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攀枝花苏铁是苏铁类分布最北缘的物种,分布在四川省南部与云南北部金沙江及其支流的干旱河谷稀树灌丛石灰岩山区。上世纪70年代,人们在四川渡口(今攀枝花市)市郊,金沙江河谷海拔1100~2100米的石灰岩山坡上,发现了大片天然苏铁林,后被统一命名为攀枝花苏铁。  相似文献   

2.
四川西部干旱河谷的生态环境与退耕还林   总被引:11,自引:11,他引:11  
本文对川西干旱河谷的成因、生态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川西干旱河谷按热量条件划分为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干湿河谷,并对不型的退耕还林对策、树种选择与封山育林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的划分及其造林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更好地利用土壤种子库进行植被的自然恢复更新实践,利用"萌发幼苗法"测定海拔差异对岷江干旱河谷灌丛植被土壤种子库特征的影响,相应地上植被的特征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库容量和物种丰富度随土层加深而减小;海拔间隔100 m以上时,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更易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3个样地中,各海拔的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物种组成频数均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海拔这一局部环境因子对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物种组成关系的影响不明显,岷江干旱河谷局部地段土壤种子库的特征可能由河谷整体环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5.
茂县是岷江流域干旱河谷分布的典型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裸土区域分布广,通过遥感及地理信息技术对茂县主要干旱河谷区域2000年以来的裸土分布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应用裸土指数提取法统计该区域地表裸土的时空变化。研究表明,2000—2020年间,茂县干旱河谷区域裸土面积共减少4 898.7 hm2,主要集中在沙坝镇、沟口镇、叠溪镇和凤仪镇区域,海拔分布在1 400~2 600 m之间。在近20年间,裸土面积呈先上升再逐步减少的趋势,客观反映了茂县干旱河谷裸土分布受地震灾害、生态治理等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人为治理可显著减少干旱河谷区域裸土面积,有效治理水土流失情况。  相似文献   

6.
岷江干旱河谷区长期处于缺水的自然环境之下,在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上,一般选用耐旱树种,节水造林。由于岷江干旱河谷的降水量小,植物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这样的生长环境导致了植物生长缓慢。目前,水分子成为限制岷江干旱河谷造林的关键因素。由此,展开对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耗水性的研究,也是研究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的关键所在,该篇致力于协调造林植被与河谷水资源的关系,主要以辐射松、油松、榆树、岷江柏和侧柏五个树种为研究对象,展开岷江干旱河谷造林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九寨沟县干旱河谷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干旱河谷区气候、植被、土壤、造林现状与成效影响因素,从区域的生态特点出发,遵循自然规律,总结干旱河谷区造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扼要归纳了干旱河谷区造林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西藏干旱河谷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和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中、上游高山峡谷地区分布广泛,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并有进一步退化的趋势。生态恢复是改善西藏干旱河谷生态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根据生态恢复相关理论,结合我国干热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研究现状,论述了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的途经,并提出一些模式,旨在为西藏干旱河谷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金沙江干热河谷实地考察与资料分析,初步划定了各地干热河谷的上限和层域范围。提出了地形是影响金沙江干热河谷水分变化的主要因子,确定以坡向和坡位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立地类型划分的主要依据,划分的立地类型分别是:坡上灌丛区,分坡上灌丛区阴坡类型、坡上灌丛区阳坡类型;坡下草丛区,分坡下草丛区阴坡类型、坡下草丛区阳坡类型;坡足冲积区;河谷平坝区。据此,针对干热河谷各立地类型的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对杂谷脑河流域的干旱河谷植被进行全面踏查的基础上,综合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且人畜干扰少的阴、阳两坡面,在两坡面各设3个海拔梯度,每个海拔梯度间隔约300 m,采用植物群落学的最小面积法对杂谷脑河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种-面积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维管植物及其灌木和草本不论在阳坡还是阴坡,随着海拔梯度的上升,它们的最小面积都在逐渐增大,而最小面积所含的种数也随之增大;在相近海拔梯度上,阴坡的最小面积都比阳坡大,且最小面积所含种数也发生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乌海市始建于1976年,位于内蒙古西南部,是一座新型的工业城市。总土地面积1.48万平方公里,人口108万。乌海市地处干旱荒漠区,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6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3481毫米,是降水量的21倍,干燥度为4.05,属于典型的极端干旱沙漠边缘类型区。乌海市森林覆盖率由建市初期的0.3%提高到2005年的13.76%,主要植被类型有四合木灌丛,沙冬青灌丛,锦鸡儿灌丛,绵刺、霸王、半日花超旱生小灌丛。由于本地区山地基岩裸露,土层瘠薄,水土流失严重,风沙区风蚀强烈,风沙危害常年发生,  相似文献   

