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承载力评价应由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转变为资源环境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驱动,定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既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可开发规模和强度及支撑保障能力。汨罗市的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汨罗市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的有10个乡镇,承载力均衡的有4个乡镇,承载力超载的有1个乡镇,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提供了可能,达到了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8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逐渐上升,从1998年的0.1809上升到2018年的0.8908,年均增长0.0338,由危机状态转变为富裕状态。各子系统对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程度不一,不同时间段内不同子系统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不同,2005年以前主要是以耕地承载力的贡献最大,2005年以后则是以社会经济承载力和生态承载力为主导。城市建成区绿化率、就业人口数量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度是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直接障碍因子,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口密度是潜在障碍因子。未来10年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持续增加,达到富裕状态。研究可为贵阳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土三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粮食可持续生产能力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重庆市粮食增产潜力进行科学预测,为国家或区域合理制定粮食增产及粮食安全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2000 年以来重庆市水稻、玉米和小麦单产水平、粮食总产量及可提升的空间;利用2000—2010 年间统计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建立灰色模型分析方法,对重庆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可提升的空间较大;粮食自给率水平逐步提高。重庆市未来粮食生产基本可以满足粮食需求。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把握全国及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诊断识别各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性因子,通过构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提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措施,以期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13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2)从四个农业可持续发展维度来看,农业经济可持续水平增长最快,增幅最大,农业社会可持续指数持续提高,农业生态可持续水平稳中有升,农业环境可持续水平稳中有降;(3)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可分为低可持续、中可持续和高可持续三类,地区间差异显著且变化类型多样;(4)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综合运用工程、技术、管理、政策和法律措施,来提升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5.
运用系统科学和协调发展观建立REES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计算获得1990,1995~2004年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对内江市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得出结论:①内江市近15a来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在生态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是发展不足;2000—2004年社会经济系统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表现出对西部大开发的响应。②采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具有层次分明、形象直观、符合实际的特点;评价中选用标准参考系,与区域时间序列数据相对照,具有时空有机结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从实现沟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从生态弹性指数、资源环境承载指数、资源环境压力度等方面,构建了北京山区沟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为北京山区沟域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7.
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造成了其供给稀缺性;而土地资源具有养育、支撑、资源和资产等功能,其需求旺盛;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笔者运用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立足生态文明角度,从供求方面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探讨,以山西省大同市为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由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生态用地需求量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需求,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需求分别为0.5309、0.5542、0.5770、0.5797和0.6030;其总体趋势增加;(2)由耕地支撑能力、建设用地支撑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分别为1.423、1.466、2.104、1.531和1.509;(3)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2013年超载最大,2015年超载最小,说明大同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在改善。运用此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态文明,为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河北太行山区农业系统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对比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了评价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涵括了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5个层次,共计31个指标。在此基础上对河北太行山区1995—2003年农业系统协调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区近10年来农业总系统的协调度在2000年以前是上升的趋势,系统的发展从不协调逐步走向协调;但2000年后,系统协调度不断下降,到2003年协调等级下降到4级,为低度失调状况。系统协调度的下降,表明该区系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减弱,这将影响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邴鑫 《种子科技》2020,(4):85-86
森林调查是应用各种技术手段对森林的动植物和环境进行调查,其目的是掌握森林资源的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信息和数据支持;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资源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作用,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森林调查的内涵入手,对森林调查设计方案的制定进行了详细分析,为森林资源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最关键的资源,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依据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对贵州省2001—2012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指数平滑法对贵州省2013—2016年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在2001—2012年间贵州省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上升趋势;贵州省历年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均大于生态足迹,存在一定的生态盈余,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情况较好;2013—2016年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年人均生态承载力略微下降,水资源仍处于生态盈余状态,但生态盈余量有所减少。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应该充分考虑贵州省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情况,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调度、利用水资源,促进贵州省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analyz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udy on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s to settl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nd it is a significant basis for realizing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cademician Sun Tiehang's "unification of three" for the eco-city construction, establish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indexes for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and mining city—Huainan City; and applied GM–BP neural network coupling model for the dynamic evolution and predic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uainan City in the future decad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of Huainan would be 2.13 by 2025, higher than the loadable state 1, so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would keep in the over-loaded level, but the over-loaded degree would be lower than the curr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arable land, energy and water resources contribute greatly to the improvemen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thus it is imperative to adjust this unreasonable and unsustainable ecological consumption relationship, enhan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wareness and high-efficiency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ake an energy-saving and intensive development path.