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讨温度对六斑异瓢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分别在15、20、25和28 ℃条件下,对六斑异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存活率及幼虫体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六斑异瓢虫在15~28 ℃的温度范围内,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显著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采用线性回归模型对六斑异瓢虫各发育阶段的发育速率进行模拟分析,模型拟合度较高,P值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水平。温度对1~3龄幼虫体长无显著性差异;4龄时,15 ℃下的4龄幼虫体长只有11.48 mm,显著短于其他温度。温度对六斑异瓢虫存活有一定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总存活率呈下降趋势,28 ℃时最低,只有54.53%。综合各指标,适宜六斑异瓢虫生长的环境温度为15~20 ℃,六斑异瓢虫卵、1龄、2龄、3龄、4龄、蛹和总历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9.84、10.42、11.67、10.21、9.91、10.51、10.37 ℃,有效积温分别为54.49、26.77、19.32、27.35、54.73、73.37、269.77 ℃·d。   相似文献   

2.
十一星瓢虫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测定了不同发育阶段十一星瓢虫(Coccinella undecimpunctata L.)的发育起点温度(C)和有效积温(K).结果表明:在16~32℃时,该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直线关系.得到了十一星瓢虫各虫态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并得出各虫态(龄)的发育速度与温度的10个关系式.  相似文献   

3.
双带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双带夜蛾Naranga aenescens Moored在实验室条件和稻田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起点和温度和有效积温。在18-34℃范围内设置6个温度处理对卵,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卵,幼虫和蛹在18-32℃之间的发育历期和温度均呈直线关系。用直线回归法测得卵,幼虫,蛹和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50,9.23,12.02,12.26℃,有效积温分别为60.07,348.54,91.92,29.29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07℃,有效积温为558.36日度。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恒温条件下空心莲子草叶甲的发育历期和繁殖力。在15~30℃范围内,空心莲子草叶甲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3℃时各龄历期均延长。卵、幼虫、蛹和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7.13、4.89、6.77和6.82℃,世代有效积温为488.60日度,世代最大发育速率温度为30.56℃,27℃时叶甲孵化率、存活率、繁殖力和种群趋势指数均为最大;24~27℃为其最适温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主要玉米螟地理种群室内生物学特性的变异情况,为准确预测预报玉米螟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采用直接最优法系统比较乌鲁木齐、伊犁伊宁、喀什疏勒三个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温度对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卵孵化率、存活率和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25~28℃为三个地理种群玉米螟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呈显著相关。20℃时完成整个世代历期最长,平均69.57d,31℃时发育历期最短,仅为29.9 d。并用直线回归法,得出不同地理种群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乌鲁木齐卵期14.35℃,54.52日·度、幼虫期9.93℃,353.25日·度、蛹期12.58℃,81.95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27℃,37.52日·度、全世代11.92℃,504.52日·度。伊犁伊宁卵期14.36℃,52.57日·度、幼虫期9.01℃,346.15日·度、蛹期12.06℃,107.16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61℃,36.72日·度、全世代11.32℃,533.41日·度,喀什疏勒卵期14.42℃,50.32日·度、幼虫期8.99℃,344.97日·度,蛹期11.91℃,105.88日·度,成虫产卵前期16.38℃,37.95日·度、全世代11.92℃,506.20日·度。结合伊犁伊宁县气象资料,推测得出2015、2016年玉米螟在伊犁伊宁县可以发生的理论代数为分别为2.99和3.13代。【结论】温度对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各虫态(龄)的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速率加快,25~28℃为最适宜温度,而超过有效温度范围,其生长发育速率均受抑制。在同一温度下,不同地理种群的平均历期不同,各虫态的发育历期不同,随着纬度的升高,发育历期逐渐缩短,发育起点温度逐渐降低。根据田间玉米螟种群消长动态,结合气象资料分析,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玉米螟虽以2代为主,但已出现第3代,随气候变化,玉米螟发生由一年2代逐步变为3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枸杞瘿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室内恒温条件下测定了枸杞瘿螨Aceria pallida Keifer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枸杞瘿螨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7.23℃和50.99日度;卵和幼若螨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5.51℃和167.68日度;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6.08℃和217.05日度。发育进度有效积温模型分别为4N4卵前=50.99/[T-7.23];4N4卵幼=167.68/[T-5.51]和4N4世代=217.05/[T-6.08]。在15℃~35℃恒温条件下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其中在25℃~30℃之间时枸杞瘿螨发育快,数量多,该温度范围是枸杞瘿螨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根据呼和浩特地区气象资料,枸杞瘿螨在呼和浩特地区1a发生的理论代数为10代~12代。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二斑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温度对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育和产卵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二斑叶螨的发育历期、雌成螨寿命和产卵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日均产卵量在19℃下最小。一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雌螨为12.16℃,雄螨为12.80℃,有效积温分别为122.11日度和114.45日度。在25℃条件下种群的瞬时增长力r为0.2260,周限增长率λ为1.2536/d,净增值率R0为55.2284代,平均世代周期T为17.7553d。瞬时增长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相似文献   

