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究数值法与解析法在进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的差异,以及在进行地下水环境评价时,选择更为合适的计算方法。【方法】以四川省宜宾市某氯化法钛白粉项目为例,利用瞬时点源一维对流扩散模型、瞬时点源二维扩散模型和GMS数值模型研究非正常工况下苯储罐泄漏时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预测了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中的中心运移距离、最大浓度和污染范围,并对3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一维对流模型只考虑地下水流向方向上的运移情况,计算结果最大,方法简单方便,参数要求较少,但精度较低,无法预测污染面积;二维扩散模型考虑了平面上的污染物分布情况,可以预测污染物范围及浓度变化,但预测运移距离较大,与实际的边界条件矛盾;GMS数值模型是三维模拟,计算精度高,更符合实际情况,但建模过程复杂,水文地质条件限制较多,所需水文地质参数较多,耗时较长。【结论】综上考虑,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不高的工程项目使用解析法预测较为方便;在水文地质资料充足、评价等级高的区域使用数值法预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2.
介绍地下水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及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数学模型及其求解原理,并模拟地下水流场与实际流场的拟合,通过设定污染源来预测污染物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情况,分析预测结果可为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西辽河平原是我国的重要粮食基地,地下水是其主要供水水源。在工业和生活污染物排放及农业施用化肥农药的影响下,地下水已遭受一定程度的污染。综合分析了地下水污染评价的各种方法后,将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单指标污染标准指数法。在西辽河平原开展了野外调查,采集了390组地下水样品,每个样品检测79项指标(包括现场测试7项)。依据资料分析选择其中铁、氟、三氮及其有机项目共计34项进行评价。 采用单因子污染标准指数法对西辽河平原东部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按污染组分的分类对污染范围的分布进行阐述。并分析了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原因。解决了区域污染评价指标之间对比问题,能够直接反映区域地下水污染情况,并为有针对性地治理地下水污染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东北平原典型区域浅层地下水污染现状及污染物的化学迁移规律,借助"东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与评价"项目收集、野外调查获取的资料,选取布设在沈西工业走廊的一条水文地质剖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区,绘制地下水流场图与无机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推断污染物的扩散路径,应用相关系数法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中无机污染物的相关性,利用PhreeQC地球化学模拟软件计算该剖面的水化学成分的饱和指数,进一步确定无机污染物的运移途径。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污染源为细河地表水,浑河间接影响其周边地下水水质;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水力联系的强弱与人为因素将影响地下水水质;无机污染物以面状污染为主要污染形式,其运移能力受水力梯度与岩相环境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作用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焦作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对浅层地下水污染的控制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水质分析以及模拟污染物扩散迁移发现,受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在焦作不同区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污染方式不同。水文地质条件还影响着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分布、迁移。在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地区,主要污染方式为入渗---径流扩散,本区浅层地下水对污染敏感性较高,浅层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高于其他地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后在地下径流的控制下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扩散,沿大沙河一线扩散最快;在山前交接洼地,径流---蒸发浓缩作用成为主要的污染方式,长期的蒸发浓缩作用使得该区总硬度普遍超标;黄沁河冲积平原地区,入渗---蒸发浓缩为主要的污染方式,受包气带土层特殊性质的影响,浅层地下水氟污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在石油开采、运输、加工的过程中,泄漏、淋落等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石油类污染物通过渗漏进入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1],且危害巨大。目前较典型的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主要有3类:抽出处理(Pump-Treat)技术,简称PT技术;监测自然衰减(Monitor Natural Attenuation)技术,简称MNA技术;原位(In-Situ)修复技术[2]。监测自然衰减同其他技术方法相比,具有彻底清除转化污染物,无二次污染和副产物产生;对污染场地周围的环境无破坏性;处理费用相对较低等特点。通过比较优选监测自然衰减作为研究区主要修复方法,在地下水石油污染调查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场地开展石油类污染物迁移预测研究。在现场监测和室内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利用Visual Modflow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典型场地地下水流模型;以TPH(总石油烃)为目标污染物建立典型场地石油类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进行预测评价,结果显示监测自然衰减技术适宜作为本场地的主要治理方法,且能在相对较短的修复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修复效果。