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稻粒黑粉病 Neovossia horrida(Tak.)P.etK.是水稻常见的病害,每年因气候条件出现不同程度的危害。1985年,我县连作晚稻稻粒黑粉病普遍发生,危害严重,汕优六号(杂交籼型)病穗率高达13,74,台杂1号(杂交粳型)病穗率度达83,9%,常规粳糯稻穗病率一般为0,38%。一、发生条件稻粒黑粉病茵的厚垣孢子在土壤中,种子内外及禽畜粪肥里越冬。第二年,浮在水面或  相似文献   

2.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barclayana)是近年来杂交稻制种田危害十分严重的一种病害。目前对此病的防治研究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众所周知,稻粒黑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流传播而侵染花器的病害,空中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浮游数量的多少对后期病害的发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稻粒黑粉病菌在空中的飞散动态,我们于1991~1992年对此病的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进行了空中监测研究,并探讨了在防治上利用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6个方面的调查和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杂交水稻推广后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格局出现的变化已引起了主要侵染源的变更,在杂交水稻种子(包括不育系种子)内的病粒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已成为来年稻粒黑粉病的主要侵染源,在土壤表面越冬的厚垣孢子则退居其次。  相似文献   

4.
 以谷子腥黑穗菌(Tilletia setariae Ling)冬孢子接种正开花的谷子小花后引起发病,为花器局部侵染,当年侵染当年发病的非系统侵染病害。以二甲基亚砜处理,紫外光线照射和土壤越冬处理的冬抱子均能打破其休限期。在15-30℃里均能萌发,最适萌发温度为25℃,在pH4-7里均可萌发,以pH6为最适。碳、氮源对冬孢子萌发无明显的刺激作用。病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最适温度是20℃,最适pH值为7.0。在PDA上生长最佳。棉子糖、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为最佳碳源,DL-丝氨酸为最佳氮源。冬孢子经扫描电镜观察为T型(瘤突型)。萌发产生的担孢子数多达百个,虽"毛刷状"。在人工培养基上能产生厚垣孢子。以0.5% KOH-safranin O快速核染色剂染色,看到菌丝细胞里多含有双核,及锁状联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测定不同载体、润湿剂、分散剂、紫外保护剂对木霉厚垣孢子萌发率和菌丝生长以及不同含量助剂对可湿性粉剂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木霉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组成成分和比例,其中厚垣孢子粉为25%(厚垣孢子粉由硅藻土吸附木霉发酵液制备而成),润湿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4%,分散剂CMC为5%,紫外保护剂糊精为1%,以硅藻土补齐100%。该厚垣孢子可湿性粉剂的活孢子数为2.5×109 cfu/g,润湿时间为58s,总悬浮率为78%,孢子悬浮率为85.27%,pH为6.92,含水量为2.16%,98%通过200目标准筛,该制剂的各项指标均符合可湿性粉剂及微生物制剂的相关标准。该研究的进行为农业生产提供一种新型的木霉制剂,对稳定木霉制剂的田间防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杂交稻制种粒黑粉病的侵染源及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1993年对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的侵染源和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由冬孢子萌发直接产生的次生担孢子不是田间发病的主要接种体。发现并证实稻粒尾孢墨 粉菌具有在植物体表芽殖附生特性,其病害特占存在一个相当长的田间芽殖附生阶段,芽殖附笺次生担孢子才是田间发病的有效接种体。不育系柱头外率主、开发时间持续长而分散及恢复系花粉量是导致发病严重的主要寄生因素。  相似文献   

7.
 稻粒黑粉菌(Neovossia horrida)以次生担孢子经气流传播至水稻花器引起局部侵染,所致病害近年来在水稻不育系上普遍严重发生。据观察,田间冬孢子越冬休眠后3月中下旬即开始萌发,萌发当天即可形成初生担孢子,初生担孢子在1~2天内成熟、脱落,萌发形成次生担孢子。  相似文献   

