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优势,总结了近十年来广西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成效,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潜力,并提出了广西食用菌产业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在中国农业经济中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6位。中国食用菌产业的品种审定已进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构建了多功能产业发展研究创新平台和完善的人才教育体系。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比较优势表现在:开发利用食用菌原材料,生态效益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食用菌产业在国家食物安全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担负着重任;是一个拉动内需的产业经济;产业内部分工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业已形成了技术支持→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条。栽培模式处于多元化,栽培品种和加工产品呈现多样化。进一步发展食用菌,更需加强产业区划和规划;加强行业标准执行力度,确保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技术创新;国家要在政策上支持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食药用菌》2013,(5):262-262
<正>9月11日,为期两天的2013年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技术食用菌资源与野外采集培训在庆元县开班。培训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主持,县委副书记、县长叶青致辞,来自13个省(市、自治区)的30所科研院校专家60余人参加培训会。  相似文献   

4.
调研广西食用菌主栽品种、生产规模、产品加工销售、产业效益、人才建设等,归纳总结广西食用菌产业呈现的新特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推进广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问题,提出了食用菌产业转变生产方式、实施专业化分工协作,以节约经济运行成本;在分析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建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多种复杂影响因素进行科学评价,重点评价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性和环保性三个影响因素。该评价体系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对农业循环经济的影响因素做出科学的评价,能够辅助相关政府部门进行经济决策。  相似文献   

6.
4 我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的成效(1979--2009年) 4.1建立了食用菌产业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1)明确食用菌生产的主管部门为农业部。食用菌产业发展初期,存在多头管理,其中有供销合作社、林业部门、科委、科协等,对产业健康快速发展非常不利,业界反映十分强烈。  相似文献   

7.
《长江蔬菜》2013,(12):1
<正>张俊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土地管理学院副院长,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企业管理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生  相似文献   

8.
总结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分析食用菌电商平台具有的拓宽食用菌产业发展空间、提高食用菌产品竞争实力、推动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的作用,强调建设食用菌产业电商平台的重要性。介绍当前食用菌电子商务发展的几种模式,指出与C2C模式相比,B2C模式、B2B模式和第三方平台模式更符合我国当下食用菌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提出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电商运营存在的问题,指明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下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路径:培育农村食用菌电商品牌;优化食用菌电商运营环境;培育食用菌电商专业人才;健全食用菌智慧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我国食用菌产业现阶段发展情况及行业未来趋势,从食用菌栽培历史入手,阐述了目前食用菌产业生产规模扩大、产量提升、栽培品种多样化且形成了明显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同时,也指出存在发展不平衡、自主产权品种稀缺、生产技术和质量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进一步提出了传播食用菌文化以促进文化与产业相融合、提高品质以增加食用菌产业市场和保护食用菌种质资源以促进品种多样化等对策建议,旨在为食用菌产业未来蓬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黔东南州为对象研究食用菌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影响;分析我国食用菌饮食文化和贵州黔东南州食用菌发展现状。从食用菌从业人员、食用菌饮食文化活动、生产设备、发展模式四方面研究食用菌饮食文化开发对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挖掘稀有食用菌品种、加强食用菌产业布局、推广规模化食用菌产业、增加食用菌科技投入和食用菌的普及推广力度以及发展食用菌深加工等建议,以期为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罗培敏 《食用菌》2006,(Z1):7-8
十五“期间”,广西食用菌产量增长了近2倍,进一步发展食用菌产业,要优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关注质量安全,培育人才,推进科技进步,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建设示范基地,发展规模经营,强化菌政管理,健全市场流通和信息体系,增强协会服务功能,加强领导,建立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陈爱靖 《食用菌》2023,(3):70-72
概述屏南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屏南县食用菌产区地理气候、区位优势、产销体系、市场前景等,并对食用菌产业在产品深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科技研发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详细阐述了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包括规模、品种结构、科研实力和推广体系。分析了辽宁省食用菌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5个方面提出了辽宁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北海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食用菌栽培以来,虽然有几十年的栽培历史,但食用菌栽培起起落落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生产总量偏少和生产方式小而分散状态,与发达的省市相差甚远;只是近十余年来,特别是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北部湾经济区成立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人们对食用菌产品需求的日益增长,食用菌产业才得到较快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有相对稳定的从业人员,也对解决本地食用菌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笔者通过调研和分析北海市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发现在食用菌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制约产业向前发展的因素,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一些促进北海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旨在促进北海市食用菌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运用SWOT法分析福州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优势有自然条件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市场优势、集群优势和品牌优势等。劣势主要表现在没有常设管理机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工厂化生产用电价格偏高、用地审批难及地面硬化比率偏低;且面临资源瓶颈、市场瓶颈、菌种管理问题、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弱化等的挑战。指出食用菌产业具有循环利用资源的能力,在国家食品安全体系中承担重任,也是广大农村扶贫帮困的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提出福州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食用菌标准化现状,归纳目前食用菌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云南省食用菌标准体系建设的原则与依据,按照产前、产中、产后划分标准类别,构建云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包括食用菌在内的食品安全体系已经发展并转变为各个环节都要加以预防,需要采取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措施,涉及从开始种植到采后管理、加工及销售整个过程。实施良好的农业规范(GAP),可以从源头上消除食品的安全隐患,是食用菌产业的良好选择。马来西亚食用菌生产者实施GAP,采取申请由国家农业部施行的国家计划(SALM)认证和大马有机认证(SOM)。为获得SALM的资格证书,将遵循14项主要指标、次要指标和推荐指标进行生产加工。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飚  李鹏  李平 《食药用菌》2012,(3):139-143
介绍湖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征,并提出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做大做强湖北省食用菌产业的5个对策:提高认识,加强规划,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改进,注重资源的集约开发与可持续利用;扶持龙头企业,提升食用菌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推进食用菌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食用菌产品的合理高效流通;加强食用菌产业生态安全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蔬菜》2014,(3):50-50
<正>近日,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项目在北京启动实施。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介绍,食用菌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形成的一项新兴产业,由于其营养、美味、保健三大特点所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刺激了产业规模快速扩张。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12年我国食用菌产量为2 800万t,产值1 700亿元,从业人员2 000万人以上,年消化秸秆皮壳4 000万t。但是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缺位,不但导致食用菌产业效益持续下降,平均投入产出比由20世纪80年代的1∶(3~5)降至目前的1∶(1.2~1.8),而且自主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生产是玉溪市农业“6+N”产业发展内容之一,食用菌已成为部分县(市、区)特色产业。玉溪市地理位置,资源优势明显,具备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有利条件,能在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玉溪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玉溪市在重要发展机遇下,发挥政策优势,加强规划引领、品种选育、提高加工附加值、完善品牌及市场体系,强化科技支撑等方面的对策,为推动玉溪市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