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分析去势月龄对新疆褐牛增重及产肉性能的影响,试验将40头发育正常的健康去势新疆褐牛公牛分为2组,其中低月龄组(6~8月龄)25头、高月龄组(10~12月龄)15头,在相同营养、饲养管理条件下进行为期22个月的标准化育肥试验,屠宰后进行屠宰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低月龄组全期总增重显著高于高月龄组(P0.05),且在育肥前期的第7个月、育肥中期的第12个月和育肥后期的第18个月出现了3次育肥高峰期;高月龄组屠宰率小于低月龄组(P0.05),背膘厚度显著高于低月龄组(P0.05),脂肪覆盖度好于低月龄组(P0.05);高月龄组牛胴体前部的肩肉、辣椒条、板腱、脖肉、胸肉重均大于低月龄组,且脖肉重显著提高(P0.05);低月龄组牛胴体后部的大瓜、小瓜、米龙、霖肉、臀肉重均大于高月龄组;高月龄组牛胴体中部里脊、外脊、上脑、牛腩、牛排重低于低月龄组,其中牛排重显著降低(P0.05)。说明低月龄组增重快于高月龄组,低月龄组胴体后部和中部更易生长肌肉,而高月龄组前部更易生长肌肉。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杂交新疆褐牛在伊犁地区规模养殖场的生长性能,分析和比较了12、24月龄杂交美×新褐牛F1 (MHF1)、杂交美×新褐牛F2 (MHF2)、杂交德×新褐牛F1 (DHF1)及新疆褐牛(XH)各体尺指标的差异。结果显示,12月龄时,DHF1体高显著高于XH (P<0.05),体斜长、体重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5),胸围显著高于XH、MHF1;MHF1、MHF2、DHF1管围均显著高于XH (P<0.05)。24月龄时,MHF1、MHF2、DHF1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XH (P<0.05),MHF2的体高、体斜长、胸围、体重均显著高于DHF1及XH (P<0.05)。研究表明,美国瑞士褐牛与德国褐牛与新疆褐牛杂交可提高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水平,12月龄的德系褐牛杂交后代生长发育情况优于美系褐牛,但在24月龄美系杂交二代褐牛生长发育情况均显著高于德系杂交褐牛。  相似文献   

3.
新疆褐牛与同龄牦牛放牧增重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10头30月龄的新疆褐牛((??)及牦牛((?)),进行了128天暖季草原放牧增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疆褐牛30月龄的体重为184.7 ±20.2k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138%。36月龄的体重为253.6±32.5k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154.7%。日增重538.4±157.5g,是同龄对照组牦牛的227%。两者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每头褐牛比牦牛多收入403.65元,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检验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云南本地黄牛的改良效果.[方法]云南省种畜繁育推广中心肉牛纯繁场分别利用XM♂×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Ⅰ组);XM♀×AG♂(Ⅱ组);AG♂×本地西门塔尔高代杂交黄牛♀(Ⅲ组).[结果]在相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下,Ⅱ组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平均体重明显高于I组和Ⅲ组,工组结果明显高于Ⅲ组;6月龄、18月龄日增重Ⅰ组和Ⅲ组差异不显著,Ⅰ组12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和Ⅲ组,而Ⅱ组6月龄、12月龄、18月龄、24月龄日增重明显高于Ⅰ组和Ⅲ组.[结论]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肉用型西门塔尔牛与安格斯种公牛杂交效果优势明显,而肉用型西门塔尔种公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效果又明显高于安格斯种公牛.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新疆褐牛在不同饲养环境中体重、体尺之间相关和差异,该试验在巩留县、特克斯县和新源县测定6、12、18、24月龄新疆褐牛体尺、体重,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12月龄时,新源县新疆褐牛体高和管围显著高于特克斯县和巩留县(P<0.05);18月龄时,3个县新疆褐牛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和体重之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24月龄3个县新疆褐牛胸围和体重之间差异均显著(P <0.05),胸围和体重为依次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新褐牛牛体尺指标与体重之间均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性,其中胸围与体重的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987。  相似文献   

6.
