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防风带近距离防风效果的结构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西北部半干旱风沙区为研究区,调查现有防风林带的距离防风效果,用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冠层疏通度、冠下疏通度、林带宽度、栽植密度、林带与风向夹角、林带高和平均枝下高占林带高的百分比与距离带缘5倍树高处的风速降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防风林带近距离防风效果的主导因子为冠下疏透度、林带与风向的夹角和枝下高占林带高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防风障和防风林从两方面影响风蚀。第一是减低背风面风速;第二是缩短了田间长度,因而减轻了风蚀。目前已用来作为防风障的有如下方法:营造1—10行乔木和灌木的防风林,种植窄条状农作物,建立雪墙、木篱笆、石墙和土堤等。每一种防风障的效果取决于风速、风向和风障的形状、宽度、孔隙度。当风向与防风林成直角时,林带附近风速可减低70—80%,距离二十倍带高处风速减低20%;但  相似文献   

3.
营造果园防护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种选择。果园防护林应选择树冠高大、生长迅速的深根性阔叶树种。如杨树等。 2、林带走向。我省主害风多为东北风,因此主林带走向应以东西向为宜,带间距70~90米;副林带为南北向,视果园面积大小确定带间距。  相似文献   

4.
1950——1972年期间,苏联在分水岭上和河流沿岸营造了8条国家防护林带,总长度达5300余公里,其带宽为780——1140米(由3——4条小带组成,每小带宽60米,带间距300米),河旁林带按每一边河岸一个小带组成,小带宽度,别尔哥罗德——顿河段是30米,萨拉托夫——阿斯特拉罕段是100米;但维什(氵血工)山—卡斯别依海林带由6条小带组成(在乌拉尔河每边河岸有3个小带),每小带宽60米,小带间距100—200米。 苏联的8条国家防护林带是:别尔哥罗德—顿河林带,1958年完成,长489公里,面积2800公顷;沃罗(氵血工)什—罗斯托夫—顿河林带,1958年完成,长920公里,面积3800  相似文献   

5.
一、林带的设置应结合地形、地貌合理配置。 主林带间距一般以150—200米。副林带间距300—400米,网眼面积为67.5-120亩,严重风沙害区,主副林带间距要适当放窄。每个网格控制在60—100亩之问。主林带宽10-12米、6—7行树,4—5行乔木,2行灌木。乔木株行距2×2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较大面积的沙化土地,在条件可能的地方,利用沙化土地建设果树园,不仅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而且可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沙地建果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营造防护林。防护林的作用在于降低风速、减少风害、调节温度、增加温度、减轻冻害,提高座果率。迎风面营造主林带,必要时营造与主林带垂直的副林带。一般主林带间距300米左  相似文献   

7.
U形朝北风口定村岙,1988年开始营造柳杉、日本扁柏、细叶花柏为主栽树种的防风林带,长800m,宽33m。8年来已初步显示出防风林带时改变小气侯环境的作用,林南风速减少66%~72%,地面温度提高1℃左右,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在类似地区推广有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U形朝北风口定村岙,1988年开始营造柳杉、日本扁柏、细叶花柏为主栽树处的防风林带,长800m,宽33m,8年来已初步显示出防风林对带地改变小气候环境的作用,林南风速减少66-72%,地面温度提高1℃左右,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在类似地区推广有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我县从1964年建办乡(镇)、村林场以来,以林场为主开设了护林防火线1300多公里,并且坚持年年维修,花工、耗资不少。从1981年开始,我县从广西引种红荷种子育苗,营造防火林带,至1991年止全县共营造近1000公里。林带因设置位置不同,可分为主林带和副林带两种。一般省与省、县与县及有些较大风口,设12—15米宽的主林带,县内设10—12米宽的副林带。林带两侧要求铲平,带内杂灌铲光。造林株行距为1.7—1.7米或1.7×2米,穴规格为0.4×0.4×0.4米,采用一年生,高0.5米以上的壮苗。为了搞清楚营造红荷防火林带的效益,笔者分  相似文献   

10.
林带防风效应的实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采用野外模式林带的观测与风洞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三种结构林带的防风性能和机制:林带垂直和水平影响范围分别达到4H和50H左右(测试仪器NLF2型四道电子风速仪,精度±0.5m/sec),透风系数为0.35的疏透结构林带减低风速20%的有效防护距离(L_(20))为18.5H;林带影响下的风速与湍流度的大小呈密切的负相关(r=-0.94)。同时提出了一个评价林带防风效应的新指标——隙高比(X_i),并阐明了如何应用隙高比值与林带的行距、行数的关系,来规划设计防风林带以及判断现有林带的防风性能。文中按有效防护距离(L_(20))给出了1—8行通风结构林带各行的最佳隙高比值。  相似文献   

