鸭疫综合征、鸭疫巴氏杆菌病等。主要侵害1~8周龄的幼鸭,尤以2~3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常引起大批幼鸭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正>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的雏鸭。该病以纤维素性心包炎和纤维素性气囊炎为特征,是严重危害雏鸭的传染病。1发病情况及流行特点雏鸭以2~3周龄最易感,冬春季节多发,患鸭表现为食欲不振、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蹒跚、打喷嚏,眼鼻流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粪便较稀,呈绿色或黄绿色;濒死时痉挛、摇头或点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  相似文献   

20.
李军 《草业与畜牧》2010,(4):43-43,58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斑点状出血为特征.主要侵害6周龄以内雏鸭,尤以2日龄至3周龄的雏鸭最为易感,成年鸭有抵抗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