[目的]旨在为研究美国褐牛对新疆褐牛杂交改良的效果。[方法]选取伊犁新褐种牛场纯种新疆褐牛母牛30头作为对照组、美新 F1代母牛30头作为试验组,跟踪测定两组0~36月生长发育性能指标,进行体重、体尺对比分析,计算体尺指数,构建体重、体尺生长曲线,分析体重、体尺相对增长曲线。[结果]表明:美新 F1代母牛在18~36月龄体高、体长、胸围和体重等指标极显著高于新疆褐牛母牛(P 〈0.01);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6~36月龄体重体尺整体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美新 F1代母牛各项指标总体上均高于新疆褐牛母牛;新疆褐牛、美新 F1代母牛在12月龄之前体重、体尺增加速度均较快,12月龄之后增加速度均减慢。[结论]表明两组牛早期生长强度明显高于后期,体重的增加速度和强度一直高于体尺,且美新 F1代母牛6~24月龄体尺指标相对增长值要高于新疆褐牛母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月龄新疆褐牛(Bc)与安格斯牛(An)背最长肌肌纤维组织形态学特征及肌纤维类型,试验选择3,7,12,24月龄新疆褐牛和安格斯牛,采集背最长肌,制备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统计不同月龄试验牛背最长肌的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肌纤维密度,应用冰冻切片、ATP酶染色法和琥珀酸酶染色法测定不同月龄试验牛背最长肌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直径、横截面积、密度,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7,24月龄时新疆褐牛肌纤维直径、肌纤维横截面积极显著大于安格斯牛(P0.01),12月龄时差异不显著(P0.05);3月龄时新疆褐牛肌纤维密度显著小于安格斯牛(P0.05),其他月龄时差异不显著(P0.05)。新疆褐牛各月龄不同类型肌纤维直径和横截面积的变化趋势为Ⅱa型Ⅰ型Ⅱx型Ⅱb型,安格斯牛7,12月龄不同类型肌纤维的直径和横截面积变化趋势和新疆褐牛一致;新疆褐牛和安格斯牛3,24月龄时不同类型肌纤维密度变化趋势各不相同,而7,12月龄时变化趋势一致。说明新疆褐牛肌纤维粗,安格斯牛肌纤维细、肌肉嫩度好。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对新疆褐牛体尺指标进行分析,研究其生长发育规律并揭示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选取2010~2015年间伊犁昭苏地区8~20月龄新疆褐牛公牛,共计2 794头,测定其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及管围指标数据,绘制生长发育曲线,并对新疆褐牛2010~2015年体尺测定数据进行相关性回归分析及验证。结果表明,新疆褐牛公牛的体长在14~15月龄间增长较快;体重与所测4项体尺指标间均呈正相关关系,且均为极显著(P<0.01),其中与胸围相关性系数最高(r=0.796),与体长的相关性系数最低(r=0.163);获得新疆褐牛公牛体重回归预测方程:Y=-564.607-0.174X1+2.441X2+3.497X3-1.086X4,经过验证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为新疆褐牛的选育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格斯牛、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和新疆褐牛与北塔山牧场土种牛杂交一代的生长性能指标和肉用指标的测量,比较了4种牛杂交改良北塔山牧场土种牛的效果。结果显示:4种牛对北塔山土种牛的杂交改良效果均极显著,其中以利木赞牛为父本和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的杂种牛在3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12月龄体重、18月龄体重、日增重、体尺、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等指标上均表现出了优于土种牛和其他2个杂交组合。建议北塔山牧场选择利木赞牛或西门塔尔牛作为本地土种牛杂交改良的父本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塔额垦区黑安格斯牛对哈萨克牛与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方面的品种改良效果,试验筛选体况健康、品种特征明显的相应品种公牛、母牛,分别进行初生、6月龄、12月龄与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体重的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安哈F1较哈萨克牛的体尺、体重改良效果明显,差异显著(P0.05),安褐F1与新疆褐牛在不同月龄阶段均有个别不同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安哈F1的体尺、体重指标改良增幅优于安褐F1,安褐F1体尺、体重水平优于哈萨克牛。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构建新疆褐牛不同生长阶段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模型,估计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参数,为新疆褐牛育种目标性状的确定和综合选择指数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以1983-2017年收集的4个新疆褐牛核心育种场81头公牛后代的2 504条新疆褐牛体尺体重数据为研究材料,以初生及6、12和18月龄阶段的体重、体高、体斜长和胸围性状为研究对象,通过DMU软件构建多性状动物模型,以场、出生年份、出生季节和性别为固定效应,以加性效应和母体效应为随机效应,估计各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相关。