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新和县2005-2014年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实测资料,研究发现,近十年来沙尘暴、扬沙、浮尘出现总日数之和呈波动上升趋势。分析新和县沙尘天气出现的原因、特征,提出了新和县预防和减少沙尘天气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肃北国家气象观测站1981—2020年逐月沙尘天气日数资料,对肃北县沙尘天气的月、季、年、年代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肃北县浮尘、扬沙、沙尘暴天气均以21世纪初出现频率最低;沙尘天气以浮尘天气为主,扬沙次之,沙尘暴最少,沙尘天气具有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沙尘天气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各季的沙尘日数均呈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春季减少最快,秋季次之,夏季减少最慢;浮尘天气主要出现在3—7月,4月出现最多,扬沙天气主要出现在3—8月,沙尘暴天气主要出现在4—6月,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均以5月出现最多.  相似文献   

3.
选取若羌、且末代表站,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侧和南侧的风向频率及近40a大风、沙尘暴、扬沙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主导风向均为偏东风向;近40a沙漠东南侧大风日数均呈整体下降趋势,其中沙漠东侧若羌总大风日数约为南侧且末的4倍;东侧若羌因偏东风引起的大风日数也较南侧且末更加明显,若羌偏东方向大风约占总大风日数的82%,且末占50%。沙漠东侧沙尘暴、扬沙日数均少于南侧,南侧且末沙尘暴、扬沙日数均呈现出整体减少趋势;若羌县扬沙总体呈增加趋势,沙尘暴呈减少趋势;若羌县因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均呈增加趋势,偏东大风较多是引起沙漠东侧若羌扬沙、沙尘的最主要原因,需加强偏东风的防治;若羌因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分别占总日数的74. 3%和72. 9%,且末分别占71. 8%和52. 7%;且末县偏东风引起的扬沙、沙尘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但且末周边沙源较若羌丰富,防风固沙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取1971~2019 年叶城县逐月沙尘暴、扬沙、浮尘、大风日数资料,对叶城县近49 年来 的沙尘类天气变化趋势及其成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根据锡林郭勒盟地区1961—2012年降水量、温度、大风、沙尘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与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初步讨论了下垫面因子与沙尘暴的关系。结果表明,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总体减少的原因是影响沙尘天气气象因子的变化。大风日数与沙尘暴日数的变化趋势非常吻合,具有一致性;年降水量与沙尘暴天气发生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即降水对沙尘暴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下垫面对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沙尘暴与土壤相对湿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反相关关系,即下垫面条件对沙尘日数的变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疆和田降尘的时空分布与影响因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野外调查、定位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新疆和田降尘量时空分布规律及扬沙、沙尘暴、大风和浮尘日数与降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和田降尘量的年内分布极为不均。春夏两季的降尘量占全年总降尘量的93.14%,秋季较少.冬季最少;最大值在6月.最小值出现在12月。降尘量随高度的升高呈减少的趋势.在影响植物生长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两个高度降尘量最大。浮尘日数是影响降尘量的重要因素.降尘量随浮尘日数的增多基本呈上升趋势,但大风、扬沙、沙尘暴天气对降尘量的多少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影响阿拉善地区沙尘暴特征的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内蒙古阿拉善盟范围内的巴彦浩特、拐子湖等9个气象台站1961年~2004年的沙尘暴逐次统计数据和气象资料为依据,利用Excel和SAS数据处理软件,采用线性趋势估计、相关分析、多元回归等方法,对大风、降水、气温等主要气象因子与沙尘暴发生的次数和强度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区沙尘暴发生的日数与大风日数呈显著正相关;沙尘暴日数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沙尘暴发生日数与气温相关性最弱,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0年淖毛湖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50a来气温、降水、风速、大风日、沙尘暴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淖毛湖年、冬季、夏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20世纪80~90年代冬季增温强于夏季,进入21世纪夏季升温最为明显,冬季却降温最为明显,但总体平均来看,冬季增温强于夏季;降水总体趋势上升,90年代以后降水明显增多,但仍然比较干旱;风速及大风日数总体趋势下降,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为多大风时段,90年代后年平均风速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增加趋势,80年代后沙尘暴日数呈现急剧下降趋势。表明淖毛湖气候正在趋向变暖,特别是2001年以来该区域气温急剧升高,使得高温、干旱、多大风成为淖毛湖气候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鄂托克旗1963-2012年的气温、降水量和大风沙尘资料,采用滑动平均、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鄂托克旗气温、降水量和大风沙尘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鄂托克旗地区年平均气温呈波动上升趋势,增长倾向率为0.4℃/10年;降水量的年代变化不明显;年大风日数线性变化趋势较明显,随时间推移年大风日数以7.4d/lO年线性倾向率递减;年沙尘暴日数呈现波动减少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减少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民勤县沙尘暴变化特征与大风及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统计民勤县气象资料,分析民勤县沙尘暴变化特征。民勤地区大风与沙尘暴的日数均随年代呈现递减趋势,沙尘暴递减每10 a约为7 d,大风递减每10 a约为3~4 d。2000年及以后大风和沙尘暴日数下降幅度较大,沙尘暴减少日数高于大风减少日数。年降水量和沙尘暴变化二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年降水量改变不是民勤沙尘暴呈减少趋势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5年1月至2006年4月朱日和地区20m气象塔的风速及PM10沙尘质量浓度资料,分析典型沙尘天气过程(沙尘暴、扬沙、浮尘)中近地层风速廓线及PM10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沙尘暴、扬沙发生发展过程中风速较大,梯度变化明显;浮尘天气风速相对较小,整个过程随时间均呈现出递增态势。沙尘天气结束后比开始前的风速均有所减小。沙尘暴期间PM10平均浓度在5436.38~10000μg/m3,扬沙天气发生过程中平均PM10质量浓度为1799.49~4006.06μg/m3,浮尘过程中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为1765.53μg/m3。  相似文献   