11.
迎风向防风林带宽对风速减弱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在日本扎晃人学水压力工程实验室开展的埃菲尔型非循环风洞试验,研究了防风林阻尼变化及不同林带宽的整体阻力系数,阐明在迎风向上防风林带宽对风速减弱的作用.以二维雷诺时均N-S方程-k-ε吨扰动闭合模型数字地研究了不同防风林带宽的流量场变化.结果表明,防风林对风的阻力随林带宽增加而增加,但是整体阻尼系数略微降低.整体阻尼系数Cd、防风林带宽W和林高H之间满足方程Cd=kd(W/H)-b(kd,b:常数).数字模拟结果表明,防风林带宽度明显影响最小风速值及其位置.随着防风林带宽度的增加,风速下降15%-22%.  相似文献   

12.
一、林带的设置应结合地形、地貌合理配置. 主林带间距一般以150-200米.副林带间距300-400米,网眼面积为67.5-120亩,严重风沙害区,主副林带间距要适当放窄.  相似文献   

13.
<正> 适宜培育农作物和牧草的轻壤土易遭受风蚀,营造农田防护林时,主林带尽可能与主风(风速6米/秒以上)方向垂直,在平原地区林带距离一般不大于树高的25倍(指树龄为25—30年生的树木): 即L=25H, (1) 不同地位级林带中的树高如下:  相似文献   

14.
红荷木属茶科木荷属(Schima wallic-hii Choisy),是深根性阳性常绿乔木,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生长快,萌芽力强,落叶量大且容易腐烂,特别是其耐烟抗火力强,是热带、亚热带荒山造林的先锋树种之一,更是营造防火防风林带的好树种。当今,各级政府已把护林防火工作提到了特别重要的地位,开好防火线、营造防火林带,控制、消灭森林火灾已势在必行,由此红荷木更显出其作用。  相似文献   

15.
前言广东省植胶区台风严重,对胶园防护林和橡胶的为害极大,加上人为的乱砍滥伐,使林带残缺不全,林木的现存率很低。1955年营造的桉树林带现存率50%的很少,多为30%左右,有的林带仅有4—10%。64—65年营造的木麻黄林带现存率高的可达60%,多为30—50%原有林带的主要树种为桉类、木麻黄、台湾相思和油茶。这些树种在我国胶橡生产上起了重  相似文献   

16.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绿洲防护林要素设计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乌兰布和沙漠风沙活动特征,认为当地新垦绿洲防护林设计应以冬季相干枝模型为参考模型;主林带走向应与西北风向垂直,主林带间距应为树高的10至15倍:林带立木疏透度应不小于3.30.土地立木表面积指数不小于0.25,以新疆杨林带5至7年起达到防护效益,满足防风沙流侵害要求,则每米林带段应有2株树,每亩土地应平均拥有10株树:推荐使用新疆杨、群众杨等树种;建议对沙区植被实行政策性封育,逐步转变牧民游牧生活为绿洲开发的定居生活等。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温带草原区的退耕还草技术,以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退耕农田为例,研究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对草本群落的修复能力。结果表明:1)林带间距的宽窄影响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过程,过窄或过宽的带间距都不利于林带间隙草本群落的恢复进程;2)当退耕地与林带的距离适当时,林带能明显促进草本群落的恢复,使草本的盖度和物种数目明显提高,当距离过大或过小时,这种促进作用显著减弱;3)林带间隙内不同距离草本群落的恢复效果符合高斯模型;4)根据高斯回归模型推算,当林带间距介于16~28m时,林带对草本群落的修复作用能够达到最佳状态。研究结果对优化温带草原区退耕地促草型灌木林的结构具有参考价值,就行带式柠条锦鸡儿林来说,最好将林带间距控制在16~28m之间。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苏联从不同角度对各种结构护田林,影响农作物产量及其质量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资料,是在克拉斯诺达尔边区刚辛斯基区《劳动》国营农场观测收集的。每块农田大小是900—1000×2230—2240米(205—210公顷)。1950年,在每块农田内按纵向设置了补充护田林带,带间距—500米,高8—10米,宽20米(13行、行间距1.5米),树种:橡树、枔届、皂荚属、桑属、杏、鞑靼槭等。所有林带皆为不透风结构。为获得各种作物产品比较材料,曾采用稀疏方法将3、4号林带改造成稀疏和透风结构。稀疏林带垂直剖面树干间的透风系数32—43%,透风结构为94—96%,而在林冠内的19—28%,林分保护高9—9.5米。综  相似文献   

19.
作者于1975—1978年在塞尔塔林斯基省阿卡尔坦斯基地区,研究了各种强度的抚育采伐对1963年营造的杨树——榆树林带主要参数的变化和风折特性的影响.林带的株行距为2.5×1.5米,每公顷2640株,保存率95%.稀疏强度分别为20%、35%和50%,并保留350米长的一段林带不进行间伐,作为对照.从3月到9月观测期间,当风同林带的方向相垂直的时候,在林带背风面5、10、15和20倍林带高度处设点观测.  相似文献   

20.
我国林业建设的又一项生态工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1989年起开始实施。整个体系南起广西的北仑河口,北至辽宁的鸭绿江口。沿我国18000多公里海岸线跨越11个省市区,195个沿海县市。规划营造多林种的防风林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