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膜双垄沟不同覆膜时期对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刘晓伟  何宝林  郭天文 《核农学报》2012,26(3):602-608,627
针对甘肃省旱作农业区年降水量少、季节分布不均匀、玉米生产中春旱严重的问题,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全膜双垄沟4种不同覆膜时期对旱地玉米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变化、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秋覆膜优于早春顶凌覆膜、玉米播前覆膜和晚春播种时覆膜,即早覆膜优于晚覆膜。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增加了降水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降水利用率为70.21%,产量为10039.34kg/hm2,比播前覆膜8036.67kg/hm2增产24.92%,水分利用效率36.01kg/hm2·mm,比播前覆膜27.10kg/hm2·mm提高32.88%。全膜双垄沟秋覆膜可明显减少冬春季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增产效果明显,是旱作区进一步挖掘降水潜力和高产田创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全面揭示稻田水资源利用效用,在观测浅水勤灌(FI)、浅湿灌溉(WI)、控制灌溉(CI)和蓄水控灌(RI)处理试验小区田间水量平衡的基础上,建立了灌溉水、降水消耗通量区分方法及其利用效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水资源利用效用的灌排模式响应。结果表明:田间灌溉水和降水消耗量、有效利用率及水分生产力均受灌排模式的影响;2017-2018年各处理水资源消耗量为695.9~999.1 mm,其中CI处理水资源消耗量最低,并且消耗结构更加合理。CI处理的灌溉水生产力(IWP,5.392 kg/m3)、降水生产力(PWP,1.539 kg/m3)以及水资源生产力(WRP,1.364 kg/m3)综合表现出其水资源产出能力最强;灌溉效率(IE)、降水利用率(PE)及广义水利用系数(GE)的平均值分别为0.472,0.406,0.693,且处理间[JP]的差异小于产出能力指标。基于灌溉水、降水消耗通量区分的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真实而全面地衡量农业生产中水资源表现,特别是在降水频繁的生育季。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用水效率评价和稻田灌排模式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东部区粮食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内蒙古东部产粮区25个气象站建站至2005年气象资料与粮豆和主要作物产量资料,分析了作物生长季水热演变规律,及区域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0a该区域水热匹配格局发生变化,特别是近20a暖干化趋势明显;(2)降水是影响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关键气象因子,春、夏季降水量的匮乏和生长季高温是粮食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3)各作物的第一敏感因子不同。小麦和谷子为降水,玉米为夏季高温,马铃薯产量对7-8月温差和4-5月降水反应敏感。(4)据模型推算,当生长季平均最高气温或温差增加1℃时,有可能使玉米气象产量减少102~192kg/hm2,大豆减产87kg/hm2,马铃薯增产55.5kg/hm2。因此,气候暖干化倾向有可能造成该区域农业产量呈下降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有关部门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降水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春小麦水分入不敷出,干旱缺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清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平均气温及年降水量变化情况及其对气候生产潜力产生的影响和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气候生产潜力水平。根据中宁县1953—2008年气象站点的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气候生产潜力,运用气候诊断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中宁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趋势,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温度生产潜力显著增加,降水生产潜力明显下降,平均气候生产潜力为4 809.17kg/(hm2.a)。气候生产潜力呈现出波动中减少的趋势;(2)气候生产潜力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线性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没有显著相关性。温度生产潜力平均值为14 367.4kg/(hm2.a),降水生产潜力为3 842.8kg/(hm2.a)。降水生产潜力仅为温度生产潜力的26.7%。说明降水是中宁地区气候生产潜力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未来气候变化情景趋势表明,气候暖干化趋势对当地农业生产不利。  相似文献   

6.
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宁夏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运动规律、主要作物对农田水分的利用、水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及降水资源的利用。结果表明,春小麦水分入不数出,干旱缺水及降水的季节变化是该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低影响了降水生产潜力的发挥,因而开发降水生产潜力是提高该区农业生产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区域多年月平均降水量数据,得出中国西北与中亚干旱区绿洲的降水特点差异较大,中亚地区年均降水量313.2mm,6—9月降水24.3mm,降水系数平均8.07%,水热配合强不同期,冬春季相反;河西走廊等年均降水量110.6mm,6—9月降水79.8mm,降水系数平均72.14%,水热配合强同期,冬春季相反;新疆处于之间。另外,研究区域"山地-绿洲-荒漠系统"各子系统降水量差异很大,但同一季节的降水系数却很近似。上述特点深刻影响着各地的水资源利用决策及农业生产。对于新疆南疆地区而言,更需要根据当地水资源特点选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大投入,兴建绿洲农业现代节水型水利工程,结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从"内涵"节水入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增加灌溉面积,提高人均耕地,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大范围的科技扶贫,将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  相似文献   

8.
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根据山西寿阳试验区年内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发生频繁,致使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现状,于1998~1999年进行了春玉米地秸秆覆盖农田水分调控试验,以减少土壤表层水分蒸发、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促进试验区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具有明显的抑蒸保墒效应,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降水资源,土壤储水量明显增加,促进了农田水分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因而水分效益显著,不同降水年份,每公顷玉米产量增加582~2235.1kg,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0.14~0.50kg/(mm  相似文献   