8.
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萌发力及其侵染力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3年系统测定试验,稻曲病菌越冬厚垣孢子在室内和水泥池的土中可以存活5—6月。在种植油菜、苕子、蚕豆、小麦的露天水泥池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均有萌发力。在油菜、苕子、小麦3种越冬作物大田土中越冬的厚垣孢子的萌发率以油菜田最高,为2.04‰。越冬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数量大,萌发率可达0.4%—2.97%。稻茬中越冬的厚垣孢子和在3cm浅土中的厚垣孢子,其萌发率分别较冬闲田或冬作田土中和15cm深土中高。越冬厚垣孢子可以侵染早稻的种子、芽鞘、苗叶和苗根,并引起穗期发病。用水泥池内和种子上越冬的厚垣孢子液注射稻穗和涂抹穗苞均可致病。在上年发病的水泥池栽种水稻亦能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黄色(非休眠)厚垣孢子、黑色(休眠)厚垣孢子、厚垣孢子萌发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非休眠)3种孢子为材料,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分析,探究稻曲病菌休眠与非休眠厚垣孢子DNA甲基化的水平和模式。结果显示,3种形态孢子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明显,分生孢子基因组DNA中CCGG序列的总甲基化率为20.56%,黑色休眠厚垣孢子为25.63%,黄色非休眠厚垣孢子为33.52%。黄色和黑色的厚垣孢子主要是全甲基化模式,其全甲基化率高于半甲基化率,其中黄色厚垣孢子全甲基化率高达17.68%;分生孢子则是以半甲基化模式为主。结果对揭示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休眠的分子机制,探究真核生物孢子的分子休眠机制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时期和侵染途径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用田间自然发病病粒上新形成的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喷雾或注射接种不同生育期的稻穗获得成功。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是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侵染的主要时期。在孕穗末期喷雾接种2次萌发孢子的发病率高达50.8%。解剖736个病粒内部都含有花药,镜检119条花药和35个柱头发现,病粒内大多数花粉粒的内容物已基本充实,柱头大多处于分枝状突起阶段。解剖刚发病的病粒柱头上有多根菌丝,并向花药等处扩展。萌发的厚垣孢子可以侵染处于乳头状突起期的柱头,并形成菌丝及产生小孢子。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主要在水稻破口前1—4天至破口时从水稻的柱头侵入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陕西省糜子丝黑穗病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形态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幼苗浸种法测定其致病性,并于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发病糜子叶片和病瘿中共分离得到6株形态特征一致的菌株,代表菌株YL11-1菌落呈酵母状,白色,厚垣饱子呈球形或近球形,大小约7~10μm;菌株YL11-1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KT721292.1)与稷光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destruens的相似性为100%,接种菌株YL11-1后糜子出现4种典型病症,根据形态学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分析结果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稷光孢堆黑粉菌。该菌株厚垣孢子萌发及菌丝最适生长温度范围均为25~30℃,最适产孢温度为30℃;厚垣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范围分别为3~7和5~7,最适产孢pH为7;厚垣孢子萌发最适碳源为0.5%葡萄糖和1.0%蔗糖,该菌株对葡萄糖的利用效果最好,对淀粉的利用效果最差;菌丝生长和产孢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和硫酸铵,该菌株对硝酸铵的利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2.
稻曲病菌无性孢子萌发及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的培养基研究稻曲病菌孢子萌发及病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稻曲病菌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在蒸馏水和2%蔗糖溶液中3h不能萌发;6h时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分别萌发产生次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新采集的黄色和黑色稻曲球上的厚垣孢子在2%蔗糖溶液中的萌发率均高于其在蒸馏水中的萌发率.供试的9种固体培养基中,以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最适于病原菌生长.生长速率为2.54 mm/天;病菌在7种培养液中振荡培养7天后,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PDB)中菌丝干重最大,达24.5mg/mL,在大米汁和马铃薯蔗糖培养液(PSB)中产生的分生孢子量最多,孢子浓度分别为2.63×107和2.28×107个/mL;而固、液态的Czapek、稻秆汁和胁本哲氏培养基均不适宜于稻曲病菌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百合疫病病原菌的鉴定及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具典型症状的新鲜百合疫病植株茎基部病组织中分离到百合疫霉菌,根据其病原菌菌丝的形态、菌落特征,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的形态和大小,以及病原菌致病性测定,该病原菌鉴定为烟草疫霉Phytophthora nicotianae van Brede de Haan.供试的16种培养基中,病原菌在胡萝卜琼脂培养基(CaA)和辣椒琼脂培养基(PeA)上生长最好,生长速率分别为1.771和1.770mm/h.在常规培养条件下,病原菌不易产生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在低温、皮氏溶液和土壤浸出液中分别诱导产生出大量厚垣孢子、游动孢子囊和卵孢子.  相似文献   

