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杂交中稻品种——中浙优1号在一定磷钾肥施用水平下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合理施氮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观察测定不同施氯量的中浙优1号生物学性状(株高、有效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稻谷氮含量),同时计算理论产量?[结果]水稻最高茎蘖数有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氮肥用量对生育进程及茎蘖数日均增量、总穗粒数、茎孽成穗率等影响不大,但结实率、稻谷氮含量有随氮肥用量增加而提高的趋势,两者呈正相关,而千粒重则随氮肥用量增加而下降,表现负相关。[结论]施P2O8;45kg/hm^2.K2O9kg/hm^2情况下施氮135kg/hm^2产量最高,达7613.25kg/hm^2.在类似肥力类型土壤上以氮磷钾比为1.00:0.33:0.67,其中氮肥的45%作基肥、20%作分蘖肥、35%作穗肥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里下河地区中筋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A、B、C、D、E5个处理(播种量依次为60、90、120、150、180kg/hm^2),研究不同播量对扬麦11号穗粒结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处理C单产最高,达441.8kq,比最低产量高65.34kg。扬麦11号高产的播量约为120kg/hm^2。各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为22.1万、23.4万、25.7万、25.9万、26.3万。处理A的群体总实粒数最小,为14851.2万/hm^2;处理C的千粒重最高,为41.93g,处理E的千粒重最低,为39.47g,其余各处理的千粒重均在40g以上。处理A群体的平均穗长为10.32cm,比处理E群体的平均穗长长0.82cm。在播量为120kg/hm^2时成穗率最高,达45.73%;播量为180kg/hm^2时成穗率最低,为34.07%。[结论]不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着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3.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耐旱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旱直播栽培的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穗实粒数下降;在低播量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可提高有效穗数,但在高播量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对增加有效穗数效果不明显;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很小;各处理中,以A3B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1518.3kg/hm^2,A2B2处理的产量次之,达11315.0kg/hm^2,较对照A1B1分别增产2073.3kg/hm^2、1870.0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9%、19.8%;“绿旱1号”在旱直播栽培的情况下,播量以30-45kg/hm^2、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纯氮)在225-270kg/hm^2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免耕移栽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运转的影响。[方法]以超级杂交水稻黔南优2058为试材,设5种施氮量处理进行免耕移栽的稻作试验。[结果]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水稻生育中、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有增加的趋势,在最高分蘖期和孕穗期茎干物质减少,叶干物质逐渐增加;在齐穗期茎、叶干物质逐渐减少,穗干物质比例和穗/茎叶逐渐增加;成熟期的情况与齐穗期相反。在75~225kg/hm^2施氮量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茎鞘物质输出率、茎鞘物质转换率、抽穗后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量和输出率、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逐渐下降,而有效穗数逐渐升高。[结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以抛物线形式增加,施氮量为284.0kg/hm^2,可获得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适宜肥料用量。[方法]在大田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别设置了氮、磷、钾肥料的0(对照)、75、150、225、300 kg/hm~2 5个用量梯度,研究不同肥料用量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小麦穗数与产量增加,千粒质量下降,小麦产量在氮肥用量超过150 kg/hm~2后稳定在8 442~8 474 kg/hm~2;随磷肥用量增加,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先上升后下降,磷肥用量为75 kg/hm~2时产量最高,达8 617 kg/hm~2,穗粒数、千粒质量变化不大,过量施用磷肥显著降低小麦收获穗数与产量,减产幅度达5.1%;钾肥用量对小麦穗数、产量影响不显著,但随施钾量的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质量下降。[结论]粮棉轮作模式下,小麦季节肥料适宜用量为氮肥225 kg/hm~2,磷肥150 kg/hm~2,免施钾肥。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大麦的影响。[方法]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试验。[结果]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大麦冬前苗情没有明显影响,随着用氮量的增加和基肥比例的提高,拔节期分蘖、次生根、群体总苗数及成熟期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当氮肥用量增加到270 kg/hm2时千粒重及产量最高,300 kg/hm2时结实粒数最多;基肥与追肥比例6.5∶3.5时结实粒数最多、产量最高,5.5∶4.5时千粒重最高。[结论]大面积生产时施氮量以270 kg/hm2,基肥与追肥比例掌握在6.5∶3.5到7.0∶3.0为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密度(行距)和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44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可以增加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一、二次枝梗数,但穗长、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数又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栽插行距对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枝梗数的影响不同.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以氮肥用量300 kg/hm2、栽插行距为26.7 cm时产量最高,达11848.2 kg/hm2.  相似文献   

9.
