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大垄密植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是生产过程中选用收敛型优质、高产、抗逆良种,采用科学的种植方式,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良种良法结合,实现扩源、强流、增库,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来提高玉米质量,增加产量的技术体系,其技术体系内涵集中体现在应用紧凑型、半紧凑型、中矮秆品种、改变种植方式,增加种植密度和科学施肥管理上,进而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该技术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增加百粒重,生物量提高,经济系数增加,是实现玉米获得高产高效益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  相似文献   

3.
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将传统67cm垄上种植单行玉米改为110cm垄上种植双行玉米,选用优质、高产、耐密玉米品种,采取缩垄增行的种植方式,既可以增加种植密度又能通风透光.既保持了垄作又使耕层更加合理,是一项充分发挥边际效应、增加地温、  相似文献   

4.
玉米作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因而玉米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极为广大,特别是在东北地区。在东北地区,百姓普遍采用玉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玉米的种植。本研究将对东北玉米大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基本介绍,分析种植过程中出现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1选好种子在生产上要选用高产、抗病、耐密的优良玉米杂交种,杂种优势在玉米产量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中,紧凑型玉米逐渐被广泛用于生产,其特点是采光性好、叶面积指数和生物学产量高,种植密度可达到4000~5000株,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2优良的种植方式选择优良的适当晚熟品种,运用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技术种植,其显著特点是增产幅度大,实用性强等。作法是以95~105cm的大垄代替以前的65~70cm  相似文献   

6.
玉米在北方寒冷地带的粮食性作物种植品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属于垄上行间覆膜方式的一种,能够大幅提高作物产量。目前,该技术已在北方地区得到大力推广及应用。本文就黑龙江地区玉米大垄高产种植技术要点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7.
玉米通透栽培技术是应用优质、高产、抗逆、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比空、间作等通透、密植的种植方式。这项栽培技术使良种、良法有机结合,大大改善和增加田间植株的通风、透光状况,实现扩源、强流、增库,提高资源利用率,是一项高产、高效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大垄宽窄行种植方式因其增产增效效果显著,更适于玉米联片大面积种植,而被广泛推广应用。其栽培模式是:在67-70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垄纵横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模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玉米大垄纵横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一种新的玉米栽培方式,即在原玉米大垄通透栽培技术基础上,增加了横向通透技术内容。既增加了横向通风透光,又提高了种植密度,为玉米创高产打下良好基础。1试验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玉米品种为利民33。1.2设计设3个处理,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处理1:110厘米大垄一穴双株栽培模式,窄穴距29.4厘米,宽穴距58.8厘米。  相似文献   

9.
正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或100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栽培增产80~1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了玉  相似文献   

10.
浅谈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或100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栽培增产80~1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现笔者将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玉米110cm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一种以改进玉米传统种植方式,即由常规栽培的65-70 cm增加至110cm的大垄,采用垄上双行,小行距40cm,垄间相邻苗行间大行距70cm,全田苗行平均行距55cm的栽培方法。通过合理密植,提高玉米光、热、水、肥利用率,调节密植群体内单株个体的田间配置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在生产中增产潜力大、栽培技术新。是一种适合于大型农机作业的先进玉米栽培  相似文献   

12.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或100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栽培增产80~1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cm或1OO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栽培增产80-1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大豆玉米超高产栽培法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双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公分或70公分垄作玉米,两垄变一垄,垄距为130公分,垄上种双行,大行距90公分,小行距40公分。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种植技术亩产平均增加160-500公斤,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4-5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良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增效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传统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两垄变1垄,垄距为130cm或140cm,垄上种双行,火行距90cm或100cm,小行距40cm,形成宽窄行栽培。玉米密植通透高产栽培技术较一般栽培增产80~100kg,同时降低玉米含水量3~4个百分点,提高了玉米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产量影响很大,黑龙江省龙镇农场经过多年实践发现,玉米采用110cm大垄双行种植比其它种植方式高产,现将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玉米是喜温、喜光、高产作物。它植株高大,根系发达,茎叶繁茂,产量高,需肥量大,同时对肥料反应敏感,在确定玉米施肥量时,应需综合考虑。当前的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应用比较广泛,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是在原有65cm小垄的基础上实行宽窄行的偏垄种植,垄间大小行距相间隔,小行距40cm,大行距90cm;或作130cm的大垄,垄上双行播种,行距40cm,同时增大种植密度,使密度由原来的4.5万株/hm~2左右,增加到6.75~7.50万株/hm~2,具有保墒、保肥、保温、增产、增收等特点。现将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选用优良品种以选用生育期适中、紧凑型玉米品种为宜,因紧凑型玉米的叶片上冲,受光好,适宜密植栽培。2种植地选择玉米适应性较强,对土壤的要求并不十分严格,但具有需水、需肥量大、耐涝性较弱的特点。因此,种植玉米应选择中等以上肥力、土层深厚、土质疏松、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主产区,大豆大垄垄上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指的是行距为130cm大垄,在垄上采用60cm膜覆膜,膜两边的苗带距膜5cm以内种植方式及其相适应的栽培技术。在总结和吸收大豆行间覆膜、大豆三垄栽培技术、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针对大豆生育期降水不均的生态特点,而形成的高产栽培模式,大垄垄上行间覆膜大豆平均亩产达225kg,比未覆膜大豆增产30%以上。一、理论基础对高产栽培技术来说,"良种良法"只是一种大豆从低产向中产转化的有效途径,从中产向高产或者更高产,就得  相似文献   

19.
姜富 《吉林农业》2004,(6):13-13
玉米大垄双行栽培技术,是近年来农业部门推出的又一项提高玉米单产行之有效的栽培技术措施,也是对传统玉米耕作制度的一次改革。为使广大用户更加了解掌握有关技术,应读者要求,现作如下回答,仅供大家参考。 问一:玉米大垄双行种植方式有几种? 答:有两种种植方式。一种是将过去  相似文献   

20.
玉米通透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是以应用优质高产耐密植品种,采取大垄宽窄行栽培或化控栽培,增加密度等为主要措施的增产技术,种植方式由原来的65cm或70cm垄作玉米改为现在的105cm或130cm大垄,垄上双行种植,使植株形成大小行。不但增加玉米密度,而且改善玉米植株在田间分布,增加了玉米通光透风。有利于玉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