9.
在陕西省长武县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常态降水条件下旱地氮磷不同配比施肥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利用趋势面分析,建立了黄土高原沟壑区旱地小麦产量的趋势面模型,找出该地区得到小麦产量较高的施肥配比,以及产量最大值时施肥配比。结果发现,施氮量178.169 kg/hm2,施磷量198.405 kg/hm2时小麦产量取得最大值(6152.6 kg/hm2)。可利用所得趋势面模型对常态年不同氮磷配比的小麦产量做出预测,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北方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土壤水分是中国北方旱区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下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明确不同耕作模式下的水分平衡规律,对于选择适宜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提高北方旱区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文在2a田间试验的基础上采用DSSAT模型对4个不同保护性耕作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水分平衡以及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模拟和检验。结果表明干旱年份保护性耕作处理土壤体积含水量较传统耕作高,RMSE误差在0.025~0.063;干旱年份传统耕作土壤储水量减少最多,为144.6mm,降水较多年份减少也最多,为46.1mm;干旱年份水分利用效率1.52~1.78kg/m3,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降水较多年份水分利用效率1.70~1.71kg/m3,各处理间差异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宁南旱地作物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1999年在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国家宁南(海原)旱农试区设置了旱地糜子与春小麦降水生产潜力及其适度开发试验,采用肥力梯度法研究有限降水条件下旱地糜子与春小麦的最大产量与适宜开发度.研究结果表明,宁南半干旱偏旱区旱地糜子3年(3种降水年型)平均降水生产潜力为1 760.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WUE为0.647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90 %,适宜施肥量为氮90 kg/hm2、磷45 kg/hm2;宁南旱地春小麦3年(1998~1999年,有冬灌)平均水分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2 554.0 kg/hm2和0.903 kg/m3,1997年纯旱地降水生产潜力和WUE分别为1 158.0 kg/hm2和0.690 kg/m3,潜力适宜开发度为85%,适宜施肥量为氮60 kg/hm2、磷30 kg/hm2.  相似文献   

12.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兴仁气象站1961-2008年逐月气温、降水数据,采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模拟了中卫市环香山地区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 环香山地区气候向"暖干型"方向变化,年平均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降水量变化波动大,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 温度生产潜力逐年增加,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3) 气候生产潜力与年平均降水量具有着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没有明显的相关性,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2.79和2.35倍,说明降水条件是制约环香山地区气候生产潜力的关键因子;(4) 对未来气候进行情景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环香山地区气候主要以"暖干型"气候为主,这对当地农业生产极为不利,需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技术以保证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自然降水不多,干湿季明显,干旱频率高;近三十多年来气候有变干的趋势;水资源丰富,但利用率很低。干旱缺水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为较大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提出了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辽西旱地秋季保墒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辽西地区冬春季降水少,风沙大且蒸发量大,素有"十年九旱"之说,这无疑对农业生产十分不利.也是长期困扰该区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渭北旱塬的主要自然灾害是干旱,尤以伏旱和春旱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为解决渭北旱作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节水增效的途径:加强生态治理,合理利用土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产量效益;搞好夏闲覆盖,增加降水贮备;革新耕作技术,达到节本增收。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嘉兴农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通过对嘉兴市50年来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及粮食产量资料处理分析,得出:20世纪90年代暖冬多雨水,对春粮生产不利,3-4月雨水多光照少且年际变化大,是春粮产量不稳的重要原因;梅汛期降水增加且集中,对早稻生产形成威胁;9-10月温度适宜,降水较少,光照丰富,对晚稻生产有利。因此,应改变嘉兴农业生产布局、完善熟制改革,以达到充分利用嘉兴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增加农业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不同降水年型各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降水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宁夏南部山区旱农试区进行施肥与降水对春小麦产量的影响和春小麦施肥模式研究结果表明,N肥对春小麦的影响最大,P肥其次,而降水的影响最小。N肥和P肥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16.94kg/hm^2,N肥和降水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80.81kg/hm^2,P肥和降水的增产效应转化阈值为69.12kg/hm^2。并分析了最大和最佳产量的施肥组合及其经济效益,提出了不同降水条件下的合理施肥范围。  相似文献   

18.
2013年夏季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夏季(6-8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正常或偏高1~2℃,光照正常或略偏多,南方大部降水正常,北方大部降水明显偏多;夏季主要农区光温水条件匹配良好,大部时段农田墒情适宜.不同地区发生了台风、病虫害和阶段低温等灾害,但对农业生产影响不大,气象条件总体利于大部地区秋收作物旺盛生长和产量形成.东北地区和华南沿海等地暴雨洪涝、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伏旱,对区域农业生产造成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旱作农业生产的影响、当前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抗旱技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机理等,以探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下西北旱作农业发展的技术途径,为推动未来旱作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作物生长的影响主要有3方面:一是气温升高导致作物产量降低,品质下降;二是降水量和降水格局变化引发的作物干旱/洪涝问题;三是极端气候引发的气象灾害导致粮食生产波动。为适应或缓解上述不利影响,提高有限降水利用效率、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增强作物-土壤体系抵御环境变化的能力,缓解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影响,应主要从3方面入手:(1)覆盖聚集降水,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变土壤水分分配,调控土壤水分运移并提高降水入渗效率,从而"调水"以适应降水变化;(2)土壤培肥优化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从而"改土"提高作物-土壤体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稳定旱作农业生产力;(3)通过"调水"和"改土"技术集成,形成"水土协调"技术体系以综合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减缓未来气候变化对西北半干旱区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选用银川市1951~2012年的1月和7月平均气温、1月最低气温、7月最高气温、≥32℃持续天数和5~9月降水总量等数据,利用Microsoft Excel统计分析方法、线性倾向估计法和距平分析法对银川市气温和降水的长期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银川市近62年气温降水的变化,认识了银川市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趋势,阐述了银川市极端天气事件的影响,同时也对银川市积极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各种生产生活活动提供参考依据,特别是对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