氮磷肥料与水稻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新疆西北部地区水稻的需肥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技术参考,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施肥现象。[方法]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法,研究了氮、磷肥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建立了氮、磷素化肥施用量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间的回归方程。[结果]水稻生产中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高于磷肥;氮磷配合的最适用量为:氮肥(N)272.12~440.98 kg/hm^2,磷肥(P2O5)62.96~145.67 kg/hm^2,氮磷比(N∶P2O5)1.00∶0.21~0.32,此时可获得水稻最佳产量为10186.75~15 283.32 kg/hm^2。氮磷肥料最佳用量范围内,氮肥对穗数、穗粒数、产量的影响大于磷肥;当氮磷肥料超出此范围时会产生负效应;氮磷肥料配合施用可促进穗数及产量的增加。[结论]不能盲目加大肥料用量,要氮磷配合且按配方施肥,同时加强土壤培肥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张黎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92-17493
[目的]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烤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的磷肥施用量对烤烟生长及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烤烟的生育期和前期长势影响不大,但后期长势较好;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烤烟株高逐渐增加,有效叶片数也逐渐增多,中、上部烟叶随着磷肥施用量增加,其叶长相应增加;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呈逐渐增加趋势,当磷肥施用量为157.5kg/hm^2时,产值最高,达39235.80元/hm^2,上等烟所占比例也最高,达45.61%,当磷肥施用量为315.0kg/hm^2时,产量最高,但烤烟质量下降。[结论]当磷肥施用量为157.5kg/hm^2时,效果最好,磷肥施用量过高,会使烤烟品质下降。  相似文献   

11.
控失肥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控失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方法]实施小麦施用控失肥肥效田间试验。[结果]控失肥处理小麦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34.2万穗/hm2、0.32粒、3.77%0、.19 g和447.52 kg/hm2。[结论]控失肥能够增加小麦群体的有效穗数、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枣麦间作模式下,探讨施氮量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确定枣麦间作模式下合理的施氮量.[方法]在枣麦间作模式下,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在枣麦间作模式下,施氮量处理小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物质积累及分配显著高于对照,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提高;施氮量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收获穗数和穗粒数,千粒重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产量显著提高.[结论]在枣麦间作模式下,通过合理增施氮肥量,提高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长叶片光合功能期,增加光合物质累积量的同时,促进光合物质向籽粒分配的比例,通过主攻收获穗数和穗粒数来提高产量,是实现枣麦间作小麦高产的有效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3.
“美洲星”叶面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档  赵小庆  张德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443-10445
[目的]验证“美洲星”叶面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方法]通过不同小麦品种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美洲星对小麦产量3要素及产量的影响;通过不同时期的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美洲星对小麦产量3要素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小麦品种喷施“美洲星”叶面肥后的穗粒数、千粒重有所增加,穗数变化不大,小麦生育后期喷施“美洲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8个品种平均增产2.4%;不同喷施时期都使小麦的穗粒数、千粒重有所增加,有效穗数变化不大;产量以喷施3次处理最高。[结论]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喷施美洲星复合液肥,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增产幅度在6%左右,在小麦拔节、孕穗、灌浆期各喷一次,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秸秆还田量对水稻(Oryza sativa L.)生产的影响。[方法]供试水稻品种为南粳44(早熟晚粳)、扬粳4227(早熟晚粳)。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南粳44和扬粳4227为2个主区,主区内均设对照(无秸秆还田)、半量麦秸秆还田、全量麦秸秆还田3个裂区处理。[结果]在基肥、分蘖肥以及穗肥一致的前提下,随着麦秸秆还田量的增加,水稻前期分蘖起步越迟,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穗数均低于对照,但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单位面积穗数均呈相反趋势;水稻每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以及产量随秸秆还田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并且秸秆还田后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均高于对照以及试验前的土壤养分水平。[结论]该研究可为大面积秸秆还田种植水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适宜的小麦杂交种高产制种技术。[方法]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父母本不同的行比和不同的氮肥施用量对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制种产量随着母本行数的增加而增加,父母本行比为2∶6时制种产量为3 683.8 kg/hm2;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制种产量为3 649.4 kg/hm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父母本行比为2∶6、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产量为最高,达4 160.6 kg/hm2。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7粒、1.12 g和62.6%;当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6.0粒、1.08 g和59.2%;父母本行比与氮肥施用量的互作效应表明其对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当父母本行比为2∶5、氮肥施用量为300 kg/hm2时穗粒数、穗重和结实率最高,分别为29.6粒、1.24 g和71.6%。[结论]穗粒数是影响制种产量最大的构成因素,提高穗粒数就能提高制种产量。综合父母本行比和氮肥施用量对制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来看,该试验条件下,以父母本行比为2∶5~2∶6、氮肥施用量为300~450 kg/hm2的处理为最佳。  相似文献   

16.