从模拟预测结果来看,污染晕的中心始终在场地的中心区域,迁移距离较小,污染物以自然衰减作用为主,受对流弥散作用影响并不明显,总体上看只要措施得当,不会对场地区域外地下水环境造成太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孝新合气田区地下水铁锰污染分析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孝新合气田区地下水铁锰污染成因及环境健康风险。【方法】在37个地下水水样和8个土壤样品分析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数量统计分析工具(SPSS)对地下水中铁、锰离子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并采用单因子指数、加权综合水质指数和健康风险评价法对研究区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进行环境健康风险评价。【结果】研究区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总铁、锰和总氮,其重要来源是地下水铁锰离子,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和总氮的输入是造成该区地下水中铁、锰离子量较高的原因,而地下水总氮超标主要受到农田灌溉和施肥的氮污染影响;综合水质等级从优良水质到极差水质,极差水质样品数占27%,表现为同时受总铁、锰和总氮超标影响;铁、锰离子非致癌风险指数均小于1,为风险可接受水平,即对饮水居民健康不会产生致癌慢性毒害效应,但铁锰污染需给予充分重视。【结论】为提高研究区农村饮用水安全,建议饮用之前应该进行预处理,并将铁锰作为重点控制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东北地区一典型的石油污染场地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采集的地下水和土壤样本进行分析,确定场地内石油烃类污染物(苯和萘)的浓度分布情况,然后结合污染场地实际特征及当地人群特点,对该污染场地进行地下水水土污染健康风险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拟定污染场地的优先修复顺序及修复目标。结果表明:该场地地下水及土壤明显受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污染,致癌及非致癌效应的风险值均超过可接受水平,需对场地进行修复;场地土壤及地下水致癌污染物的优先修复顺序为苯、萘。两种污染物的修复限值为苯:33.162 mg/kg(土壤)、0.213 mg/L(地下水);萘:165.510mg/kg(土壤)、21.292mg/L(地下水)。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河南省新乡市浅层地下水的污染机理,通过现场调查并对地下水、地表水进行采样,测定其氢、氧稳定同位素及水化学成分,对水样的氢氧同位素和水化学组成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太行山区是剥蚀丘陵岗地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中部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受共产主义渠水的影响,二者同位素值较接近;受黄河灌溉回归水的影响,南部冲积平原地下水氢氧同位素值较接近黄河水,是大气降水和黄河水的混合水体。而研究区地下水污染除与地表污水侧渗、污染物通过包气带直接下渗有关,还与不合理开采地下水导致盐分和污染物的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10.
对陕西省洛南县香沟某再生铜矿地下水污染进行数值模拟,为再生铜矿选址、地下水污染的预防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根据野外抽水试验以及钻孔数据,建立山区水文地质概化模型,对模型进行识别与验证。使用MODFLOW模块及MT3D模块对该地区进行地下水流场和溶质运移数值模拟。模拟情景采取示踪剂30 d短时注入模式进行预测。污染物超标晕在30 d时最大,Pb类污染物的污染超标范围在切断污染源后会减小,浓度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小直至未检出,Cu类污染物切断污染源后,检出范围污染晕会随着时间先增大,再到未检出。污染晕沿着沟道水流方向呈狭长羽状分布;污染浓度距点污染源距离越大,浓度越小。该研究可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长岭县降水量序列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基于长岭县1954-2005年降水量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Mann-Kendall方法、叠加的马尔科夫链方法,对长岭县的降水量特征值、年内年际变化、降水量自相关性以及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岭县年内降水量和典型年年内降水量主要集中在6-8月份,分别占70%、80%;降水量年际变化呈现出丰-平-枯的变化趋势,平均8年出现一次降水变化小周期;降水量系列是相互独立的,并且降水量系列呈递减的趋势,枯季降水量平均每年减少4.86mm;叠加的马尔科夫链方法可用于长岭县降水量的预测,但需要结合总体的降水量变化周期,以消除大旱或大涝年份导致的误差。  相似文献   

12.
为求解高压条件下锥形配流副的润滑模型,该文提出了综合应用有限差分法、液阻网络法和约束最优化复合形法的二元二目标复合形法,研究表明了模型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并通过实例应用二元二目标复合形法对润滑模型进行了求解。实例结果显示,平衡油槽的无量纲压力随工作压力的变化保持恒定,配流间隙随工作压力增大呈线性减小,而偏心率在工作压力范围内均略小于0,最小为-0.036。研究为锥形配流副弹流润滑特性的分析及其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农机设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AHP法和改进G1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组合赋权。该方法集结了主观和客观赋权的综合优势,克服了主观赋权的主观随意性和客观赋权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双重问题,最后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农机设备进行优选,并通过案例,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追踪不可压缩两相流相界面的CLSVOF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CLSVOF方法的基本思想,将VOF和Level Set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用于追踪不可压缩两相流相界面的计算.通过对经典的两相流流动问题的计算,研究了CLSVOF方法对对流输运方程和动量输运方程计算精度的影响,并与VOF方法和Level Set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求解对流输运方程时,CLSVOF方法的计算精度明显高于Level Set方法;求解动量输运方程时,CLSVOF方法产生的虚假速度接近于0,基本克服了利用VOF方法求解动量输运方程时的虚假速度势问题.  相似文献   

15.