12.
应用2006—2015年地面观测资料、micaps常规天气图资料对辽宁西部锦州地区偏南大风和偏北大风型沙尘天气的环流形势及地面要素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锦州市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根据风向可分为偏南大风型和偏北大风型,偏北大风型沙尘发生时均受冷空气东移南下影响,850 hPa锋区迅速东移南压,偏北风风速20 m/s以上,冷平流显著;偏南大风型500 h Pa锦州地区受高空槽前西南气流或中纬度较为平直的偏西气流控制,850 hPa受温度脊控制,暖平流明显,对流层低层干燥且升温显著,风力加大,大气层结为中性或弱不稳定;偏南大风型沙尘风力和相对湿度明显大于偏北大风型,伴随强烈的正变温和负变压,偏北大风型以负变温和正变压为主。  相似文献   

13.
北京春季风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1951—1980年北京30年风沙资料,研究得出:(1)、北京风沙春季最多,占51.6%;冬季次之,占30.5%;夏秋最少,均不足10%。(2),北京春季风沙以能见度在1—10公里范围内的扬沙为主,约占2/3;浮尘占1/4多;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沙尘暴最少,仅占1/12。(3),北京春季风沙87%的沙尘是来源于本地,有13%来源于干旱沙漠地区和黄土高原。(4),引起北京春季风沙的风速需在4.7米/秒以上。降水能抑制风沙形成。(5),北京春季风沙与造林绿化密切有关。解放前,北京树木和绿地很少,因此1951—1960年期间风沙极为频繁,平均每年春季约30次,约每三天有一次风沙日。解放后,大力开展绿化造林,到1961年,绿地扩大了四倍多,树木数目增长了200多倍,所以1961—1970年期间,春季风沙大幅度减少,平均每10天有一次风沙日。1966年以后10年,绿地减少了11%,树木减少了40%,因此,1971—1980年的最近10年期间,春季风沙又有回升趋势,平均每周有一次风沙天气。北京的绿地面积再扩大两倍,即可基本上制止风沙为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诸城市历年天气现象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方法]利用诸城市1958~2011年的逐日天气现象资料,采用曲线图、趋势图、频率等方法,对近54年诸城市出现的天气现象总日数、年平均日数、频率等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近54年诸城市共出现天气现象19种,总日数32 398 d;雪暴、烟幕、沙尘暴、极光、龙卷、尘卷风和冰针7种天气现象从未出现,露、轻雾、结冰、雨、霜、雾、雷暴、积雪、雪、大风10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多,吹雪、飑、雨凇、冰雹、雾凇、霾、扬沙、闪电、浮尘9种天气现象出现较少;轻雾、雨等7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总体均呈递增趋势,露、结冰等12种天气现象出现天数均呈递减趋势。[结论]该研究为当地具体预报起到指导作用,更好地为农服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玲  帅建疆  李阿娇 《北京农业》2012,(15):224-225
基于新疆昌吉州6个气象地面观测站近40年(1961-2000年)中大风、沙尘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等历史资料,对该地区大风、沙尘暴等天气形成的气候条件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李淑华  方文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3,(32):12638-12641,12650
利用河南省内121个气象站点1981~2010年的气象数据,对河南省大风天气和扬沙天气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风天气与扬沙天气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3,2种天气多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夏季和秋季发生天数较少;此外,两者空间上的分布有所不同,大风天气主要发生在河南省中部地区,而扬沙天气则主要发生在河南省北部和黄河两岸一些地区。  相似文献   

17.
陕北植被生态环境变化对气候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气象站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林区和非林区蒸发、大气湿度、降水日数以及降水量有明显的差异;陕北长城沿线沙区的植树造林和防沙林带建设,已使沙尘暴天气从80年代中期开始显著减少;子午岭林区的大面积毁林使对流性雨量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从天气实况、天气过程影响、天气形势等角度针对2018年3月14—15日出现在瓜州县的一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冷锋、蒙古气旋是此次大风扬沙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大风沙尘天气的形成与冷空气活动有关,其影响区域和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弱和移动路径有直接关系;大风沙尘前后气压场、风场等地面气象要素均有明显的变化特征;风速的急速增大为起沙提供了必要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天气的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预报和预防沙尘天气,保障农业生产发展。『方法]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分析近50年锡林郭勒盟地区沙尘暴天气变化的特点。[结果]锡林郭勒地区沙尘暴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冬两季发生最多,夏季次之,秋季最少。春季是沙尘暴天气现象最频发季节;近50年锡林郭勒盟的平均沙尘暴日数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以春季的下降趋势最显著,秋季下降幅度最小;近50年锡林郭勒盟年季平均沙尘暴日数均存在年代际变化的突变现象。[结论]总体来看,锡林郭勒盟的沙尘暴是从一个相对较多的平均态转变到一个相对较少的平均态。  相似文献   

20.
应用Micaps实况资料,对2011年4月29-30日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的大尺度环流演变和物理量场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该次沙尘天气过程中出现沙尘暴的必要触发条件,得出:蒙古气旋和冷锋是这次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急流是诱发该次沙尘天气的一个重要因子;温度平流、层结不稳定、垂直速度、散度与此次沙尘天气从爆发到衰亡的发展过程有很好对应关系,有利于诱发该次沙尘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