刘锋  孙本普  李秀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8717-18719
[目的]研究地膜覆盖栽培对晚播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露地麦和适时麦的异同点。[方法]对晚播覆膜麦与相同栽培条件下的露地麦和适时麦的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和产量结构进行比较。[结果]一定晚播条件下的覆膜麦,单株性状次于适时麦,而单茎性状则优于适时麦;幼穗分化,不仅比同期播种的露地麦经历时间长,且在决定每穗小花数和穗粒数的穗分化主要时期,还长于适时麦;产量结构,优于晚播露地麦,而与适时麦相当。[结论]晚播覆膜麦比晚播露地麦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并能获得适时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和高产栽培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滨州地区确定适宜的播期时间范围和提高小麦产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比较了适期播种冬小麦主茎叶片形成所需要的时间和积温,并确定出在本地区的播种时间范围和高产条件下的适宜基本苗、肥水运筹。[结果]在滨州常年适宜条件为9月28日至10月3日播种,积温600~750℃。多穗型品种的基本苗以105万~165万/hm2为宜,中穗型品种以120万~180万/hm2为好。有机肥、磷肥、钾肥全部基施,氮肥50%基施,50%拔节期追施,总量折尿素450~600 kg/hm2。中穗型品种实现高产比较稳妥,小麦产量9 000 kg/hm2以上,应选用穗数600万~675万/hm2,穗粒数40~45个,千粒重40~45 g,穗粒重1.6~2.0 g的品种。[结论]适期播种,有利于小麦健壮生长发育,培育壮秆大穗,达到正常成熟,是提高小麦单产和大面积均衡增产的重要措施,可作为黄淮海地区小麦高产栽培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氮肥用量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穗部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深入了解不同氮素水平下小麦穗部籽粒发育变化规律,为小麦高产施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05~2006年,以大穗型小麦品种矮早8和多穗型品种周麦18为供试品种,设3个氮素水平,分别为180、2403、00 kg/hm2,研究了2种不同穗型的小麦品种籽粒结实粒数、小穗粒重、小穗单粒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供试品种在3个不同氮肥水平下小穗粒重、结实粒数随穗位的上升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中下部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中上部与上部小穗;平均单粒重随氮肥水平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小穗单粒重最大的穗位低于小穗粒重最大的穗位。对于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和结实粒数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而对于多穗型品种,小穗粒重表现出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呈现出不明显的趋势。增施氮肥对提高大穗型品种小穗粒重、结实粒数的效应更明显。[结论]籽粒在穗部的位置决定了小麦穗部籽粒结实与物质积累的空间分布特征。这些研究结果对于量化小麦穗部籽粒产量的调控途径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桂荣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855-6856
[目的]为菏泽地区冬小麦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冬小麦-玉米连作中,以济麦21为试材,以不施肥为对照,设定了6个NPK化肥和有机肥料配施处理,有机肥料作为基肥在冬小麦播种前使用,化肥在夏玉米生长期间施用。收获时测定生育性状和各重复的实际产量。[结果]施肥处理可显著提高冬小麦株高、穗长和穗粒数,也提高了冬小麦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施肥处理显著提高冬小麦生物产量,依次为NPK+高量有机肥>NPK+常量有机肥>NPK+高量麦秸还田>NPK+玉米秸还田>NPK+常量麦秸还田>NPK>CK。施肥处理对冬小麦的产量提高也表现出同样的趋势。[结论]配施有机物料比单施NPK化肥效果好,配施高量有机肥比配施常量有机肥效果好。  相似文献   

20.
姚广平  蒙星  王楠  汪娟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3,(7):2944-2944,2992
[目的]为了探讨小麦孕穗期不同追肥方式对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方法]以西农9871为材料,于2009~2010年度陕西三原县在小麦孕穗期进行了5种追肥方式在小麦上的试验。[结果]土壤追施尿素的产量最高为9.4 t/hm2,比不追肥(CK)增产36.2%,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分别比CK增产18.8%和11.6%。[结论]在小麦孕穗期土壤追施尿素、叶面喷施旺得丰和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均可明显增加每穗粒数、小穗数和千粒重,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而叶面喷施尿素并不能明显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