结果显示,新疆褐牛初生至18月龄阶段体重遗传力估计值为0.22~0.61,体高遗传力估计值为0.43~0.46,体斜长遗传力估计值为0.29~0.52,胸围遗传力估计值为0.35~0.61。相同和不同生长阶段新疆褐牛各体尺体重性状间均呈现正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其中相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11~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5~0.92;不同生长阶段各体尺体重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系数为0.08~0.92,表型相关系数为0.01~0.72。18月龄与其他各生长阶段间体尺体重性状的遗传相关系数较高,且均属于中高遗传力性状。因此,在制定新疆褐牛综合选择指数时,应重点考虑18月龄阶段的体尺体重性状,从而进一步提升新疆褐牛生长发育性状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青海省肉牛杂交改良效果,筛选适应高寒地区肉牛最佳杂交组合,从而为今后开展肉牛杂交工作提供有力的依据,通过6年的试验研究,测定分析了蓝本、皮本、利本、夏本、德本F1牛和青海黄牛的初生,3月龄,6月龄,12月龄,18月龄体重及体尺指标及杂交后代对青海高原高寒气候的适应性观察。结果显示:五个杂交组合F1代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青海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效果显著,在不同杂交组合后代的比较中,蓝本F1牛生长发育最快,各阶段体重及体尺指标显著高于青海黄牛,比皮本、利本、夏本、德本F1牛也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新疆褐牛体尺性状指标与体重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择30头18月龄左右新疆褐牛进行体尺、体重测定,选择累计贡献率达89.505%的7个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褐牛体尺指标尻长、腰角宽、髋宽、坐骨宽及体重的变异较大,选育潜力大;体重与体斜长、胸围、腰角宽、髋宽等指标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与管围呈显著相关(P<0.05);从主成分的特征根与累计贡献率来看,第1至第3主成分起主导作用的第1主成分主要反映体型外貌特征,第2主成分主要反映尻部特征,第3主成分主要反映后躯特征。  相似文献   

14.
BMY牛杂交利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BMY牛为父本,云南黄牛、西本杂、短本杂等为母本的多元肉牛杂交,以期为云南省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提供发展基础。[方法]通过应用BMY公牛及冻精与云南黄牛及其杂交母牛进行杂交改良中试。[结果]截止2009年底累计完成杂交改良14 734头,产犊12 738头,产犊率86.45%。进行了1 485头次体重体尺测定,BMY牛对云南黄牛及云南现有杂交组合的杂交后代初生体重为12.40 kg,较云南黄牛(YY)高1.64 kg,提高幅度较小(P〉0.05),但6月龄体重为108.96 kg,较YY高74.99 kg,有明显的改良效果(P〉0.01),估计的BMY牛对云南黄牛改良后代的初生重与6月龄体重杂种优势率分别是-8.02%和2.91%。[结论]以BMY牛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后代各生长性能都表现出较好的杂交优势,初生重、6月龄体重体尺有较大提高,为云南省、南方肉牛改良及其肉牛生产模式的探索提供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验证优良品种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方法]运用三个杂交组合在民和县用引进的良种肉牛西门塔尔、利木赞和皮尔蒙特牛改良当地黄牛。[结果]表明F1不同年龄的生长速度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于本地黄牛(P〈0.01),说明良种肉牛改良本地黄牛效果明显;在不同杂交后代的比较中,皮×黄F1各年龄段体重均高于西×黄F1、利×黄F1,杂交组合最为理想。[结论]说明不同的杂交组合具有不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选取12月龄的安西F1(安格斯牛×西门塔尔牛)、利西F1(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进行为期90d的育肥屠宰试验,以期为草原肉牛新品系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西F1的增重水平和育肥效果明显优于安西F1,安西F1、利西F1杂交牛头均日增重分别为1.30和1.80kg,利西F1头均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安西F1(P〈0.01);宰前重、胴体重、净肉重均为利西F1极显著高于安西F1(P〈0.01),而屠宰率、净肉率二者相当。  相似文献   

17.