12.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植被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特征与植物多样研究表明:1)植物种类贫乏,有明显的重点科;并以的豆科Leguminosae、菊科Compositae、蔷薇科Rosaceae和禾本科Graminea等被子植物种类较大。2)对阴、阳坡不同海拔灌丛植被α多样性的的测度表明,各样地灌丛群落灌木和草本的物种多样性H与丰富度S、均匀度E成正相关关系,而与优势度D呈相反关系;植物群落物种α多样性指标在阴坡随海拔升高表现出明显的直线上升增加趋势,阳坡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近似“U”型的海拔梯度格局;草本具有和灌木多样性指数相似的海拔梯度格局。3)低海拔梯度和高海拔梯度的灌丛植物种类和群落生境有较大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相似性减小,物种更替速率增大,灌丛群落的β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攀西干旱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攀西干旱干热河谷自然条件,阐明了河谷生态系统的退化现状,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系统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热干旱河谷是世界上环境最恶劣的立地类型之一, 其植被恢复是林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未攻克的难题。文中在回顾干热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重点讨论了干热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途径、适宜树种和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5.
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区营造水土保持林的技术措施及初步成效陈玉德,吴陇,喻赞仁关键词云南元谋,干热河谷,水土保持,造林技术元谋坝区是云南典型的干热河谷区。由于气候异常干旱炎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造林极度困难。30多年来不少单位和部门先后多次到该地区进行...  相似文献   

16.
以汶川堡子关为例,阐述了干旱河谷植被恢复与景观建设的调查方法、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环节等内容。干旱河谷植被恢复受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制约,应尊重干旱河谷的自然规律,在保护原生植被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立地条件选择相应的营建模式,主要采用人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另外,干旱河谷植被恢复是林业工作者多年来一直未攻克的难题,还需要对其开展多学科、多领域的专题研究。  相似文献   

17.
向玫 《绿色科技》2022,(1):45-47
白龙江干旱河谷是长江水系北部的生态脆弱带和敏感区,为科学选择树种,重建和恢复白龙江干旱河谷生态环境,以1年生酸枣、柠条、狼牙刺、文冠果、荆条和2年生的侧柏为试验材料,测定了6个树种造林后的成活率、抗氧化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评价了不同树种在白龙江干旱河谷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狼牙刺、酸枣和荆条在干旱河谷成活率较高,植株叶...  相似文献   

18.
在攀西干旱河谷地区,于2000年从国外引进红树莓的3个品种Willlamette(威廉米特)、Meeker(梅凯)和Yeastill(约斯特尔)。研究表明:Willlamette在安宁河谷海拔1800~2300m生长良好,其1a生单产比Meeker高25.5%,其生物产量比Yeastill高23.0%;Meeker和Yeastill在安宁河谷1400~1600m表现较好,Meeker扦插生根能力高于其他2个品种。3个品种经济价值高,根系发达,在坡耕地保持水土效能十分显著,可在攀西地区干旱河谷推广栽培。  相似文献   

19.
采用现地野外调查和采样测定方法,利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土壤养分含量指标,研究了白龙江上游不同林型的水源涵养林群落物种的多样性、土壤特征及二者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白龙江上游水源涵养林植被分布呈5个主要垂直带谱、10种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以天然干热河谷灌丛最高,阔叶混交林次之,最低的为天然杜鹃—冷杉混交林和天然杜鹃灌丛;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干热河谷灌丛最高,杜鹃-冷杉混交林次之,冷杉-青杄混交林最低。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试验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岷江上游地区处于四川盆地西缘向川西北高原过渡的山岳地带,流域面积22644km~2,流域多年平均径流量147.7亿m~3,水资源十分丰富,是天府之国的水利命脉,经济地位十分重要。流域内地形复杂,山高坡陡,河谷幽深,相对高差3000多米,平均坡度30度以上。区内山岳重叠,分布着涵养水源的骨架森林,又是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历史上,由于乱砍滥伐森林,无休止的樵采、放牧和烧垦,加之受地形、地貌、大气环流的综合影响,使植被产生逆向演替,生态条件不断恶化,形成面积约13.3万ha的干旱河谷,部分地区出现荒漠、半荒漠景观。干旱河谷分布在汶川绵箎以上至松潘县的镇江关以下及支流黑水河西尔以下,杂谷脑河理县城关以下谷坡中,下部地段。由于山势高耸、山脉与河流呈南北走向,小山脉又犬牙交错地排列,河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