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蜇是浮游性腔肠动物,世代交替生殖,水母体通过有性生殖产生水螅体,水螅体通过横列生殖产生水母体。通常说的海蜇是指水母体成体,呈蘑菇状,分为伞体和口腕两部分,伞径一般300mm~600mm,最大可达1m,体重一般10kg~20kg。一、育苗工艺亲体采集与强化培育 → 室内水泥池产卵孵化、投放采苗器采苗、螅状体幼体培育 → 室外冰下越冬 → 蝶状幼体和海蜇幼体室内培育 → 海蜇出苗。二、物资准备l.育苗池 一般设计育苗水体为300m3~500m3。2.亲蜇 采捕育苗用亲蜇20个~30个,选择个体大、活动能力强、无创伤、无病症、伞径在30cm~55cm的海蜇作为亲…  相似文献   

2.
海蜇养成中的饵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在海洋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5小时食物被消化,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量在伞径20mm时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为290多万个,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体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正>海蜇是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的腔肠动物,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世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世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体重3 g的海蜇碟状幼体,经2个月的生长,伞径可达300~500 mm,个体重达10 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主要繁殖季节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在十几年的海蜇放流增殖中,一般都采用伞径规格为15~20 mm的幼蜇。根据几年来海蜇池塘养殖经验,培养大规格苗种养成,可提高50%~60%的成活率。特别是2007年莱州湾海蜇增殖放流大为减产,除自然因素严  相似文献   

5.
以选择生长快、体积大、出成品率高的红头、红盖的浙江红品种为佳。苗种的伞弧径15cm左右,即碟状幼体育成幼蜇的7~10日龄的幼水母,无畸型、环肌收缩力强的苗种。  相似文献   

6.
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 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相似文献   

7.
<正>1苗种选择以生长快、体积大、出成品率高的红头红盖品种为佳。苗种的伞弧径1.5 cm左右,即碟状幼体育成幼蜇的7~8日龄的幼水母,无畸形,环肌收缩力强的苗种。2苗种运输苗种最好从附近育苗场选购,短途运输可使用内壁光滑的各种器具,无需充氧;长途运输时  相似文献   

8.
张硕  陈岱  刘家林  孙文  张俊波 《水产学报》2023,47(4):049105-049105
为探究环境因子对海蜇耗氧率(oxygen consumption rate,OCR)和排氨率(ammonia excretion rate,AER)的影响,实验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了不同pH值、盐度和温度条件下,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海蜇伞径与干重可用W=0.002 2e0.1248D表示,R2=0.972 4。海蜇幼蜇和成蜇的OCR和AER受pH值、盐度和温度影响显著。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pH值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幼蜇和成蜇的2种代谢率分别在pH值为7.0和7.5时达到最大值,同时收缩次数最多。海蜇幼蜇和成蜇的AER和OCR随盐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分别在盐度为25和20时达到峰值;盐度为20时收缩力最强。不同规格海蜇的OCR随温度升高而增加;AER则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5°C达到峰值。海蜇在21°C时运动和进食最快,温度低于3°C或高于35°C海蜇则停止运动。幼蜇的AER Q10值为0.767~4.362,OCR Q10值为1...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海蜇放流增殖效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人工控温的方法,使人工培育的越冬螅状体比自然海域螅状体释放蝶状体的时间提前30~40d,继而培育成5~10mm的幼水母进行放流。用幼水母伞径之差异探讨海蜇放流增殖效果,是目前国内首次报道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环境因子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影响的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