8.
在室内人为控制温度条件下,以矮生菜豆为寄主,测定了不同温度梯度条件下蔬菜斑潜蝇各虫态及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6)℃,有效积温为(49.88±2.16)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3.2±1.28)℃,有效积温为(57.84±5.42)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0.49±1.03)℃,有效积温为(158.32±10.21)日度;一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1.6±1.05)℃。有效积温为(263.48±18.35)日度。大庆地区年发生理论代数:露地自然气候可发生6~7代.节能日光温室内可发生11~12代,与实际调查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在试验条件下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小地老虎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全世代有效积温为577.51日度,在福州1a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10.
小地老虎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在试验条件下对小地老虎幼虫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做了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地区小地老虎发育起点温度为10.80℃,全世代有效积温为577.51日度,在福州1a发生5-6代。  相似文献   

11.
不同温度下黄粉虫的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温度对黄粉虫种群动态的影响,组建了黄粉虫在20、23、26、29、32℃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黄粉虫各虫龄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在20℃下整个世代的发育历期最长,可达97.0d,而在32℃时,只需要59.9d。卵、一至十三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5.67、5.49、4.04、4.74、5.15、4.79、4.74、5.03、4.85、4.44、4.39、5.13、4.56、4.41、7.44℃,有效积温分别为108.16、84.79、93.29、86.43、93.10、91.34、93.52、79.88、83.08、81.39、94.40、90.88、91.12、94.02、128.19d.℃。成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0℃时最长,为51d,32℃时最短,为36d。单雌产卵量在29℃时最高,平均为237.1粒,20℃时最低,为178.2粒。由黄粉虫在不同温度下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可知,在26~29℃黄粉虫的种群趋势指数较高,其中27.8℃时达到理论上的最大值86.7。研究认为,黄粉虫繁殖的最适温区为26~29℃,其中27.8℃最适合黄粉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明确温度对锈翅蚁蛉(Myrmeleon ferrugineipennis)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恒温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对锈翅蚁蛉试验种群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7℃温度范围内,锈翅蚁蛉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在31℃下发育速率降低。不同温度下的存活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27℃>23℃>19℃>15℃>31℃,1龄幼虫、2龄幼虫、3龄幼虫、幼虫期、蛹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6.33℃、11.55℃、8.30℃、8.42℃和7.24℃,有效积温为254.51、312.39、535.59、1164.20和574.01日.度。温度对锈翅蚁蛉种群的生长发育和存活率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温度对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为辣木瑙螟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光周期L∶D=14h∶10h、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设置24、26、28、30和32℃5个温度梯度,测定不同温度下辣木瑙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及蛹的死亡率和发育历期;待成虫羽化后,测定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并计算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实验室种群的生殖力生命表参数。【结果】在24~32℃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除1、2和3龄幼虫外,辣木瑙螟其他幼虫虫态和蛹的死亡率均先降低后升高;24℃时各虫态的累积死亡率最高。在24~30℃内,随着温度的升高,各龄期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及成虫寿命均逐渐缩短,32℃时从卵发育到成虫仅需14.58d,而在24℃下为28.75d。单雌产卵量在30℃时最大,为412.85粒,32℃时最低,仅27.33粒。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6.75、16.95和16.33℃,有效积温分别为27.83、131.00和94.16d·℃。在24~30℃内,周限增长率均大于1,种群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结论】温度对辣木瑙螟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明显影响,28~30℃是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最适温区。根据辣木瑙螟危害地区的平均温度,结合其发育历期等,可对辣木瑙螟进行预测预报,为辣木瑙螟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温度对棉蚜发育与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对湿度为5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温度(26,28,30,32,34和36℃)棉蚜的发育速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棉蚜的死亡率增加,繁殖率降低,寿命缩短;若蚜期从26℃的5.9d下降到34℃的4.4d,36℃时若蚜4d后若蚜的死亡率达99%,不能完成发育。在26,28,30,32和34℃时,若蚜的死亡率分别为17.5%,25.0%,25.5%,22.6%和22.0%。在28℃时,棉蚜特定年龄繁殖率(Mx)和净生殖率(R0)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4.0与53.0。在五个温度条件下,棉蚜内禀增长率(rm,d-1)分别为0.304、0.398、0.385、0.245和0.124。通过模型拟合计算得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9.0℃,致死温度为35.5℃。棉蚜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8.8℃;当温度上升到34.9℃时棉蚜不能够继续繁殖。伏蚜在28~30℃温度区间繁殖能力强,对棉花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5.
温度对棉蚜发育与繁殖力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相对湿度为50;±10;,光周期L∶D=14∶10的人工气候室内,研究不同温度 (26、28、30、32、34和36℃)棉蚜的发育速率、死亡率和繁殖力.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棉蚜的死亡率增加,繁殖率降低,寿命缩短;若蚜期从26℃的5.9 d下降到34℃的4.4 d,36℃时若蚜4d后若蚜的死亡率达99;,不能完成发育.在26、28、30、32和34℃时,若蚜的死亡率分别为17.5;、25.0;、25.5;、22.6;和22.0;.在28℃时,棉蚜特定年龄繁殖率(mx)和净生殖率(R0)均达到最大,分别为14.0与53.0.在5个温度条件下,棉蚜内禀增长率(rm,d-1)分别为0.304、0.398、0.385、0.245和0.124.通过模型拟合计算得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9.0℃,致死温度为35.5℃.棉蚜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8.8℃;当温度上升到34.9℃时棉蚜不能够继续繁殖.伏蚜在28~30℃繁殖能力强,对棉花危害最大.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研究了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试验共设4个温度(23℃、26℃、29℃和32℃)处理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周期45d。结果表明:随着水温的升高,云斑尖塘鳢幼鱼摄食率逐渐升高,32℃时最高;相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转化效率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9℃时达到最大值。方差分析表明,29℃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3℃摄食率最低,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另外3个温度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表明,水温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的摄食和生长有显著性影响,水温在29℃时幼鱼的摄食状态最佳,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不同地膜覆盖对渭北台塬土壤水热环境及作物经济效益的影响,以甘薯品种‘济薯26’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全生物降解黑色地膜(M1)、全生物降解透明地膜(M2)和普通聚乙烯透明地膜(M3) 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薯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甘薯产后经济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甘薯生长前期,M2和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随着甘薯生长时间增加,M3处理下土壤温度高于M1和M2处理。甘薯全生育期,M3处理下土壤温度平均值较M1和M2处理分别高0.19℃和0.51℃。覆膜处理对土壤温度和水分的影响效果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甘薯全生育期,M1和M2处理下土壤水分较M3处理分别降低0.67%和2.23%。M2处理下甘薯产量、商品率和总收入最高,其投入产出比最低,经济效益最佳。综上所述,考虑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长期应用对农田生态环境和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合不同地膜覆盖对增温、保墒和投入产出比的影响,全生物降解地膜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以M2处理经济效益最佳,适宜在该地区持续应用。  相似文献   