牛蜘蛛腿综合征(Arachnomelia Syndrome,AS)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现主要见于德系西门塔尔牛和欧洲瑞士褐牛。患病犊牛先天骨骼系统严重畸形,出生即死亡或出生不久死亡。已证实瑞士褐牛蜘蛛腿综合征是由编码亚硫酸盐氧化酶的基因SUOX外显子4上一个单碱基插入突变c.363-364insG所致。本研究首次建立了瑞士褐牛蜘蛛腿综合征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子筛查的方法:荧光引物PCR产物电泳法和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使用荧光引物PCR产物电泳法对10个品种187头牛样本进行该突变位点的基因型分型,没有发现携带该致病基因的个体。荧光引物PCR产物电泳法判定基因型快速可靠,实验成本较低,适合大规模群体的检测。由于我国曾多次进口瑞士褐牛遗传物质,可能将该致病基因引入本地牛群体。因此对我国相关牛群开展AS隐性不利基因的筛查是必要的,尤其是针对种公牛进行筛查,可避免该致病基因在群体的传播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8.
选取18月龄湘西黄牛、西本(西门塔尔牛×湘西黄牛)、利本(利木赞牛×湘西黄牛)、西西本(西门塔尔牛×西本)、利西本(利木赞牛×西本)共24头,于舍饲条件下补饲精料,进行70d的育肥试验。结果表明: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的增重水平和育肥效益明显优于其他组合和湘西黄牛,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的日增重1.21 kg;屠宰率58.44%,净肉率47.68%;胴体质量与产量等级评定表明:利西本三元杂交牛牛肉指标达到了特级标准;产量达到了国内优质高档牛肉的重量标准。肉质特性测定表明:利本杂交牛肉品大理石纹较为丰富,利西本杂交牛肉品较细嫩、柔软;各组合间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利西本和湘西黄牛臀肌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背肌(P〈0.05),其他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筛选出适合凉州区肉牛繁殖的新模式。[方法]选择夏洛莱(XL)、利木辛(LM)、安格斯(AG)成年种公牛生产冻精,在西门塔尔和本地黄牛杂交一代(西本F1)成年母牛上实施人工授精,对杂交犊牛分月龄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XL冻精与西本F1代的后代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等生长指标均高于LM和AG后代指标。试验2方法是选择XL、LM、AG成年母牛生产冻胚,在成年母牛上实施胚胎移植,犊牛出生后进行外貌体尺测定。结果是:夏洛莱胚胎移植后代牛初生重、6月龄、12月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管围均高于利木辛与安格斯牛杂交后代(P〈0.01)。试验3方法是选择西杂F1和F2代母牛,用引进的XM(西门塔尔)牛X性控冻精实施人工授精,犊牛出生后统计相关数据。结果是:三组共授配母牛138头,情期妊娠75头,情期平均受胎率为54.1%,平均母犊率为90.3%。[结论]夏洛莱品种改良西杂一代牛后代生长发育比其余品种好;实施胚胎移植后,夏洛莱品种胚胎移植后代牛比其余品种在凉州区生长适应性强,适宜在该环境条件下生长;西门塔尔牛性控冻精的配种试验是成功的,是生产母犊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选择20头10月龄日本和牛与雷琼牛F1代杂交牛,10头10月龄雷琼牛,以相同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方式进行20个月高强度育肥比较,分析和牛与雷琼牛F1代与雷琼牛的育肥增重效果、产肉性能。结果表明:F1杂交牛育肥期末增重显著高于雷琼牛(P〈0.01);F1杂交牛在整个育肥期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同时期的雷琼牛(P〈0.01),其中F,杂交牛育肥3~6月日增长速度最快,雷琼牛前3个月日增长速度最快;F1杂交牛的宰前体重、胴体重、净肉重和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与雷琼牛(P〈0.01),屠宰率、净肉率分别提高7.28%和6.25%。试验结果表明,日本和牛与雷琼牛杂交,F,代杂交牛经育肥后,其增重效果、屠宰性能均优于雷琼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