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问卷调查法、计量分析法对丘陵地区规模服务型土地规模经营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其对农户收益的影响效果。以四川省内江市为例,对参与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前后的农户收益进行实证分析,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发现参与合作社后的农户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比重比参与前农户收益增加了5%,引入控制变量发现人均种植业纯收入的"净影响"为495元,补贴性收入变动仅次于种植业收入变动。种植业收入显著提高了农户收益水平,但收益的提高仍较大程度依赖补贴收入。  相似文献   

2.
为改进测度土地规模下限的传统方法,探索测度种植业家庭农场土地规模下限的新思路,基于2013年上海市松江区种植业家庭农场农户与非家庭农场农户的调研资料,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对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下限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上海市松江区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土地规模下限为1.50 hm2/人。此外,农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和住房价值与其经营种植业家庭农场的倾向呈正相关,距最近城镇的距离与这一倾向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基于陕西、山东苹果主产省1069个苹果种植户的调研数据,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土地流转的收入效应,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土地流转具有显著的增收效应,土地转入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提升作用高于土地转出,其中土地转入通过刺激农业生产性投资促进农户增收,土地转出则通过增加非农就业、自主创业促进农户增收.此外,土地转入仅对苹果种植规模为0.34~0.67 hm2的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并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重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影响因素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1年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内陆地区2个省的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资料,运用OLS方法,对影响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域综合因素大幅度地、显著地影响着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农村非农劳动力数量与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可以显著增加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5.
采用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分析法对河南农户家庭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五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不良指数为9,17;劳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83;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35;按“十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9.9;劳均纯收入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2.5;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10.49,不同人力资本特征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明显,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小农户制现状探索家庭农场制及其规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艳  王青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81-1284
现代化规模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结合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土地制度,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是切实可行的.安徽金安区的调查数据显示农业劳动力的人均农业收入随土地规模的增大而增加,但随耕地平均经营规模的增加每公顷产值呈递减趋势.从农村发展情况看,实行家庭农场经营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基本具备.运用模型计算出该区合理的家庭农场规模为8.40 hm2,达到此规模金安区将有90.44%的农业劳动力需要从种植业上转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分析三工镇进入2010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各收入因素现状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度技术,对三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影响收入的9项主要因素进行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对三工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最大的是牧业收入,其次是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种植业收入、二产收入、再次是外出务工人数、林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三产收入与其它收入关联度偏小,本文结合三工镇农业结构现状,提出几点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农委近日召开推进家庭农场发展新闻会,会议表示江苏省支持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支持家庭农场联合起来组建家庭农场合作社;不提倡家庭农场过大规模;不支持已经登记为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经营主体变身家庭农场。江苏省农委有关专家告诉记者,根据农业部的定义,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农业部统计口径初步调查,全省从事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复合经营的各类家庭农场总数达24.2万家,其中种植业8.8万家,占  相似文献   

9.
对广东1995—2012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广东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呈现先减速后加速的"V"型变化特征,其农户纯收入结构由家庭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转向非农生产型行业工资收入为主;1995年以来,只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二三产业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因素对广东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变化存在显著的影响.要实现并确保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快速稳定增长,政府当前的政策着力点应当是进一步发展能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产生贡献的城乡相关产业,以及全面深化农村教育与培训改革.  相似文献   

10.
朱建春 《现代农业科技》2012,(23):293-296,298
采用9个省897户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了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化程度越高,则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市场化特征越明显;若农户家庭劳动力人口数越少、家庭年总收入越多、非农收入占家庭年总收入的比例越小、被访者越看重效率而不是人情、劳动交换较多地参考劳动力市场价格、没有换工经历和没有换工意愿,则该农户的盖房、农忙和红白喜事雇工的可能性大。农户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越小,则其盖房和农忙雇工的可能性更大。若所需工种为长工时,农户盖房更倾向于雇工。户主年龄越小,则其农忙越倾向于雇工。本研究构建的理论模型较好地阐释了市场化对农户劳动交换形式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