18.
极限温度对绿豆象及绿豆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伍广洪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19-2722,2727
对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储藏期间害虫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对极限温度的耐受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蛹和幼虫耐极限高、低温的能力均大于成虫和卵;蛹是绿豆象最耐低温的虫态,-5℃时完全杀灭蛹需要256 h,-10℃时完全杀灭卵、幼虫、蛹均需32 h,而杀灭成虫仅需8 h,-20℃防治所需时间较短,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蛹也是绿豆象最耐高温的虫态;45℃处理下完全杀灭需要32h,而50℃防治见效较快,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极限高温处理对绿豆种子生命力和萌发率均无显著影响.利用极限温度可有效防治绿豆象且对绿豆种子无影响,在保证食品安全、促进绿色储粮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柳州市农业界限温度与生产季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凌云  李家文  吴炫柯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0):14802-14805
利用柳州市沙塘农业气象试验站近54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分别计算柳州市5、10、15及20℃的初终日期及保证率,分析各农业界限温度初终日、期间的持续日数及积温,结合各农业界限温度,分析柳州市的农业生产季节。结果表明,柳州市全年均为“农耕期”,全年均适合农作物生长,早春作物播种适宜期从2月上旬中期开始,双季稻的安全生长期约为5个月左右,早稻安全播种期为3月18日以后,安全移栽期在4月15日以后,幼穗分化安全期在5月9日以后,晚稻安全齐穗期在10月7日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