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荸荠球茎膨大生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红袍”荸荠在定植80d(约10月下旬)时株高、每株分株数及叶状茎数分别较9月上旬增加55.8%、288.24%和493.04%,叶面积指数由0.77升至4.51。球茎膨大生长与气温和日照长度均呈显著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97和-0.99)。荸荠球茎不同部位之间碳水化合物含量及淀粉酶、转化酶活性有差异。球茎膨大过程中,其内生长抑制物质的相对含量逐渐降低,而生长促进物质的相对含量则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于1982—1985年间对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进行了田间试验。此病菌仅侵染荸荠和野荸荠,主要以带菌球茎、土中病残体为初侵染源,病菌孢子借风雨和灌溉水传播。经气孔或直接侵入,生长季节有多次再侵染,—般潜育期5—13天,多雨或重雾露天气,重茬,定植早或过密、灌水方式不当、种植易感品种及偏施氮肥等均有利于发病、试验证明防病有效措施为,种球茎和荠苗用25%多菌灵250倍液浸16h;生长季节及时用2s%多菌灵250倍液、70%托布津1000倍液或45%代森铵1000倍液喷雾预防,7-10天1次,防效达95%,防治区比对照区增产2—3倍。  相似文献   

3.
茎尖培养对荸荠产量及球茎大小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通过茎尖培养获得的荸荠优良后代的产量及球茎大小等性状分析结果表明:茎尖培养后的荸荠产量及球茎大小均有明显提高,产值提高了32.3%-33.1%,克服了长期以来荸荠传统品种种性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4.
野荸荠主要依靠球茎无性繁殖,当球茎位于20cm以下的土层内,离苗率开始极显著下降,田间出苗有两次高峰,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中旬,其出苗率分别为14.68%和21.1%,水分是制约球茎发芽的关键因子,球茎失水比例达13.3%时,将失去发芽能力,同时球茎再生能力很强,连续刈割11次后,仍会出现新植株。  相似文献   

5.
经2001~2002年2年盆栽及田间小区药效试验,结果:2.5%甲克粉剂防除眼子菜田间用量为32g/667m^2,施药时期为插秧后5~15d,药后45d防除效果在80%以上;防除野荸荠1次施药防治用量为60~70g/667m^2,施药期为插秧后10~15d,采用2次施药防治,每次用量为40g/667m^2,施药期为插秧后5d,2次施药间隔期为10d,对野荸荠防效在80%以上,且以毒土法施药防治效果较好。盆栽、小区及大面积示范对水稻十分安全,无药害发生。  相似文献   

6.
亚麻象是庄浪县新的重要亚麻害虫。1986-1995年该虫年均发生面积0.55万hm^2,占亚麻播种面积的98.6%,平均蛀茎率65.1%,百茎虫量69.8头。该虫在庄浪县年发生1代。越冬成虫在亚麻出苗后即行取食幼苗,交尾产卵于茎秆髓部组织中,产卵量每头雌虫约200粒。幼虫在寄主茎秆内生活,并蛀食茎秆组织,是主要为害虫态,老熟幼虫钻入土壤结土化蛹。  相似文献   

7.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荸荠秆枯病是荸荠上近年发现的一种严重病害,俗称“荸荠瘟”、“细荸荠”。该病广泛分布于各荸荠产区,一般病秆率为30~50%,严重的高达100%,对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甚至造成绝产。经鉴定,病原菌为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本菌除侵染荸荠外,还能侵染野荸荠,但均不危害地下球茎。1979~1986年我们对病原菌及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做了防治措施的探索,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试验结果表明:玉米施用都说壮牌复混肥,生长稳健,叶色浓绿,茎秆粗壮,籽粒较饱满,粒色明净,抗病性较强,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百粒重增加,穗大粒重,增产率为11.1%,其产投比为2.35:1,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正>1选好种球先年荸荠生长后期,选用生长整齐一致、分蘖分株性强、无倒伏、无病虫危害的田块作留种田。收获时,挖取外形圆整、表皮无破损、顶芽侧芽粗壮健全、皮深褐色、单球茎重为15g以上、具有所栽培品种特征的球茎贮藏过冬。催芽育苗时,从贮藏的荸荠中再选择饱满、表皮光滑且色泽一致的球茎,剔除皮色不一致的花荠、畸形荠。每亩荸荠大田的需种量,伏水荸荠和晚水荸荠为75~100kg;早水荸荠  相似文献   

10.
同型巴蜗牛在上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成贝或幼虫越冬,越冬后的成贝在4月上旬开始交配产卵,每头成贝产卵10-56粒,平均约22粒,卵期平均约18天,卵的孵化率为67.80%-69.505,秋季发生量大于春季,在一平方米范围的桔园内越冬死亡率可达38.43%-90.23%,幼贝的越冬死亡率明显高于成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