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3个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确定2个主成分对潍坊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较好方法;(2)人口情况、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影响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3)2000-2010年潍坊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评价结果较好,可以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给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基于土地利用效益及其协调度,建立了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玉门市2002—2012年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从2002年的55.74增加到2012年的88.89,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土地利用的状态由可持续利用的起步阶段升级到基本可持续利用阶段;(2)土地利用各效益的协调度值从0.68降为0.20,协调度由比较协调状态变化为不协调状态。研究期内土地利用的总体状态是良好的,但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损害了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玉门市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而忽略生态效益的发展方式在土地利用中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西省资源、环境及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了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取了四个资源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即资源供给、环境质量、社会经济和基础设施。通过ArcGIS 自然断点分级将承载力分为五个等级,即高承载地区、较高承载地区、中等承载地区、较低承载地区和低承载地区,分析了陕西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综合承载力分布表现为关中高,陕北次之、陕南低的特征;资源供给承载能力关中最高,陕北中等,陕南承载能力最低;环境质量承载能力为渭南、榆林为属高承载力,安康及商洛最低;社会经济承载力陕北高,关中及陕南较低;基础设施承载力为宝鸡和咸阳高,铜川低。陕西省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各区域承载力表现出微弱的增加趋势,其中陕北地区承载力增加最大。陕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与能源利用、耕地面积、工业废气排放量、人均GDP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研究为区域经济和生态环境均衡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全面客观评价生态资源承载能力,进而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甘肃省迭部县为例,首先,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生态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确定各指标权重,评估生态环境承载力现状;其次,在生态功能区层面对迭部县水源涵养功能及生物多样性功能进行评价;最后,对生态承载力状况进行成因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迭部县整体生态承载力得分为0.239,处于“较强”承载力状态,构成整体生态承载力的生态弹性力、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和人类社会影响力得分分别为0.222、0.062和0.063。(2)2016年,迭部县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111.76 mm,水源涵养功能处于“高”状态,其中,水源涵养功能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以草地和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区域。(3)自然栖息地面积占迭部县总面积的83.67%,其自然栖息质量指数(Natural Habitant Quality Index,NHQI)处于“高”状态。(4)从自然和经济2个因素进行分析,发现迭部县生态环境条件较好,但林草地面积已呈现出逐渐减少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开发引导,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推动迭部县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taking Yunnan Province as a case, this paper built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applied the index evaluation model to analyze the trends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n Yunnan from 2006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those years,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ranged from 0.23 to 0.46 in Yunnan Province.The minimum value was 0.23 in 2013, the maximum value was 0.46 in 2010. From 2006 to 2014, the evaluation value of water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was less than 0.5 in general, 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a fragile state on the whole.  相似文献   

17.
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陕川渝三地可持续性发展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能值生态足迹法(EEF)是一种基于生态足迹的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予以评估的能值分析方法。以陕川渝三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人均能值生态承载力和人均能值生态足迹以及万元GDP对2007年三地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就陕川渝区域之间合作的优先性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予以客观评价。结果表明:2007年陕川渝三地的能值生态赤字分别为3.604hm2、1.467hm2、1.268hm2,万元GDP生态足迹分别为3.162hm2、2.31hm2、1.632hm2;三地均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况,且陕西的情况最为严重,资源利用效率最低;陕川渝三地的发展各自面临一定的资源短缺问题,依靠进口或者过度开发来为维持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势必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新的时期原有的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传统发展模式遇到了挑战,只有因地适宜地对这种模式进行优化调整,才会使陕川渝各地的发展持续化,从而推动西部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以农业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未来趋势的变化规律,探讨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结合黔东南州的农业、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构建了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对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灰色GM(1,1)模型对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该地区2000-2009年农业经济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农业社会子系统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都在持续增长,而农业资源与环境能力不断下降,2003年开始出现低于平均水平的情况。随着农业经济、生产与社会发展,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今后的发展将可能面临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的制约。模型趋势预测计算结果经残差检验和后验差检验表明,其平均相对误差为0.062,后验比C=0.2169,误差概率P=1,表现出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显示,2010-2020年黔东南州的农业可持续综合发展能力仍继续上升,但只递增了5.07倍,这表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能力发展还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以期对黔东南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农业决策者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为计算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选取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需求量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确定评价等级体系;分析现状年(2011年)并预测目标年(2020、203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需求量,计算郑州市各行政辖区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郑州市水资源均呈超载状态,水资源供需缺口达到11.33亿m3。随着水资源保护及节水措施的加强,2020—2030年郑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整体有所缓解。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山地地形影响,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水资源供不应求,供需矛盾近期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