14.
经研究 ,稻曲病病菌以菌核在土中及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翌年 7~ 8月份萌发 ,菌核抽生子座 ,产生子囊孢子。厚垣孢子 ,产生分生孢子。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 ,在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单季稻开花时萌发 ,菌丝侵入子房和柱头 ,并深入胚乳中迅速生长形成孢子座。供试药剂均采取 3种施药方法 ,第一种只在水稻破口前 5d施药一次 ,第二种在破口前 5d和隔 7d二次施药 ,第三种只在水稻刚破口时施药一次。试验结果表明 ,每 667m2 施用 1 5.5%保穗宁WP 80g、4 0 %禾枯灵WP 75g、4 0 %纹霉星WP 4 0g、5%井冈霉素AS 2 50ml、…  相似文献   

15.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测定法和病菌孢子萌发率方法,测定了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提取物对梨黑斑病病原菌(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姜提取物在5 000、2 500、1 250 mg/L的质量浓度下,梨黑斑病病菌孢子萌发率低于60%,对菌丝的抑制率大于50%。对梨黑斑病病原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天麻种子园或温室内,掩埋在沙床中作为育种材料的部分箭麻及其花茎表现为芽腐、首腐、勾头、茎基腐等症状,常导致约25%的箭麻不能开花结实。病原真菌在PDA加富培养基上或发病部位,形成白色至淡紫色菌落及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大小两型;后产生厚垣孢子,经鉴定为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箭麻及土壤带菌是主要传染源,伤口是主要侵染途径。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晚疫病菌以薄壁圆孢子和厚垣孢子的形态存在于润湿的土壤中。保持侵染力的时间最长为75天。病种薯上的病原菌在pH 7.5、含水率17-22%的土壤中,保持侵染力的时间是90天。
病原菌在各种液体中都能形成厚垣孢子。
较低的温度和较好的营养条件能延长孢囊孢子的寿命和延缓厚垣孢子的形成期。  相似文献   

18.
采用前期筛选出的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3株木霉菌,即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809、拟康氏木霉菌(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886和棘孢木霉菌(Trichoderma asperellum)525,利用盆栽试验,测定了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幼苗抗氧化能力及对枯萎病防效的影响。结果显示:3株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对黄瓜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均在66.81%以上,且以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防效最高,达到81.46%;当黄瓜幼苗长至三叶一心时,与CK(即只接种病原菌)相比,经哈茨木霉菌809、拟康氏木霉菌886、棘孢木霉菌525分生孢子以及厚垣孢子处理后,黄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而保护性酶包括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其中以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的变化幅度最显著;拟康氏木霉菌886厚垣孢子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分别比CK下降了47.74%、41.40%;而叶片中的POD、CAT、APX、SOD活性则分别比CK增加了318.11%、155.36%、157.09%和300.34%。研究表明3株木霉菌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均能通过改善黄瓜幼苗叶片抗氧化能力,增加保护酶活性,提高了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粮丝黑穗菌厚垣孢子发芽率低的主要原因是生理后熟不足,温湿度对生理后熟起着决定性作用。在32-35℃高温和湿润环境里处理30天后,就能完成厚垣孢子生理后熟的发育阶段,使孢子发芽率从10%左右提高到60-90%。在20℃时孢子发芽率虽略有提高,但远不如高温处理的效果好。湿润处理远比干燥处理的发芽率高。电灯光对厚垣孢子的生理后熟以及阳光对厚垣孢子发芽,均无刺激或抑制作用。在35℃和20℃下连续处理110天后,发芽率均一致表现下降,190天后降到5%左右。蔗糖、木糖、棉子糖有利于厚垣孢子发芽。葡萄糖、山梨糖、果糖、半乳糖效果不明显。马粪浸液或添加高粮芽组织,都无刺激作用。厚垣孢子发芽要求的pH范围不严,过酸(pH 3.4)可抑制发芽,但过碱(pH10.0)并无影响,pH 4.4-10.0均适于发芽。  相似文献   

20.
稻曲病的接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探索在田间条件下进行稻曲病的人工接种技术。通过比较3种接种体发现,上年保存于-20℃的厚垣孢子不能引起发病;用PS液体培养获得的薄壁分生孢子可引起发病,孢子浓度越高引起病穗率越高;菌丝片段-分生孢子混合液接种发病最严重。病原菌的培养菌龄对接种效果有影响。在水稻的3个时期接种,以抽穗破口前6~9d的效果最好。在一天的3个时段接种,以下午4~6时的病情最重。在接种液里添加马铃薯煮汁可显著提高接种发病率。本文的接种技术能高效引发稻曲病,最高穗发病率100%,最大病情指数93.96,最多穗病粒数110粒。该接种技术可鉴别出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