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药粮经多熟间套与生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浙江省磐安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药粮经多熟间套,提高土地生产率的典例,认为药粮经多熟间套有利于维持农田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达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四川旱地多熟种植已发展到110多万hm^2。1997年以前均为中带(1.67~2m)对半多熟间套。改中带为宽带(4m)种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麦玉薯3熟周年产量无显著差异,但固带距行比增大,不仅耕种方便,而且有利实行粮经、粮饲、粮肥间套,实现稳粮增收和用地养地结合。在城市郊区、粮经混作区和夏旱常发区具有重要应用价值。2001年四川已推广6万多hm^2。  相似文献   

3.
玉米间套作高效益种植,可提高光、热、水、肥等资源利用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秦皇岛市近90万亩玉米中,间套作高效益种植面积达17万多亩,平均亩产玉米都在400公斤以上,经济收益比常规种值增收3000多万元。这种种植可分为4种类型,采用时有4种根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毕节地区属低纬度高海拔高寒山区 ,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 ,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发挥旱作农业优势 ,提高旱地生产水平 ,结合本区实际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 ,逐渐形成了山区旱地粮肥分带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体系以粮肥分带 ,间套轮作为基础 ,以提高科技含量 ,推广应用规范化增产集成技术为手段 ,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5.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间套作是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在水资源有限情况下,通过间套作作物间的竞争和互补作用,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是间套作水分利用的一个难点。笔者通过文献综述,系统地分析了间套作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间套作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的评估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发展方向等。分析结果可为实现农业用水高效化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毕节地区属低纬度高海拔高寒山区,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农业山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较多,为了发挥旱作农业优势,提高旱地生产水平,结合术区实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山区旱地粮肥分带间套农业生产技术体系,体系以粮肥分带,间套轮作为基础,以提高科技含量,推广应用规范化增产集成技术为手段。实现旱作农业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8.
我省是全国四大烟区之一,烤烟是我省的优势作物,多为一年一熟或两熟种植,前茬有油菜、豆类、麦类和绿肥。生产中常因小麦晚收与烤烟早栽有争地矛盾,麦后栽烟产低质劣。而且烤烟与秋播作物衔接时,尚有2—3月的空闲期可利用。因此,因地制宜地进行粮烟间、套、复种的多熟种植,是解决粮烟争地矛盾,提高耕地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此,我们于1973年—1978年开展以烟为主的粮烟间套作试验,并在黔西、遵  相似文献   

9.
稻田多熟制间套作的立体种植结构和高产配套技术。是高效利用和深度开发光、温、热土地资源,增加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稻田三季五熟“大麦+绿肥=西瓜+玉米一稻”新复种方式中的西瓜间作春玉米的配套技术,进行试验总结,从而为粮经双丰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0.
瓮安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技术推广回顾与发展前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是耕作制度上一项重大改革,是农业生产上一项重要增产措施,它是采用间套轮作技术,在同一块旱地上一年时间内把适宜作物安排在最佳的种植期和生育阶段,使各茬作物充分利用地力、时间、空间和光、热、水气等自然资源,实现一地一年收获多季作物,改一年一熟、两熟为一年多熟的种植制度。根据我县生产实际,从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的经验证明,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能科学地合理组配粮食、经济作物及绿肥作物的种植,确保粮、经作物生产正常进行,协调各作物之间相互关系,变相互矛盾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使用地与养地…  相似文献   

11.
(一) 近几年来,我省各级农业部门,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抓了旱地耕作制度的改革,在总结群众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一年一熟或一年两熟为一年多熟,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旱粮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遵义等地推行的分带轮作间套三熟制和毕节等地的绿肥免耕法,为挖掘旱地增产潜力,充分  相似文献   

12.
两旱一水耕作制度不仅具有多熟增产的优点,而且有改良土壤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两旱一水耕作制度有利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通过粮油、粮蔬、粮经结合,以后季稻为支点,可形成各种形式多熟高效的种植方式,实现稳粮增收,并满足人们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而后季稻生产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其产量高低对能否稳定、巩固和发展这种种植制度起决定性作用。因此,提高后季稻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在已形成一套后季稻高产9000kg/hm2的栽培技术。并在此技术指导下,如皋市后季…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生态农业的不断发展,农田立体种植农业生态系统模式越来越多,下面重点介绍以下几种: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粮、油、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棉、菜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一、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与案例1.模式粮、菜(粮)套种立体种植模式主要以小麦与玉米套种、小麦与谷子套种、小麦与甘薯套种等一年两熟的粮食主体作物,在保证粮食作物持续稳定增产的前提下,套种或复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或瓜果  相似文献   

14.
我县地处四川东部边缘,位于长江三峡——瞿塘峡两岸山区。境内山高坡陡,立体气候,耕地零星小块,自然灾害频繁。全县耕地932500亩,旱地占77.9%。由于耕作落后,实行间套连作,加上自然灾害,旱地多熟作物产量长期低而不稳,以1970年为例,全县旱粮  相似文献   

15.
我省麦棉间套作,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是农业学大寨的成果。在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我省麦棉间套作已有零星种植,但因受当时小农经济条件的限制,面积很小,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过去,我省的情况是:“贡献靠棉花,吃粮靠国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遵照毛主席“扭转南粮北调”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方针,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使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大大改善,加之,综合运用了农业“八字宪法”,提高了科学种田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粮棉间套作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川东北丘陵区种植效益,创新探索春玉米-川明参/春玉米2年3熟栽培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粮经作物争地矛盾、农村劳动力缺乏的问题,而且充分发挥了土地增产潜力,增加了复种指数,实现当代农业轻简高效。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也发生了变革。各地科研单位、生产部门经过试验研究,在总结旱地一年一熟、二熟制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科研成果,发展到现在的旱地分带间套轮作三熟。这种耕作制度,不但增加复种指数,而且改变了通风条件,增强边际优势,提高光能利用率。因而经济效益好,生态效益高,稳产高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总土地面积约2.5亿亩,其中耕地面积为10700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9%,在仅有的耕地上依靠传统的集约耕作是获得农业高产稳产的主要途径。而实行早熟种植,包括复种多熟和间喜作多熟,以及在间套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作立体种植等,是充分利用立体空间和时间的一种高产高效益的农作方式。在多期种植的生态农业系统中,土壤总是作为循环的基础,随着复种指数的提高,增加了土地利用率,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增加,如果不对土壤进行合理地高水平投入,不但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下降,而且可能导致减产。因此,在大力推广多熟种植的同  相似文献   

19.
农作物间套混种技术,作为农田耕作制中种植制的组成部份,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并被大面积生产实践应用。为了进一步评价间套混种技术,现就其在耕作制中的地位及展望加以论述。一、间套混种是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间套混种与复种论种是相关联的,是复种的一种形式,也是在复种论种基础上的发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根据史料记载,从战国以后,我国的农业即开始走向精耕细作的道路,就有关于复种的记载。《荀子·治国篇》已  相似文献   

20.
小麦、蔬菜、西瓜、花生(以下简称麦菜瓜花)旱四熱中厢分带间套种植是一种较好的粮、经、菜结合型。这种由多种作物所形成的不同层次的立体结构,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光、温、水、土等资源,互相利用和促进,发挥各种作物的优势,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据试验、示范和大面积调查结果,这种结构一般亩产小麦200~300公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