针对近年来最小二乘法用于马斯京根法出现的一种趋势,从流量演算法的水力学理论出发,剖析了马斯京根法进行洪水演算的原理,指出了马斯京根法中参数的物理意义.同时通过马斯京根法的理论解释,从理论上论证了康吉演算法推算具有衰减特性的洪水波运动必须满足的条件,指出了最小二乘法用于马斯京根法公式参数确定时造成的参数物理意义的模糊,并且该做法并不能从理论上保证该条件的成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所得结论愿与读者商榷.  相似文献   

16.
在导轨直线度测量中,评定导轨直线度误差的方法有图解法和计算法。在讲述导轨直线度误差评定的方法时,通过教学实践,总结教学经验,选用合适的例题,补充一些内容,能用较少的时间,把这一评定方法讲透,达到较好的效果,特总结教学心得交流提高。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已经完成的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效果,构建了4大类19项指标的规划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各个指标的具体数值,划分了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和差的5个评价等级。使用物元分析法对各指标的实测值进行了计算,确定该规划完成情况,并对结果进行了敏感性分析,保证结果的准确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淮安市"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优秀,该评价方法拥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8.
充水保压钢蜗壳外围混凝土应力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在分析施工过程钢蜗壳充水保压支撑的基础上对简化方法和仿真方法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2种方法中,简化算法偏保守。同时,钢蜗壳与外围混凝土的接触状态和施工过程中钢蜗壳的支撑方式对混凝土的应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结论对水电站厂房的设计、施工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决单基线PolInSAR在更宽的森林高度范围内反演森林高度误差大的问题,提出了多基线PolInSAR的基线选择方法。使用JPL/NASA于2016年2 月27日在加蓬森林区域获得UAVSAR L波段5个轨道的多基线全极化PolInSAR数据反演森林高度,基于相干分离最大算法(Maximum coherence difference,MCD)使复相干达到最大分离,改进PROD方法与ECC方法,并对这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使用NASA于2016年3月4日获取的激光雷达数据LVIS RH100验证反演的森林高度。通过绘制两种基线选择方法对应的kz、冠层复相干幅度与LVIS RH100的密度图来评估ECC方法和PROD方法选择基线的差异,并结合获得的森林高度图、误差图、密度图,分析对比两种基线选择方法的优劣。反演的森林高度出现低估高大森林(误差为负值)、高估低矮森林(误差为正值)的现象,同时低矮与高大森林区域的误差较大,且ECC方法的低估或高估的程度比PROD方法大,精度低于PROD方法。ECC方法将相干区域的线性程度作为判断标准,PROD方法综合考虑了复相干的相干分离程度(相干直线的拟合效果)与复相干幅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ECC方法低估高大森林与高估低矮森林的问题,反演的森林高度优于ECC方法,精度比ECC方法提高了9.63%。PROD方法更适用于反演低矮与高大森林,ECC方法更适用于反演中等高度的森林。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无人机LiDAR的天然林与人工林林隙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主动遥感进行森林地物分类和林隙提取的效果,分别在天然林和人工林中比较了无人机激光雷达(Li DAR)数据的阈值法、逐像元法和面向对象法3种方法的分类精度和适用性。选取天然林(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帽儿山林场)和人工林(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旺业甸林场)两处试验区,应用阈值法、逐像元法和面向对象法3种方法,对两个试验区采集的无人机Li DAR数据进行林隙、非林隙、其他类型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法在天然林和人工林试验区中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均最高,天然林为82. 43%、0. 73,人工林为91. 74%、0. 88;逐像元法次之,天然林为76. 62%、0. 64,人工林为78. 68%、0. 68;阈值法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差异较大,在天然林中的精度极低,为50. 54%、0. 27,人工林的精度较高,为79. 12%、0. 69。面向对象法和逐像元法在天然林和人工林普遍适用,均可以达到理想的分类精度和Kappa系数。阈值法在天然林的精度较低,更适合于人工林的分类,即林分高度趋于一致,且建筑、道路等其他类型干扰较少的区域。天然林的最佳分类方法为面向对象法,人工林的最佳分类方法为阈值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